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傳》(十八) 聖品(上)

2021-03-01 非洲龍泉博華寺

上集:《弘一大師傳》之序:高山仰止

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作者:陳慧劍  播講:覺新 監製:法量大和尚

(十八)聖品(上)

也許是這一年夏天熱得出奇,或者是七

當一九二三(癸亥)年的殘冬,正是淨宗印光大師與弘公函件往返最緊密的階段,這兩位人間龍象,一個居於師摯的地位,一個站在受業的份上。因為弘公正潛沉在關中寫經念佛。「持名念佛」。該是淨土宗印光大師的「宗外別傳」。這位北方老人堅決而強項地提出了「持名念佛」「單刀直入」的方法,直證「念佛三昧」。

在念佛功深的印祖來說,正是閉關期中的弘公接引者。何況,在民國十二、三年,正是印祖在國內法緣始盛初期。關中的弘公,逢到讀經、念佛、深修上的疑難,便通函請示印祖。事實,他對印祖已當作自己的師父,只是心照而不宣。可是到這年歲底,他深受印祖的薰陶,已到登堂入室的地步。並且,他自削髮以來,便陸陸續續,與印祖發生了文字因緣。

因此,他決心懇請印祖把自己納入弟子行列。如果此緣不遂,他決心焚指燃臂,以表示自己的赤誠。

就這樣,他在這年「阿彌陀佛」的聖誕日,極早便自關中起身,以冷水洗盥以後,便在佛前上香,虔念一百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長跽、合掌,低聲虔念:「我弟子弘一,今晨發願,禮請當代印光大師為師,列弟子門牆,祈佛慈悲照我,滿我微末的意願。弟子當下以香燃臂,表白血誠,請佛悲憫!請大師慈光照覆!……」

祈念完畢,便開始以事先準備好的「香炭」三粒,放在左手臂的內側,以香火點燃,讓透紅的火,在瘦削的臂上燃燒。這時,他心中只有一念,便是喃喃的「阿彌陀佛」聲繚繞在關裡。

臂香燃畢,之後,回房伏案,虔寫「請列弟子門牆」函一封,寄給潛居普陀山的印光祖師。他這麼寫著:

印公師父慈鑑:

弟子自蒙受聖德薰陶,益感師恩無涯,久思請列弟子門牆,師均以緣未備而謙卻,因此,弟子益形感覺福薄慧陋。師如慈憫弟子,謹以糞土之牆,朽木之器,跽待攝受。弟子於今晨已在佛前請求加被,想佛陀必當垂憫。謹候慈旨。

弟子弘一頂禮

這封信去了之後,所得到的回音,竟是印光大師的再度謙謝。這位嚴厲剛直的大師說,他還沒有福德做弘一法師的師父。首先,弘一座下便是乘願再來的菩薩,做菩薩的師父,豈能草率承當?弘公看過那封信,心頭不免冷了半截。然而,他確信印祖是靈峰蕅益大師以來的第一人。以他的品格而論,絕不會這樣草率地掛上一個師父的名。同時,就這件事的意義,對弘公本身,則是一番考驗,一種琢磨。這與他專注戒律的生活,是一個極美好的榜樣。因為,這上一年,他同樣碰了一次壁。

——彌陀聖誕之後,一晃到了年底,他第三度泣血哀懇,並且幾乎動了「刺血上書」的念頭,決心在這次信上,取得印光大師的一句話!這封信意思是與前幾封信大同小異。但是,他的話,把心也嘔出來了,任誰來看,也知道弘公懇請列入印光大師門牆的心情,是一樁莊嚴的事——最後終於獲得印祖的「印可」!

得到印光大師默認為弟子之後,弘公在信中對一位居士說:「印光大師的聖德,不是平常人可以測度的。大師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專宏淨士,密護諸宗……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第一人也!……」

他高興極了。 

也正由於印光大師的攝受,他的這一願已滿,因此念佛更加精進。不過,即使如此,每天仍有兩個小時,為《比丘戒相表記》的編著而抄寫。

在這個時候,慶福寺的住持寂山老人,因為弘公在關中潛修性德,有許多地方需要護持,便派一位年輕的侍者,專職侍候。

這位年輕的侍者,原是一個在家居士,在侍候弘公的歲月裡,受到弘師一言一行的感染,不覺得感動得五體投地,便暗裡告訴弘公,要削髮出家,弘公便將侍者的意思,轉稟寂山老人。

老人說:「這位居士年輕,性情不定,將來是好是壞,還不能預料,如其向壞的方面發展,這罪過豈不太大,我看還是過些日子再看吧!……」

這番話傳入弘公耳裡,心裡非常為這位小侍者難過,因為,人人都有一種秉賦,先天的傾向,正與先天的智慧一樣,只要觀察一番,便知道這個人,將來究竟能鑄成什麼材料。而弘公對這位侍候他的年輕人,是深知的。從年輕人「護關」不久,便開始模仿他的生活,在偶爾的空閒,也臨摹他的字!這正是一塊可琢的璞玉。可是,這並不為寂山老人所知。

這是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春天的事。

弘公對這件事,未能達到年輕人的願望,心中耿耿不安,便叫那位年輕人請慶福寺護法周孟由、吳壁華兩位到關房。自己破例出關,與他們道個明白,便一同去方丈室,見寂山老人。

進了方丈室,大家把侍者立志出家的事,請求寂山老人再次慈悲。當老人還沒有表示什麼意思,弘公便伏身長跪,向老人說:

「恩師,請你老人家無論如何慈悲,讓小居士出家吧!出家後,如有破戒違犯守規的事,一方面由弟子負責,而周吳二居士也可保證。對這位年輕人,我知道得不多,出家後,我相信他至少不是一個庸俗的和尚!如果師父不能授受印可,弟子又有何顏面回關呢?……」

這番話懇切地說來,是如此地嚴重。寂山老人一看弘公如此認真,不由得莞然買了。

「好,請起來吧,弘師!我也不過如此擔心而已,年輕人不可靠的總是佔多數呀!」

因此,寂老想到弘公的一言一行,全是照經文寫的聖言量做的,他與平常人不同的地方,便是欠缺平常人的「善揣人意」。他對這種「人情世故」是絲毫不留意。正如他自己說——實在是一個「書呆子」。

那位侍者出家的問題,既然解決,年輕人歡喜固不必說,而弘公自然是了卻一樁心事。

結果是——年輕人,請求弘公為他剃度。他是受他感召而出家的。可是,這卻沒有得到弘公的同意,這,破壞了他持律修身的諾言——終身不為出家比丘剃度。

「我介紹一位有德行的法師為你剃度!」弘公說。

「啊?」侍者說,「還是請恩師別開一面,收留弟子!」

「不!不!」弘公說得很堅決,「我介紹這位法師,也等於我為你剃度一樣。你知道不,我的師兄——弘傘,他在杭州!你削了發再來護我的關,直到我完成《戒相表記》。」

「?……」侍者怔怔地看著莊嚴的弘一大師。

「沒有錯,就這麼做!」

「是的,法師。」

「你的法名,現在便叫『因弘』!」

「謝謝法師!」侍者伏地頂禮。

當這位年輕人剃度之後,法名是「因弘」,法號便是「白傘」,名號中各有「弘一」「弘傘」中的一字,當弘公著成《戒相表記》之後,因弘法師便以臨摹弘公的書體,為「表記」寫題。

弘公閉關在慶福寺,為了鑽研佛道,他拒絕了溫州專員林鵑翔及其後任張宗祥的多次拜訪,這些服官的人,對於弘一大師李叔同,都是慕名而來。

但是寂山老人,深恐得罪了地方首長,親自到關房與弘公商談接見,忽見弘公面目緋紅,如燃夕暉,剎那間,又見弘公轉而合掌急念「阿彌陀佛」聖號,兩眼迸淚,顫慄地說:「師父!弟子棄俗出家,為了生死大事,妻子已棄而不顧,何況世俗的應酬?請告訴他們,弟子抱病,不能見客……」寂山老人終於感動地離開關房。

事實上,弘公每逢家人來信,總是在封背批著「本人他去,原信退回」八個字。他不拆信,不看信,不作任何想像,一顆心,破釜沉舟,念佛、持戒、了生死!

進一步,為了參證念佛上的工夫,當六月間,取得印光大師的認可,便出關桴海,直航南海普陀山,上「法雨寺」,參見印光大師。

這兩位大師相形之下,印祖是巍巍如遠山,弘公則高標如白楊。

弘公見師後,頂禮三拜,印祖則默立昂然領受!然後便在寺中設一個雲水床位,每天早上四點起,到印祖房中親侍左右,體察一代祖師的生活。

印祖雖專弘淨土,並不標榜宏律,但是他是「過午不食」,每天早、午兩飯,每餐一大碗,早晨沒有菜,中午「羅漢菜」!從早到晚,念佛不輟!那是一種世間最簡陋的生活,印祖整天沒有笑容,床頭板上寫一個「死」字,好像「死」在等著他。但似乎也為這而準備一切。印祖為自己料理生活上的一切,絕不要他人插手。

弘公親侍這種生活整整七天,啊!他這才領悟到,一代師表,在平穩獨行的歲月中,不放過一秒時間,不浪費一寸空間,印祖的床在佛堂下面,一張舊凳子,一張舊桌子。低床、舊被,與世間正常的生活,無疑地落後若干世紀。

——這便是真正的戒行,莊嚴的戒相;因為他的心中已沒有物質觀念,所以他的生活境界已成空靈明淨。

印光大師實際沒有精研戒律,但是,他是一個苦行僧;一代高僧絕對是嚴守戒律的。從釋迦文佛以來,沒有一位放浪形骸的菩薩應世!

弘公參禮印光大師歸去之後,回到溫州城下寮關中。到八月間,苦心創作四年的《比丘戒相表記》,終於在侍者因弘最後的襄助下,原稿精繕完畢!

這一部全本一百四十大頁的原稿,如何地偉大、莊嚴?只有讓學律的人去領會,讓棄俗出家的比丘僧,去揣摩弘一大師的精誠、細密!而他那種利他的心胸,又是何等的無涯?

《表記》:一是根據《南山行事鈔》疏解為「表」,二是採用「靈芝」「見月」大師的註解,三是弘一大師自己的「案語」,四是恭敬虔誠一分不苟的楷書,五是從頭到尾「持、開」分明。

這部獨步千古的佛學創作,已被收入中國的大藏經,當它被當時上海的穆藕初居士發現,供養了全部影印資金,由上海中華書局縮印一千部,分贈國內大叢林與日本佛學界,原稿則由穆氏保存。當這部表記付印時,弘公並為它留下遺言,鄭重宣布:「衲身後不必建塔,做功德;只要此書得以流傳,我願已得!……」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傳》(十八) 聖品(下)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八) 聖品(上)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傳》:(十九) 前塵(上)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八) 聖品(下)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傳》:(二十一) 晚晴(上)
    上集:《弘一大師傳》(二十) 龍象(下)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讀弘一,不可不讀陳慧劍的《弘一大師傳》
    而弘一大師的出家是延續了他藝術家的氣質和認真的精神,因為對佛教的熱愛而踐行佛教之精神。佛教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如果不能放棄世俗的名利,潛心研究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弘一大師出家後除了潛心念佛,對佛教的貢獻頗多:比如用目錄學的方法整理散落在各寺院的佛經;寫書著作、在滅佛運動中護持佛法、到各地演講弘揚佛法、以自己的墨寶、戒行接引眾生入佛門……等等,可見弘一大師的出家不是無為,而是有為。
  • 《弘一大師傳》(二十二) 閩緣(上)
    上集:《弘一大師傳》(二十一) 晚晴(下)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傳》(十五) 永訣(上)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四) 水月(下)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傳》(十七) 潛沉(上)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六) 空門三(下)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傳》(二十一) 晚晴(下)
    上集:《弘一大師傳》(二十一) 晚晴(上)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珍貴影像(四)
    這期大師的珍貴影像,我們從弘一大師親藏供奉的兩位南山律祖開始。 出家後的李叔同(弘一律師),有感於戒學不振,於是一門深入,用出家後的全部時間和生命去踐行並弘傳南山律宗。震古爍今,成就巨大,後人尊稱為南山第十一代律祖。
  • 史記 李叔同傳(弘一大師)
    十六歲,入輔仁書院,十八歲,娶俞氏,茶商女也。家況優渥,朝夕鼓瑟譜曲而已。因慕康梁,自篆章曰:「南海康梁是吾師」。無何,康梁敗,六君子死,乃攜眷避淞滬法租界。然富貴如舊,往來皆名流。光緒三十三年,東京有高臺,臺上有話劇,曰「茶花女」。其為茶花女者,秋波流採,哀怨婉轉,聞音斷腸,此法蘭西小仲馬之茶花女也。或問:「此劇誰為之者也?」
  • 《弘一大師傳》(十六) 空門一(上)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五) 永訣(下)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原來你是這樣的大師
    上個世紀30年代,江心寺的木魚法師曾專門拜訪了慶福寺主持寂山和尚和靈隱寺主持卻非和尚,承蒙兩人的口述,撰文記錄下了弘一在溫州的實況,也為後人展示了一個風趣幽默的弘一大師形象。弘一大師吃飯時,很認真地「光碟」,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 弘一大師佛學思想淺嘗
    在弘一大師生活的年代,佛法已經傳入中土近兩千年,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業已奔潰。然而時代巨變,佛燈猶燃。須知自佛法東漸,至隋唐以為極盛,開宗立派法脈傳衍,兩宋以後佛法沉寂。洎至清末民初,民眾對佛法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多以僧為晦,視佛為迷,為此弘一大師在《佛法十疑略釋》一文中由淺入深,層層釋疑,還原佛法真實義。
  • 《弘一大師傳》(十五) 永訣(下)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五) 永訣(上) 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珍貴影像(六)
    大師德相真影因緣殊勝,經百年滄桑,來者瞻禮大師如面;光陰荏苒,歷世紀煙雲,後人同獲無上清涼。於是更加堅定將自己整理並珍藏多年的大師原始珍貴影像,在大師誕辰百四周年之際連載分享。其中或為首見遺珍,或為原物高清,見聞隨喜,藉此緬懷祖德,供養同好諸君。還特別精心製作了兩款精品福鼎白茶,以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可以清飲,可以收藏,可以饋贈師友。
  • 弘一大師願力久久 「梵音寺」深化人間佛教影響力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成員和慧傳法師(左4)合影,右4為學會常務理事李增邦,左2為合唱團團長翁素琴左為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右為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常務理事李增邦。 「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常務理事李增邦偕同6名會員,9月22日專程到佛陀紀念館拜會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迎請日前恭請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題寫的墨寶,準備帶到江蘇泗陽「梵音寺」當鎮山之寶,深化人間佛教在大陸的影響力。
  • 弘一大師圓寂七十八周年
    願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弘一法師常說,戒律是為律己,不為律人,「律己,宜帶秋氣;律人,須待春風」。他平時持戒甚嚴,口裡卻從不臧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若要說批評人,他就自己不吃飯。但他的不吃飯並不是與人嘔氣,而是在替那人懺悔,借事磨心。
  • 弘一大師明教遺址度歲始末
    因了解大師常閉關著述喜好清靜的習慣,每每引介都能得到弘一大師的讚許。起初性願法師推薦自己比較熟悉的南安雪峰寺,弘一大師也曾連續兩年在此度歲。直到弘一大師第三次來泉州時,在草庵主事的廣空法師反覆禮請,又經性願法師推薦下,弘一大師終於來到草庵。
  • 張一德:弘一大師與廈門之勝緣—《弘一大師在廈門》新書發布會
    從1929年1月11日至1938年11月4日,弘一大師到廈門來了九次,在廈門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印記。《弘一大師在廈門》的作者張一德先生,將與你分享弘一大師與廈門之勝緣。1936年,弘一法師拍攝於廈門鼓浪嶼日光巖。
  • 弘一法師 十八羅漢圖
    >弘一法師「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