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0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評選在京舉行。《北平學人訪問記》《醫學的溫度》《涂爾幹文集》《古音彙纂》《俄國文學史》《爵士樂史》《塞繆爾·貝克特——盛名之累》《法蘭西的特性》《西南中國行紀》《古代經濟》獲評2020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十大好書」。
好書評選名單「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評選」是商務印書館的重要活動之一,自2013年舉辦至今已有八年整,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風向與最近一年出版界及大眾閱讀喜好。本次評選共有147個品種的圖書入圍,共分為主題出版、歷史、思想、政治法律、語言文學、博物新知、文化藝術七個部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單位的評審專家參與了評審。
活動現場本次選出的「十大好書」中有多部都是大部頭的作品,如學者們用22年的時間編撰而成的《古音彙纂》,國內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譯論文獻彙編《中國傳統譯論文獻彙編》,規模最大的涂爾幹著作集《涂爾幹文集》,講述中國人類學史上最早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活動之一的《西南中國行紀》,國內學界和出版界第一次對著名政治學家、法學家和《紅樓夢》研究專家吳恩裕先生的著作進行全面整理和總結的《吳恩裕文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傳記作品《塞繆爾·貝克特——盛名之累》,中國人最早認識莎士比亞的譯介作品《莎士比亞戲劇故事》,二十五年來最暢銷的爵士樂史書籍《爵士樂史》,記述陝西關中西越隴山以達甘肅隴東的千年古道的歷史地理與人文遊記之作《隴關道》等等,其中的部分圖書已經登上了「中國好書」、「中華讀書報」「光明書榜」等重點榜單的月榜。
活動現場而「十大好書」中的在幾次投票都名列前茅的《北平學人訪問記》的起源是1935年《世界日報》決定採訪北平學者,連載於該報的「教育界」 副刊,是為「學人訪問記」。所訪69位學者,包括顧頡剛、周作人、沈從文等,也有自然科學家胡先驌、曾昭掄、秉志等,記者登門造訪,一代學人家居觸手可即;受訪人閱後刊發,一手學林素材彌足珍貴,向讀者呈現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現代中國學人群像。
《北平學人訪問記》(上)除了「十大好書」,十部「十大入圍好書」中也不乏較受關注的作品。如因為內容充滿了神秘性而意外受到市場歡迎的《古埃及<亡靈書>》,這是古代埃及最為重要的宗教文獻集《亡靈書》的譯註本,收錄經文190篇,題材包括死者的親屬和祭司為死者守夜時哼唱的銘文,木乃伊製作師處理死者屍體時使用的咒文,葬禮時由祭司念誦的禱文,旨在促使死者復活的各種供品的名單,為死者應對冥界鬼神而提供的密碼和暗號等等,關於這本書是否能夠入圍「十大好書」學者們也觀點不一,有認為其過於獵奇和不著邊際者,也有認為其引進是別具眼光,有彌補部分出版領域空白之功。
古埃及《亡靈書》近年來,博物與新知類圖書已經從出版新領域逐漸沉澱,在工具書、學術出版之後,作為大眾出版的重要組成,收到大眾的追捧。商務印書館以「自然文庫」(第四輯)為代表的博物類圖書,延續了以往以「喚醒現代人對自然的感知和思考」為主旨的選題方向,《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巖畫、羽毛帽子和手機:100個物件裡的觀鳥史》《致命的伴侶:微生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生命之數》等圖書在內容題材和形式上更為多元化,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動,包括早期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前沿科學家在大自然中思考科學真理的方式等,也受到消費市場的好評。博物方面被選中為「十大入圍好書」的《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是作者花蝕逛了近百座動物園之後的真實體驗,點評了三十多所動物園,並提出一家好的動物園的重要評判標準包括能否看到動物的自然行為。感受動物的動機和生命的驅動力並參與到動物的保護和繁殖等等,是逛動物園的實用指南。近些年這種偏向於實用性的書籍也收到觀眾的喜愛,如同樣進入「十大入圍好書」的《北大植物書系》。
此外,歷史方面的著作仍是出版重點,《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21.0:當代簡史》《吳恩裕文集》(六卷本)《寂靜的春天》《檔案之魅》《反思魏瑪共和國》《新滿漢大詞典》(第2版) 均獲評2020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十大入圍好書」。
經典需要重讀,今年商務印書館的好書評選還增加了商務印書館「家庭書架」(第一季)的評選與發布環節。經過評委現場評選,《習近平扶貧故事》《國家相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理想國》《西方哲學史》《國史大綱》《走到人生邊上》《如何閱讀一本書》等50種圖書入選商務印書館「家庭書架」(第一季)。
今年有其特殊性,首先就是卷席而來的疫情引發了大家對於生命和醫學的思考,在今年的評選中,和「生命與醫學」相關的圖書有《醫學的溫度》《抗癌前線:一個人的革命》《超越生命的意識》等,這些書有的從現實出發,從人們習以為常的醫學觀點提出質疑和新的建議,啟發讀者重新認識現代醫學乃至自身。有的從科學哲學的視角,解讀生命進而思考有關人類意識的哲學問題。
另外,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和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以《習近平扶貧故事》《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明月何曾是兩鄉:海外漢學家助力中國戰「疫」實錄》《扶貧筆記》《小康的真諦》《中國扶貧——制度創新與理論演變(1949—2020)》等為代表的主題出版類圖書的出版緊扣時代脈搏。
其中,《明月何曾是兩鄉:海外漢學家助力中國戰「疫」實錄》收錄了14位海外漢學家的13篇文章,反映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眾志成城的精神。《應急語言問題研究》精選了應急語言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內容涉及應急語言問題的理論探討,中國應急語言服務的實踐,國外災難意識與應急語言服務等幾大方面。這是國內第一本應急語言問題研究專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