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字正確筆順
對語文素質的下降泛泛批評和嘲弄是容易的,但更需要的,其實是守護根脈、面向未來、夯實每一步的踏踏實實的行動。
中考也賣「萌」。「為」字的正確筆順進入今年北京的中考試卷,這道題其實有點「越俎代庖」,本屬於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考題,卻成功「逆襲」,打了中考學生一個出其不意,也成功吸引了公眾的眼球。
吸引眼球在情理之中。隨著電腦的普及和使用者的低齡化,數碼錶達漸成主流,人們早在悲嘆人心之不「古」。這種嘆惋情結,正是前不久漢字書寫大賽意外走紅的深層原因。北京中考這道題目引發熱議,也是「同理可證」,它表明了教育者對學生書寫基本功的普遍懷疑,也是目前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又一次證明。
「退化」顯然不是好事。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式的感慨,也幾乎是人類心理的共性。但如果換個角度,這一「退化」卻又分明是為某種「進化」付出的代價——鋼筆和原子筆取代毛筆,使普遍的漢字書寫藝術經淪為「小眾」的「書法」;簡化字取代繁體字,對語文素養的影響至今爭議猶存;而「電子」取代「紙質」,使漢字書寫的基本功進一步削弱,不過是遵循了同一邏輯。因此,公眾面對此題發出的笑聲,或者是用笑聲掩飾自己的尷尬,或者不免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嫌疑。
在上述邏輯裡,社會的發展帶給我們的似乎只有失落和憂慮,但其實不盡然。試想,即便有一天科技真發展到取消紙張,漢字本身也不會消失,只不過是轉換到了屏幕上。魯迅在《孔乙己》中,曾經嘲笑孔乙己「茴」字有幾種寫法的迂腐,但若干年後,我們又焉知後人不會嘲笑:看哪,他們還曾經考「為」字的筆順。
其實,重要的是,文明永遠是在堅守和轉換中不斷前行的。正如一棵樹,在季節的變幻中不斷抖落身上的葉子,直到在一個新的春天再生。我們當然會珍惜每一片樹葉,正如這些年來興起的國學熱、書法熱,當然,也包括漢字熱。但更重要的,是守護好「樹幹」。「樹幹」是什麼?那就是古代典籍所蘊含的博大思想,是我們文化的真正根脈。
這次的中考新聞,讓我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份臺灣初中國文試題。題目多是古文,諸如解釋「若讀書則不可不刻」之類,艱深之處,也許同樣會讓大陸同胞汗顏吧。相較之下,我們的中考尚在強調筆順,公眾的圍觀吐槽,難道不也是對我們語文教學「幼稚病」的責備?
其實也有與北京中考趣向相反的例子,比如今年江蘇的語文高考題,拔掉了「拼音」這個釘子,更多地增加了人文氣息和內涵。對語文素質的下降泛泛批評和嘲弄是容易的,但更需要的,其實是守護根脈、面向未來、夯實每一步的踏踏實實的行動。而這中間,離不開發展的眼光和豁達的態度。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