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人,尤其是漢族,對內外都喜歡稱呼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字,指的是上古時代的兩大帝王,即炎帝和黃帝,今日的主角,就是黃帝——公孫軒轅。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這個少典,根據《國語》與《帝王世紀》等典籍記載,這個少典的名字,實際上是來自於他所在的部落名稱。因為資料的短缺,所以史稱「少典」。根據記載,這位少典氏,還和伏羲有親戚關係,娶了伏羲和女媧的後代,生有三子,一個是黃帝姬軒轅,一個是炎帝姜石年,另外一位是就是繼承父親君位的少典氏公孫勗。
至於說,炎帝和皇帝二人,則另有屬於自己的風雲歷史。在這裡,小虎要說聲抱歉,在幾次閱讀之後,小虎覺得,這個炎帝和神農氏炎帝是屬於兩個世系,乃是兩個不同的家族,絕非一家一族。當然,本篇是黃帝的專題,我們會在後面另列一篇來說炎帝。
作為聖王,肯定是自幼年就是與眾不同的。黃帝的出生,和傳說中很多聖賢相似。是他的母親附寶,在夜間觀察到有電光環繞北鬥星,因而心生感觸,後來不久懷孕,於軒轅之丘生下黃帝,故名:軒轅。——《綱鑑易知錄》:帝榆罔之世,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鬥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姓公孫。
《史記》記載說:「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出生就有神跡,還不沒斷奶就已經能夠清楚地說話,才會走路不久就思維敏銳,等到二十歲時,已經是見多識廣,明辨是非了。就這表現,那就必須得是聖人聖王。像普通孩子,除了整天幹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兒,哪裡知道別的事情?哪怕到了二十歲,也還對這個世道懵懵懂懂,被社會狠狠的摔打著。
言歸正傳。天生與眾不同的公孫軒轅,年紀輕輕時,就已經是眾人推崇的領袖(當然,不排除他老子是國君這個天然優勢)。很快,長大成人,事業有成的公孫軒轅,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娶了大名鼎鼎的嫘。嫘因為教養百姓養蠶織布有功,後世尊為蠶神,稱為「嫘祖」。
新婚的日子甜甜蜜蜜,新的生命很快誕生。作為正室的嫘祖給公孫軒轅生下了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這兩位嫡子的後代,後來也都繼承了帝位,就是顓頊和帝嚳,我們後面另有篇幅來說他們。
在公孫軒轅剛剛獨領一個部落邦國,為了子民和老婆孩子而開荒種地的時候,整個天下,已經陷入到了紛亂的末世。有史記載中的第一場波及天下的戰火,因為和黃帝同源的炎帝姜石年,那不斷膨脹的野心,終於被點燃了。
那個時候,執掌天下牛耳,為天下共主的,是神農氏。神農氏經過十幾代帝位傳承,其威望早已經不能控制住此時實力和野心都與日俱增的諸侯們,早就已經淪為了一個擺設。
姜石年,就是這些野心家們中的一員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之所以說是之一,因為在同時代,還有另外兩位名聞千古的梟雄,姜石年在這二位面前,還是差了一些。
不過,炎帝姜石年以自己的戰績,向大家展示了一個事實:「除了大兄弟軒轅和肌肉男蚩尤,其他的諸侯都是垃圾,包括神農氏。」敢囂張地說話,自然有本錢。
他東徵西討,打得諸侯頭破血流,吞併了黃河中遊地區的大片部族的土地。實力強大了,姜石年當然要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響亮的名號。想來想去,乾脆直接把神農氏的帝號拿過來用好了,於是姜石年搖身一變,直接變成了姜氏炎帝,神農氏自此和帝位無緣。
當了帝王,就得彰顯出自己的實力和王霸之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挑最猛的對手,打到就行了。而當時最猛的,就是當時雄霸黃河南部,人稱「滾滾奶爸之祖」的兵主蚩尤。
正膨脹時期的姜石年,被騎著「萌獸」的蚩尤打得滿地找牙。但是炎帝是個敗而不餒的人,於是繼續抽調力量,卯足了勁兒和蚩尤幹。姜氏炎帝因為常年徵戰,部下的實力耗損很大,此時頻繁戰爭,自然是苦不堪言。於是,這些再也忍受不住的諸侯,紛紛出走,往投軒轅。——《史記-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要說對那個最尊貴的位子沒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在炎帝和兵主在黃河兩岸進行著大戰的時候,軒轅穩如泰山,一邊努力耕種屯糧,一邊和諸侯交好,以仁德收攏了大批屬於自己的小弟。多年經營,兵精糧足,人畜興旺,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時候的軒轅,就等著一個出手的最佳時機了。當看到紛紛來投的諸侯們之後,軒轅長舒了一口氣:「東風來了。」於是,黃帝起兵討伐不臣不仁的姜氏炎帝姜石年,一在阪泉之戰一劍封喉,將姜石年這個大兄弟直接給踢下了王座。從此,軒轅就正式從部落諸侯,進階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在整合了炎黃和大量的北方諸侯勢力之後,黃帝開始把刀劍指向了蚩尤。黃帝比炎帝精明,他沒有直接動手,而是先招降蚩尤。正在家裡專心餵養餵萌獸吃竹子的蚩尤,對黃帝這位新任天下老大的詔書壓根就沒注意,只是很隨意的回了一句:「滾滾!快滾滾!」
於是,蚩尤的跋扈囂張之名傳遍天下,招致了諸侯的氣憤:「大家都是諸侯,你憑啥這麼囂張?」加上之前被蚩尤欺負得不輕,這次新仇舊恨一起算,打他!黃帝自然是樂見其成,把諸侯之兵集合在一起,親自率領,徵伐蚩尤,和蚩尤激戰於逐鹿郊野,最終把蚩尤打敗。
至此,整個天下,再也沒有人是軒轅的對手了,諸侯敬服,萬國來朝,整個天下自此,都是黃帝的了。——《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作為深受萬事推崇的上古聖王,黃帝的各項發明實在太多。首先我們耳熟能詳的發明,就是指南車。這個據說是因為黃帝在和蚩尤作戰時,專門設計出來的。這是後來一切方向測定科技發明的鼻祖,對後世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戰爭是科技的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絕對是名副其實。
除了指南車,黃帝還推算制定了天幹地支紀年方法,發明排列了十二生肖;首次確定了度量衡的標準,並流傳於後世;使倉頡造字,把上古流傳下來的符號文字,歸納創造出規範的文字;和岐伯討論醫術,後世以此編撰了《黃帝內經》;還制定了五音音律,製作弓箭,射擊船隻、房屋等等不計其數的發明成績。
雖然在小虎看來,這裡面很多都只不過是黃帝他老人家輕輕地提了幾句話,下面的人才是真正辦事的人,但是,這並不改黃帝他老人家人文初祖的地位。
黃帝一生,掃平叛亂,足跡踏遍四方,制定禮法,確立政體,確立文字、音律等等,無數的大小功績,使得華夏從原來的散亂,逐漸走向融合。並確立了早期華夏的文明雛形,為華夏文明的生成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是黃帝,給了華夏兒女共同的信仰和理念;是皇帝,給華夏文明的生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石;也是因為皇帝,使得華夏子孫無論走到哪裡,都可因為共同的一句:「炎黃子孫。」而團結互助,攻讀艱難。
軒轅黃帝,是中華文明當之無愧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