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如此,便對麼?"時隔近百年魯迅的這聲發問,猶在後人耳邊震徹的迴響。他很矮身高不到1米6;他很高以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國近現代文壇的半壁江山。
魯迅是中國文學的天花板,用那犀利如手術刀般的筆觸字字珠璣的戳著中國人的痛感神經。"此後如竟世上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這束光照耀了中國一個世紀。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強者抽刀向弱者,弱者抽刀向更弱者",魯迅可以說是把中國人的脾性琢磨的十分透徹。
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魯迅用他的筆墨感動又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激勵著大家奮發向上,告訴世人中國人從沒失去自信力,希望所有人都爭當民族的脊梁。
魯迅雖然習慣批判,但他本人也接受批判,如果誰說他不好,他絕不對睚眥必報反而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在所有人都為魯迅的精神所感動時,有一位名叫王朔的作家說出了一段與世俗觀念相左的言論。
他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子弟,自由的成長環境令他長大後也不願接受規矩的束縛。因此寫了很多作品來諷刺那時的社會,比如最出名的《編輯部的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極盡針砭時弊之意味,也令他躋身2007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六位。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當代作家對魯迅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看法。在某次接受採訪中王朔瀟灑自如的說道:"單就一篇《阿Q正傳》就把一切痛定思痛的文人甩得遠遠的,就能拿諾貝爾獎;可惜的是魯迅沒寫長篇,不管怎麼說都是種遺憾。當然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
可見王朔對魯迅先生也是十分欽佩的,而這個自幼就"玩世不恭"的大院子弟也對魯迅提出了質疑:"身為正兒八經的文學家,只有短篇還是可疑的。要想不心虛,總得有站得住腳的長篇小說,這才是練真本事,憑小聰明雕蟲小技蒙不過去"。
因為都是寫小說的,王朔對其中的門道也是一清二楚,因此有些質疑也無可厚非。當然他提出質疑並不僅僅是魯迅沒有長篇小說,而是他從小就被灌輸魯迅的偉大光明。
所以勇於質疑一切而又有些叛逆的他,才會產生如此質疑。而且他覺得魯迅的小說不像其他人那樣充滿曲折離奇的故事,正如王朔自己所言:"對人生疾苦一無所知,抱著這樣自我娛樂的心態看書,魯迅的小說就顯得過於沉悶"。
在王朔看來自己發表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並不妨礙他人繼續崇拜魯迅,同時這個世界應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發出,如他引用魯迅的話所言:"尼姑的頭,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麼"。
王朔認為:"大家把他"淡忘"了,我們就進步了,精神也自由了"。言外之意就是不該總是拿魯迅先生出來說事,在他看來魯迅是一個標尺是時代的榜樣,但也應當允許有質疑出現什麼時候魯迅的地位不再那麼崇高,可以隨意的評判了,那就意味著進步意味著自由。
事實上,王朔此言並非單單指的魯迅。那麼,王朔究竟想表達何意?因為在中國有很多魯迅式的英雄人物,他們早就被美化成了十全十美之人。因此大家不允許有相左的意見出現否則就會成為"階級敵人"。
社會應當如伏爾泰所言:"我不贊同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想當年魯迅在那些當權者或者既得利益者的眼中,也是"異端邪說"之存在。
但真理是能經受住考驗的,時間向世人證明魯迅當年並沒有錯。那麼當今社會應當比那個年代更加的開放包容,有人發聲時不要動不動的給人上綱上線,扣上那些大帽子。
而是應該理性的分析他說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如果那些與大眾意見相悖的結論,的確是錯誤的就應當及時為其指出並以自認為正確的觀點強有力的將其壓倒。
如此一來,很容易造成新聞傳播學中所說的"沉默螺旋反應"。一個人在表達觀點之前,如果提前獲悉自己的觀點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可,那麼就會踴躍的發言,同時又有更多人積極的參與進來,即使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它也會持續的擴散下去。
如果有人知道自己的言論會與公眾認知相悖,並且得不到支持,反而得到批判或者遭受群起而攻之,那麼即使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他也會因為畏懼而變得沉默。同時,支持觀點的其他人看到這個觀點遭受如此待遇也會不敢發聲支持。
回到話題中拋開王朔言論的對錯不言,但他敢於發聲的精神是值得讚賞的。王朔在表態以前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觀點得不到認同,也不可能不知道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他,但王朔還是說了。
這至少證明,他是勇敢的。社會的進步需要有反對意見的存在,如果都像晚清那樣,人人在自己都活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不願醒來,或者像民國初年那樣,人們頭上的辮子剪了,而心裡的辮子沒剪,此時又有人因為畏懼甚川之口而不敢說話,那麼中國什麼時候才能進步?
其實這麼一看王朔和當年的魯迅有幾分相似,至少他們都具有很強烈的批判精神也有敢於質疑的勇氣。
王朔在訪談中所表達的觀點,並不是討厭魯迅或者貶低先生,而是覺得身邊之人動不動就搬出魯迅,總是顯得苦大仇深。他說:"能有多少人真正的讀懂魯迅?不過是披著那件皇帝的新衣,顯得自己夠高尚罷了。"
雖然很欣賞王朔的敢說敢做,但是魯迅這位文學巨擘不該被淡忘。他的那些長句短句仍然如繞梁之音般,終日不絕於耳。那麼,為何不能忘卻魯迅?
首先,魯迅的高度至今都無人能企及。並不是說與他同時代的那些名師大家不好,而是魯迅實在是太過突出。這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象徵著舊時代與新時代的過渡。魯迅用自己畢生的經歷想要拯救中國人,他寫也寫了罵也罵了,該鼓舞的也鼓舞了,就是想著能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的文章每次讀來都會給人以新的體驗都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湧上心頭,可謂是字字透體,句句見本心。
當今社會不知有多少人,再度拜讀魯迅的文章都不由得熱淚盈眶。當然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見識,根本讀不懂其中的韻味。就像現在的語文課本刪除了很多魯迅的文章,其實是害怕孩子們讀不懂這晦澀的文字,褻瀆了先生留下來的筆墨。
其次,魯迅作品的文學性太高。如果細讀他的文章,即使就是《阿長與山海經》或者《阿Q正傳》或者《孔乙己》這幾篇就不難發現那真的是句句動情,從不多出一筆文墨。
魯迅的高明在於他的文章裡沒有出現一句對社會的咒罵,但字裡行間卻透露著諷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這種寫作風格給讀者留下了很強的想像空間。
你可以單純的把文章理解成敘事,當然也可以逐字逐句的分析其中之深意。就那句"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如果真的討論起來可能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正是魯迅的魅力之所在。
再次,魯迅在兼具文學性的同時又飽含了對社會的批判。魯迅先生總是可以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小人物一件小事情,來影射出整個社會的醜陋。其實細細讀來,就會發現魯迅文章裡的很多現象,即使放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也沒有過時。
同時魯迅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是白話文的祖師爺之一(另一位是胡適),因此他有很多句子雖然令現代人讀起來感覺不通順,不過他就是現代漢語語法規則的代表。如果沒有魯迅,想必今天的人們還是在說著繞口的之乎者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實在是太過偉大,以至於敢怒敢言的王朔連提出反對意見都只能從人們的盲目崇拜以及不敢發聲入手。
如果真的有一天魯迅被淡忘了,只有兩種可能,一來是他的未竟之業已然完成,把所有的國人全部喚醒,社會上已不再有黑暗,光明充斥著整個人間;二來則是有人不允許這種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存在。
那麼,你認為魯迅應當被淡忘還是被銘記?歡迎在下方與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