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對 「吹哨人」 誤解頗深

2021-01-15 騰訊網

12月6日是個巧合的日子,中美兩國各上映了一部商業揭黑題材電影,美國的《黑水》和中國的《吹哨人》,不約而同地講到了以寡敵眾的「吹哨人制度」。

電影《吹哨人》除了男主角雷佳音,其班底基本是從《北京遇上西雅圖》續的,導演薛曉路、女主角湯唯、異國婚外戀,都暴露了該片「北京遇上西雅圖3」的本質。湯唯延續著此前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電影中的有錢人「小三」、在賭場被男人騙的「迷途女青年」人設,演了一位出軌已婚初戀的闊太太,連老公都是和《北京遇上西雅圖》裡同款的「老鍾」。

男主這條線倒是薛曉路此次最大的蓄力點,區別於前兩部「北西」的「女人戲」,把焦點放在男性的中年掙紮上,用「吹哨人」的名義對腐敗、外遇雙軌喊停。

雷佳音飾演的是在澳洲某能源企業一帆風順的成功人士馬珂,仿佛成功來得太輕易所以他很「天真」。本來人到中年萬事休,豈料他鄉遇見前女友(湯唯),當晚就上演了18禁。接下來,馬珂出現了「事後慫」,「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他果然就遇見了鬼——周雯空難了。

更見鬼的是,馬珂發現周雯其實是假死出逃,周雯告訴他自己在被老公追殺,而只有他能幫她。天真的馬珂信了,先是帶著前女友回家氣走老婆孩子,後又帶著周雯前往非洲,追查一樁與她相關的公司腐敗案件。影片進展到這裡觀眾就會有一個靈魂拷問:犯罪分子本人就在你身邊,直接舉報不就完了,跑非洲找什麼證據啊?

說回劇情,馬珂在非洲經歷了一出徒手版「史密斯夫婦」後拿到證據,他本打算投奔赴領事館,不料證據卻被周雯「搶走」。因為她也挺天真,居然拿著東西向追殺她的老公索要封口費,主動暴露地點後差點被滅口。

回到澳洲後,馬珂發現自己原來只是周雯假死騙錢的工具,眾叛親離、無家可歸之時周雯又出現了,說要當他的證人幫他一起「揭黑」。這次,馬珂當然又相信了,但似乎為了符合「出軌不得好死」的編劇定律,在前往警察局的路上兩人出了車禍,周雯遇難。最後,馬珂的老婆居然「選擇原諒」,並靠AI周雯人臉幫馬珂「上訪」成功。而孩子也歡迎父親的回來,並誇他像蝙蝠俠一樣的城市英雄。

看劇情就知道這是部錯綜複雜、剪不斷理還亂的動作、懸疑、倫理、反腐、愛情電影,標籤餡兒多得包不進現實主義的皮。雖然名義上講的是「吹哨人」,但看完之後你很可能根本不明白「吹哨人」到底是什麼人,反而對於片中謎之婚戀觀反覆回味。

那什麼是吹哨人呢?「吹哨人」是whistleblower的直譯,我們更熟悉的稱呼是「舉報人」,大眾印象最深的吹哨人,可能就是揭露「稜鏡門」的斯諾登了。每次「吹哨」都不僅是個體的成功,更是制度的成功,今年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2010年美國頒發的《多德弗蘭克方案》等等,世界各國都在為了維護市場穩定製定檢舉規範。

上世紀70年代,全球最著名的維權人士、活動家拉爾夫·納德創造了「吹哨人」這個詞,借用了19世紀英國警察用來向民眾示警的哨聲。當時,納德用《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書揭發了美國汽車設計中存在「二次碰撞」的致命缺陷,扳倒了通用汽車,促使了兩項安全法的通過,這樣的吹哨人就是超級英雄。

以吹哨人揭黑為題材的電影雖不多,但優秀的也不少,《局內人》《絲克伍事件》《告密者》《斯諾登》《總統班底》,每一部背後都有血淋淋的真實事件。那麼,號稱是國內首部關注吹哨人的現實主義電影《吹哨人》,它的完成度如何呢?

吹哨(舉報)的故事,說的就是一個人如何破壞巨大集團利益。如果要合理且完整,以下幾大元素不可少:

首先是取證的過程。如同現實裡的任何一場官司,對於辯護律師來說最艱難、費時的,不是對簿公堂的那幾個小時,而是調查、取證的那幾個月甚至幾年。吹哨只是一個結果,最關鍵的是推動主角吹哨的證據鏈,而同時這也是打動觀眾的理由。但是本片的取證過程是怎樣的呢?

馬珂跟周雯塗黑了臉混進非洲工廠,毫無必要地用打火機炸了工廠後亡命逃走,結果在逃亡路上給車加油,碰巧撞見足以毀掉一個跨國企業的物證:一卷傳真墨滾,打遊戲般就獲得了終極道具。

其次,是舉報的正當性。「吹哨」是個體挑戰集體利益,可謂以卵擊石,因此作為故事的敘述者必須讓一個關鍵問題合理:是什麼讓主角非得吹響哨子?要讓主角選擇「背叛」集體的理由足夠充分。一個吹哨人在面對利益以及舉報後要付出的代價時掙扎甚至退縮過,這樣的人物更合理且正當,但是本片的主角是如何表現的呢?

馬珂從知道自己的公司技術存在安全隱患的那一刻起,就非常清楚自己要站在公司的對面,沒有片刻猶豫。當面對周雯的發問時,他義正言辭:「呂漢市幾百萬人不比那些錢重要嗎?」那一刻,他仿佛《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張小敬附體。如此單薄的人物,註定了《吹哨人》不夠動人。

再有,「潛規則」的警示。商業反腐題材有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曝光潛規則」,梳理清貪汙與瀆職的成因。這不僅是為讓作品更具合理性,更是給坐在電影院裡的普通百姓警示。但是本片是如何講述商業規則的呢?

通過外國大佬會議上的聊聊幾句「跟中國人談生意」的生意經來展現,簡略得仿佛在場觀眾應當知道企業家的黑心錢都是怎麼賺的,全然不解釋足以成為「證人」的周雯在這樁交易裡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到底是怎樣的交易逼她「出逃」,顯得人物有些莫名其妙。

最後,是對於吹哨人制度的討論。吹哨人本身是個「裡外不是人」的角色。對內,他是集體利益的叛徒,對外,他又是既得利益成員,那麼什麼樣的規則願意聆聽一個「叛徒」的證詞?作為汙點證人是否能有被赦免的權力?這些都是可以呈現、討論的,但本片是如何展現吹哨人制度的呢?

片中「吹哨人制度」幾個字只在馬珂與周雯的對話裡出現:「我可以去領事館,大不了還有吹哨人制度」,所以吹哨人制度到底是個啥,你倒是說啊。最要命的是,本片的收尾幾乎是對吹哨人制度的褻瀆,馬珂通過老朋友混進了一場高峰晚會,在廁所裡堵截中方能源高官實名舉報了公司。不說雷大頭這缺乏鍛鍊的小身板上演「碟中諜」有多出戲,就說這橋段封建得如同古裝戲裡當街攔截聖上告御狀的草民,說好的靠制度取勝呢?

綜上所述,《吹哨人》對它的名字只是觸及皮毛,很難講這部電影如它所願將「吹哨人」展現在了公眾面前。只有在一場又一場的路演裡,團隊強調著這是國內首部關注到「吹哨人」的電影。作為觀眾,我們確實有理由欣賞導演表達的勇氣,但電影不是賽跑,不是每一個「第一個」都值得鼓掌。

如果薛曉路認為現實主義,可以安心止步於片尾對真實人物ppt似的致敬,還不如在自己擅長的情感心理戲上多做耕耘,把《吹哨人》的名字改回《北京遇上西雅圖3:出軌人》來得更真誠些。

文 | 天櫃

相關焦點

  • 應急部捍衛吹哨人:吹哨人是企業護身符,那麼吹哨企業呢?
    應急部捍衛吹哨人:吹哨人是企業護身符,那麼吹哨企業呢?——記鳴雷帶壓密封科技的吹哨企業談>一、應急部擬提高生產重大隱患吹哨人獎勵,吹哨人制度呼之欲出今年應該是我們國家提吹哨人最多的一年,前兩天應急管理部擬提高獎勵標準,對生產經營單位的重大事故隱患、安全生產違法行為進行舉報的「吹哨人」。
  • 《吹哨人》湯唯雷佳音直面陰謀
    新片發布  由薛曉路執導,湯唯、雷佳音領銜主演的電影《吹哨人》昨天正式宣布定檔,將於12月6日全國公映這也是首部明確聚焦「吹哨人」題材的華語片。  「吹哨人」一詞源於英國,警察在發現罪案時吹哨,以引起同事和民眾的注意。  上世紀70年代,拉爾夫·納德等人賦予其新的內涵:組織成員對組織內部的腐敗、浪費、欺詐等非法或有害於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揭發。
  • 吹哨人唱響德陽食品安全freestyle
    為拓寬社會公眾對我市食品安全的監督渠道,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德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面向社會發布了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吹哨人」計劃,聘請社區、學校、餐飲單位、學生、家長、媒體等熱心公益事業、關心食品安全人士,作為我市首批食品安全「吹哨人」。
  • 發揮「吹哨人」作用防範安全事故
    ● 「吹哨人」著眼於「內部人」,即組織內部具有特殊信息優勢地位的成員,意在使「內部人」在發現組織內部隱藏的違法行為時,能夠將信息及時向外界傳遞出來,避免社會公共利益受損 ● 由於保護體系尚未健全,「吹哨人」制度在發揮作用時尤其是在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過程中還存在障礙 ● 安全生產領域「吹哨人
  • 影評:票房不足5000萬《吹哨人》為何沒能吹響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薛曉路攜手湯唯,再搭配一位觀眾緣極好的「大叔型」男主雷佳音,依舊是海外拍攝的華人故事,電影《吹哨人》乍一看頗有熱映的味道。但上映兩周後,《吹哨人》目前的排片已降至冰點,這也意味著,這部投資過億、跨國拍攝、有好萊塢團隊加盟的商業片最終票房連5000萬都不到,成了這個賀歲檔最大的「炮灰」。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任教的薛曉路,導演作品雖然不多,但都可圈可點。
  • 南方日報:「吹哨人」有了名分,還缺什麼?
    原標題:「吹哨人」有了名分,還缺什麼? 日前,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對舉報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隱患的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和嚴格保護。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對建立「吹哨人」制度進行明確規定。
  • 電影《吹哨人》終極預告驚險加碼 湯唯雷佳音為萬千百姓挺身而出
    12月3日,由薛曉路執導,湯唯、雷佳音領銜主演的電影《吹哨人》發布終極預告和海報,周雯(湯唯飾)和馬珂(雷佳音飾)不僅身陷危機緊迫感加劇,並且從浮出水面的新線索來看,這場危機竟涉及到一座城市上百萬普通百姓的性命,正義之戰一觸即發。作為華語首部聚焦「吹哨人」題材的電影,《吹哨人》近日在多地舉辦的首映活動中收穫諸多認可。
  • 李光潔關心雷佳音什麼 《吹哨人》首映禮現場趣事分享
    李光潔關心雷佳音什麼 《吹哨人》首映禮現場趣事分享  近日由雷佳音、湯唯等主演的電影《吹哨人》在北京舉行了首映禮,現場很多明星好友助陣觀影,李光潔還對雷佳音表示關心,來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  李光潔關心雷佳音  12月3日,由雷佳音擔任男主角的電影《吹哨人》在北京舉行了首映禮,除了主演們在場外,還有眾多明星好友紛紛亮相助陣觀影,在媒體見面會環節,雷佳音、湯唯不僅分享了路演沿途與觀眾交流的所思所感,更解讀了角色背後的深刻一面。
  • 湯唯雷佳音合作《吹哨人》,《北京遇上西雅圖》導演執導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6月13日,由湯唯、雷佳音主演的電影《吹哨人》宣布正式定檔9月12日,提前鎖定中秋檔。該片也是繼《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後,導演薛曉路與湯唯的第三次合作。為了尋找真相,馬柯開始調查公司背後的層層黑幕……據了解,「吹哨人」的概念源自英國,指在政府和企業中發現弊端、揭露真相的人。早在30年前,1989年美國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專門保護「吹哨人」的《吹哨人保護法案》。2002年,三位女性「吹哨人」更是榮登《時代周刊》封面。在中國,很多地區早已初步建立了「吹哨人制度」,正在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 《吹哨人》好看嗎 講述有瑕疵的普通人守衛正義故事
    《吹哨人》好看嗎 講述有瑕疵的普通人守衛正義故事  由薛曉路執導,雷佳音、湯唯領銜主演的電影《吹哨人》近日在杭州、廣州、西安、成都四城首映禮中反響熱烈,收穫了不俗口碑,被譽為「一刷好看二刷回味」的年末佳作!今日,電影《吹哨人》正式曝光「口碑」特輯,用影像的形式回顧了四城首映的精彩點滴。
  • 《吹哨人》劇情精彩,評分卻不及格,問題究竟出在哪?
    第一次看到《吹哨人》這個電影片名時,相信很多人都處於蒙圈的狀態,不明白吹哨人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查過之後才明白原來吹哨人源自於吹哨人制度,其大意是指公民對企業商務重大違法行為的一種舉報制度,而在今年吹哨人在我國備受重視,還出了相應的條文。
  • 專家解讀應急管理部《通知》 發揮「吹哨人」作用防範安全事故
    ● 「吹哨人」著眼於「內部人」,即組織內部具有特殊信息優勢地位的成員,意在使「內部人」在發現組織內部隱藏的違法行為時,能夠將信息及時向外界傳遞出來,避免社會公共利益受損  ● 由於保護體系尚未健全,「吹哨人」制度在發揮作用時尤其是在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過程中還存在障礙  ● 安全生產領域「吹哨人」制度的建立,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而擴大社會監督,
  • 新冠「吹哨人」李文亮醫生調查結果?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李文亮被譽為此次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的具體情況全國網民都了解,在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發布的《經中央批准,國家監察委員會決定派出調查組赴湖北武漢市,就群眾反映的涉及李文亮醫生的有關問題作全面調查》如今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有些事,實在不想多說,但我怕不說,真的就被遺忘了,我相信,你肯定知道李文亮醫生,就是那位疫情吹哨人
  • 為什麼《北京遇上西雅圖》大爆,製作升級的《吹哨人》票房卻撲街?
    這樣一來,檔期並不算擁擠,但《吹哨人》首日排片15.2%,今天降至8%,貓眼顯示的最新票房預測僅為3860萬。電影《吹哨人》實時票房+貓眼電影APP相關數據《吹哨人》與薛曉路的兩部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圖》《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相比,明星陣容相當,同為跨國題材。
  • 電影《吹哨人》上映時間及主演介紹
    電影吹哨人什麼時候上映?12月3日,華語首部聚焦「吹哨人」題材電影《吹哨人》在北京舉行了「有一種無名英雄叫吹哨人」首映禮,導演薛曉路,攜領銜主演雷佳音、湯唯,主演齊溪、王策、邢岷山、陳創、安地、王茜、付宏聲一同驚喜亮相。在媒體見面會環節,雷佳音、湯唯不僅分享了路演沿途與觀眾交流的所思所感,更解讀了角色背後的深刻一面。
  • 太諷刺:自詡「足壇吹哨人」,微博懟足協媒體,卻不給球員發工資
    因為該俱樂部的老闆是孟永強,當「吹哨人」這個詞今年出現在媒體的時候,他自詡自己是「足壇吹哨人」,而且微博名字也加上了這幾個字。幾乎從春節前,該人就樹立自己「仗義執言」的形象,對媒體,微博直接點名某主任,年後又繼續微博懟足協,說足協不作為。
  • 《吹哨人》什麼意思 雷佳音苦練澳洲口音英文琢磨角色
    《吹哨人》什麼意思 雷佳音苦練澳洲口音英文琢磨角色  由薛曉路執導,雷佳音、湯唯領銜主演的電影《吹哨人》今日發布「『音』式英語」特輯,雷佳音化身海外華人精英,為貼合角色,雷佳音提前抵達澳洲,苦練發音,如湯唯所描述的那樣「永遠在聽,一直在背」。正是演員如此敬業、認真的態度,呈現出一個飽滿、豐富、有力量的角色馬珂。
  • 從滿地屍體到對吹哨人「抄家」,疫情被美國精英用來對底層大屠殺
    在美國精英資本的暴政下,除了幾十萬死亡的冤魂,那些試圖為美國疫情「吹哨」的美國人,更是見識了「民主」的殘暴。「吹哨人」這個在我國武漢剛剛爆發疫情時,美國和其中國的代理人那些公知所專為中國所「創造」的這個詞彙,在美國被徹底「光大」!在5月20日,韜哥曾寫過一篇文章:為美國吹哨:衛生官員拒絕掩蓋疫情立即遭解僱。
  • 她說自己不是吹哨人,是那個「發哨子的人」
    我們注意到,微信公眾號上《發哨子的人》一文被刪之後,又被恢復。我們覺得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對此現象,環球時報3月11日23點14分發文《今天網上出現「發哨人」被刪文章的各種版本,胡錫進這樣看》。該文分析這了這種現象。
  • 美國三位疫情「吹哨人」的境遇:立即革職!
    在號稱「言論自由」的美國,為疫情吹哨是一件高危的活。無論是誰吹,哪怕是只吹一下,就會立即面臨美國政府的嚴厲懲罰。如今,包括聯邦政府官員、軍人、州政府衛生官員在內的多位人士,已享受了」吹哨」的境遇:立即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