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老師在小破站的演講,看了好幾遍,讓人平靜,感動。
傳道授業解惑,但更重要的是記得永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我們時常生活在一種幻象之中,我們認為真正的知識一定是高雅的,大眾傳播從來都是下裡巴人,娛樂至死,但這也許只是一種傲慢與偏見。因為真正的知識,一定要走出書齋,要影響每一個願意去思考的心靈。
在柏拉圖的《美諾篇》中,蘇格拉底找來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是一個奴隸。蘇格拉底要教會這個孩子解一道幾何題,奴隸是沒有資格接受教育的,因此這個孩子完全沒有任何幾何學的知識,蘇格拉底也沒有給這個孩子教導,任何有關幾何學的原理,只是向他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這個孩子,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每一個人都擁有學習的能力與權利。無論是要走數十裡山路去上學的孩子,還是菜市場躲在媽媽案板下看書的小女孩,他們都應該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樣擁有學習的權利。
有教無類,教育平等,是每一個教育者的追求。作為老師,我沒有能力為你提供原創性的知識,我只是激發你去思考,讓你去走上追尋智慧的旅途。
……
作為老師,我們習慣於傳道授業與解惑,我們總是無法掩飾好為人師的職業特點,但是言語有時,沉默有時。
中文的說,這個字提醒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所說的這個話能否兌現,你的言語能否在你行動之前。
所以不要輕易說話,在說話之前你要仔細想一想,你能否兌現你的言語。否則,還不如保持沉默。
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傾聽,我們都是有限的,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也許我們無法獲得世界整體性的認識,我們所有的認識,可能都是盲人摸象的,片段化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接受批評,接受他人的懷疑,來走出自己的獨斷。
……
面對知識的大海,我所能了解的,真正能夠理解的,可能連一滴水都到不了。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追逐無限的知識,我們學習知識,只是為了追尋它背後的智慧。
有人曾經問智者,什麼叫做智慧,智者給了他三個錦囊,說這裡有三種智慧,涵蓋了人生中一切智慧的精華。第一個錦囊中寫著謙卑,第二個錦囊中寫著謙卑,第三個錦囊中還寫著謙卑,所以蘇格拉底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我時常在與同學的交流中,發現自己的有限與愚蠢,自己的虛偽與虛榮。我一直覺得啊,自己所得的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榮光不過是草船借箭,眾人將你不該有的榮譽投射與你。
有一句話,我引用過很多次,那就是愛比荷泰德所說的: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出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
一個朋友說,一瓶飲料,便利店裡面賣3塊錢,大飯店賣30塊錢。所以一個人的價值啊,取決於他所在的位置。
但在我看來,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於,即便他處於高位,成為了30塊錢的水,而他也有自知之明,能夠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便利店那3塊錢的水。
……
謙卑,還是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