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銘俊 發自烏鎮
為期10天的第四屆烏鎮戲劇節正迎來高潮。本屆烏鎮戲劇節的特邀劇目由「當代新經典」、「紀念莎翁」、「空間與身體」和「發現」系列等四大版塊構成 。
莫斯科普希金話劇院帶來的默劇《媽媽的詩》、陳明昊導演話劇《大雞》與王翀導演多媒體劇《群鬼2.0》作為本年度的開幕演出,體現了多元的戲劇構成,展現了新的空間與可能。
在當代戲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各種的絢麗的燈光,炫酷的舞臺設計以及新技術帶來的敘事方式。技術,是對傳統舞臺的毀滅,還是創造?
(莫斯科普希金話劇院帶來的默劇《媽媽的詩》)
(張魯一參演的話劇《大雞》門票五分鐘售罄)
話劇《群鬼》升級2.0 視頻技術打造舞臺新體驗
10月13-14日,導演王翀的話劇《群鬼2.0》在烏鎮日月廣場演出。
《群鬼2.0》基於易卜生1885年的作品《群鬼》而成。在文本方面,本劇通過改變人物名字、稱謂以及故事的發生背景,把這個故事大膽而巧妙地移植到了中國的文化語境中。
而《群鬼2.0》之所以是《群鬼》的2.0版,更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視頻技術的引入。
進入劇場,舞臺地板上架設的幾臺攝像機和半空中懸掛的投影幕布直白地告訴觀眾實時影像在這部戲中的重要地位。音樂提示,演員就位,「群鬼」登場。在這齣劇目中,演員不但要和同臺的演員演對手戲,觀察其他角色的反應,大部分時間裡更要兼顧與攝像機鏡頭之間的關係,操縱它們,調整角度與距離;讓觀眾在感受舞臺上正在進行的表演同時,也能通過投影屏幕上的畫面關注到表演中的更多細節,令他們產生全新的觀劇體驗。
《文藝生活周刊》這樣評論,在《群鬼 2.0》中,實時影像已經成為無可替代的核心表現手段,拿掉實時影像不但劇不成劇,王翀也不成其為眼下的王翀。
不光是《群鬼 2.0》,此次烏鎮戲劇節上,《賭徒》等均引用了視頻攝像技術。
這種讓讓經典與當下產生連接,讓舞臺與社會產生連接的新方式,該如何看待?
(烏鎮戲劇節話劇《群鬼2.0》演出現場)
(烏鎮戲劇節《賭徒》演出現場)
視頻技術的使用會形成一種新的舞臺敘事的手法
10月16,烏鎮昭明書舍酒店1號會議室,「烏鎮戲劇節」高峰論壇——「對話、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舉行。專家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主席瑪格麗特·沙朗臣表示,使用攝像技術在歐洲也已成為一種趨勢:「也許作為觀眾,你會問這是為什麼?演員已經在那了,為什麼還要用影像?其實,影像手段有它的一個優勢:實時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之後,觀眾可以通過大屏幕的投射,看到一些特寫和演員一些細微的表演。並且,也可以聽到演員的小聲低語,這些觀察在過去的劇場裡是看不到的。」
其實,對於影像手段成為舞臺時尚,瑪格麗特·沙朗臣經常是持懷疑態度的。「我看過某些作品,也會用到影像技術,然而有些是通過舞臺調度就可以實現舞臺效果的,編導不一定要用到這些影像技術。」不過,對於《群鬼2.0》,她表示,影像手段還是很好服務了整體作品的呈現,很多細節和表演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王翀的這個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四個影像屏幕,從某些方面來講,也可以象徵人物分裂的人格。」
IATC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表示,演員非常強,話劇很有衝擊力,但對於外國觀眾來說,可能需要三雙眼睛來同時看。「戲裡面的所傳遞信息量有點太多了,信息量過多,使得我們不能及時去吸收和消化。」
而在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張先看來,攝像視頻技術在演出中的運用,可以使得演員的表演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但是與此同時,也會衝擊到原有舞臺的表演。他說,視頻技術的使用會形成一種新的舞臺敘事的手法,對傳統舞臺藝術的表現是一種挑戰,當然,也給演員的表演帶來了壓力。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主席瑪格麗特·沙朗臣)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
(10月16,烏鎮戲劇節」高峰論壇——「對話、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