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泉州石獅的石湖港,浩瀚的大海邊,一座外表看似樸素的小廟,走進去卻是別有玄機———廟堂內,正中供奉的主神是東嶽大帝,左側則是文昌夫子,右側又是觀音和土地福德正神。這座在當地福建泉州人眼中或許再普通不過的小廟,在全國政協委員和專家們看來,卻是嘖嘖稱奇。
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自豪地說:「這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為泉州帶來的珍寶,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早已經高度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小廟只是縮影,在泉州處處能看到這樣的文化印記:福建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我國僅存的摩尼教遺址……現如今,2018「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正在全力備戰中,這些遺產點擦亮了泉州的人文底色。
眼前的一幕幕,也瞬間解開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王懷超心中的疑問。「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泉州乃至福建的『海絲』價值觀?現在我有答案了———海納百川、開放包容。『海絲』的商業貿易,帶來了文化的交流交融。這種面向世界開放包容的特質,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我們應當堅定這種自信。」
在王懷超看來,這些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核心理念,才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文化內核」。「我們要重視『海絲』的文化含量,要把『海絲』上形成的文化理念提煉出來、傳播出去並發揚光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影響可能比文物還要長久。」他說。
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是個大提琴發燒友,懂音樂的他形象地說:「大海是非凡的和聲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歷史,恰恰是沿線各國人們演繹一首文化和聲的歷史。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在唱響海洋和聲的中國之聲——共享共贏、和平互利、多元共存、求同存異的文化理念。」
泉州,中國的一座城市,卻有來自世界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它勢必為世界奏響更多的文化和平之聲。
葉小文說:「目前,對『海絲』中形成的理念、價值觀,我們的研究和宣傳還有待加強。」
「加大『海絲』宣傳,不僅在國內,還要在世界發聲。」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長翟衛華說,「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語境中看,國際社會對陸上絲綢之路共識較高,對『海絲』的共識還有些欠缺。因此要擴大對它的認知度,海外宣傳十分必要。我們要將『海絲』的共識逐步擴大,為未來申遺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