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魯迅沒寫長篇,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

2020-11-15 笙簫盡陌

"從來如此,便對麼?"時隔近百年魯迅的這聲發問,猶在後人耳邊震徹的迴響。他很矮身高不到1米6;他很高以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國近現代文壇的半壁江山。

魯迅是中國文學的天花板,用那犀利如手術刀般的筆觸字字珠璣的戳著中國人的痛感神經。"此後如竟世上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這束光照耀了中國一個世紀。

(一)、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強者抽刀向弱者,弱者抽刀向更弱者",魯迅可以說是把中國人的脾性琢磨的十分透徹。

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魯迅用他的筆墨感動又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激勵著大家奮發向上,告訴世人中國人從沒失去自信力,希望所有人都爭當民族的脊梁。

魯迅雖然習慣批判,但他本人也接受批判,如果誰說他不好,他絕不對睚眥必報反而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在所有人都為魯迅的精神所感動時,有一位名叫王朔的作家說出了一段與世俗觀念相左的言論。

他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子弟,自由的成長環境令他長大後也不願接受規矩的束縛。因此寫了很多作品來諷刺那時的社會,比如最出名的《編輯部的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極盡針砭時弊之意味,也令他躋身2007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六位。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當代作家對魯迅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看法。在某次接受採訪中王朔瀟灑自如的說道:"單就一篇《阿Q正傳》就把一切痛定思痛的文人甩得遠遠的,就能拿諾貝爾獎;可惜的是魯迅沒寫長篇,不管怎麼說都是種遺憾。當然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

可見王朔對魯迅先生也是十分欽佩的,而這個自幼就"玩世不恭"的大院子弟也對魯迅提出了質疑:"身為正兒八經的文學家,只有短篇還是可疑的。要想不心虛,總得有站得住腳的長篇小說,這才是練真本事,憑小聰明雕蟲小技蒙不過去"。

因為都是寫小說的,王朔對其中的門道也是一清二楚,因此有些質疑也無可厚非。當然他提出質疑並不僅僅是魯迅沒有長篇小說,而是他從小就被灌輸魯迅的偉大光明。

所以勇於質疑一切而又有些叛逆的他,才會產生如此質疑。而且他覺得魯迅的小說不像其他人那樣充滿曲折離奇的故事,正如王朔自己所言:"對人生疾苦一無所知,抱著這樣自我娛樂的心態看書,魯迅的小說就顯得過於沉悶"。

(二)、忘記魯迅,意味著自由

在王朔看來自己發表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並不妨礙他人繼續崇拜魯迅,同時這個世界應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發出,如他引用魯迅的話所言:"尼姑的頭,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麼"。

王朔認為:"大家把他"淡忘"了,我們就進步了,精神也自由了"。言外之意就是不該總是拿魯迅先生出來說事,在他看來魯迅是一個標尺是時代的榜樣,但也應當允許有質疑出現什麼時候魯迅的地位不再那麼崇高,可以隨意的評判了,那就意味著進步意味著自由。

事實上,王朔此言並非單單指的魯迅。那麼,王朔究竟想表達何意?因為在中國有很多魯迅式的英雄人物,他們早就被美化成了十全十美之人。因此大家不允許有相左的意見出現否則就會成為"階級敵人"。

社會應當如伏爾泰所言:"我不贊同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想當年魯迅在那些當權者或者既得利益者的眼中,也是"異端邪說"之存在。

但真理是能經受住考驗的,時間向世人證明魯迅當年並沒有錯。那麼當今社會應當比那個年代更加的開放包容,有人發聲時不要動不動的給人上綱上線,扣上那些大帽子。

而是應該理性的分析他說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如果那些與大眾意見相悖的結論,的確是錯誤的就應當及時為其指出並以自認為正確的觀點強有力的將其壓倒。

如此一來,很容易造成新聞傳播學中所說的"沉默螺旋反應"。一個人在表達觀點之前,如果提前獲悉自己的觀點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可,那麼就會踴躍的發言,同時又有更多人積極的參與進來,即使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它也會持續的擴散下去。

如果有人知道自己的言論會與公眾認知相悖,並且得不到支持,反而得到批判或者遭受群起而攻之,那麼即使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他也會因為畏懼而變得沉默。同時,支持觀點的其他人看到這個觀點遭受如此待遇也會不敢發聲支持。

回到話題中拋開王朔言論的對錯不言,但他敢於發聲的精神是值得讚賞的。王朔在表態以前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觀點得不到認同,也不可能不知道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他,但王朔還是說了。

這至少證明,他是勇敢的。社會的進步需要有反對意見的存在,如果都像晚清那樣,人人在自己都活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不願醒來,或者像民國初年那樣,人們頭上的辮子剪了,而心裡的辮子沒剪,此時又有人因為畏懼甚川之口而不敢說話,那麼中國什麼時候才能進步?

其實這麼一看王朔和當年的魯迅有幾分相似,至少他們都具有很強烈的批判精神也有敢於質疑的勇氣。

王朔在訪談中所表達的觀點,並不是討厭魯迅或者貶低先生,而是覺得身邊之人動不動就搬出魯迅,總是顯得苦大仇深。他說:"能有多少人真正讀懂魯迅?不過是披著那件皇帝的新衣,顯得自己夠高尚罷了。"

(三)、應當銘記,不該忘記

雖然很欣賞王朔的敢說敢做,但是魯迅這位文學巨擘不該被淡忘。他的那些長句短句仍然如繞梁之音般,終日不絕於耳。那麼,為何不能忘卻魯迅?

首先,魯迅的高度至今都無人能企及。並不是說與他同時代的那些名師大家不好,而是魯迅實在是太過突出。這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象徵著舊時代與新時代的過渡。魯迅用自己畢生的經歷想要拯救中國人,他寫也寫了罵也罵了,該鼓舞的也鼓舞了,就是想著能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的文章每次讀來都會給人以新的體驗都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湧上心頭,可謂是字字透體,句句見本心。

當今社會不知有多少人,再度拜讀魯迅的文章都不由得熱淚盈眶。當然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見識,根本讀不懂其中的韻味。就像現在的語文課本刪除了很多魯迅的文章,其實是害怕孩子們讀不懂這晦澀的文字,褻瀆了先生留下來的筆墨。

其次,魯迅作品的文學性太高。如果細讀他的文章,即使就是《阿長與山海經》或者《阿Q正傳》或者《孔乙己》這幾篇就不難發現那真的是句句動情,從不多出一筆文墨。

魯迅的高明在於他的文章裡沒有出現一句對社會的咒罵,但字裡行間卻透露著諷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這種寫作風格給讀者留下了很強的想像空間。

你可以單純的把文章理解成敘事,當然也可以逐字逐句的分析其中之深意。就那句"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如果真的討論起來可能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正是魯迅的魅力之所在。

再次,魯迅在兼具文學性的同時又飽含了對社會的批判。魯迅先生總是可以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小人物一件小事情,來影射出整個社會的醜陋。其實細細讀來,就會發現魯迅文章裡的很多現象,即使放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也沒有過時。

同時魯迅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是白話文的祖師爺之一(另一位是胡適),因此他有很多句子雖然令現代人讀起來感覺不通順,不過他就是現代漢語語法規則的代表。如果沒有魯迅,想必今天的人們還是在說著繞口的之乎者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實在是太過偉大,以至於敢怒敢言的王朔連提出反對意見都只能從人們的盲目崇拜以及不敢發聲入手。

如果真的有一天魯迅被淡忘了,只有兩種可能,一來是他的未竟之業已然完成,把所有的國人全部喚醒,社會上已不再有黑暗,光明充斥著整個人間;二來則是有人不允許這種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存在。

那麼,你認為魯迅應當被淡忘還是被銘記?歡迎在下方與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王朔:魯迅沒寫長篇,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
    因此寫了很多作品來諷刺那時的社會,比如最出名的《編輯部的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極盡針砭時弊之意味,也令他躋身2007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六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當代作家對魯迅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看法。在某次接受採訪中王朔瀟灑自如的說道:"單就一篇《阿Q正傳》就把一切痛定思痛的文人甩得遠遠的,就能拿諾貝爾獎;可惜的是魯迅沒寫長篇,不管怎麼說都是種遺憾。
  • 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也不算思想家?沒有長篇的進步青年
    在王朔質疑魯迅作為文人而言的文壇地位時,曾以「長篇」作為評價的標準。一般來講,對於這樣的抬槓,筆者個人都是視而不見的。沒別的意思,估計這些為魯迅的「聲張」的人,除卻上學那幾篇文章外,都沒看過什麼書。現在婚外戀最多也就是道德上的批判,放在古代最起碼得浸豬籠怎麼不說?
  • 王朔評判魯迅:不是世界文豪,沒聽說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
    大多數人都是從課本上深切接觸魯迅的,所認識到的外界對魯迅的評價也都是極為正面、高度讚揚的。王朔對魯迅的評價則不然,雖夾雜些個人的情感色彩,但部分文字還是比較耐人尋味的,王朔對魯迅的「批評」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 作家王朔直言:魯迅不能被稱為大文豪,他的理由是什麼?
    「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的。」「一個正經作家,光寫短篇總是可疑,說起來不心虛還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這是練真本事……長篇需要用力勞神的地方,那是只會寫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說到這,已經有人猜出來了,他就是"文壇惡評家"王朔。有人說,王朔撕破了不少文壇虛浮的泡影,體現在哪?就拿魯迅來說:今天的作家們看待魯迅,本身是後輩學生展望前輩大師的,隨著後人對魯迅的解讀,曾經叱吒文壇的魯迅,其"毛病"也被多次吐槽。而隨著"去魯迅化"的推進,加之當代文人大咖的看法,魯迅也慢慢變成了"過去式"。
  • 王朔被低估了嗎?談魯迅:小說寫得不好,靠雜文,成不了什麼文豪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談中國作家沒幾個合格的:魯迅靠雜文不算文豪,小說寫的不好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的看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新人若想出名,要麼出演海巖的電視劇,要麼出演王朔的電影,包括不僅包括張國立、夏雨、葛優、梁天等明星,都是靠著王朔作品打開局面,逐漸豎起山頭。馮小剛導演表示:朔爺,就是天上的北鬥星,只要一抬頭就能望見!
  • 當代作家王朔評價魯迅:不是世界級文豪,光靠一堆雜文短篇立不住
    」簡單一句話指出了魯迅先生文學生涯中長篇作品的缺失。他的這句話其實也揭露了當下文壇存在的問題,和其他圈子一樣,文學圈其實也存在所謂的「鄙視鏈」,比如說寫長篇的「看不起」寫短篇的。在很多人看來,檢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標準就是長篇作品的塑造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非全部,長篇作品的確能更好地體現出作者的布局能力,世界觀的塑造能力,精神格局的廣度。
  • 莫言:願意用所有長篇作品換魯迅一部短篇,那麼魯迅為何不寫長篇
    另外作為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來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長篇小說巨匠,可是在莫言眼中,他的這些皇皇巨著加起來也換不來一部魯迅的短篇小說,雖然這中間不乏有莫言的謙謙之詞,但也可以從側面知道,魯迅短篇文章的文學價值不僅在當時,而且在當代也很有影響力,可謂歷經百年他的文學思想對國人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
  • 王朔談金庸武俠小說:看著跌份,而對方卻說和王朔不是一類人
    早在八十年代,王朔就已經成名,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壇大家。而與此同時,王朔的言語「風暴」也越刮越廣。自從多部作品面世以後,王朔的文學風格更傾向於批判。為此「痞子文學」的稱號形成,這種「痞子文學」並非作家為人的不正經,而是他作品和言語風格的「隨意性」,不拘束,甚至還帶有一種互相嘲諷的特性。在他的《我的千歲寒》一書中可以做最好的詮釋。
  • 王朔:魯迅並非大文豪,沒聽說過文豪是靠幾個雜文短篇立住的
    魯迅先生想必大家都是很熟悉了,在《阿Q正傳》、《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野草》、《吶喊》、《彷徨》,想必是很多人都曾悉心拜讀的大作。更多的作品則是作為我們上學時的讀物,走進了學校的殿堂。 而王朔則是現在一位相當有名的作家,其作品曾被成功改編成
  • 罵過魯迅、金庸、餘秋雨的王朔,卻很尊敬王小波:他更牛逼
    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王朔成為中國文壇上的一位風雲人物。一方面,他創作了100多萬字的長中篇小說。其中有多部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收到了很好的收視率,讓王朔在中國擁有了大批的忠實讀者;另一方面,他以口無遮攔的風格,對魯迅、金庸、餘秋雨等文化名人進行猛烈的抨擊,甚至稱得上是「罵」了,又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 他被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王朔:就數他「跪」得最狠
    在《活著》名貫東西以來,餘華可謂登頂文壇,他說過自己的思想是受魯迅影響,甚至被文學界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他寫苦難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別人進走不進他心裡,就自己也出不來,數他跪得最狠。在《狂人日記》裡,餘華驚詫於魯迅用詞的精簡一句「趙家的夠何以看我兩眼」就把一個人寫得精神異常了。餘華認為,現在許多不太出名的作家,即便寫上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正常。這就是餘華眼中的魯迅,愛屋及烏,在餘華眼中,魯迅沒有毛病。但這不代表在他人眼中,魯迅是個全人。
  • 王朔:小說沒寫過,你配稱作家嗎?
    易中天王朔雖為文壇宿將,但後來卻有點威風不似當年的落寞,做「月旦評」成了他新的愛好,他在餘秋雨風頭正勁之時,也用他一貫秋風掃落葉似的風格挖苦道:「餘秋雨在文學界真的不入流,寫點遊記,那叫作家嗎?一個小說沒寫過,你配稱作家嗎?」不寫小說,不配稱作家,「新鮮」!沈復以一本薄薄的且是殘篇的散文集《浮生六記》而永遠散發出文學的異香,王勃以一篇短短的《滕王閣序》、範仲淹以一篇僅400多字的《嶽陽樓記》而成為了中國散文史上的巍巍崑崙,張若虛僅以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小詩便「孤篇壓全唐」,哪一位是因為長篇巨製而出的名?
  • 魯迅先生為何只寫短篇小說?是沒有寫長篇的能力,還是別有深意?
    是沒有寫長篇的能力,還是別有深意?所以魯迅不寫長篇的原因,很可能也跟他的性格和個人喜好有關係。雖然魯迅沒有長篇小說,但是他短篇作品裡體現出來的驚人的遠見和對人性,對社會透徹的分析和觀察,足夠讓他的作品聘美任何一個作家的長篇作品,有的作家長篇累述,但是讀起來遠遠不如魯迅的作品那麼有味道。
  • 王朔:中國人真的了解魯迅思想嗎?只是拜倒在他的光芒之下而已
    然而在作家王朔讀魯迅的作品時,卻表現出了不屑;這他年齡的增長對魯迅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刻,但這並沒有改變他最初的印象,甚至他把魯迅和史鐵生相比,認為魯迅比不上史鐵生。但是在他拿起筆寫作20年之後,這位自大的年輕人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原來魯迅的功底是如此的深厚,他的作品是如此的優秀。這時候的他才開始反思,他真的了解魯迅嗎,中國人真的了解魯迅嗎?對於魯迅的認知,或許只停留在他作品的表象。
  • 王朔:為何提出淡忘魯迅?餘華用37年來印證,魯迅真的該被滅嗎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就已經預感到肯定會被罵!因為除卻在上學那會學過幾篇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外,估計也沒閱讀過別的,甚至連名字都說不出來幾個,但這並不影響噴人。延伸來講,如若將王朔和魯迅先生連在一起,估計又該會被罵了。因為王朔批評過魯迅先生,認為魯迅先生算不得什麼世界文豪之類的。首先,王朔確實有有過這樣的評論,但是如若結合文章本身來剖析,並不算多麼惡劣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王朔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年輕時,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
  • 李玉剛沒成為梅派弟子是他的損失還是梅派的損失?
    李玉剛沒成為梅派弟子是誰的損失?這是2個問題,班主一一解答!第一,如何評價李玉剛?僅從娛樂來說,他找到一個平衡點,但也是他被詬病的地方-誤導國人正確認知國粹京劇,誤導國人正確認知梅派藝術,他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第二,李玉剛沒成為梅派弟子是誰的損失?「關公戰秦瓊」的問題真不好回答!
  • 王朔評老舍以死殉道:不認可魯迅茅盾觀點,我也面臨他作品的缺陷
    文丨曹鏡明 題丨王朔評老舍:不認可魯迅的觀點,只因他骨子裡太過熱愛市井小民 王朔評老舍以死殉道:作品裡的缺陷,也是我在寫作中面臨的問題
  • 流氓文學代表人物王朔,直言不諱批判郭敬明,確實是有魯迅遺風啊
    「流氓文學的代表人物」王朔,算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有人說他筆下的男主角,沒有任何正面的社會意義。有人說他是流氓,說他寫的東西是流氓文學。還曾有位女編輯怯怯地說:「我可不敢跟王朔約稿,我去了他要是強姦我怎麼辦?」
  • 罵魯迅,批金庸的「文壇惡評家」王朔:要是王小波還活著,我不如他
    說起"喜歡批判"的文人,大多數人都會不自主地想到魯迅,而相比今天,文學似乎就已經成了不敢提及的殤。無論是科技力量在社會佔比重,還是經濟的發展,文學都已經完全邊緣化了。不過,從不服輸的一些文人墨客並不止於此恥,而是盡力保存著文學的臉面,所以他們發聲很不客氣,很有魯迅當年的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