朱元璋生前定下的一個英明決策,他兒子破壞後明王朝一發不可收拾

2020-12-04 騰訊網

封建史上,太監走上政治前臺的情況不勝枚舉。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首先,太監要專權,必須是在中央集權加強時期。其次,是當太監在關鍵時刻幫助皇帝奪取或鞏固皇位立了大功時,太監便以功獲寵,以寵掌權。再次,就出現太監專權的某一朝代來說,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後期,當皇帝感到權臣或地方勢力日漸膨脹,皇權受到威脅時,便利用內朝太監來分割外朝相權,或控制地方勢力,太監逐步操縱軍政大權,最終,形成了專權局面。

論及太監釀禍最慘烈的王朝,當屬明朝。從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就已經意識到了太監的危險,高瞻遠矚的朱元璋只允許太監為皇室成員當牛做馬,端茶倒水,連檔案文書都不讓太監染指。

正所謂「古時此輩所治,止於酒漿醯醢、司服守祧數事」,朱元璋就像是工作狂一樣,凡事親力親為,不讓太監有一丁點接觸到朝政的機會。所以,在洪武一朝,太監除了每天伺候主子之外,連看一眼奏章的機會都沒有,就算有,也沒人敢挑戰朱元璋定下的禁令。「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太監敢碰奏章,那就不是挖眼睛剁手那麼簡單了,直接掉腦袋。

明初的太監官階非常低,且沒有資格進入外廷,他們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守朱元璋提出的禁令,不得與外臣進行溝通,不得妄論朝政。朱元璋將太監不得幹政的禁令寫在一塊鐵匾上,擺在宮門之外,出入宮廷的太監只要看到那塊鐵匾,就得摸摸自己的脖子。在這種高壓態勢下,太監連書都不能讀,因為太監讀書會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封建王朝中,尤其是程朱理學崛起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普及萬民,莫非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也受到禮教的啟發,覺得「讀書越多越反動」?就算朱元璋沒這種思想認識,他也能從歷朝歷代的權宦身上找到影子,絕大多數禍亂朝政的傢伙,都是腦力過人的文化人,朱元璋有必要防備。因此,朱元璋在挑選太監時,「從娃娃抓起」,將未受啟蒙的文盲小孩兒抓來皇宮,讓他們為皇室服務。

沒有讀書的底子,也沒有讀書的機會,明初太監那點有可能滋長的反動苗頭被朱元璋徹底掐死。不過,到洪武朝後期,朱元璋對堆得山高的奏章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他不得不放鬆禁令,讓太監們幫忙整理文書。我們知道,整理文書需要一點文化基礎,起碼要讓太監們看得懂卷宗的名字和編號吧?現實就是這樣,朱元璋也沒了轍,只能允許太監們讀書識字,但仍不準太監們跨越底線——參政。

朱元璋千防萬防,就是沒想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在後人手中付諸東流。

朱棣以後的太監們,不但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搞小動作,他們的魔爪還伸出宮門之外,遍布大江南北。偏偏朱元璋以後的皇帝沒有老祖宗的思想覺悟,一而再再而三地擴編太監隊伍,致使明朝在編太監數量突破了此前王朝的紀錄,多達數萬人。「奄宦之禍,歷漢、唐、宋相尋無已,然未若明之為烈也。」明朝太監不但人數眾多,還摘取了歷代宦官釀禍之冠,開創了一個由太監把持江山社稷的巔峰時代。

永樂時期,太監們終於翻了身。先皇朱元璋不是不讓太監碰書本嗎?現在我們手裡掐著內廷大權,我們不但要讀書,還要好好讀。太監們向朱棣申請於內廷建「太監學校」,還對學校中老師的專業性提出要求。朱棣為太監們請的都是些臨時性的教師,到了朱瞻基上位後,每個在「太監學校」中當值的老師都是翰林院的官員。難道真的是「權力越多越反動嗎」?

某屆「太監學校」畢業生王振,為了把持朝政,竟公然毀掉了朱元璋留下的鐵匾,還奪走了皇帝的決策權。王振「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一時間風光無兩。一個王振倒下去,一個魏忠賢站起來。魏忠賢把持朝政的能力似乎比王振更強,能被皇帝封為「九千歲」的除了後宮正位之外,古往今來只有魏忠賢這麼一號了。魏忠賢營造的恐怖,史料罄竹難書。

不過,魏忠賢肚子裡倒沒有墨水,「讀書越多越反動」這句話在他身上並不適用。從這個例子看來,讀不讀書跟亂不亂政的關係不大。

那麼,明朝太監究竟為何能掀起風浪呢?

筆者認為:根源還在於一個「權」字上。最早的太監只能給皇帝端屎端尿,到了後來逐漸被賦予了整理文書的權力。就像滾雪球一樣,從文書工作開始,又有了秉筆的「文治權」、監軍的「武功權」、東西兩廠監視百官的「吏治權」、收稅的「財政權」,軍國大政逐漸落到太監頭上,手裡有這麼多權柄的太監自然會愈發「反動」。所以,明朝太監純屬「權力越多越反動」,與讀不讀書沒有半點關係。

太監又多是統治階級中最腐朽、最反動的代表,其專權則極易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進而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舊王朝覆亡。可以說,太監專權主要依附於封建專制制度產生、發展,從而又加速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腐敗和王朝的滅亡。

參考資料:

【《明史》、《明史論稿》】

相關焦點

  • 到底是「一發不可收」,還是「一發不可收拾」?
    一次,在讀了朋友贈送的《大明咒》後,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佛學。」很顯然,「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成語用在這裡並不恰當,按照文章的意思,李娜由於長期刻苦訓練和努力工作,導致患上了抑鬱和失眠,在人生艱難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讀了《大明咒》,這部佛學著作為她指明了擺脫人生困境的道路,仿佛她人生的指路明燈,由此,讓她對佛學有了發自內心的熱愛,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含義包含在其中。
  • 天蠍座米羅——一發不可收拾
    米羅是一個比較有正義感的黃金聖鬥士,受水瓶座委託阻擋住冰河,後被冰河感動,救活冰河讓他繼續前進。撒加復活後變急忙跑過去阻止他們,因為大意差點被幹掉,為了給沙加報仇使用雅典娜驚嘆,後被五小強攔住。後來為破壞嘆息之牆和同伴們一同犧牲了。
  • 「一發不可收拾」 「一發不可收」意思不同(語文信箱)
    杜老師:某媒體中說:「喜歡古趣的我有了一種美不勝收的喜悅,從此對手撕藝術的鐘愛一發不可收拾。」其中的「一發不可收拾」用得是否妥當?謝謝。(《紅樓夢》第十八回)(2)十天以來我的生活一發無味枯燥。(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三)(3)如果處理不當,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現代漢語詞典》)(4)你再加入爭吵,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 朱元璋出了一個上聯,7歲小孩對出下聯,朱元璋大喜:重重有賞
    在一次微服私訪時,朱元璋隨口出了一個上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立馬對出下聯,朱元璋高興不已,當場就重賞了小孩。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因為小時候家裡太窮,沒有錢供他讀書,但他一有機會就跑到學校的窗戶外面聽老師上課,從而認識了一些字。參加起義軍後,朱元璋求知若渴,即使帶兵作戰的時候,都會帶著一些書籍。
  • 陳友諒被朱元璋擊敗後,他的兒子被送到韓國當陳王,後人成韓國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競爭對手後,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開創了大明王朝兩百多年的基業。在朱元璋的眾多對手中,陳友諒絕對是一個狠角色。陳友諒的出身比朱元璋高不了多少,也是出身於草根階層。元末天下大亂的時候,他也加入到了義軍之中。
  • 明宣宗駕崩之後,為什麼沒有在朱姓的王爺裡選擇一個繼任者呢?
    明宣宗駕崩之後,最終由他年幼的嫡長子朱祁鎮即位,而沒有找一個年長的皇族成員來繼位。主要是因為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確定了嫡長子繼承制,同時由於當時德高望重的張太后一錘定音,所以最後有年幼的朱祁鎮繼位。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嫡長子繼承制,這是朱祁鎮能夠繼位的法理優勢。
  • 朱元璋種下的惡果,明王朝「權末代」的可悲結局
    ,山西巡撫楊澄籌向皇帝匯報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慶成王朱鍾鎰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紀錄,截至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慶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長,僅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個縮影。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這些王爺好比種子,一二百年過去後,在各地繁衍出的數量十分驚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間只有一位晉王,到了嘉靖年間,有封爵的皇室後代已增長到1851位。
  • 朱元璋定下了這一「特殊」規定
    但縱觀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一個朝代頗為「特立獨行」,幾乎所有的皇后都是出身於平民。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氏乃是低級軍官家庭出身,其父「父憑女貴」也才官至三品,不值一提,胡氏逝世後,宣宗又立孫氏為後,這次就更「離譜」了。孫氏的父親只是一名刀筆小吏,連品級都沒有;當然,最出名的非正德皇帝莫屬,正德皇帝與「灰姑娘」的愛情故事至今還是大熒幕的「常客」。
  • 軟科幻,他獲得紅警系統,穿梭土著文明兩界,狂暴的一發不可收拾
    軟科幻,他獲得紅警系統,穿梭土著文明兩界,狂暴的一發不可收拾大家好,很高興又能大家見面了,感謝各位小夥伴點開這篇文章,小編倍感榮幸!小編為大家網羅了很多精品好書,各位小夥伴有福氣了。今天小編推薦的小說是葉銘偶然獲得紅警系統,從狂暴的一發不可收拾,穿梭土著文明兩界,掠奪資源,售賣黑科技!什麼?你說我缺錢?呵呵,我隨便研發的幾個黑科技,就快成為世界首富了,你跟我提錢?我都不知道錢是什麼東西。什麼?紅警基地需要能量?
  • 在濟寧竟然有朱元璋的兒子朱檀的陵墓,很少有人知道吧
    在濟寧有一座明代古墓,是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區名叫「明魯荒王陵」。陵園佔地面積可不小,大概有七萬多平方米,還有地宮封土面積約為10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建築富麗堂皇,是一處典型的明代親王陵園,也是山東省解放後發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座明代墓葬。
  • 疑似「穿越」——看大明王朝的滅亡與朱元璋開國戰略布局
    1.大明遇順則亡的傳說劉伯溫的《燒餅歌》裡有一句「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樹上掛曲尺」是指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盡;「遇順則止」有兩種說法,一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另一個是「順治入關」!再美其名曰元朝末代皇帝順應天命,這個做法很「朱元璋」!話說老朱打下江山之後一直都在忙著為子孫減除一切後患~逐蒙古、殺功臣、廢宰相、興科舉等等,無一不是為了大明江山能夠千秋永固!由於前半生過慣了苦日子,所以朱元璋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會留給子孫!因此,用他的命數來克「遇順則止」這一預言,書生認為其實還是很有可能的!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一是協助朱元璋,運籌帷幄,首戰龍江,再戰鄱陽,打垮了陳友諒。 接著揮師東下,平定張士誠,由此東南安定,為大明王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是協助朱元璋,親力親為,營建新都、制定律歷、復興科舉、整肅紀綱,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及其鞏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盜墓挖出朱元璋曾孫墓,墓誌透露墓主生前生活香豔,明朝男人的「妾...
    時新建縣文物部門接到報案後,派員前去調查,發現墓葬已遭到嚴重破壞,隨葬品被盜、棺臺、壁龕等全被破壞。盜墓者還不死心,又把鋪地磚撬開尋寶,以為地下還會埋有東西。 朱奠壘家世非常,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孫,其祖父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父親為朱權嫡長子、寧惠王朱磐烒,朱奠壘是朱磐烒的第三子。 朱奠壘生於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八月二十九日,於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六月十五日封鎮國將軍。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十一月初九病逝,享年62歲。
  • 朱元璋稱帝後立下一個規矩,後世子孫很頭疼,卻幫了化學家大忙
    但他參加科舉考試的童子試卻失敗了,想了很久,徐壽覺得這些八股文實在沒啥用處,就放棄了科舉,專心研究天文、科技、算法等。 後來,徐壽成就非凡,他把國外不少先進的科學原理引入國內,還翻譯了不少來自海外的化學書籍,比如《化學鑑原》、《化學求質》等。值得一提的是,俄國人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後總結出來的化學元素周期表,也是徐壽全力翻譯那些元素名稱、將它引進中國的。
  • 明朝皇帝朱元璋傳位,朱棣和朱允炆哪個更合適?
    明朝皇帝朱元璋傳位,朱棣和朱允炆哪個更合適?歷史的作用,是讓人反省並讓人進步的。他的更迭也是促進時代的進步。在歷史的不斷更迭下,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都是從歷史的更迭中成長的。在古代,能有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是個個百姓的福分。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可讓他的國家免於戰亂之苦,讓他的子民能夠安居樂業。而在明朝就出現了這樣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就是明主朱元璋。他的一生都是一個傳奇。從他小時候到長到之後成為了一代明君都是的。朱元璋是從一介草民做上皇帝的,所以他更能體恤民情。更能了解民生。
  • 朱元璋到底有多厲害?開局一隻碗,打下大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真實版的歷史穿越網文主角,他不僅沒有帶金手指,穿越的起點還是最低的,只有手上的一隻碗。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開國帝王中,朱元璋也是起點下限最低,成就最高的開國帝王。 朱元璋稱帝後,更是不惜人力物力,搞了多次跨省千裡大移民,只為填補那些久經戰亂的荒蕪地域。
  •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既然太子未立,那就仍有變數,畢竟除了裕王外,還有景王,但不久,景王也死了,就剩下裕王一個皇子,此時即便他不被立為太子,也仍然不影響他未來能否繼承皇位。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前朝受寵,並不代表在後一朝也受寵,而那些受寵的大多數是皇帝在做皇子時的府邸舊臣。
  • 一發不可收拾
    在周三白酒板塊出現籌碼鬆動後,後排白酒股的跌勢就一發不可收拾,暴跌之後再暴跌,皇臺酒業、青青稞酒、金徽酒等為代表,這種情況下短線總龍頭大豪科技也扛不住壓力了
  • 謝長廷贊洪秀柱氣勢如長江黃河 一發不可收拾(圖)
    謝長廷:洪秀柱氣勢如長江黃河,一發不可收拾。(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6月10日訊 國民黨領導人提名初選大戲上演正酣,看在綠營大老謝長廷觀察網絡言論動向,也不禁讚嘆洪秀柱猶如韋小寶所言,氣勢一發不可收拾!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謝長廷今(10)在臉書曬出一則短文,對洪秀柱當前的表現,有著出人意表的評價。
  • 大明王朝267年封了多少位異姓王,朱元璋的祖訓為何擱置?
    跟大部分王朝一樣,在統治末期,由於地方諸侯割據,外敵入侵,為了加強統治,獲得兵力財政的支持,統治者一般都會分封異姓王,例如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曹魏後期封司馬懿為晉王,唐朝後期封田承嗣為雁門郡王,都是政治聯姻的一種,用於鞏固統治,明朝也不例外,所以說明朝分封異姓王只有一位說的是否是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