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墓葬500餘座,遺蹟300餘處,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來考古成績卓越

2020-09-15 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湖南女孩鍾芳蓉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消息,一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連帶「考古」這個一向比較冷僻的行業也成為「網紅」。

  其實考古從來都不冷僻,我們身邊一直有無數年長和年輕的「鍾芳蓉」們,對歷史懷有無限熱忱,為我們這座城市默默做著探求、考證、研究,幫助我們記住這座城市數千年來曾經走過的來時路。

  考古挖掘和文物保護工作,讓我們認識了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地下、地上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寶藏」,既延續了歷史文脈、保護了珍貴文物,又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濟南魏家莊遺址出土的鐵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濟南已有8項考古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年來,濟南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多,考古項目、尤其是重要的考古挖掘項目也越來越多,獲得國家級、省級文物考古獎項也是碩果纍纍。」

  向記者說這番話的是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

  李銘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完成了近百處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其中大型項目60餘處,涉及房地產開發、公路、鐵路、廠房、電力、管道、新能源建設、河道防汛通航等各方面。共計調查勘探面積近8170萬平方米,其中各類公路、鐵路調查勘探裡程達450多公裡,發現文物點200餘處,編制完成各類《調查勘探報告》,為工程選址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比較重要、規模較大的調查勘探項目有濟南順河高架橋延長線、長清長峽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陽能發電項目、平陰縣東阿古城、長清風電場馬山工程、濟南西環鐵路項目、章丘茄莊電瓶車廠、濟泰高速公路、G105京澳線平陰繞城段、章丘復華未來世界項目、齊長城遺址長清大寨至趙家林東山段、國瑞能源章丘九頂山風電場二期工程、章丘危山天佑醫院項目、平陰縣孫氏家族墓地、濟樂路南延工程、濟南繞城高速大東環段、東阿至東平黃河公路大橋、章丘引黃調水補源工程、章丘電廠三期建設地塊、濟南市西城牆遺址、濟南站至濟青高鐵聯絡線工程項目用地考古勘探、歷城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濟南大南環、濟南大北環、濟南三橋一隧工程、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等。

  其中,濟泰高速公路的調查勘探、東阿至東平黃河公路大橋工程、濟南大北環、濟南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項目用地的勘探是市考古研究所跨出濟南區域的考古勘探項目。而濟泰高速、濟南大東環、濟南大北環、濟南大南環、小清河防汛通航、濟南三橋一隧等項目均為省市重點工程,考古勘探的及時完成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設,既保護了地下文物,又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濟南是一個文物大市,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保單位30處、省保單位161處、市保單位244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有8項考古發掘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說到這些數字,李銘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濟陽三官廟漢墓發掘現場

一連串數字,彰顯濟南考古的卓越成績

  市考古研究所堪稱濟南文物的「保護神」,他們時刻把地下地上文物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緊緊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理念,對工程中發現的文物聞風而動、積極作為。

  市考古研究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工程建設中共搶救性發掘了多少遺址和墓葬呢?來看看以下的數字:

  65處中型的遺址和墓葬,發掘面積3萬多平方米,發掘墓葬500餘座,灰坑、房址、窯址等遺蹟300餘處,發掘出土文物3000餘件……

  這些數字看上去好像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卻是為研究濟南城市發展及各時期的社會文化、葬制葬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在這些考古挖掘中,比較重要的發掘項目有濟南寬厚所街遺址的發掘、章丘於家埠墓地、長清崮雲湖宋墓、神通寺遺址、高新區埠東村清代壁、濟陽縣白楊店漢畫像石墓、歷城區鳳凰路趙家莊墓地、濟陽縣前劉村唐墓、章丘孟家阿遺址、歷城甄家村西遺址、章丘巡檢村東墓地、百花洲泰山行宮遺址、梁二村戰國墓、女郎山墓地、藥山漢墓、長清東王墓地、孫家東墓地、牛推官南遺址、鄭家遺址、章丘電廠墓地、寧陽後伏山遺址、寧陽柳溝新村西南遺址、東平裴寨遺址、寧陽於莊東南遺址、長清趙家營漢畫像石墓、平陰東土寨遺址、章丘龍山農貿市場墓地、高新區劉官莊南遺址、濟陽三官廟漢墓、章丘合莊墓地、鄒平新西村墓地、濟南梁一村墓地等等。

  還是通過一些具體考古項目及其收穫來看看這些重要發掘的成績吧:

  濟南寬厚所街遺址的發掘入選「2013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神通寺遺址的發掘廓清了元明清時期該寺廟的布局,為四門塔保護規劃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歷城區鳳凰路趙家莊墓地首次發現濟南地區保存基本完整的舟形墓;濟陽縣前劉村唐墓出土一盒墓誌,是全國首次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唐代穹隆頂磚雕雙室墓,其形制結構和磚雕都極富特色,對唐代墓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章丘孟家阿遺址和歷城甄家村西遺址發現商周時期的墓葬、祭祀坑等重要遺蹟;章丘巡檢村東墓地發現一批戰國至明清墓葬,其中一座戰國磚槨墓為研究磚槨墓起源提供了新材料;百花洲泰山行宮遺址是古城區發現的第一個泰山行宮遺址;梁二村戰國墓是濟南乃至山東近年發現的最大規模戰國大夫墓,獲「2016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濟南藥山漢墓是我市發現的畫像石最為豐富的墓葬,被評為「2017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章丘孫家東墓地是濟南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墓地,對於研究與平陵城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牛推官南遺址是我市第一次發現商代作坊遺址;濟陽三官廟漢墓是濟南發現的山東最大的雙墓道漢代畫像石墓,被評為「2019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

  文物出土後就具有了它的身份信息,保護好利用好是文物工作者的職責。市考古研究所對所有出土文物都進行了積極修復。2013年以來爭取到「濟南劉家莊出土青銅器的修復」「濟南魏家莊遺址出土鐵器保護與修復」兩個國家級項目的修復資金,修復包括以上兩個地點的出土文物近1000件。

  這一系列的考古發掘,既有力地配合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又搶救性保護了大量的文物。層出不窮的重要發現,顯示出濟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考古館內展出的出土青銅器神

地上文物保護,讓濟南市民感受到身處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

  「上面說的都是地下考古項目,其實市考古研究所還承擔地上文物的保護工作。在市級考古研究所中,肩負地上地下文物保護兩項職責的考古機構在全國也屈指可數。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先後完成第四、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和覆核工作;第六、七批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檔案備案工作;濟南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審核工作;閔子騫墓苑內石刻文物登記建檔工作;88處第四批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樹立工作。對濟南市二環以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登記造冊;先後完成章丘興國寺,華陽宮古建築群、包括壁畫,興福寺,老舍舊居,題壁堂大堂,閔子騫墓苑,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濟南地方團成立會址,山東紅卍字會診所舊址及濟陽縣前劉村唐墓遷移保護等多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還對老舍舊居、題壁堂大堂、華陽宮古建築群、閔子騫墓苑、興福寺、章丘普集劉氏祠堂、章丘埠村三清觀、九頂塔觀音寺等文物建築進行調查和勘測,制定保護維修方案。

  2015年,市考古研究所主持的「章丘興國寺修繕保護工程」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終評,標誌著我市文物建築修繕的保護達到了新高度。李銘表示,市考古研究所對於濟南的地上文物同樣重視,因為這些地上文物是實實在在的濟南歷史文化的載體,能讓濟南市民感受到身處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

  李銘還介紹,在公眾考古的宣傳方面,市考古研究所也非常重視,積極探索提升宣傳層次,與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策劃8集的電視專題片《魏家莊漢墓》《水塘下的古墓》《濟南劉家莊商墓》《濟南三官廟漢墓》,宣傳濟南的文物保護成績。特別是2019年度,與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組合作完成《濟陽三官廟漢墓》並在中央電視臺連播6集,總時長達4小時。並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閱讀量近5000萬人次。三官廟漢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濟南影響範圍最大、影響人數最多的一次公眾考古。該電視片也是我市在中央媒體播出時間最長、播出平臺最高的一次,在全國大大提升了濟南的歷史文化影響力,提高了考古事業的公眾參與感,大大增強了市民的歷史文物保護責任感,取得了很高的社會效益。

  通寺遺址

考古人甘於清苦和艱苦,只為濟南填補更多的歷史文化空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們打造了全國第一個專業考古館——濟南考古館,展出文物800多件套,打造了墓葬實景復原、勘探體驗、佛教造像區等,創新了展覽形式,突出了考古特色。」李銘告訴記者,這座考古館裡展出的很多文物都是能代表濟南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寶貝」,非常值得一看。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考古好像是件很有趣的事,可以「挖寶」,可以看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古代的東西。其實,完全不是這樣。考古挖掘工地大都位於野外,只有非常簡陋的帳篷等休息設施,在工作時風吹日曬是日常。十幾天、甚至幾個月不能回家也是常事。最可怕的是,有時還要面臨探方塌方的危險,也就是說真的是面臨生命危險。

  濟南寬厚所街遺址考古現場(本文圖片由濟南市考古所提供)

  「不管工作條件怎樣艱苦,考古這項事業是我們每個考古人的終生事業,尋找出更多的歷史原貌,發現更多的歷史遺蹟和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這也是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最大追求——為我們所處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為美麗的泉城,尋找到更多的歷史信息,填補更多的歷史文化空白,找到更多的各個朝代的『寶貝』,讓更多的濟南人更加喜愛自己的城市,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市考古研究所將克服困難,紮實工作,為探尋中華文明的精神價值,為展示古代真實的濟南,為濟南守根尋脈而努力奮鬥。」市考古研究所和所有考古人員對今後的工作方向有著清晰的認識,對於考古在促進濟南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也有著深入的思考。

相關焦點

  • 發掘墓葬500餘座,遺蹟300餘處,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來考古成績卓越
    「濟南是一個文物大市,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保單位30處、省保單位161處、市保單位244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有8項考古發掘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說到這些數字,李銘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濟陽三官廟漢墓發掘現場一連串數字,彰顯濟南考古的卓越成績市考古研究所堪稱濟南文物的「保護神」,他們時刻把地下地上文物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緊緊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理念,對工程中發現的文物聞風而動、積極作為。
  • 發掘墓葬500餘座,遺蹟300餘處,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來考古成績卓越
    「濟南是一個文物大市,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保單位30處、省保單位161處、市保單位244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有8項考古發掘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說到這些數字,李銘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濟陽三官廟漢墓發掘現場一連串數字,彰顯濟南考古的卓越成績市考古研究所堪稱濟南文物的「保護神」
  • 發掘墓葬500餘座,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考古成績卓越
    「濟南是一個文物大市,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保單位30處、省保單位161處、市保單位244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有8項考古發掘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說到這些數字,李銘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彰顯濟南考古的卓越成績市考古研究所堪稱濟南文物的「保護神」,他們時刻把地下地上文物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緊緊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理念,對工程中發現的文物聞風而動、積極作為。
  • 發掘墓葬500餘座 濟南考古成績卓越
    「濟南是一個文物大市,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保單位30處、省保單位161處、市保單位244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有8項考古發掘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說到這些數字,李銘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濟陽三官廟漢墓發掘現場一連串數字,彰顯濟南考古的卓越成績市考古研究所堪稱濟南文物的「保護神」
  • 2020年安陽考古發掘20餘項,出土珍貴文物約3000餘件(套)
    ▲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 王小彤 攝)  2020年安陽考古發掘20餘項,出土珍貴文物約3000餘件(套)  記者 張丹  12月30日上午  據悉,2020年,我市考古工作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全市範圍內共完成文物考古發掘前置項目23項,受理榆林至濟南輸氣管道增壓工程等文物勘探申請185項,開展文物勘探項目97項,鑽探面積約343萬平方米,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面積約1.4萬平方米,發掘商代至明清時期墓葬800餘座,出土青銅器、陶瓷器等珍貴文物約3000餘件(套)。
  • 寧波北侖發現東周時期文化遺址 出土文物300餘件
    平風嶺窯址已於2019年完成發掘。位於北侖區新碶街道永久村盧鄭自然村西側、平風嶺隧道南側的四顧山遺址,於2020年6月至10月經浙江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發掘,總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發掘過程中共揭露出東周至明清時期遺蹟100餘處,出土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300件。
  • 考古,記住城市來時路——濟南近年來考古成就令人讚嘆和振奮!
    ●一連串數字,彰顯濟南考古的卓越成績市考古研究所堪稱濟南文物的「保護神」,他們時刻把地下地上文物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緊緊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理念,對工程中發現的文物聞風而動、積極作為。市考古研究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工程建設中共搶救性發掘了多少遺址和墓葬呢?
  • 遼寧已發現高句麗遺蹟300餘處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瀋陽1月19日電 (楊毅 韓宏)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9日發布消息稱,遼寧省高句麗遺蹟考古工作(2018—2019年)結束。截至目前,遼寧共發現高句麗遺蹟300餘處。其中,山城70餘座,墓葬200餘處,其他相關遺蹟60餘處。
  • 陝西5年來考古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餘處 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2日電 (記者 梅鐿瀧)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2日在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5年來該省開展主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餘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餘處(座)、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
  • 金耳環、銀花簪…瀋陽發現38座清代古墓出土文物460餘件
    日前,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渾南區東湖街道水家村東,清理出38座清代墓葬,有單人墓葬和夫妻墓葬。出土金、銀、銀鎏金、銅鎏金、銅、鐵、瓷、陶、琉璃等各類文物460餘件。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趙曉剛、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部長付永平也為讀者們揭秘了考古及考古勘探背後的故事。
  • 玉田富樂村墓群110餘件出土文物修復成型
    玉田富樂村墓群110餘件出土文物修復成型為該縣漢代宗族墓群殯葬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楊俊潮 提供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楊文進)日前,市文物古建研究所與玉田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工作,將該縣富樂村墓群發掘的110餘件出土文物修復成型。
  • 麗江「為都古墓群」考古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
    經專家初步認定,這是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墓地葬俗較為特別,多座土坑出現分層葬,同時有二次葬,尚屬雲南考古中的首次發現。,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2500平方米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儘可能地保留下古人類生產生活的遺留信息。
  • 濟南發現商周墓葬,出土文物轟動考古界,其歷史往前推900年
    新中國成立後,也十分重視考古工作,幾十年的考古發掘,更是從不同的歷史層次上證實了這一點。今天小編介紹的這座墓穴,出土文物轟動全國,濟南歷史往前推進900年!,還有青銅鼎、青銅簋和青銅爵等禮器,共計23件。
  • 廣州鬧市現近年城中考古發掘面積最大項目,出土文物2500餘件
    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今年該院在廣州市中山六路考古工作又獲得了重要發現。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本次考古發掘成果對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布局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 廣州鬧市現近年城中考古發掘面積最大項目,出土文物2500餘件
    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今年該院在廣州市中山六路考古工作又獲得了重要發現。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本次考古發掘成果對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布局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 瀋陽考古發現38座清代古墓出土文物460餘件
    新華社瀋陽7月24日電(記者趙洪南)精緻小巧的銀鎏金龍紋耳環,直徑不足1.5釐米,卻雕刻著活靈活現的龍頭;顫巍巍的鎏金銀花簪,簪頭搖曳著銀蓮花、銀荷葉、銀桃心……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瀋陽發現清代墓葬38座,出土金、銀、銀鎏金、銅鎏金、琉璃等各類文物460餘件。瀋陽水家村清代墓群位於瀋陽市渾南區東湖街道水家村東。
  • 湖北「基建考古」5年出土10萬餘件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共發掘墓葬183座、窯址20座、灰坑10處,出土青瓷、陶、銅、鐵等各類重要文物800餘件,標本近萬件。主要收穫是發掘了一大批數量眾多的六朝墓葬,出土大量精美金銀器與瓷器。其中,對邊山墓群、梅家灣墓群等發掘的大型東晉墓葬,等級較高,出土的三足烏金飾等多件精美金器,具異域工藝風格,意義重大。賀世偉教授認為,三國、兩晉時期,武昌地區乃至整個江南對外文化與經濟交流相當繁盛。
  • 湖北「基建考古」5年出土10萬餘件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共發掘墓葬183座、窯址20座、灰坑10處,出土青瓷、陶、銅、鐵等各類重要文物800餘件,標本近萬件。主要收穫是發掘了一大批數量眾多的六朝墓葬,出土大量精美金銀器與瓷器。其中,對邊山墓群、梅家灣墓群等發掘的大型東晉墓葬,等級較高,出土的三足烏金飾等多件精美金器,具異域工藝風格,意義重大。
  • 圓明園歷史規模最大考古發掘:出土文物5萬餘件
    自1996年開始,圓明園遺址公園先後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自2013年開始至2020年結束,為圓明園遺址史上最大規模的發掘項目。日前,這次考古發掘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此次發掘分為三期,計劃通過長期、持續的考古工作,明確絕大部分景區範圍、布局和形制,完善整體保護體系,建立起可視、立體的考古成果展示平臺,達到為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利用和展示服務的目標。
  • 雲南發掘一青銅時代古墓群 已出土器物300餘件
    新華社昆明5月30日電(記者姚兵)雲南考古人員正在對一個距今2000多年的青銅時代早期墓地開展考古發掘,目前已清理墓葬550餘座,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今年3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通市昭陽區博物館、巧家縣文化館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雲南省巧家縣境內,對位於金沙江流域白鶴灘巨型水電站蓄水淹沒區內的古墓群進行搶救性清理髮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