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印發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明確要求要堅持底線思維,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編制規劃。踐行生態文明之「道」,是市級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中要肩負的必然使命,因此需要在市級總規編制層面著重開展三重探索:一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二是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三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
一、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1、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是時代賦予市級總規的新要求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既包含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發展規律論斷,也包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創新,還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而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也脫離不開國土空間的載體,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本身即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的八項制度之一,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同時,市級總規又是生態文明思想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交互最為緊密的平臺。因此,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是時代賦予市級總規的新要求。通過市級總規編制層面的實踐創新,建立更多的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發揚並豐富生態文明思想的理念與內涵,也是十分必要的探索。
2、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要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要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無論是落實和深化上位規劃要求,還是明確自身規劃的目標、戰略,亦或是為編制下位規劃、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提供基本依據,都需要秉持生態文明思想,將「城鎮鄉村+山水林田湖草海」作為有機生命體,協調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深刻認識生態優先的前提要求以及綠色發展的核心訴求。一方面探索更加有效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方法;另一方面探索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與空間新模式,推動形成並有效承載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堅持底線思維,樹立生態優先的原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的必要前提與根本舉措,是邁向生態文明之「道」的起點。這個起點體現在市級總規編制層面,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具體要求。
1、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安全底線管控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首先要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的劃定要求,統籌協同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等相關工作;其次要依據「雙評價」的研究結論,確保應劃盡劃;最後,還要協調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來統籌劃定,做到三線不交叉。強化生態安全底線管控,不止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還應基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安全要求,明確重要資源利用上限(水資源、能源等),以及林地保有量、基本草原面積、溼地面積、大陸自然海岸線保有率等底線管控指標,以控制線、管控指標等多種方式共同形成保障生態安全底線的管控措施。
2、優先確定生態保護空間,構建生態空間系統格局在科學劃定好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將自然地理格局分析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等作為構築生態空間系統格局的依據,優先確定生態保護空間,據此進一步構建生態空間系統格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基於 「雙評價」的研究結論,進一步明確自然保護地等生態重要和生態敏感地區,構建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和開敞空間網絡體系,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3、有針對性開展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在以生態安全紅線與生態空間格局錨定底線和格局的基礎上,還應針對性的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生態修復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陸海統籌的原則,針對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汙染、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等問題區域,明確生態系統修復的目標、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維護生態系統,改善生態功能。
三、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生態空間不僅需要保護與提升,更需要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生態優先是為了更好的綠色發展。因此,探索在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高質量發展路徑,通過空間優化提供與發展路徑相契合的國土空間載體,同樣是生態文明之「道」的必然要求,需要在市級總規編制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
1、加快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首先,要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提升。結合生態資源價值轉換的相關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釐清生態資源的數量、分布、權屬,並落實到國土空間一張藍圖上,然後結合國省政策,探索適合地方實際的生態資源價值核算與補償支付路徑(如森林覆蓋率指標交易、森林生態銀行等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方式創新)。
其次,要激活生態資源的衍生功能。生態資源可以衍生一系列生態功能(如生態旅遊、康養研學、林下經濟、綠色金融等),通過更多生態+」的衍生功能來賦予生態資源以更高附加值,建立更多元的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第三,還需要激發生態資源的魅力價值。生態資源常常與文化資源緊密結合,賦予空間以獨特的山水文化魅力。以生態魅力提升國土空間的舒適性、藝術性,彰顯地方特色,從而進一步提升全域國土空間的品質和價值。
2、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空間優化,承載多元化的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首先要基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空間」結構關係,做到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進一步落實國家和省的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形成開放式、網絡化、集約型、生態化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其次,依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注重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勵更新、盤活存量,促進節約集約、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降低開發行為對生態空間的侵佔與擠壓。
第三,要改善空間連通性和可達性,倡導綠色出行與公交優先;建設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綠色基礎設施;營造健康、舒適、便利的人居環境;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等,促進節約集約、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結合《指南》內容和相關文件要求,提出在市級總規編制層面,踐行生態文明之「道的三重探索:轉變思想是根本,生態優先是前提,綠色發展是核心。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要理解並處理好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的關係,將其貫徹於市級總規編制的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以生態優先為原則,統籌處理好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關係,建立生態底線的同時也要注重格局優化與品質提升;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既要推動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轉化,也要通過空間優化來承載多元化的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相關連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