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讀美國相關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加利福尼亞州年降水量北部約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州調水主體工程完工,1990年達到設計輸水能力。後來,加州又繼續興建大大小小的調水工程。得益於這些長距離調水工程,加州的乾旱河谷地區出現了灌溉面積達2000多萬畝的良田,受益人口達2300萬,加州發展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灌溉面積最大、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個州,全州經濟實力躍居美國第一。今天,當年曾經反對這一工程計劃的很多人,也為這一工程而自豪了。
材料二: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巖石會你從心底感到震撼---你會真正認識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光滑花崗巖最完美的部分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地方,有的方圓達數公裡,光滑的花崗巖其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光彩照人,像平靜的水面和玻璃一樣反射著陽光,猶如「浮雕」一般嘆為觀止。
(1)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由第四紀冰期的冰川作用形成的花崗巖「浮雕」等冰川地貌引人入勝。試敘述花崗巖「浮雕」地貌的形成過程。
(2)簡述加利福尼亞一帶是震級高、破壞性強的大地震「潛伏」地區的原因。
(3)美國有龐大的綜合運輸系統,其中鐵路仍佔有重要地位。但相比南北向鐵路,美國東西向的鐵路修路成本很高。試分析其原因。
(4)試分析加利福尼亞州「北水南調」工程對其產業結構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巖漿侵入活動形成花崗巖,地殼隆起,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剝蝕表層上覆巖層,使花崗巖巖體出露,第四紀冰期表層花崗巖受冰川刨蝕(侵蝕)作用而支離破碎,成為「浮雕」
(2)加州位於美國西部,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板塊的交界處,(該地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多發地震);該地地殼運動活躍,有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大斷層;
(3)東西向距離長,有多種氣候條件,尤其是北部氣候寒冷,自然環境惡劣;東西向要經過幾座大的山脈和大河,地質條件複雜,多地質災害,需要修建橋梁、隧道,建造的工程量大、難度大。
(4)實施 「北水南調」後,改變了南加州缺水的自然條件,使得加州三大產業全面發展;加州成為美國灌溉面積第一、糧食產量最高的大州;使得加州的人口迅速增加,成為美國新興的工業地區,促使美國的工業從(「冷凍」)的東北分散到(「陽光」)的西部。
典型例題二: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近年來智利與我國交往密切。該國地理位置偏遠,有「天涯之國」之稱。該國是世界重要的紙漿出口國,「林漿紙一體化」生產模式已經發展成熟,它是將製漿、造紙、造林、營林、採伐與銷售結合起來的產業鏈。其90%的人工林種植在荒蕪和土地易流失地區。造紙工業電能需求量大,而該國能源供應緊張。下圖為智利示意圖。
(1)智利人稱自己的國家是「天涯之國」,請從地理位置角度說明原因。
(2)據圖說出冰川對科爾科瓦多灣地區地貌形成的作用。
(3)若智利進一步擴大造紙工業的生產規模,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位於南美洲西南部;西瀕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東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北有沙漠與鄰國阻隔;交往不便。
(2)冰川侵蝕作用,形成了峽灣型海岸;冰川作用,形成眾多湖泊;冰川和流水共同作用下,河谷平行狀分布
(3)贊成。理由:主要位於南溫帶,有森林生長的良好條件,造紙原料豐富;有利於延長產業鏈,增加經濟收入,擴大就業;有利於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保持水土
不贊成。理由:森林生長時間長,短期效益不顯著;能源不足;造紙工業易造成環境汙染;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
典型例題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南美大陸南端。地面廣布第四紀(下限年代距今258萬年)冰川地貌和現代風蝕、風積地貌。氣候涼冷、乾燥,多焚風性強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但大陸性特徵不很強烈。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整個南美洲湖泊貧乏,但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山脈東麓東側,冰蝕湖、冰磧湖廣布,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構成南美唯一的重要湖群。如圖為巴塔哥尼亞高原等高線地形圖。
(1)說明影響巴塔哥尼亞高原氣候特徵的成因。
(2)分析巴塔哥尼亞高原內流區域狹小的原因。
(3)說出巴塔哥尼亞高原冰川地貌和風蝕、風積地貌廣布的形成條件。
參考答案:
(1)緯度較高,東部沿海有寒流流經,氣溫較低;該地區的降水主要由來自太平洋的盛行西風帶來;地處安第斯山脈背風一側;西風越過高大的安第斯山,下沉形成焚風;南美大陸南端大陸面積狹窄。
(2)南美大陸南端大陸面積狹窄;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勢西高東低,缺少封閉程度較高的盆地。
(3)該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第四紀冰川面積廣布,冰川作用強烈;氣候乾旱,降水少;風力強勁,風力作用強。
典型例題四:讀世界某區域圖,回答問題。
(1)歐洲西部乳畜業發達,試分析原因。
(2)圖示區域冰川地貌廣布,試舉例說明。
(3)與我國同緯度東部地區相比,巴黎的氣候特徵(從冬夏氣溫,降水季節分配)有什麼不同特點,並說明其原因。
(4)圖中R河的汛期主要出現在_______季。
(5)圖中P河流域的著名工業區魯爾區已經成為了「夕陽工業區」,請你從其衰落的原因入手分析其「重振雄風」的措施。
參考答案:
(1)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全年溫和溼潤,利於多汁牧草生長;城市、人口眾多(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稠密),市場需求量大;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水陸)交通便利。(2)波德平原波狀起伏,湖泊眾多;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西部多峽灣;阿爾卑斯山脈陡峭、多角峰。(3)巴黎:冬季氣溫高,夏季氣溫低,降水季節變化小(分配均勻)。原因:全年盛行西風影響,受海洋性影響顯著。(4)冬(5)發展第三產業,引進新興工業;美化環境;完善交通;調整工業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品質。
典型例題五: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拉布拉多半島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除夏季短暫溫涼外,地表均為冰雪覆蓋,多冰川湖,沿海多峽灣。該半島面積140萬平方千米,居民3.4萬,多從事漁業、狩獵和毛皮加工業。
(1)判斷拉布拉多半島的主要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2)據圖簡述拉布拉多半島東部海岸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
(3)試評價拉布拉多半島水能資源開發的條件。
參考答案:
(1)高原地形。理由:半島上河流水系放射狀,由中間向四周流,說明該半島中間高,四周低;大部分地區海拔大於200米,且中部等高線稀疏,邊緣比較密集,因此為高原地形。 (2)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後氣候變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沒,形成峽灣。 ( 3)優勢條件:降水較豐富,有冰雪融水補給,河流流量較大,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劣勢條件:該半島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小;寒冷期較長,冰雪融雪量較小,且河流結冰期長,影響發電量。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巴塔哥尼亞位於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北起南緯38度,南至與南極大陸相望的合恩角。巴塔哥尼亞高原第四紀(下限年代距今258萬年)冰川地貌和現代風蝕、風積地貌廣布,氣候涼冷、乾燥,且多焚風性強風,年降水量不足300 mm。巴塔哥尼亞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下圖為巴塔哥尼亞地區等高線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分布圖。
(1)分析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線曲折的原因。
(2)簡析圖示區域東西部自然景觀差異極大的原因。
(3)簡述巴塔哥尼亞高原冰川地貌和風蝕、風積地貌廣布的形成條件。
參考答案:
(1)位於板塊交界處,巖石破碎;緯度高,冰川侵蝕作用強;地處西風帶,沿岸風浪大,海水侵蝕作用強。(2)東部:位於西風帶背風坡,降水少,形成了溫帶荒漠景觀。西部:位於西風迎帶風坡,溫和溼潤,所以形成了森林景觀。(3)該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第四紀時冰川面積廣,冰川作用強烈;氣候乾旱,降水少;地處西風帶,多焚風性強風,風力作用強。
典型例題七:下圖為北美洲局部區域圖。圖中乙半島在第四紀冰期曾是北美大陸三大冰川中心之一。第四紀以來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該半島許多重要地表形態。圖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漁場。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推斷乙半島的地勢特徵並說明依據。
(2)指出第四紀以來乙半島最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現形式,並說明這種作用產生的特殊地貌或地理事物。
參考答案:
(1)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從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狀)。(2)冰川侵蝕作用;①(東北)海岸曲折,多峽灣;②湖泊廣布,湖泊多位於河流上遊,冰蝕形成高原湖泊群。
典型例題八: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甲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是歐洲最大半島。M山脈形成於1億多年前,縱貫整個甲半島,由於長期(直至180萬年前)受冰川侵蝕,發育有大量陡峭山峰,且西北側沿海地區形成峽灣地貌。
(1)描述甲半島西海岸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
(2)分析甲半島西海岸冬季多霧的自然原因。
(3)分析M山脈東南坡森林覆蓋率高於西北坡的主要自然原因。
(4)從氣候和地形角度說明甲半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後氣候變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沒,形成峽灣。(2)冬季受來自海洋的(西風) 暖溼氣流影響,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水汽充足,陸地溫度較低,水汽易凝結成霧。
(3)東南坡坡度較西北坡緩,土層較深厚;東南坡為陽坡,光照較充足。
(4) ①東南部緯度較低,氣候較溫暖;②M半島大部分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
典型例題九:根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的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第四紀冰期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歐洲冰川的主要發源地,冰層厚達20 000米;冰川侵蝕力與冰川的厚度、山地的坡度成正相關,與河谷的寬度成負相關。北歐森林廣布,木材資源豐富。早期木材運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浮運。主要依靠河水浮運(浮運從春季開始直至夏末,藉助河流進行漂浮木材);另一種是陸運,冬季用馬拉木材在積雪上滑行。 材料二:世界某區域示意圖
(1)據材料分析甲城市所在國家耕作業不發達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2)在未修公路、鐵路前,M國高緯度森林的木材運往河口加工廠採用浮運,試從河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3)簡述該區域第四紀主要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的塑造。(8分)
參考答案:
(1)緯度高,熱量不足;陰雨天多,光照不足;多山地,平原狹小,不便耕作。(6分)(2)河流的流向與木材的運輸方向一致;河網密度大;河道平直,流速快,流程短;河流水量較為充足,利於浮運。(8分)(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4分)西部海岸線曲折,多峽灣;湖泊廣布,東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狀排列,湖泊多位於河流中上遊。(4分,答對2點即可)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