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調研報導

2020-12-0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在福建泉州石獅的石湖港,浩瀚的大海邊,一座外表看似樸素的小廟,走進去卻是別有玄機———廟堂內,正中供奉的主神是東嶽大帝,左側則是文昌夫子,右側又是觀音和土地福德正神。這座在當地福建泉州人眼中或許再普通不過的小廟,在全國政協委員和專家們看來,卻是嘖嘖稱奇。

 

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自豪地說:「這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為泉州帶來的珍寶,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早已經高度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小廟只是縮影,在泉州處處能看到這樣的文化印記:福建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我國僅存的摩尼教遺址……現如今,2018「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正在全力備戰中,這些遺產點擦亮了泉州的人文底色。

 

眼前的一幕幕,也瞬間解開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王懷超心中的疑問。「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泉州乃至福建的『海絲』價值觀?現在我有答案了———海納百川、開放包容。『海絲』的商業貿易,帶來了文化的交流交融。這種面向世界開放包容的特質,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我們應當堅定這種自信。」

 

在王懷超看來,這些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核心理念,才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文化內核」。「我們要重視『海絲』的文化含量,要把『海絲』上形成的文化理念提煉出來、傳播出去並發揚光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影響可能比文物還要長久。」他說。

 

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是個大提琴發燒友,懂音樂的他形象地說:「大海是非凡的和聲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歷史,恰恰是沿線各國人們演繹一首文化和聲的歷史。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在唱響海洋和聲的中國之聲——共享共贏、和平互利、多元共存、求同存異的文化理念。」

 

泉州,中國的一座城市,卻有來自世界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它勢必為世界奏響更多的文化和平之聲。

 

葉小文說:「目前,對『海絲』中形成的理念、價值觀,我們的研究和宣傳還有待加強。」

 

「加大『海絲』宣傳,不僅在國內,還要在世界發聲。」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長翟衛華說,「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語境中看,國際社會對陸上絲綢之路共識較高,對『海絲』的共識還有些欠缺。因此要擴大對它的認知度,海外宣傳十分必要。我們要將『海絲』的共識逐步擴大,為未來申遺創造條件。」

相關焦點

  •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 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掛牌
    劉瑜梅局長在致辭中表示,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掛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和南漢二陵博物館的牌子,體現了廣州市委、市政府對廣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視。
  •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臺海網12月2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1日,北京大學與泉州探索共建的兩大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表示,兩個機構的重點任務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共同推動文化遺產學研究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
  • 全國政協調研蜀道文化線路申遺
    全國政協調研蜀道文化線路申遺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瞭望》新聞周刊記者9月3日從北京動身前,翻閱全國政協就「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提供的材料,最後一頁印著詩仙李白的《蜀道難》。蜀道因《蜀道難》而聞名遐邇。
  •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掛牌
    中新社廣州9月15日電 (記者 索有為)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南漢二陵博物館於9月15日在廣州正式掛牌,具體承擔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史跡保護和申遺的基礎性工作。廣州自秦漢以來2200餘年持續不斷與海外進行經濟貿易、技術傳播、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獻、文物史跡和考古遺存,是中國唯一從未間斷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港口城市。
  •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南漢二陵博物館...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廣州是全國唯一從未間斷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港口城市。9月15日上午,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掛牌,廣州市副市長王東出席。
  • 全國政協委員王濟光: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表示,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歷史脈絡和現實見證,在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別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存在許多問題,應給予充分重視。
  •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南漢二陵博物館掛牌
    ,體現了廣州市委、市政府對廣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視。在隨後舉行的座談會上,王東副市長肯定了廣州開展海絲史跡點保護利用以及推進申遺工作取得的成效,他強調:要充分認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對增進國際人文交流、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牽頭城市,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 全國政協調研組來湘調研 加強書院文化研究與保護
    本報5月23日訊(記者 張斌)5月20日至23日,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太華為組長的調研組,就「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書院文化研究保護」主題在湘開展調研。今天上午,我省召開座談會,向調研組介紹了我省相關情況。
  •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在泉州舉行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在泉州舉行 2017年12月02日 15:18   來源:泉州晚報
  • 用APP助力文化遺產監測,南京科技合力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和加強「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南京市緊跟國家文物局的統一步伐,堅持標準,全力以赴推進海絲遺產的保護和申遺工作,著力健全申遺組織機構,編制完成保護管理規劃,出臺實施專項保護規章,全面開展保護展示工程
  • 青島政協調研歷史文化街區產業振興和建築活化利用
    為深入挖掘開發老城區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5月7日,青島市政協主席楊軍帶隊到市南區圍繞「歷史文化街區產業振興和建築活化利用」進行調研,實地考察了海上皇宮———故宮鳳凰文創館、東萊美術館和魚山路歷史街區與建築,調研組用腳步丈量老城區發展,希望為其注入新活力。青島是聯合國授予中國的首個「電影之都」,許多著名影視作品都在這裡取景拍攝。
  •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首批17個國家54家單位
    央廣網西安12月11日消息(記者雷愷)「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12月11日在西安舉辦,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首批「聯盟」。
  • 黃河沿岸文化遺產保護對口協商調研視頻會議召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乃馨 東營報導13日上午,山東省政協黃河沿岸文化遺產保護對口協商調研視頻會議召開,東營政協參與並匯報了東營市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會議指出,近年來,東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出臺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有效地搶救和保護了一批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浙東大運河寧波段文化遺產
    2014年6月,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它又與長城、長徵並列,進入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行列。寧波「東出大海,西連江淮,轉運南北,港通天下」,是大運河南端的出海口與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城市,內河運輸與海上運輸相互連接,具有運河城市與海港城市的雙重特徵,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浙東大運河位於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是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
  • 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拍攝也是一種文化交流
    原標題:拍攝也是一種文化交流   5月9日—15日,由上海紀實頻道出品的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登陸央視綜合頻道、央視紀錄頻道進行多輪播出。這部作品發揮了海派紀錄片的特點,通過聚焦絲路沿線國家的普通人物的生動故事,展現「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宏大主題,受到觀眾們的喜愛。
  •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 紀念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
    崔佳明 攝 圖為9月10日,《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式高郵盂城驛舉行。 崔佳明 攝圖為伊朗駐滬總領館文化領事本哈明?阿扎德(左)為《海上絲綢之路》個性化郵票揭幕。 崔佳明 攝  中新網南京9月10日電 (記者 崔佳明)9月10日上午,《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式在「中國集郵之鄉」高郵盂城驛舉行。
  •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研究中心揭牌
    本報訊(記者 吳暉)昨日,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研究中心在閩江學院揭牌。福州派江吻海,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獻、文物史跡和考古遺存。近年來,福州主動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斷增進國際人文交流與合作,努力在海絲核心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 吳洪芹率隊來莆開展調研​: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
    近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洪芹率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來莆,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情況調研。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阮軍、副主任沈萌芽,副市長陳志強分別參加調研。調研組首先實地走訪木蘭陂,詳細了解其建設、保護歷程等。
  • 廣州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打起架"
    正在廣州、湛江徐聞等地想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名,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積極準備之際,記者日前從泉州有關部門了解到,福建省政府已經下文決定將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文物遺址捆綁起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廣州和福建泉州都是海上絲綢之路著名的港口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中,相對其它沿海港口,廣州被認為是唯一長期不衰的港口。
  • 漳州龍文區委書記帶隊調研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閩南網7月28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許藝斌 黃秋芬)近日,龍文區委書記朱真帶領區委辦、區文體旅遊局、區自然資源局、區住建局等相關人員,實地調研龍文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朱真一行先後實地察看了永興堂石造像、後坂天主教堂、赤嶺關帝廟、坂上覺皇寺,詳細了解龍文區文物保護基本情況及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