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新社長沙7月11日電 題:海外華裔青少年成「接力棒」:從「香蕉人」到「芒果人」
中新社記者 唐小晴
出生在澳大利亞、13歲的華裔少年袁艾嘉不僅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還會熟練地書寫書法。當澳大利亞人問她來自何處,她會自豪地回答:「我是華人」。
在海外,像袁艾嘉一樣會說中文、懂漢字的華裔青少年越來越多。準確地說,他們已從有著黃皮膚、黑頭髮卻不識中文、能說一口地道英語的「香蕉人」,變成了在接受西方教育同時,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芒果人」。
湖南省僑聯黨組書記朱建山認為,學習漢語,不僅是華裔青少年繼承漢語文化的根本需要,也是傳繼祖輩根脈的最佳選擇,有助於華裔青少年成為學貫中西的跨文化、跨地區、跨民族、跨領域的高端人才。
「親情中華」湖南夏令營11日在長沙啟動,包括袁艾嘉在內的90餘位華裔青少年來湘研習漢語和中華文化。他們來自美國、阿根廷、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家,年齡12至18歲,大部分可以講流利中文。
相較其他營員,柬埔寨華裔青少年吳亞斌個子偏小。不過,在中文班,他的中文成績卻總是名列第一。為進一步提升漢語水平、了解中華文化,吳亞斌主動報名參加夏令營。
陪同參加夏令營啟動儀式的吳亞斌母親南巨英認為,讓海外華裔新生代走近祖(籍)國,近距離感受傳統中華文化和中國的發展風貌,使他們更容易求得價值認同和精神回歸。「『香蕉人』正要努力變成表裡如一的『芒果人』」。
來自美國的張智博以前是典型的「香蕉人」,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學了兩年中文。「夾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是一個矛盾,小時候我很掙扎,現在我可以舒服地面對自己,擺脫了『中文盲』的稱呼。」張智博表示。
讓華裔青少年從「香蕉人」變成「芒果人」,整個華人社會都作出了巨大努力。每年中國傳統佳節,海外華僑華人都要舉行中華文化大遊行,堅持讓華裔青少年參與表演,從京劇、武術、龍獅,到高蹺、腰鼓、秧歌,華裔青少年從他們祖輩、父輩手中,接過傳承中華文化的「接力棒」。
第一代華裔、海外領隊李娜認為,華僑華人在海外生活多年,尤為眷戀中華文化,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用責任和義務傳承中華文化。
與此同時,每到寒暑假,中國各地僑辦和僑聯,也會開展各式「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和夏(冬)令營,讓華裔青少年「回家」觸摸傳統文化,感受民族自豪。
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說,華裔新生代正逐漸成為一支新興力量。與父輩相比,新生代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隨著他們的不斷成長和更多融入當地社會,他們將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