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薛瑩 通訊員 張夢楠
距離過年還有一個月。
每年春節,我媽就會從菜市場拎來很多莫名其妙、各種品種的魚,往我面前一摜,「我們吃個新鮮貨。」
這現場,讓我想到微博前幾天的一個熱搜話題——
#深海有什麼恐怖生物#
好奇心害死貓,我去看了一眼這個帖子,然後整晚失眠。
給大家展示幾個醜的並不是很驚人的
章魚哥是你嗎章魚哥?▼▼▼
權力的遊戲中的惡龍幼崽?!!▼▼▼
恐懼中,莫名又有點喜感▼▼▼
剩下一些實在難以入目的,我就不放了。
看完之後,很多網友都和我一樣,發出了「深海難道不應該像《海綿寶寶》裡那樣peace & love嗎」的疑問。
但更多的網友是在評論下瘋狂@博物雜誌求科普▼▼▼
#隊形都是一樣的#
一時間,網友們的好奇心達到了頂峰。#上學的時候求知慾咋沒這麼旺盛呢#
從前都是找度娘,現在變成了找博物雜誌。
你們眼裡的博物君真的這麼神的嗎?
嗯!真的神!
這上面的深海魚,幾年前他就科普過了。
比如這條在帖子中被稱為「巨無霸」的深海魚▼▼▼
博物君不僅給了它名分,還把它小時候的樣子也扒了出來▼▼▼
#這是一條5歲的微博#
還有這條連漁夫都沒見過的魚,博物君直接把烹飪方法都交代了▼▼▼
#漁夫:cue我幹嘛?#
網友把自己家做熟了的深海奇葩魚端上來,給博物君鑑定。
博物君看了一眼,直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甚至把這條魚的外號也找了出來▼▼▼
#這無奈的小眼神#
大百科全書恐怕也不過如此了。
博物雜誌的運營,到底是位什麼神仙?
這位「大仙」,被大家稱為「博物君」,有時也被網友順嘴戲稱為「薄霧濃雲愁永晝」的男人,就是網友口中常提到的「小亮」、「玉亮」——
張辰亮
#叫玉亮是因為之前他自己吹噓自己有雙玉手,聲音是玉音#
他是中國農業大學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碩士,《博物》雜誌如今的策劃總監,同時也是科普作家。
在春節倒計時的日子裡——1月5日(就是明天)
這個神仙,被千萬粉絲@的「博物君」本君——張辰亮將帶著他的科普新作《海錯圖筆記·貳》做客錢報讀書會。
除了能看到傳說中的小亮,還能跟他從《海錯圖》入手,認識這些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
錢報讀書會IP風雲錄《海錯圖筆記·貳》
時間 | 1月5日19:00
地點| 黃龍萬科中心星商匯客廳(杭州黃龍萬科中心G座對面,工專路與文三路交叉口西南150米)
剛剛提到的這本《海錯圖筆記》,是張辰亮專門給300年前的明末的杭州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挑錯寫的。
聶璜這個人,放在今天來說,絕對是「背包客」這一掛的,酷愛旅行,說走就走。
幾十年來,他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的很多沿海地區,考察海洋生物。
每看到或聽說一種生物就把它畫下來,畫出了《海錯圖》。#「海錯」指眾多的海產品,出自《書·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
#古代海洋生物奇書#
這本書完成之後一直在民間流傳,老百姓把它當海洋生物知識手冊用,碰到不認識的魚就拿這本書出來對一對,就跟我們現在看到不認識的海洋生物就要@博物雜誌問一問差不多。
#聶璜在《海錯圖》上畫的海鱒魚#
後來,這本書被大太監蘇培盛看到,覺得很有趣,就把這本書帶入了宮中,獻給了皇上,成了皇家的東西。
但這本書吧,其實並沒有那麼嚴謹和寫實。
#這隻鯰魚有點搞笑的#
不過得益於蘇培盛的獵奇和好心,這本書在皇家被妥善保管,一冊收藏於臺北故宮,剩下三冊留在了北京故宮。
恰巧,留在北京故宮的這幾本冊子,在300年後,被少年張辰亮看到了。
#讀高中時的張辰亮#
張辰亮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
他從小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姥姥家。
為什麼?因為「姥姥門口唱大戲。」#這是北方歌謠中的一句歌詞,被小亮拿過來做調侃。#
這齣「大戲」不是真正的「搭臺唱戲」,而是萬物集合的「大戲」。
小亮的姥姥家在北京鄉下,那裡有火車道、菜地、河溝和蘆葦,是大自然導演的天然的劇目。
張辰亮就是在這裡埋下了自己的博物夢。
有一次雨後,我看蜻蜓在水坑裡款款飛旋,不時將細長的尾巴彎成弓狀點進水草叢中,水面因此擴開一圈圈波紋。我就很想知道蜻蜓在做什麼。在圖書館翻開昆蟲的少兒讀物才知道,蜻蜓點水就是在產卵,卵直接產入水中或水草上。卵孵化出來的稚蟲即水蠆,它常伸出勾狀帶爪鉤的下唇,捕捉水中的蝌蚪為生。
從大人口中得不到的知識,就從科普圖書中獲取。
如此,對萬物充滿好奇的小亮,結緣了科普圖書。
#張辰亮小時候的玩具#
上中學時,他去故宮玩,書畫展區的一排動物畫譜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其中,就有聶璜的那本《海錯圖》。
畫譜裡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動物的神態十分卡通,可又一本正經的學究樣子,不能說是工筆畫,更不能說是漫畫。這些動物好像在現實中也都有原型,比如有一幅說是「井魚」,畫了一隻頭頂噴水的大海獸,一看就知道原型是鯨魚。
#找不到井魚的圖,用這隻被聶璜畫成錦雞的鸚鵡魚代替下#
這本奇奇怪怪的書在這個「十萬個為什麼」的少年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於2014年,一聽說《海錯圖》被故宮出版了,張辰亮立馬跑到神武門旁邊的售賣點,get了一本「新鮮出爐」的海錯圖。
那個時候,他已經成為「博物君」三年了。
抱著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當初的好奇少年報考了南京農業大學,之後又就讀了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的研究生。
2011年,即將碩士畢業的他,在實習期間接手運營了「博物雜誌」這個機構帳號。
#曾經揣著「十萬個為什麼」的少年變成了答疑解惑者#
起初,這種官方機構號由於形象過於高冷,話題過於偏門,根本沒有活躍度。
張辰亮決定用北京男孩的方式「刺激」一下這個帳號,他試著用北京小爺那種「混不吝」的態度解答粉絲的問題。
「博物君,這是什麼蛇?有毒嗎?」照片裡是盤作一團的褐色條狀物,評論裡一堆驚恐的吱哇亂叫。」
「繩子。」
「一隻灰色大鳥在防盜窗上築巢,『博物君,這是什麼鳥?我該怎麼做?』」
「珠頸斑鳩,愛在人類窗臺上孵蛋。你什麼都不用做,趁它外出時把那半倒不倒的花盆扶正了就行,我看著難受。」
張辰亮對「科普」理解的很透徹。
很多搞科普的,名義是搞科普的,其實他並不了解什麼叫「普」。你費勁巴拉地寫完的東西沒人看,怎麼普?
對「科普」理解的很透徹的小亮,摸準了網友的「命門」,用這種輕鬆娛樂、出其不意的方式,開創了搞笑科普的先河。
嚴肅正經的知識點,到了張辰亮這裡,都變成了易於理解的「冷笑話」。
以至於,2018年微博影響力的年度評選裡,把博物雜誌扔到了「搞笑類」裡了。
#該哭還是該笑#
這種接地氣的科普方式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
7年時間,「博物雜誌」從當初不足2萬人關注的小V,發展成了如今擁有千萬粉絲的KOL。
#張辰亮在蘇州開講座的火爆場景#
做科普做出門道來的張辰亮,又想起了那本《海錯圖》。
之前說到,聶璜的海錯圖其實風格和嚴謹度,都與正統的科普書目格格不入。
把《海錯圖》銘記於心的小亮,早就發現了裡面的bug。這次,他要用能讓人看的懂的方式,做嚴謹的科普。
於是,就有了這本《海錯圖筆記》。
從畫風,到文風,到解釋。
看這本書你就知道,小亮骨子裡是熱愛生活的人。
寫人家錢串魚是攜帶巨款▼▼▼
說夾甲魚長得醜,「一魚毀一缸」▼▼▼
講「赤鱗魚」是身世不明的小可憐▼▼▼
在書外,他還開了一個個人微博@無窮小亮微博,每天曬女兒、寵老婆、講段子▼▼▼
#家裡的角落擺的都是充滿生活情趣的小玩意#
有粉絲這樣評價他:「為人謙和,學識淵博,才高八鬥,愛老婆愛女兒愛生活,家裡處處充滿著小情趣,除了長得醜點,也沒啥缺點了。」
#小亮的小棉襖#
如果聶璜地下有知,他或許會很開心,300年後的今天,有一位不同名不同姓但志同道合的「博物君」來跟他切磋,並且把科普講的比當年的他還要風趣。
博物是愛好也是生活態度。是博覽萬物,也是愛好萬物。
從聶璜到張辰亮,從未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