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播,哪吒這一神話形象再度被熱議。
哪吒身上有兩個最鮮明的特點,一個是三頭六臂,另一個就是法寶眾多,手上拿的乾坤圈、腳下踩的風火輪、手裡拿的火尖槍都是霸氣十足,而他身上最神奇的法寶當屬「混天綾」了。
混天綾最早亮相,是在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中,當時太乙真人把乾元山金光洞裡的鎮洞之寶混天綾和乾坤圈都送給了他。
哪吒七歲到東海洗澡,書中寫到:將此混天綾放在水中,把水俱映紅了;擺一擺江河晃動,搖一搖乾坤震撼,不覺水晶宮已晃得亂響。
看來混天綾的威力無窮,所以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除了大鬧龍宮、大戰石磯娘娘兩回外,便很少使用。
那麼「混天綾」應該長什麼樣子呢?
「綾」在漢語中的意思是「細薄而有花紋的絲織品,一面光,像緞子」,看來混天綾是應該有花紋的。
但是在大多數關於哪吒的影視劇中,混天綾都是一條紅色的長布,雖然可以緊縛敵身、可長可短,但是簡單用一條紅布來展示「混天綾」還是顯得有些敷衍。
對混天綾進行最完美展示的影視劇,當屬1979年製作的《哪吒鬧海》。
在這部戲中,太乙真人在哪吒出生時送給了他混天綾,而且在混天綾上還紋上了三處圖案。
在混天綾的兩端,分別是「日」 「月」,而在它的中間則是雲彩,三種圖案雖然簡單,卻象徵了混天綾具有混沌天雲,鬥轉乾坤的神力。
在和敖丙的大戰中,《哪吒鬧海》裡的混天綾的確威力不小,緊緊地將其束縛,再也無法掙脫。
《哪吒鬧海》中的想像力,不止表現在混天綾上。許多細節也是令人嘆為觀止。
例如龍王在吃飯時,是由烏龜拖著食物放到桌子上,而其他三海龍王來東海時,居然是坐著章魚而來。
水族在表演節目時也是新鮮又好看,八腳螃蟹打架子鼓、章魚打編鐘、貝殼中走出美女跳舞;鯨魚張開嘴再遊出小魚等等細節,就是放在現在的電影中,也絲毫不過時。
《哪吒鬧海》的製作周期長達一年零三個月,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而它也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
或許是因為對細節的超強把控,《哪吒鬧海》在1980年成為第一部在坎城參展的華語動畫電影,並在當年的百花獎上獲得最佳動畫電影。
之後《哪吒鬧海》更是走出國門,1980年在日本上映、1981年在英國上映、1982年又在法國、韓國陸續上映,並先後獲得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法國布爾波拉斯文化俱樂部青年國際動畫電影節評委獎。
時隔40年後,當今的影迷依舊非常喜歡《哪吒鬧海》,在豆瓣上它的評分高達9.0,並位居Top250。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為對中華傳統神話的挖掘,誕生了《哪吒鬧海》這樣的經典,而它的成功,也為華語電影人指明了創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