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也是一種保持自我的方式

2020-12-15 少女葵呀文學雜貨鋪

羅翔老師在小破站的演講,看了好幾遍,讓人平靜,感動。

傳道授業解惑,但更重要的是記得永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我們時常生活在一種幻象之中,我們認為真正的知識一定是高雅的,大眾傳播從來都是下裡巴人,娛樂至死,但這也許只是一種傲慢與偏見。因為真正的知識,一定要走出書齋,要影響每一個願意去思考的心靈。

在柏拉圖的《美諾篇》中,蘇格拉底找來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是一個奴隸。蘇格拉底要教會這個孩子解一道幾何題,奴隸是沒有資格接受教育的,因此這個孩子完全沒有任何幾何學的知識,蘇格拉底也沒有給這個孩子教導,任何有關幾何學的原理,只是向他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這個孩子,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每一個人都擁有學習的能力與權利。無論是要走數十裡山路去上學的孩子,還是菜市場躲在媽媽案板下看書的小女孩,他們都應該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樣擁有學習的權利。

有教無類,教育平等,是每一個教育者的追求。作為老師,我沒有能力為你提供原創性的知識,我只是激發你去思考,讓你去走上追尋智慧的旅途。

……

作為老師,我們習慣於傳道授業與解惑,我們總是無法掩飾好為人師的職業特點,但是言語有時,沉默有時。

中文的說,這個字提醒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所說的這個話能否兌現,你的言語能否在你行動之前。

所以不要輕易說話,在說話之前你要仔細想一想,你能否兌現你的言語。否則,還不如保持沉默。

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傾聽,我們都是有限的,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也許我們無法獲得世界整體性的認識,我們所有的認識,可能都是盲人摸象的,片段化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接受批評,接受他人的懷疑,來走出自己的獨斷。

……

面對知識的大海,我所能了解的,真正能夠理解的,可能連一滴水都到不了。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追逐無限的知識,我們學習知識,只是為了追尋它背後的智慧。

有人曾經問智者,什麼叫做智慧,智者給了他三個錦囊,說這裡有三種智慧,涵蓋了人生中一切智慧的精華。第一個錦囊中寫著謙卑,第二個錦囊中寫著謙卑,第三個錦囊中還寫著謙卑,所以蘇格拉底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我時常在與同學的交流中,發現自己的有限與愚蠢,自己的虛偽與虛榮。我一直覺得啊,自己所得的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榮光不過是草船借箭,眾人將你不該有的榮譽投射與你。

有一句話,我引用過很多次,那就是愛比荷泰德所說的: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出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

一個朋友說,一瓶飲料,便利店裡面賣3塊錢,大飯店賣30塊錢。所以一個人的價值啊,取決於他所在的位置。

但在我看來,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於,即便他處於高位,成為了30塊錢的水,而他也有自知之明,能夠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便利店那3塊錢的水。

……

謙卑,還是謙卑。

作者:果麥

相關焦點

  • 早安心語:保持謙卑之心,總會給你帶來好運氣
    保持一顆謙卑之心,運氣來了,不趾高氣昂;運氣差了,不妥協退讓。謙卑是需要修煉的,是一種人格完善的體現。人,經過世事磨礪、有過失敗的教訓,才會認識到謙卑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謙卑地對待他人。謙卑的人一直保持著頭腦清晰,不會被憤怒左右大腦,不會被情緒控制行為,選擇智慧的方式,合理表達情緒,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所以,他能守住自己的好運,不會因為小事而使個人命運發生逆轉。
  • 謙卑做人是非常值得讚賞的一種做人的品格,一種智者的風度
    做人不懂得謙卑,會處處碰壁,謙卑這個詞,一直被很多人誤解。其實,謙卑不是裝模作樣,更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拒絕一些事情,也不是與世無爭,而是一種超越別人的智慧,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攻伐之術,是一種不爭而獲的謀略。小王在公司向來以聽話而被老闆喜歡,不但老闆有什麼事吩咐一聲就行了,哪怕是同事請幫忙他也不推託。
  • 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參加各種培訓,既有許多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也有行業內的精英人士,但無一例外的都有淵博的知識和技術,還有一顆謙卑的心。在跟你交流時,會讓你相形見拙,不自覺的反省自身哪裡還不夠好。成熟的稻穀會彎腰人若身在高位,就很容易忘了自己是誰,會有驕傲,會自我膨脹,這種高興、自豪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 麟璽陳雪濤:保持謙卑的心,努力前行
    讓我回答,就是活在當下,這也是我的老闆她曾經教給我的。其實,現在國內的創業者真正欠缺的正是謙卑心態和腳踏實地,而這恰恰是我在臺灣領會最為深刻的一方面。相比臺灣青年,我的老闆王雪紅覺得大陸青年太浮躁,她覺得臺灣青年成熟穩重得多。她說,年輕人首先不要著急、不要圖名和利,在企業幹五年才能看出點端倪。
  • 當一個人謙卑,自我變小,才是真正強大的信號
    當一個人謙卑,自我變小,才是真正強大的信號,則不怨一個人有傲氣,是因為自以為傲,有一個大大的自我。 我自己早在7年前,就一邊上班 ,一邊寫作;在3年前,開始寫自媒體,一直到今天,除了中間有事,基本能保持日更,每天無論再沒有靈感和狀態,也要寫一篇文章。像我這樣的人,已經算是懶的了。我知道有很多人,比我更努力,比我更有才華。作為一個平凡的作者,自己付出小小努力,得到小小回報,我很滿意,自由自在,無抱怨。
  • 謙卑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品格
    謙卑,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品格。前一段時間,單位領導要從辦公軟體下載文檔,然後再用一個PDF格式打開,這對於同事小劉來說,並不是她擅長的,她向來對電腦的操作就不在行。小劉事後回想,在這件事中如果她能謙卑一些,意識到自己可能做不好,把它教給新來的同事小張,這個事情就辦的很好了。不認識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優勢,是一種很麻煩的狀態,可能會做錯事,傷了別人 ,也傷自己。謙卑的人,往往更了解自己,同時也能看到他人的價值。
  • 謙卑,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生的修行
    謙卑,就是對萬事萬物懷一顆敬畏之心,持一份包容情懷,行走在塵世中。謙卑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自己。謙卑可以讓我們的內心更加純淨,更加柔軟。這樣,在面對變化的外界環境時,才不會心生恐懼。在低調做人的謙卑中,修煉自己,提升自己,在沉穩從容中,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謙卑是一種智慧。君子,貴乎謙卑,就是一種自我的尊重。貌似懦弱,實則強大。
  • 什麼是高級的謙卑?
    而謙卑則是面額最大的那一種。那什麼是謙卑呢?在名人故事裡,關于謙卑流傳的比較廣的,有一個李嘉誠給每個人按電梯、握手的故事。一個身份地位如此之高的人,竟然可以放下姿態,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如沐春風,都感受到被關注和尊重。這是謙卑麼?
  • 謙卑處世,善利萬物而不爭
    楊瀾在節目中說:它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提醒修行的人,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世界全部的真相,所以要保持一種謙卑和敬畏的心態.意為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則為大吉。 人生本是一場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修行。所以,無論身居何位,別忘了保持謙卑之心,它是一種高級的人格魅力,越謙卑,越高貴。 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丹尼爾·卡尼曼曾回答,如果擁有魔杖,我會消滅什麼?我會消滅過度自信。
  • 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精闢)
    楊瀾在節目中說:「它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提醒修行的人,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世界全部的真相,所以要保持一種謙卑和敬畏的心態。」《易經·謙卦》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意為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則為大吉。
  • 大印文化:謙卑是一種態度
    大印文化:謙卑是一種態度李萬博導師說:謙卑是一種態度,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並非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當我們煞費苦心地在生活中追求什麼、逃避什麼的時候,謙卑的態度讓我們不再強求、不再抓取、不再逃避、不再抗拒。
  • 保持謙卑、感恩、滿懷敬意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品質
    那也是修行,我也這麼做,這是我給你們的秘訣,我從沒忘記過,我們呼吸時也傷害到許多看不見的眾生。所以每天若無法時時都感謝,在早上你就感謝美好的一天即將來臨,感謝有形或無形力量的保護,在晚上你感謝所有經歷過的好日子,感謝你所擁有的事物。
  • 論謙卑的力量
    意思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總是以謙卑自守,對人謙恭有禮。 這樣的人,往往懂得低頭,而懂得低頭,才能出頭。 做人謙卑,適當低頭,是一種包容,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謙卑的人,往往受人歡迎。
  • 學者稱中國人應保持謙卑警醒感恩「盛世心態」
    筆者認為:一個社會裡多數人持有的健康的盛世心態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要素:謙卑、警醒、感恩。曾幾何時,國人的心態曾多次在自大和自卑之間搖擺。其實,適度的謙卑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中國在許多方面,特別是「軟實力」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而保持奮發向上的姿態,為中華民族的永久性崛起而努力。就國際形象而論,謙卑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地對待國際輿論的批評,展現中華民族應有的「謙謙有禮,翩翩有度」的精神風貌,更能體現盛世大國的風度。從天、地、人的立體角度看,謙卑對今人也是絕對必要的。
  • 謙卑、謙恭、謙遜、謙和
    今天和大家來聊聊關于謙卑這樣一個話題。謙卑很多人會把它與謙恭、謙遜、謙和混為一談,其實它們之間是有很大的區別。謙卑其實是一種經過掩飾以後的人格體現或者是品行體現,它其中包含著一種討巧的成分在裡面,這種謙卑更多的是壓制了自己個性的健康發展。
  • 保持謙卑,才能欣賞事物背後獨特的美
    曾經的網際網路神話,更多的是一種泡沫和幻覺,現在看天貓電商單日幾千億,年度三萬億的銷售額,但是和線下零售總額一比,還是個小孩子。所以,感覺上網際網路好像只是釋放了一部分效率,改變了一部分生產和傳播的方式,但是帶來產能的增長,並沒有多少助力。
  • 正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正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打坐、靜坐、冥想、正念,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打坐是出家人的修行,冥想是與印度瑜伽相關,正念是觀自在,大同小異。正念,也是一種安靜的力量,也是一種修身養性。達到靜的狀態,內心就會變得舒暢、恬靜、坦蕩、澄澈,忘卻愁苦與煩惱。
  • 有智慧的人,懂得謙卑待人
    就像一個杯子只能裝一杯水,再往裡裝就溢出來了,再裝什麼也是無用的了。我們觀察謙卑的人,即使在別人對其成就的贊言,對其的抬高或是相反分子他也會保持著虛心學習,禮貌待人,淡然處之,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格局大,看得遠,考慮的周全長遠。
  • 溫柔的謙卑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沉重小我,並且不斷變換美麗外衣,一個人長期沉湎於那個痛苦小我之中難以自拔,一方面缺乏足夠文化自知,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另一方面,即便擁有一份足夠自知,在現實生活中沉浮掙扎,誘惑太多,也極易迷失自我。
  • 道生於安靜,德生于謙卑
    《莊子》中有一個削刻木頭做鐻(古代的一種樂器)的高人,技藝已經進入「道」的境界了,鐻做成以後,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而他做孽的方法沒有什麼特別,只是「齋以靜心」,就是齋戒以靜養心思。  《莊子》中還講了一個「呆若木雞」的故事,訓練鬥雞四十天,直到它對別的鬥雞毫無反應,「望之,似木雞矣」,這時別的鬥雞對它望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