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皇帝」劉邦留下2首詩,一首霸氣一首軟弱,但全被收入課本

2020-12-13 育兒點金術

詩歌是中國人的魂,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詩歌無處不在,許多帝王亦好詩歌,留下不少名篇。

比如說李煜,五代十國南唐的最後一位君主,但他是所有末代皇帝裡面最有才華的皇帝。

再比如說楚霸王項羽,一生悲壯,經過的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兵敗垓下。英雄末路,想到自己曾經英雄蓋世,最後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是命運不眷顧他罷了。項羽又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時,他擔心的是他所愛的女子將要走向何方?於是作下了這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除此之外,與許多為了奪得帝位而使出洪荒之力的太子相比,隋煬帝是非常幸運的,他有父親隋文帝楊堅為他打下的一個堅實基礎,使其沒費多大力氣,就登上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帝位。

所以說楊廣的詩詞自然是要帶一些「土豪氣」的,比如說下面這首《春江花月夜·其二》: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看完了這兩位一位英雄,一位勵精圖治的皇族後代,都不曾讓人感到意外,但是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痞子皇帝「,出身草根,領兵打仗樣樣不出眾,但是身邊謀臣能力超群,皆聽命於他,縱使有天大的本事對他俯首稱臣,大字不識幾個的他死後留下了2首詩詞,均被收入了現代課本,實在是惹人非議。

沒錯,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劉邦成年之後,不務正業,一不找工作,二不娶媳婦兒,爹娘愁的不行,經常數落他。

後來他終於當上了一方幹部,連縣裡的領導都不放在眼裡,仕途一片黯淡,為人所不解。當了皇帝之後,劉邦在宮殿裡和群臣喝酒,把他爹也叫來了,當眾問他爹:

年輕的時候你總說我不務正業,不如兩個哥哥,現在你看,我們誰的家業大?

群臣都說:聖上所言極是!聖上所言極是!您真是胸懷鴻鵠志、不問隴畝事!

劉邦出身卑微,但是看人卻很準,承認了自己不如張良蕭何韓信,緊接著又點出了自己成功的原因: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是啊,論領兵作戰我是不如這三個人,但是我懂得運用他們,這就是我為什麼能奪得天下的原因。

從用人做皇帝來看,劉邦並不是一個大老粗,這其實是「地攤文學」的影視作品等小說誤導了我們,劉邦的家境說不上很好,在那個時代,絕對是中產階級,劉邦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明確記載,劉邦和盧綰是髮小,從小一起上學讀書。

拋開神秘的外衣,劉邦的經驗也非常值得後人學習。一個四十八歲才起兵的人,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怎能不讓人佩服!

「痞子皇帝」劉邦留下2首詩,一首霸氣一首軟弱,但全被收入課本

劉邦在當上皇帝之後免除了家鄉的勞役雜稅,聲稱要和家鄉人同享太平,並且寫下了傳誦千古的2首詩詞,但都流傳了下來,還被選入了現代語文課本,很多孩子都在高聲朗讀,實在是讓人想一探究竟。這其中一首就是《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說到底也是有感而發。公元前196年,劉邦親徵,打敗了淮南王英布。

表面上描繪的風起雲湧的變化,其實側面描寫了自己當初經歷的一切,可謂是南徵北伐,九死一生,最後成功了,回到了自己的故土上。

而劉邦所作的第二首詩就沒有那麼出名,因為第一首詩說的是家國大事,這第二首說的就是家事,所以並不出名。《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裡。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這首詩是在他想要廢掉太子的情況下寫的,這件事情也給他帶來了沉重的痛苦。

「鴻鵠高飛,一舉千裡」是指劉邦建立漢朝以後,立了呂后的兒子劉盈為太子,但是劉盈天性懦弱,擔心他萬一繼位之後能否管理好朝廷,他很喜歡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但是劉盈身為呂后所生的嫡長子,是具備繼承大統的資格,而劉如意是寵妃戚夫人所生,不是長子,這讓劉邦感到十分心痛。

就在這一年,劉邦去世了,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而戚夫人母子果然遭到了呂后的迫害,,我想當劉邦所作《鴻鵠歌》時便已經想到了這樣的結局,才會有那樣的無奈吧!

跟一生只寫了2首詩的劉邦不同,我們開頭提到的南唐後主李煜可是詩詞流傳無數,被稱「千古詞帝」。

李煜這個人非常精通書法、繪畫,而且還懂音律,最重要的是,從古至今,李煜的詞若稱第二,絕無人敢稱第一。

乃至於千古文壇中,有「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一說, 這裡說的李後主,就是李煜。

南唐亡國為界限,前期的詞,充滿著當上皇帝之後的享樂浮誇之風,無比奢華但尚未達到頂級。

後期的詞,符合國破被俘的沉鬱風格,充斥著亡國之思,語言精練但又字字見淚,跟晚唐以來的香豔詞風「格格不入」。

比如說他死前的一首詞,把痛楚寫得透明純淨,沁人心脾。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兩句直陳胸臆,抒發亡國之痛。將「小樓」與「故國」作對比,把「東風」與明月作陪襯,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往日歡樂和今日痛苦的情景。

李煜不愧是「千古詞帝」,有情有景的詩詞中還深刻的表達了內心的錐心之痛。

他的詩作中藏著他的理想、志遠,但也訴說著一代帝王的無奈、悲哀。走進李煜的詩詞就是走進了他的一生,了解詩人的途徑,看他的作品總是不會錯的。

《李煜詞傳》中收錄了他的經典作品,有做帝王時的輕快之詞,也有做階下囚的婉約之詞。

難得的是《李煜詞傳》通過三十餘首最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於世的詩詞,用散文體小說的創作方式,演繹其至情至性、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人生。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李煜詞傳》以李後主流傳於世的詩詞作為切入點,通過三十餘首最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於世的詩詞,用散文體小說的創作方式,展現其至情至性、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人生。

整套書共有6本,還有《納蘭容若詞傳》、《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和《倉央嘉措詞傳》。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讀辛棄疾的詞,讓人奮發;讀李清照的詞,可以感懷,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45元,別小看這一頓飯的價錢,不僅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點擊下面【去看看】就能參團購買:

相關焦點

  • 劉邦一生只作2首詩,全被選入課本,一首壯志凌雲,一首無奈至極
    比起他們,接下來筆者要介紹的這位「草根皇帝」劉邦,就顯得「遜色」多了,因為他一生只作了2首詩,不過少歸少,這2首卻實乃佳作,故而也被選入了語文書,今天我們便來欣賞一下劉邦的作品。
  • 劉邦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卻碾壓乾隆四萬首,其中一首大家都背過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己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南唐的後主了,而寫詩最多的可能就是清朝乾隆大帝,一輩子一共寫了4萬多首詩,要知道在那個詩歌如此盛行的唐朝,全部的詩人加在一塊,也不過只有5萬多首,可見乾隆一生究竟得多少詩。
  • 漢高祖劉邦寫的兩首詩,一首霸氣十足,一首悽涼無奈
    漢高祖劉邦,我們都知道,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一生寫過兩首詩歌,一首是《大風歌》另一首是《鴻鵠歌》,但這兩首詩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大風歌很霸氣,鴻鵠歌卻很悲涼。
  • 劉邦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卻抵過乾隆的四萬首,其中一首大家都背過
    這個詩興盛到唐朝,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地步。本文講述兩位皇帝作詩,一位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流傳千古。另一位,一生作了四萬多首詩,後人卻沒有記住幾句,他們就是劉邦和乾隆。劉邦一生只做了兩首詩劉邦的學歷並不多高,五十多歲才坐上皇帝的寶座。
  • 乾隆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卻被嘲笑,而這個文盲皇帝僅一首就被讚美!
    乾隆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卻被嘲笑,而這個文盲皇帝僅一首就被讚美!要說歷史上那個皇帝最自戀,那肯定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了。乾隆在位60年,自稱為「十全老人」,也就是在誇自己十全十美。乾隆除了自戀,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寫詩,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卻沒有一首詩能稱得上佳作。
  • 漢高祖劉邦留下的兩首詩歌,一首豪放,一首蒼涼,這是因為什麼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毛主席曾經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我們知道他一生也只做了2首詩。其中《大風歌》充滿了憂患意識,是難得的佳作: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只有短短三句,但卻豪氣萬丈,流傳至今。
  • 劉邦和朱元璋登基後各作了一首詩,朱元璋輸在文採,贏在霸氣!
    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產生過大大小小400多位皇帝。這其中,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功勳卓著的重量級存在。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確實沒有留下什麼著名文章或詩篇。反而是兩位出身貧寒被普遍認為大老粗的皇帝,都留下傳世名作。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出身農家,但是他不喜歡下地勞動,經常被父親訓斥。
  • 劉邦留下兩首詩歌,一首慷慨激昂,一首盡顯帝王的無奈悲涼
    漢高祖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他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歌,就是《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建立漢朝12年後,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出徵,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途中,劉邦路過家鄉——沛縣,於是,把昔日的好友、家鄉的尊長叫來,喝酒跳舞,玩了十幾天。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唐代詩人胡曾的一首詠史詩《沛宮》,以此來謳歌漢高祖劉邦的功績,以及對國家長治久安的一種憂心和感慨,寫的大氣磅礴、鏗鏘有力。又如: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豪情壯志漢高祖漢高祖劉邦,字季,漢沛郡豐縣中陽裡(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
  • 兩首最具霸氣的詠月詩,一首兩位帝王合作完成,一首落魄書生寫就
    這位帝王就是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詩寫得最好的也不會是趙匡胤,至少劉邦的《大風歌》要出名得多。但說到「詠月」詩,可能就非說趙匡胤不可了。但很遺憾,趙匡胤的這首「詠月」詩卻只有「半首」。據說趙匡胤一生只寫過一首半詩,其中一首是「詠日」詩。據《庚溪詩話》記載,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有一天晚上和一幫弟兄在靈山寺聚會,眾人觥籌交錯,興致很高,不知不覺已經天亮。
  • 劉邦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卻讓乾隆的四萬首汗顏,第一很多人都會背
    詩人的豪氣往往能與帝王的霸氣發生完美的化學反應。細數古代帝王中,能夠寫詩,並且寫得好的不勝枚舉。比如說曹操、李煜、楊廣、乾隆等等。其中乾隆不僅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而且還號稱文採斐然,一種誇張的說法是,乾隆從小到大寫了不下四萬首詩。但真正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 劉邦一生只作2首詩,全被選入課本,一首壯志凌雲,一首無奈至極
    第一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們再看《大風歌》創作的背景,此詩創作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劉邦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身體也大不如前唱完,劉邦不自已地「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這首簡短的詩歌引發了後世無數英雄豪傑的共鳴。
  • 中國10首霸氣的「帝王詩」,霸氣勁道,名動千古
    還軍途中,經過故鄉沛縣,劉邦寫下這首《大風歌》。雖然文採不足,但是霸氣側漏。黃巢這首詩霸氣勁道,除了控訴唐王朝的黑暗腐敗,更抒發了自己的抱負。除了這首詩,黃巢還有一首很霸氣的,名為《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霸氣勁道,尤其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句,美不勝收,霸氣至極。
  • 千古帝王詩,一首比一首霸氣,每一個帝王,必有一首傳世霸氣之詩
    不過先秦時期的詩,都是四言詩。就比如: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什麼的。帝王睡不著的時候,偶爾靈光乍現,就會寫一首傳世好詩。秦始皇的這首詩名叫《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盲皇帝 一生就寫了一首詩 卻成為了千古絕唱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盲皇帝 一生就寫了一首詩 卻成為了千古絕唱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文盲皇帝,我想大家都會想起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和做過亭長的劉邦。那劉邦跟朱元璋的才華到底怎樣呢?他們算是文盲嗎?
  •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只有一首被收入課本,你一定看過
    毫無疑問,乾隆絕對是一個對詩歌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的皇帝。按乾隆88歲去世計算,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平均每天要寫1.3首詩,才能創造出如此驚人的數字。這位清朝皇帝用實際行動告訴後人什麼是愛好,什麼是勤奮,什麼是堅持。乾隆有多喜歡寫詩?據說,只要不是他讀奏摺的時候,就是他寫詩的時候。
  • 五位千古英主,每人一首霸氣帝王詩,誰更勝一籌?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在中國古代的四百多位皇帝當中,不乏擅長詩詞歌賦的文藝發燒友,其中尤以清高宗乾隆和南唐後主李煜最為後世所熟知。《漢書·高帝紀》記載,公元前196年,劉邦御駕親徵鎮壓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途徑故鄉沛縣,在與鄉親們暢飲慶賀時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劉邦的這首《大風歌》,雖然只有短短三句,卻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的帝王胸懷以及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
  • 中國10首霸氣的「帝王詩」,霸氣勁道,名動千古
    英布起兵反叛,劉邦大駕親徵平定叛亂。還軍途中,經過故鄉沛縣,劉邦寫下這首《大風歌》。雖然文採不足,但是霸氣側漏。黃巢這首詩霸氣勁道,除了控訴唐王朝的黑暗腐敗,更抒發了自己的抱負。除了這首詩,黃巢還有一首很霸氣的,名為《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霸氣勁道,尤其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句,美不勝收,霸氣至極。
  • 中國最流氓皇帝,一生僅寫一首詩,只有23個字,成為千古絕唱
    身為漢朝開國皇帝的劉邦,並沒有什麼滿腹詩文的學識,相反,恰恰是「文盲」一個。何以見得?晚唐詩人章碣有詩《焚書坑》為證─「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意思是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鞏固一統江山,沒想到奪了大秦江山的人恰恰不是讀書人。而劉邦一生只寫一首詩,卻讓這首詩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