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個維度上度量審視現代化進程,城鄉關係始終居於核心。如何處理協調這一基本經濟社會關係,大體決定了一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城鄉分野,則此長彼消,城市擴張繁榮的背後是鄉村的萎縮衰敗;城鄉融合,則互促共生,城市的「洋」與鄉村的「土」各美其美、相得益彰。
初春的湖北武漢,城裡高樓櫛比、車水馬龍,櫻花淡淡飄香,鄉間青磚黑瓦、清流潺湲,十裡桃花灼灼,城鄉關係的和諧圖景暖意融融。
2018年的兩張權威評選榜單,為此添加了鮮明註腳:
——武漢首次入選「中國十大賞花目的地」,千萬賞花遊客紛至沓來,「新花城」武漢蜚聲國內外,這座千年古城、工業重鎮多了一張新的城市名片,有了一個新的城市形象;
——在「武漢最受國內外遊客喜愛的十大賞花名地」評選中,來自黃陂、新洲等新城區的鄉村賞花遊景點佔據7個名額,成為武漢發展賞花經濟、涵養城市品位的「主力軍」。
由是觀之,我們當有這樣的信心,推進城鄉融合,鄉村煥發生機,便極有可能在鄉野田間上激蕩出一股「再反哺的力量」,為城市發展、現代化進程注入新的脈動。
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又是一種怎樣的探索?記者日前來到武漢走訪調查、邊行邊思,尋找一個通往城鄉融合的「春天故事」。
培育賞花遊新業態,
打造武漢「新花城」城市名片
一張城市名片凝結著一座城市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的精華,要經過時光的沉澱打磨才能鑄成。武漢發展賞花經濟、打造「新花城」從規劃出臺到譽滿全國,僅用了短短五六年功夫,速度之快、成效之著令人稱嘆!
可實際上,武漢這樣一座名城重鎮,在湖北旅遊業中一度處於「中轉站」的尷尬位置,遊客到武漢「登一下黃鶴樓,看一眼鸚鵡洲」,就轉道去了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等景區。
一場高鐵與櫻花的「邂逅」,意外地扭轉了這一局面,武漢喜迎八方來客盈門,不再望著遊客背影遠去而嘆息。
2009年底,我國第一條高鐵——武廣客運專線開通,350公裡的時速「壓縮了時空」,廣州到武漢只要3個多小時。2010年春天,在武漢一些旅行社組織下,開始有廣州遊客乘高鐵到武漢大學、東湖公園看櫻花,由此拉開了武漢賞花遊的序幕。
原本閨閣深藏的武漢櫻花,以爛漫如雪、燦若雲霞的繽紛景致,看呆了「老廣」,走紅了網絡。賞櫻潮直接催生了武漢全城賞花遊,就連黃陂、新洲等新城區的鄉村賞花遊也嶄露頭角。2011年,武漢賞花遊遊客就達到500萬人次以上。
「武大櫻花開了,半個武昌癱了」,武漢賞花遊甫一火爆,景點交通擁堵、食宿設施不足等問題便浮現出來。而深層次的問題則是「品種少、花期短」,遊客大多只能在春季觀賞櫻花、梅花等少數品種,這是制約武漢賞花遊產業成長壯大的瓶頸所在。
「不能讓外地遊客只擠在東湖、武大看櫻花,要想方設法讓遊客多看看武漢。」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端出「大盤菜」,做活賞花遊。把目光轉向天地更為廣闊的農村,打造鄉村賞花遊,形成四季花開的旅遊路線,讓遊客多一種體驗、市民多一項休閒、農戶多一份收入、城市多一張名片。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2012年8月20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武漢市賞花遊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把武漢打造成一座「新花城」,將賞花經濟發展成集城鄉景觀建設、鄉村旅遊、農產品加工、文化傳承等於一體的新興產業,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到2020年,年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賞花遊綜合收入達到200億元。
「一枝花帶動一座城」,武漢的這一判斷、決心和期冀,來自於對資源區位的清晰把握、對賞花經濟的價值洞察和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強調:
——武漢八川聚集、山嶽縱橫,日照足、氣候潤、品種多、花期長,冬詠梅花春賞櫻、荷開盛夏秋有菊,月月有花、季季可遊;武漢居「九省通衢」要衝,承東啟西、貫南通北,立體交通網絡完善,遊客往來便利快捷;
——武漢致力於打造現代化大都市、旅遊中心城市,發展賞花經濟可謂「四兩撥千斤」,是城市美化扮靚、城市生態涵養和旅遊轉型發展有機結合的多贏之舉,在提升城市的品位、形象中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宜居感。
——「重中之重」看湖北,在重視「三農」工作的濃厚氛圍中,武漢敏銳地洞察到賞花經濟「靚城興鄉」的獨特價值,果斷地將其上升為賞花經濟統籌謀劃,從而把賞花遊問題的解決轉變為鄉村旅遊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
方針既定,奮力前行。武漢一張藍圖幹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以城鄉融合為導向,逐步走出一條「規劃全域化、全域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集群化、集群園區化」的賞花經濟成長之路。
賞花遊的「先鋒隊」在城市,
而「主力軍」在農村
當武漢決心做大做強賞花經濟之時,舉目四望,河南洛陽、江西婺源、湖南長沙等一眾賞花勝地早已是「群芳爭妍」。而要短期內從這「萬花叢中」脫穎而出,對於賞花遊起步晚、名氣弱、規模小的武漢來說,這無疑是一張極具難度的「考卷」。
武漢破題著墨之處,在於城鄉融合發展賞花遊。「擦亮武大櫻花遊金字招牌把客人吸引來,拉長鄉村賞花遊產業鏈把客人留下來。」武漢市副市長龍良文總結道,全市大力推行「規劃全域化、全域景觀化」,城鄉一體化布局了「一核兩園六區」,構建起步移景異、四季花開的產業化競爭優勢。
以舉辦2015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為契機,武漢在中心城區大手筆營建了以園藝博覽園為核心,連通張公堤森林公園、東湖賞花園的賞花遊集結地,並配套18個鮮花主題公園、11條景觀花街及環城觀綠賞花帶等,形成了「城在花中、花在城中」的城市花海景觀生態,「新花城」隨之聲名鵲起。
「發展鄉村賞花遊,是構建『新花城』四季花開旅遊優勢的關鍵。可以說,武漢賞花遊的『先鋒隊』在城市,而『主力軍』在農村。」2013年赴任起便參與賞花遊工作,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譚本忠對此體會頗深。
那麼,鄉村賞花遊的重要性如何體現和保障?在機構設置上!在武漢市賞花遊發展領導小組中,組長由分管農業的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負責全市賞花遊發展規劃編制及組織協調工作,保證了政策支持的傾向性和精準性。
按照「一區一重點品種」,武漢根據新城區各地農業資源特點規劃出六大山水田園賞花區,即蔡甸區蓮花之鄉、江夏區花木之鄉、黃陂區山花之鄉、新洲區桂花之鄉、東西湖區桃花之鄉、漢南區玉米之鄉。
在具體建設中,武漢注重「景區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能利用自然地貌的不新增用地,多利用荒地、薄地、林地,多種好看又實用的花木,拉長產業鏈條。
在蔡甸區消泗鄉,冬日無閒田,收完晚稻的農民稍作歇息就會在地裡播下油菜籽。待到來年三月,5萬畝油菜花盛開,大地茵綠燦黃,春風十裡飄香,是武漢賞花遊十大名片之一。2018年,消泗油菜花節共接待全國遊客55萬餘人次,帶動群眾增收1億元以上。
通過引進新品種、分期播種,消泗油菜花實現了提前「爭春」、花期延長。而到四月油菜花期結束後,還可將油菜收割、裹包作青貯飼料,填補冬春飼料不足的空當。「利用冬閒田種植油菜,發展了賞花遊,形成了『稻-油菜-稻』耕作模式,農民收入翻番。」蔡甸區副區長肖建華說。
城鄉「一盤棋」理念,始終貫穿在武漢賞花遊建設當中。按季節、花期、品種有機搭配,武漢推出了10條「繁花次第開」的賞花遊精品路線,如珍珠項鍊般將「一核兩園六區」城鄉景點串在了一起,為鄉村導流遊客,為遊客增加體驗。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將農事節慶作為推介鄉村賞花遊的重要抓手,已推出江黃陂杜鵑花節、夏荷花節、新洲花朝節、蔡甸油菜花節等十大節慶,培育出杜鵑、桃花、桂花、油菜花、荷花、櫻花等十大賞花品牌,實現了月月有賞花會節、周周有賞花活動。
為解決鄉村賞花遊中行路難、停車難、入廁難等問題,武漢出臺了《賞花遊(休閒農業)建設與獎補標準》等扶持政策,鼓勵農家樂、休閒遊合作社、旅遊特色村等提檔升級。
2018年,武漢以花為媒的鄉村休閒遊遊客達到479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57億元。這股來自鄉野田間的力量,助推武漢「新花城」完成了從一花遊到百花遊、一景遊到全城遊、一季遊到全年遊的蝶變。
園區集聚發展,
賞花遊向賞花經濟升級
109省道穿越新洲區倉埠街道路段,有一條50裡長的「桂花長廊」,逶迤遠去,蔚為壯觀,總面積超過兩萬畝。三秋桂子花開時,漫天花香惹人醉。
「拉長產業鏈、培育新業態,倉埠基本完成了由賞花遊向賞花經濟的產業化升級。」新洲區區長劉潤長說,目前有41個苗木花卉種植園集聚發展,產業鏈從賞花遊、農家樂延伸到種苗培育銷售、桂花酒茶加工,再拓展到園藝編織、旅遊康養等,帶動附近農民在園區務工的就有3000人,年增收4000萬元以上。
在武漢鄉村賞花遊中,如倉埠「桂花長廊」一樣做大規模、做強產業的相當常見,可以說是,「連方成片規模大,千畝萬畝有名堂。產業鏈條延伸長,三產融合百業旺。」這大大顛覆了人們對鄉村旅遊「吃農家飯、賞田野花」的刻板印象。
「其實,武漢鄉村賞花遊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也曾遇到『小散亂』的低水平發展問題。」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舒炎發說,為此,武漢加強資源整合力度,開展「存量抓升級、增量抓轉型」行動,圍繞以花為媒的鄉村休閒遊產業鏈開發,深度推進三產融合。
在這一行動中,武漢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市場主角的協同作用,建立了以大型生態旅遊景區為龍頭帶動,美麗鄉村為重要載體,集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的鄉村賞花遊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產業集聚化、集聚園區化」的發展路子。
2013年-2018年,武漢市級財政累計安排賞花遊專項資金4億元,撬動社會投資近30億元,打造出了四季吉祥濱江賞花帶、江夏區五裡界梁湖賞花大道、蔡甸區索河十裡荷花長廊、漢南楚湘農業園等80多個重點項目,鄉村賞花遊向著集聚化、園區化邁進,面貌為之一新。
其中,以「花木蘭故裡」而聞名的黃陂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堪稱「集大成者」。18.6平方公裡的核心景區中,分布著木蘭草原、農耕年華、木蘭玫瑰花園、木蘭花鄉等14個A級景區,獲評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全國美麗鄉村建設典範區」。
想看花,這裡有木蘭雲霧山裡萬畝杜鵑花、木蘭清涼寨10萬株野生櫻花;想看草原,這裡有華中唯一草原風情景區木蘭草原、大型古裝實景劇《花木蘭·雲中戰歌》;想看森林,這裡有幽谷深澗、浪漫山水的國家森林公園木蘭天池。
黃陂區委書記曾晟介紹,通過打造130公裡的旅遊交通環線,實現15分鐘可到達一個景區、兩個小時串聯所有景區,4個4A級景區得以合併升級成為5A級景區,構築起賞花踏青、現代農業、養生養老、文化創意、體育運動等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體系,從「門票經濟」轉變為「產業經濟」。
為讓農民共享旅遊產業發展紅利,黃陂區大力推行「業主+村組+農民+行政組織」的「景區帶村」開發模式,開展「三變」入股分紅,實施「村景融合、農旅結合、精準扶貧」,建成休閒特色集鎮6個、休閒專業村58個、休閒山莊168家,15萬農民吃上了「旅遊飯」。
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大,助推著武漢賞花遊向賞花經濟跨越。目前,武漢鄉村休閒遊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產業規模、接待人次、綜合收入、就業帶動分別處於第4位、第4位、第4位、第3位。
連通「三鄉工程」,
城鄉互促共生
小朱灣,江夏區梁子湖畔的一個小村子,有著「三鄉工程」發源地之稱。記者尋跡而至,採訪了解後發現,這裡竟也是武漢鄉村賞花遊與「三鄉工程」的歷史交匯地。
2014年,賞花遊的春風吹到了小朱灣,薰衣草園、七彩花海等景點在周邊陸續開園。「發展賞花遊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契機,原汁原味地保留荊楚特色民居風格也可以豐富賞花遊的鄉村體驗。」江夏區委書記王清華告訴記者。
經過舊村改造,小朱灣由一個雜亂破敗的「空心村」變身為幽靜恬淡「明星村」。小橋流水、綠樹環繞,蜿蜒的石板小道五六條,青磚黑瓦的農舍十幾家,頗有傳統村落的田園詩意。
2016年4月,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許剛來到這裡租下一套350平方米的空閒農房,辦起了國學培訓的新民書院。這一市民下鄉租住空閒農房安居創業、農民增收多條門路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在2017年被提煉概括為「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細梳脈絡,我們不難發現,賞花遊與「三鄉工程」具有內在一致性、連續性。賞花遊的發展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景色更美了,房屋亮堂了,道路寬敞了,廁所不臭了……這構成了實施「三鄉工程」的邏輯前提。事實也是如此,武漢公布的「市民下鄉」推薦村莊中,大多數已經納入美麗村灣建設。
在賞花遊的帶動下,武漢市目前建成黃陂木蘭生態旅遊區、新洲桂花大道、江夏梁子湖等8個美麗鄉村發展片帶,打造了黃陂區杜堂村、新洲區孔子河村、蔡甸區九如鯉村等75個美麗鄉村示範村(灣),另有140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之中。這為「三鄉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堅實而廣闊的落腳地。
2017年4月,武漢出臺支持「三鄉工程」的「黃金20條」「鑽石10條」,利用空閒農房發展農業共享經濟等指導意見,規範農房租賃,並扶持社會力量發展鄉村旅遊。
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能人」葛天才,是先行者之一。2015年,返鄉創業的葛天才瞄準杜堂村靠近5A級木蘭山風景區的優勢,建起了面積近4000畝的「木蘭花鄉」。
2017年,葛天才抓住「三鄉工程」時機,帶領杜堂村113戶村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空閒農房按1600元/平方米價格入股,統一改造保持古樸味道。按照「一房一院一地送旅遊」,共推出生活配套、個性獨特的共享民居142套,成功籤約市民下鄉86人,籤約共享農房77套,涵蓋了電商、民俗、非遺泥塑和文化博物館等經營內容。
在葛天才的榜樣帶動下,大批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就業創業、各類社會人才紛至沓來,鄉村成了人才集聚的窪地,人氣越來越旺,新業態越做越多。2018年,杜堂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3萬元。
在新洲區靠山小鎮,「漢字造夢」團隊將漢字玩向世界;在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近百名國內外知名網紅主播落戶花博匯創業;在江夏區梁子湖畔,共享農莊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截至2018年底,武漢市組織實施「三鄉工程」的行政村達到618個,吸引社會資金156.89億元,建設共享農莊2085戶,實現農民增收25.97億元,其中開展「三鄉工程」的貧困村達到94個。「三鄉工程」正在成為撬動武漢鄉村振興的一場宏大實踐。
一枝花連通城鄉,一枝花催生百業。賞花遊儼然已成為武漢市農業農村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農民獲利最豐的支柱產業,在涵養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中,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譜寫出一曲新時代的城鄉融合之歌。
三月春光,花開嫣然,「新花城」武漢等你來遊!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農民日報記者 何紅衛 馮克
李純 樂明凱
圖片:新華社
編輯:高雅
更多精彩內容
下載農民日報新聞客戶端
三農|資訊|問答|直播|報紙
掌握三農動態
見證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