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獲悉,方太將於8月12日舉辦「方太2020年度幸福發布會」。年度重磅新品方太集成烹飪中心Ⅱ代、方太水槽洗碗機E5/Z5即將聯袂面世。
哲人般思考,匠人般創作,這兩款集方太24年來的創新精神的匠心之作,秉承以「愛」為源的創新哲思,隱藏著許多動人的研發故事,也體現了方太「美善創新」的內涵。
一、從0到1漫長打磨,從1到n持續創新
不久前,方太的「自動巡航增壓技術」獲浙江省專利金獎,為家電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對於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來說,這個獎項是對方太多年來重視技術研發的肯定。
2010年,茅忠群看到央視報導《廚房油煙加劇家庭主婦肺癌風險》,決定放棄跟人拼單純的技術指標(如風量、風壓),創造一種以消費者使用時「不跑煙」為衡量指標的技術。
研發的過程艱難而緩慢,三年都沒出結果。
期間,業內有人謀上市,有人搞併購,但茅忠群仍堅守實驗室。為了實現從0到1的攻堅突破,工程師們進行了上百道程序的試驗,模擬廚房裡各種使用情境,「細微到吸油煙機每個開關按鈕,我們都要經過上百次的油汙噴濺試驗來測試它在極限環境下的性能情況」。
終於,2013年,智能「風魔方」吸油煙機上市。據中怡康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該系列吸油煙機已經連續6年穩居暢銷榜第一名。並於2018年獲得國家工信部頒發的「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榮譽。
從0到1漫長打磨,從1到n持續創新。
2014年,方太推出「雲魔方」歐式抽油煙機;2016年,「星魔方」歐近跨界吸油煙機上市;2017年,推出「智能升降雲魔方,一系列產品的熱銷讓方太在高端吸油煙機市場佔有率高達40%,奠定業內領導地位。
僅憑「自動巡航增壓技術」這一項專利,方太就實現了近80億的銷售額,著實兇猛。
慢研發、快迭代,在方太,並不是個案。
比如集結方太近200項專利的水槽洗碗機,在2015年推出前研發整整5年。至今5年間,方太先後開創Q系、X系、K系等水槽洗碗機產品,「型態也經歷了雙槽、三槽、槽體變位等變化,不斷契合中國廚房的多元化清洗習慣」。
又如歷時8年攻破的NSP膜色譜雙效淨水技術,由團隊經10000多次試驗檢測、100多種材料選型驗證、430多次改進才成型……
二、最會拉家常的工程師
「平常都用什麼鍋做飯呀?」「拿手菜是什麼?」「愛吃小龍蝦嗎?」……
這種似家人似朋友的拉家常,是方太工程師上門時常有的一幕。
拉家常的目的,一是做好售後服務,二是洞察用戶需求的背後,為研發提供靈感。
和用戶「圍著爐灶聊家常」,在廚房的煙火裡,尋找創新的靈感。
問用什麼鍋做飯,是在觀察鍋與灶具是否匹配,進而研發出適合各種鍋型的「十字型通用鍋架」;為了炒菜時攏住油煙,設計出28°傾斜角的擋煙板;用戶嫌逐只清洗小龍蝦麻煩,就做一款帶有「海鮮模式」的水槽洗碗機,讓最容易藏垢小龍蝦腹部都沒有泥沙……
秉持「為家人研發」的信念,工程師們二十多年來幫助用戶選購產品,上門為用戶設計、測量、安裝、指導。
僅為實現「智能菜單」這一項功能,他們就可以花費10年,行程數萬公裡,記錄烹飪大師們的手法、食材配比、火候控制等數據,持續研發攻關溫度、溼度與食材的奇妙關係。
每年,方太拿出不少於銷售額5%的款項用於研發且不設上限,「對於每個微不足道的0.01%的提升堅持不懈地追求」。
這家企業的出發點很樸實:一切為了用戶需求。
「我們一切為了消費者,為了家庭,把烹飪變成一種生活的享受,讓家人在體驗科技帶來的愉悅感的同時提升幸福感。」方太產品線總監王豔輝在一次產品發布會上表示。
而他本人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父親在家用土灶做飯,雖然飯菜香味四處漂散,卻根本看不到鍋裡炒的菜,整個人被油煙包圍。作為已經事業有成的兒子,每次回到家裡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直到有一天,老婆用土灶做飯才感覺到,原來油煙味道如此重。於是他為父親在土灶上安裝了一臺智能「雲魔方」吸油煙機,讓父親擺脫了終日被油煙圍繞的環境。
將心比心,近年來的銷量證明了大家對方太的認可。
2017年,方太首次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成為首個營收百億的專業廚電企業。來自中怡康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方太吸油煙機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吸油煙機市場,零售額佔比達到39.3%,穩固行業第一位置。同時,方太水槽洗碗機在8000元以上的高端洗碗機市場,零售額佔比達到35%。
三、「有意義,有意思」的創新
知名媒體人秦朔將方太的創新定義為「開闢式創新」,是「以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為驅動,以長期主義的態度專注聚焦,以永無止境的精神進行技術創新」,他說,「在方太身上,我看到了中國製造的文化靈魂」。
這種「文化靈魂」,就是方太的哲匠精神。
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勞動者,略可分為普通工匠、匠師和哲匠三種層次。處在最高層次的「哲匠」,既包括了「工」與「匠」的內涵,又要有源於「愛」的創新哲思,將技術、美學、善德、商業相結合。
我們在先人的著述中可找到一些相關表達,如《尚書講義》記有「技巧工匠鹹精其能」,是說工匠要技術好,有請益求精的態度;《考工記》載「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說的是工匠要像聖人一樣有德行;《歷代名畫記》有「哲匠間出」技法,說明「哲匠」除了技術好,還要營造美感;《閒情偶寄》道「凡人制物,務使人人可備,家家可用」,意為造物者要有仁愛之心,以百姓需求為重。
20世紀初,學者們編寫《哲匠錄》,收錄各門類的匠人,雖然該書只限於藝術類名錄,但它宣揚儒匠並重、道器合一,體現了中國的「哲匠精神」。
兩次世界大戰後,「工匠精神」成為日本和德國製造業的標籤。
在西方,德意志民族在馬丁路德「天職觀」(人要完成在現世裡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的影響下用高質量的產品和持續創新聲名全球;
在東方,日本人傳承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武士道精神和「利潤與道德兩全」的町人倫理,誕生了三井、住友等大企業,至今以「對天 皇陛下盡忠的職人」為榮耀。
無論德國或日本,「工匠精神」都限於職人的操守和自尊(在日本,還多了「忠君」而非「泛愛民」的思想),而中國廚電領軍者方太,將「美善創新」的企業精神傳遞到直面用戶的產品端。
「人類不同的需求、欲 望和價值觀念,在產品概念性設計領域將佔有重要的位置。產品概念性設計理念是一個將人的某種目的或需要轉換為一個具體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過程,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具體的載體,以美好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創造性活動過程。」
把「欲 望」轉化成「物理形式」,可以無限擴大前者,開發讓孩子沉迷的遊戲、 博人眼球的低俗內容等等,但對於社會來說,這樣的「創新」是危險的。
正因如此,方太以「美善」作為創新的精神內核,把造物當作「表達美好」的過程,將「工匠」上升為「哲匠」。不貪大求快,不為智能而智能、為顛覆而顛覆,「聚焦於對用戶具有實際的意義與價值的創新,給用戶帶來有度、積極向好的幸福體驗」。
不同於西式理論從概念到概念、從技術到技術的認知方式,中式哲學追求兩極之間的整體性。一些看似對立的概念,比如東方與西方、器械與溫情、精工與速度、道德與利潤,都在以「愛」為源的創新哲思中得到統一。
借用《論語述而》,方太的「哲匠精神」是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基礎上,吸收各方文明,「遊於藝」地探索創新。
方太總裁茅忠群說,我們是一家使命型企業,要通過產品和服務將「美善」傳遞給用戶,然後逐步傳遞給社會,「用仁愛之心,創美善產品;用仁愛之心,造中國精品;用仁愛之心,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