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強者示弱,弱者逞強

2020-08-11 儒風大家

《道德經》裡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老子問弟子:「你身上什麼東西最硬?什麼東西最軟?」

弟子脫口而出:「牙齒最硬,舌頭最軟。」

老子說:「牙齒最硬吧?可到了我這個年紀,牙齒全都掉光了。

舌頭最軟吧?但是它卻始終得以保存。

所以說,逞強未必能佔上風,示弱未必屈居劣勢。」

因此,強者懂得示弱,弱者總是逞強。

強者示弱

《菜根譚》:「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之念。」

鳥兒潛伏得越久,日後必然飛得越高;

花朵盛開得越早,凋謝的日子也會越快來到。

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消除急躁冒進的想法。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應該懂得示弱,給自己一個沉澱的過程。

正如《周易》所說的「潛龍勿用」「君子藏器於身」。

先要保存足夠的實力,才能等待時機,一飛沖天。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一個人即使天資過人,也要注意低調收斂,這才是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

馮驥才說:「低調不是被邊緣被遺忘,更不是無能。

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調和安於低調。」

敢於示弱,是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與自己和解之後,才能收穫的一種勇氣。

能做到的,不需要刻意證明給誰看,更不必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強大。

做不到的,也可以坦然承認,轉過身不再糾結。

《鬼谷子》裡講:「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剛;

能退者,方能進;能弱者,方能強。

懂得示弱,是一種高明的智慧,也是內心的從容。

弱者逞強

《道德經》裡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要懂量力而行。

逞強去做沒把握的事,其實是一種行為上的弱小,一種心態上的不成熟。

古人云:「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技不如人,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倘若還不自量力,那就只會自討苦吃。

曾國藩說:「人須求強,但不能逞強。」

你可以努力要求上進,但不能一點努力都不付出,就想著一飛沖天。

人這一生,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而後才能擺正心態,一步一步走上適合自己的路。

正如莊子所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世間總有一些事,是你拼盡全力也做不到的。

不妨坦然接受,承認自己的極限,感謝命運的安排。

我有錯處,請多關照;我有壞處,請多指教;

我有短處,請多包涵;我有難處,請多體諒。

承認這些並不丟人,拖累別人才不應當。

俗話說:「弱者易怒如虎,強者平靜如水。」

人總是這樣,越是欠缺什麼,越愛炫耀什麼。

願你放下對自己過分的苛求,你會發現,逞強不代表真正的強大,示弱也不代表低頭認輸。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強者示弱,弱者逞強,亞太醫藥
    《道德經》裡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老子問弟子:「你身上什麼東西最硬?什麼東西最軟?」弟子脫口而出:「牙齒最硬,舌頭最軟。」老子說:「牙齒最硬吧?可到了我這個年紀,牙齒全都掉光了。舌頭最軟吧?但是它卻始終得以保存。
  • 王陽明的最高智慧:強者示弱,弱者逞強,強者王陽明如何巧妙示弱
    王陽明的最高智慧:強者示弱,弱者逞強,強者王陽明如何巧妙示弱人的一生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方程式子,一個答案多種解法,就好似生活的旅途中總會遇見各種十字路口,你的選擇也會變得"五花八門"。我們的內心總是會期望變"強",仿佛"弱"就是無能的最佳代名詞,我們也總會不自覺地去讚美和崇尚那些"勇"而"強"的人,但是,往往有時候"強者示弱,弱者逞強"的生存法才是最好的。"強"者,並不是在為人處事中處處都要顯示要強。
  • 王陽明:強者,懂得示弱;弱者,才喜歡逞強
    強者,懂得示弱;弱者,才喜歡逞強。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上面四句話,又被稱為「示弱四訣」,是王陽明兵法的總綱。遇到強大的對手,千萬不要硬碰硬,要麼示弱假裝逃跑,要麼隱藏實力去示弱,要麼假裝失敗而埋伏,要麼隱藏實力去假裝求和。這種戰術成本低、效率高、勝算最大,從江西、廣西剿山匪,平叛寧王,王陽明都在示弱。
  • 強者示弱,弱者逞強(經典)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個世界真的很有意思。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強者通常平靜如水,並且相對平和。內心強大的人都在示弱,而內心脆弱的人卻都在逞強。他們的逞強,其實是需要外界的認可,究其本質,還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所以才活在別人眼裡。他們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活在他人的眼目口舌之中,而且特別喜歡解釋,生怕別人看低了自己,這是內心自卑的表現。
  • 夜讀丨逞強不代表真正的強大,示弱也不代表低頭認輸
    看來這逞強未必能佔上風,示弱也未必屈居劣勢。」過剛易折,「柔弱」反而更加適合生存。強者示弱《菜根譚》:「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之念。」強者從來不喜顯山露水,他們深知保留底牌的重要性。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一個人即使天資過人,也要注意低調收斂,這才是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馮驥才說:「低調不是被邊緣被遺忘,更不是無能。
  • 《道德經》:弱者生,強者死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堅強的就是要死亡的,人和萬物的生死說明了弱者生,強者死,越堅強越接近死亡,柔弱的就是生長的,生命力特強人道喜歡爭強好勝,在做事的時候,總喜歡壓人一頭,即便自己錯了也要千方百計找出對方的弱點,就是不肯示弱,但往往也把自己逼上困境。我最近遇到一件事,讓我感到處事柔弱是多麼重要。事情是這樣的,孩子在外面補課,剛調換了一位助教老師,一般的助教老師都積極和家長聯繫看看有啥建議或要求。而剛調換的這位老師除了告訴我她是新的助教老師之外就再也沒和我聯繫。
  • 《道德經》裡最勵志的以柔克剛,其實對弱者強者同樣適用
    強者不喜歡以剛強來自我標榜為強者,強者需要做真實的強者,做真正有實力的強者,所以柔弱是強者不可或缺的要素。水的豪邁《道德經》偏愛柔弱,是因為看到了柔弱的本質和妙用,有著遠優越於剛強的好處:這些,豈不都是強者的人格特質?弱者這樣學習,豈不也將轉化為強者?剛強不具有這些特質,豈不墮落為弱者?
  • 《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記住這3句話,你也能成大器
    文章作者:琢磨君 讀白巖松《白說》一書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句奇怪的話——「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初看這句話,有點不好理解,因為老子在書中經常談到「聖人之道」,說明此書是「內聖外王」之學,是寫給掌權者、君王的。
  • 懂得示弱的你,才是真正的強者
    生活中,很多人跟我朋友一樣,把示弱當成軟弱,把逞能當成強大,結果在人際關係中吃盡了苦頭,到頭來後悔不迭。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個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者。宋姐告訴我,那是她第一次體會到示弱的威力。她不敢想像,如果自己一直死挺,不肯放低姿態向別人求助,現在的她會落魄到什麼境地,她的父親是否還能健康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 81、強而示弱總是留有更強的餘地——聊《道德經》
    81、強而示弱總是留有更強的餘地——聊《道德經》《道德經》論述了無為而治就是順「道」而行,自認而然無需表現的太強。所以,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因此,凡是逞強的,最終總是處於下位,凡是示弱的,最終反而居於上位。逞強到了定點也就是失敗的拐點。強而示弱總是留有更強的餘地。
  • 示弱造句和解釋_示弱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示弱(shì ruò)。近義詞有:認輸。反義詞有:逞強,逞能,要強。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丹鳳在男孩子們面前,一向不願示弱的。」] 示弱在教材中的例句: 1、秦國的大臣不甘心,繼續發難,但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會面結束,秦王也沒佔到便宜。
  • 解讀《道德經》的書多如牛毛,這才是讀懂老子的正確姿勢
    現在很多讀者以為《道德經》是寫給普羅大眾看的,一知半解就以為自己讀懂了,並且宣稱按照道德經自己應該如何如何做,這是很可笑的。老子:《道德經》又可以別名《帝王秘籍》,《論語》的別名應該叫《公務員必讀》。很多人沒搞懂讀者對象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對照現實很多地方解釋不通反而誤解老子。比如,一個處於弱勢的草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已經很弱勢了,幹嘛還要我守弱不爭?
  • 《道德經》:不懂示弱,必遭橫禍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寫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在本章中,老子闡述了柔弱與強大的辯證關係。在老子看來,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不可長保;而恰恰相反,凡是柔弱的,卻反而居於上位,生生不息。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認為《道德經》並不是寫給弱者的,而是寫給強者的。白巖松曾經給研究生上課,他們都是來自於清華、北大、傳媒大學、人大這四所學校。
  • 老子《道德經》的柔弱思想是一種堅韌和毅力
    老子《道德經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他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說,世上沒有比水更弱者。然而,誰能戰勝強者,誰也不能戰勝水。因此,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取代它。雖然世上沒有人不知道軟能戰勝硬,弱能戰勝強的真理,但它卻不被遵從。老子告誡強者要保持柔弱,讓自己處於卑微的地位,要謙讓,要像大海一樣包容。柔軟是一種無形的、深刻的、巨大的力量。
  • 弱反而能獲得強勢;強反而會處於弱勢,做好弱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做好弱者,才是真正的強者。人人都想要爭做強者,而我卻認為:學會適度示弱的弱者,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弱者能夠贏得更多的資源和幫助,只要你善於運用,會成為你成長的有效助力;弱者不如強者那般具有攻擊性,常給人低調、寬容、忍讓、謙遜的優秀品質,能夠更加輕易贏得較好的人際關係;弱者相對於強者具有較強的反脆弱性,在遇到挫折和失敗的遭遇時,往往比強者具有更加積極向上的生命力。
  • 修長城是示弱還是逞強
    長城的修造史,從戰國經秦漢至明,歷經多數國家和王朝的修築與擴建,歷時兩千餘年,形成了一部厚重的長城修建史,構成了中華文明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同時,長城作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和軍事防禦的「國防線」,見證著戰爭與和平,徵服和抵抗,衝突和矛盾,交流與傳播,多元和包容,融合與發展。
  • 「弱肉強食」的時代,每個人都既是弱者,又都是強者!
    存在與不存在的矛盾,強與弱的矛盾,自私與利他的矛盾,個體與集體的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在矛盾的平衡中,不存在一級級化為了存在,弱一級級轉化為強,利他一級級化為了利己,集體一級級增強了個體;道德的矛盾,在於弱肉強食思想與人道主義思想的矛盾,如何平衡與和諧弱肉強食思想與人道主義思想的矛盾,是道德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