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 一代通儒的三面人生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國學大師饒宗頤 一代通儒的三面人生

  享年101歲,90多歲時仍在發表學術文章,著作等身;生前與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

資料圖:國學泰鬥饒宗頤在廣州參觀「紫石風華(硯)、修心養德(琴)、怡心雅茗(壺)」展覽。

中新社

發 陳驥旻 攝

  姓名:饒宗頤

  終年:101歲

  籍貫: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

  生前職業:教授、著名漢學家

  主要著作:《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100餘種著作,1000餘篇論文;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和書畫家於一身。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

  他就是國學大師饒宗頤。

  饒宗頤先生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富貴之家,父親饒鍔是聞名嶺南的學者。1949年10月移居香港,此後饒宗頤在美、法、新加坡、日本等地週遊講學,均有不淺影響。

  2月6日凌晨,先生在睡夢中逝世,享年101歲。

  驚人天賦的大師

  17歲加入學者雲集的禹貢學會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是饒宗頤給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唐曉峰主編《九州》的題詞。饒先生是《九州》第三輯《先秦歷史地理專號》榮譽主編。請他做榮譽主編,這件事還得追溯到1934年。

  唐曉峰跟記者講起這件事的來龍去脈。1934年,年僅17歲的饒宗頤參與了顧頡剛先生創辦的禹貢學會,學會匯集了當時國內最重要的學者。饒宗頤和當時的學術領袖顧頡剛常有學術交流。顧頡剛編《古史辨》,編了七卷後,想將第八卷專門設為歷史地理《古地辨》,就請年輕的饒宗頤來編。「一個大學者請那麼年輕的饒宗頤來編書,這是非常重要的。後因時局動蕩此事未竟。」唐曉峰對記者說。

  「我在香港見到饒宗頤先生,他跟我說《古地辨》當年是讓他來做的。我們才知道這回事兒。他說他當時把第八卷的目錄、選擇的文章已經登在《責善》雜誌了。後來我們在《責善》上找到了饒先生發的目錄,確有其事。這一點很多人不知道,但在學術史上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唐曉峰說。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大饒宗頤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偉武,用「驚人」形容饒宗頤的天賦:「饒先生有特殊家庭背景,特殊經歷與驚人天賦,他用學術滋養藝術,又用藝術反哺學問,互相促進發展。他的個人成就是不可複製的。」

  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洪楚平跟饒先生認識了十多年,「睿智的老人」洪楚平這樣形容饒宗頤。「這些年一直幫饒先生在廣東辦畫展,十多年來,與饒先生交往如沐春風。他非常親切,跟任何人交往完全沒有架子,對年輕人諄諄善誘,陪著他看展覽,很多東西我們不懂得,問老人家,老人家就笑一笑,用很淺顯的東西來介紹。」洪楚平說。

  寬廣胸懷的嚴謹學者

  「學問沒有大小,只有正確與否」

  「泰山北鬥式的人物」「筆耕不輟的世紀老人」,饒宗頤先生《書法六問》等多部書畫類著作的責編、人民美術出版社選題項目部主任張嘯東博士,談起饒先生絲毫不吝讚美之詞。

  「我博士畢業後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做圖書編輯,跟饒先生有了工作的交集。匯集饒先生一生對書法所做研究的菁華的《書法六問》一書的國內簡體版,是由我來做的責編。」張嘯東對記者講起兩人的淵源。

  《書法六問》中,有這樣一段話:書法生於線條。文字的誕生,出自筆畫交錯的形式。許慎《說文解字》云:「文,逪(錯)畫也。」一開始,饒先生寫的是「逪」,但《說文解字》裡用的是「錯」字,只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才是寫作「逪」字,所以張嘯東就建議用了一個括號注出許慎一書的原文。當時負責聯繫的中間人對他說,你一個小年輕敢改國學大師饒先生的文字。沒成想,後來饒先生居然特地讓中間人帶話給他:「學問沒有大小,只有正確與否,嘯東所改是對的,一定代我謝他。」

  「這種為了一個字,商量很多次的來往有好幾次,這也表現了一位大師寬廣的學術胸懷。」張嘯東說,「他老人家講,學問勿分老幼,誰講的對,就按誰的來。」

  筆耕不輟的世紀老人

  九十多歲仍在發表學術文章

  與饒先生交往,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饒先生身體特別好。「他不健壯,但整個身體經絡氣息都特別通暢。你和他握手時,可以感覺到他的筋骨特別柔順。90多歲還能雙盤打坐,兩個腳能翻到膝蓋上面,『譁』就能坐起來。顯然這是一種修養達到的身體狀況。」唐曉峰迴憶。

  「饒先生身體素質不錯,能沉下心來做學問,壽限很長,我老爸是98歲,差兩歲沒到一百。做學問比較平靜,壽限比較高。」季羨林之子季承說,饒先生終身致力於學問,很不簡單,我父親很佩服他。

  「1998年-2008年十年間,我每年去香港都會拜訪他,去他家裡吃飯。每次去,他都會問內地學術發展、有沒有新的考古學發現。我一邊給他講,他就一邊記,隨時插話,聯繫其他的知識。」唐曉峰迴憶。

  張嘯東對記者說,饒公到晚年還在看書,九十多歲還在發表學術文章,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一個人能活到老學到老,研究、創作到老,這是看似平凡,其實偉大而不可及的,饒先生做到了。

  ■ 軼事

  與季羨林「神交」:千裡傳簡書「博一笑」

  饒宗頤先生的生活軌跡基本都在香港,但在內地,饒先生亦不缺讚美,學界有個說法,「南饒北季」,稱的便是饒宗頤和季羨林。季先生曾表示:「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饒宗頤對季羨林的敬慕也很直接:「季先生是中國唯一的。」

  1984年9月10日,時為農曆中秋,季先生誦著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之句,神馳南天,為饒先生的《饒宗頤史學論著選》洋洋灑灑寫下序言,「饒先生治學方面之廣,應用材料之博,提出問題之新穎,論證方法之細緻,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給我們以啟發。我決不敢說,我的介紹全面而且準確,我只不過是盡上了我的綿薄,提出了一些看法,供讀者參考而已。」季先生如此寫道。

  如季羨林兒子季承對記者說的,兩位先生「神交」多,一南一北,互相尊敬,君子之交。季先生去香港看饒先生,饒先生來北京拜訪過季先生,兩人多年以書信來往。

  2008年,來京的饒先生專程看望了住院的季羨林,自己帶來字一幅,題字「松高唯嶽」;「荷花圖」一幅,題「大士生兜率,空池滿百蓮」一詩。還贈給季老自己的學術集,並謙虛地說:「這些只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您有時間就翻一翻。」

  「兩人學術上共通,見面少,書信來往多。」季承告訴記者。2000年季羨林大壽時,饒宗頤寫信給他,稱:恨身處南裔,不能摳衣趨賀。謹電傳寸簡,聊申南山之頌。並請李均明代呈,以博千裡一笑。

  記者此前拜訪季承,進入客廳,看到三面書架,其中一個書架擺放著一整排《饒宗頤二十世紀文集》,共20冊,書面有些泛黃。季承告訴記者,這是饒先生送給季先生的。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相關焦點

  • 一代通儒饒宗頤:專家嘆服其治學無不入木三分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儘管90高齡了,又是家住校外,但每個月仍要堅持來學術館三趟,進行研究工作。 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北有季羨林,南有饒宗頤。   時維秋初,香港酷熱。90高齡的饒宗頤,幾次安排時間,與我們談古論今。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 饒宗頤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被譽為「通儒」、「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2014年,由嶽麓書院和鳳凰衛視及鳳凰網聯合主辦的「致敬國學」大典,把最高規格的「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頒給了97歲的饒宗頤先生,頒獎詞讚譽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饒宗頤先生像。2004年饒宗頤以北流勾漏山勝景為題材創作的國畫。
  • 饒宗頤: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
    9月29日,由鳳凰衛視、鳳凰網聯合嶽麓書院主辦的「致敬國學-2014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在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舉行頒獎盛典。大典的最高獎項「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頒給了97歲高齡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先生。    頒獎詞如是寫道,「他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紀念文集》正式出版
    新華在線網 祁成志天 沐 堂「天沐堂」 ── 乃一代宗師張大千先生創立的「大風堂」第二代嫡傳弟子聶振文先生之堂號。由西泠印社社長、當代國學大師、百歲老人饒宗頤先生題寫。(饒宗頤先生、字選堂。)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編輯,以劉洪一為主編的《饒宗頤紀念文集》,由深圳出版集團---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聶振文先生撰寫的《獎掖後學 提攜晚進——追憶饒宗頤先生》一文,被收錄該文集。
  • 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 國學領域與季羨林錢鍾書齊名
    2018年2月6日訊,據媒體消息,與季羨林、錢鍾書齊名稱「南饒北季」、「南饒北錢」, 被稱為「國學領域最後一位集大成者」的國學通儒饒宗頤,於今日凌晨睡夢中離世,享年101歲。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授予饒宗頤「世界中國學貢獻獎」。饒宗頤不僅學術等身,其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在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上,饒宗頤先生以書為伴,嗜書如命,潛心學術。以至於喜歡八卦花邊的香港報紙竟然挖不出饒宗頤先生一絲花邊與戲說。這樣一個不求名利的學者,正是當代學者的楷模。先賢不在,後輩需砥礪前行。在西方流行文化橫掃全球的時候,坐著冷板凳研究國學對現在的學者是一種考驗。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 惠澤流芳
    這是在饒宗頤文化館拍攝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鵬 攝新華社香港2月6日電(記者顏昊)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消息傳來,香港各界無不嗟嘆惋惜和深切哀悼,對大師一生治學和問道之路致以崇高的敬意。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更形容其為「香港和世界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
  • 追思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被譽為「蜚聲國際的國學大師」「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北錢南饒」「北季南饒」。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他是心目中的大師,法國漢學家說他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饒宗頤先生是我國當代的文化巨匠,其對歷史、考古、文學、經學、教育、書畫等不同領域均有涉獵,又是傑出的翻譯家、學術大師、教育家。
  • 人物/818名人之一代通儒國學泰鬥饒宗頤紫微鬥數命理
    整理:奇門紫微鬥數   2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估計幾十年內,很難再出來這樣的大師了!
  • 通訊:「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電 題:「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記者 楊喆  巨星隕落,國學大師饒宗頤2月6日與世長辭,享年101歲。  28日,公眾致祭和追思送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內靈堂舉行,供人們作最後的告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新華社發  錢鍾書先生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18年2月6日凌晨,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享年101歲。
  • [國學人物]第④期 張舜徽:一代通儒 學兼四部
    他1911年8月5日生於湖南省沅江縣,沒有進過學校,完全靠刻苦自學,成為淹貫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說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號的國學大師。章的弟子黃侃,也是當時後世向無異詞的國學大師。章黃之後,如果還有國學大師的話,錢賓四先生和張舜徽先生最當之無愧。
  • 國學大師錢穆:最後的「通儒」
    近日,《國學宗師錢穆》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再度引起國學迷的關注。國學宗師錢穆在中國鄉村中苦思冥索,孤寒拔起,最終站在了20世紀中國學術的最高舞臺。是何等特殊的成長環境、不尋常的人生經歷、獨特的求學之路,鑄就了他那不平凡的學術人生?記者就此對該書的作者陳勇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故事」 展現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為紀念國學大師 饒宗頤 教授一生的成就,「饒宗頤的故事」展覽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展覽期間,記者專訪了饒宗頤的女兒、饒學聯匯創會會長饒清芬,聽她暢談和父親之間的親情故事、她最喜愛的展品背後的精神折射、她眼中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揚傳承等等。
  • 一代通儒饒宗頤耕耘過的那些領域
    一代通儒饒宗頤先生的逝世,引發學界和公眾的集體緬懷。饒先生以學問淵博著稱,公眾或專家難以全面了解饒先生的學問,本是情理之中的事。關於饒先生的學術貢獻,網絡上已有不少資料,或誇大,或誤讀,或詆毀,亟待正本清源。
  • 饒宗頤與湖湘文博界的深厚情緣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記者 任波  國學大師饒宗頤2月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湖南文博界和文化界均感無比嘆惋。饒宗頤研究專業中有「簡帛學」,因湖南為簡帛文物大省,饒宗頤生前曾頻頻來往於湖湘山水之間。他與湖南這片土地深情相擁,湖南這片土地回饋給他以文物的滋養;反過來,饒宗頤又以其學問啟發一輩又一輩湖湘學人。
  • 最後的通儒:重溫國學大師錢穆
    近日,《國學宗師錢穆》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再度引起國學迷的關注。國學宗師錢穆在中國鄉村中苦思冥索,孤寒拔起,最終站在了20世紀中國學術的最高舞臺。是何等特殊的成長環境、不尋常的人生經歷、獨特的求學之路,鑄就了他那不平凡的學術人生?記者就此對該書的作者陳勇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 中國敦煌學開創者之一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
    中國敦煌學開創者之一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世上已無饒宗頤 天上又多文曲星2018年2月6日凌晨,一代國學大師、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先生辭世,享年101歲。這兩部著作的問世,奠定了饒宗頤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饒宗頤先生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因研究領域的相似性,又有人將其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季羨林先生認為饒宗頤先生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金庸也曾評價「香港有他,已經不是文化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