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之前》:崔衛平,所謂正義,就是站在了弱勢一方

2020-09-05 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正義之前》:崔衛平,所謂正義,就是站在了弱勢一方


崔衛平的《正義之前》中有一篇文章叫《站在失敗者一邊》,舉了波蘭詩人米沃什為例。米沃什的故鄉曾被多個不同國家佔領,每一次的政權更替,都伴隨著大量令人難以接受的各種制度。就是這樣一個在短時期內被無情的輪暴摧殘得體無完膚的民族,把人輕而易舉地置身於完全失敗的境地之中,人們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的母語應該是哪國語言。

但崔衛平指出,失敗與失敗感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是客觀的無法反駁的客觀事實,是一個確指的實在處境,而後者則是處境中的人們所特有的面對失敗的方式:「他們深深地感到乃至堅持和咬定自己的失敗,不在自己的臉上籠出那種似是而非的笑容,他們絕望無力的神情是在表明他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種強權者提供的遊戲。」這是失敗者最自己最根本的確認,抱定失敗的處境,用主動自發的失敗感來反抗無力推翻的失敗事實。



在這裡,失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屈辱,那種他人強加給你的精神壓迫。就像我們默認的處世方式那樣,當大多數人無法主動推翻屈辱重獲自尊時,對於屈辱通常會採取迴避,遺忘等方式,就像甩掉粘在臉上令人不快的髒東西。甩甩手,我們可以依然大大方方地照著原有的秩序前進,即使我們不得不一再做這個甩手的動作。大部分人把生活看成是必要的軍隊行進,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忘記除此之外的一切,我們把它們看成是不必要的,有害身心的東西。
但是有誰想過,遺忘可能是一種更大的傷害?「在經歷了那樣一種殘暴黑暗之後又回到看似正常的生活中來,人們能否為自己重新找到一個道德上的起點和支點?能否真正戰勝那種一度降臨便可能永遠揮之不去的內心的空洞虛無?」作者在這裡提到了道德,我卻更願意稱之為良知,我們的良知應該被安放在何處?


為了挽救絕境中的意義,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遺忘。事實上,我們也無法遺忘,除非我們泯滅了良知,使道德淪喪。顯然,遺忘的副作用遠遠大於遺忘的行為本身,我們需要對失敗的確認,需要對痛苦的確信,把它們當成信仰,這樣才能保守住曾經,使其成為永恆。

s

相關焦點

  • 正義在我心
    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他的50萬字的《正義論》一書中,提出了關於「正義」的兩條原則:第一條是所謂平等的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條包括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  羅爾斯說,正義是社會體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實是思想體系的第一美德一樣。他把正義觀的規定視為社會發展的基石。但事實上,不管是羅爾斯的時代還是我們的真實生活,「正義」經常都被人們以各種方法「證偽」,例如,坐在法庭上的原、被告雙方都會固執地認為,自己手中緊握的就是正義之劍。
  • 《正義論》
    ,在機會公正平等的前提下,如果存在不平等,那麼這種不平等應該對最弱勢的群體有利。他的回答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一種深刻關懷。他致力於探討這樣一種理論,假設每一個人都可能處在社會最弱勢、最倒黴的情況下,社會正義和政治正義會是什麼樣的?   這一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成名作《正義論》當中。   我們知道,在所有的美德中,正義有多種含義:被等同於法律、公正執法和評判法律是否公平的一種道德標準。羅爾斯談論的正義,是第三種意義上的正義。
  • 「遲到的正義」,還是不是正義?
    但是,如果從動態的角度觀察,實體正義在一個個具體的案件中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由於幾乎所有案件在事實和情節上都不完全相同,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也互有差異,而案件在裁判結論形成之前,多多少少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要想給所有案件的裁判活動確定一個統一適用的公正標準,確實是十分困難,甚至是不現實的。
  • 心理測試:你第一眼看到什麼,測你的正義感有多強
    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義是一種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美德,奉公守法的人和正義的人都是正義的,美德要求當然要以是否符合正義為標準即服從美德就是服從正義。那麼你是個有正義感的人嗎?不妨一起來看下面的性格測試吧!問題:用你的第一直覺看到哪個物體?
  • 勝利與真相,哪方才是正義?
    成功之前我們蓄勢待發,摩拳擦掌,滿懷期待憧憬,勝利之後,我們也會更加懼怕失敗,因為維護勝利更比獲得勝利要困難的多。法國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籤訂合約,半年內交要出一部作品.為了確保按時交稿,他拿出將腿拴在桌腿上的覺悟,杜絕一切社交應酬,才寫出了曠世經典《巴黎聖母院》,對比古美門,我們也能看到同樣的求勝品格。
  • 溯源《正義論》以來的正義理論
    自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正義論》出版之後,西方政治哲學界掀起了正義理論的研究熱潮。很快,這股熱潮向全球學術界蔓延,時至今日,正義理論仍然是政治哲學中的重要議題,也是普通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本報特約學者劉軍梳理了有關正義理論所引發的相關研究和爭論。
  • 第八號當鋪:處於正義一方的白神父,總是給人一種很邪惡的感覺
    《第八號當鋪》這部電視劇也不例外,這部電視劇中就有兩個大boss,一個是白神父,代表著正義的一方;另一個就是黑影,代表著邪惡的一方。白神父會勸人向善,而黑影則會讓人一步步的走向當鋪,在自己的貪婪之心的驅使下,逐漸典當自己的靈魂。
  • 長勺之戰,齊國和魯國,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所謂報應不爽,齊襄公的淫亂終於為自己迎來了被殺的結局。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第二年,公孫無知再次被齊人殺死。齊國無君,這時,魯國發現自己手裡有一張王牌。襄公之時,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師傅鮑叔牙和管仲的提醒下,提前從齊國出逃,分別逃往自己的母國魯國和莒國。
  • 《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何刻意引導讀者將蜀國當成正義的一方?
    其實不少人在觀看三國演義相關影視劇或者是原著小說時都有過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蜀國和吳國是正義的一方,而魏國是被討伐的一方。劉備是仁義的一方,曹操是奸詐的一方。我們都知道三國是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時期,也是戰亂頻繁的一個時期。
  • 程序正義是可感受的正義
    該書緊密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現狀和突出問題,側重於從刑事訴訟程序角度進行解讀,從多個維度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和實踐價值。&nbsp&nbsp&nbsp&nbsp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程序正義的最大功能體現。「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讓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看得見的正義是可以感受到的,感受到的正義能夠增加可信的程度。
  • 程序正義是「不言而喻」的法律要求
    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說,「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誠如斯言,正義有時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樣子。「於豔茹案」的判決結果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在抄襲行為幾近「人贓俱獲」的情形下,法院仍作出有利于于豔茹的判決,在大家看來,這就是對一個「抄襲者」的保護。但是,法院作出這一判決也是依法而為。本案性質屬於行政訴訟,即個人認為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如果「嚴重抄襲」的事實並無出入的話,原告於豔茹便只有「拼程序」一條路了。令人遺憾的是,北京大學在撤銷於豔茹博士學位過程中,的確存在「程序瑕疵」。
  • 2017年度正義人物|李軍:正義就是依法辦案、懲惡揚善
    正義網北京2月7日電(見習記者 崔曉麗)法庭上,她鐵面無私、公正廉潔,用每個案件託舉社會的公平正義;生活中,她孝順父母、愛護孩子,散發中國女性樸素魅力。因工作成績突出,她曾榮獲「全國優秀法官」「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她就是山西省大同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刑事審判第一庭庭長李軍。
  • 黃玉順:論「行為正義」與「制度正義」儒家治道的「正義」概念
    此所謂「中節」即「合禮」之意。當然,更嚴格地講,儒家正義論的理論結構是頗為複雜的,即「仁→利→知→義→智→禮→樂」;但其核心結構就是「仁→義→禮」。所以,儒家在正義問題上的基本概念就是人們都非常熟悉的「仁義禮樂」:「仁→義」是說的正義原則的形成;「義→禮」是說的制度正義的課題,即從正義原則到制度建構,這是正義論的範疇;「禮→樂」是說的行為正義,這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範疇。
  • 「遲到的正義非正義」,過於速成的正義也不一定就是正義
    是啊,「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為即將到來的正義感到欣慰,是非常樸素的表達。「正義」畢竟是實現了。如果說,「遲到的正義」是一種非正義,那麼受害者和整個社會苦苦「討個說法」的努力將可能失去意義。 而法學家陳瑞華在《看得見的正義》中,是這樣向讀者闡述「遲到的正義為非正義」的: 「遲到的正義之所以為非正義,倒不是因為實體結論發生了錯誤或者造成了實體上的不公正,而是由於實體結論的過遲產生造成了程序過程上的不公正。」
  • 發現:黯和京劇貓沒有差別,所謂聲張正義,只是統治與被統治罷了
    導語:作為一名貓民,不應該只注意到所謂的黑暗一方,更應該時刻盯著正義。京劇貓中沒有完全的正義,因為所有角色都是有感情的,即便是白糖也在魔物和武崧之間選擇了武崧,這不是所謂的人惡論,而是京劇貓在告訴我們所謂的正義與邪惡其實都是有度的。
  • [讀書會第134期預告]崔衛平、寇延丁、仝宗錦:民主之前:我們如何...
    主題:民主之前:我們如何學習討論嘉賓:崔衛平、寇延丁、仝宗錦時間:2013年4月25日(周四)19:00—21:00嘉賓簡介:崔衛平,江蘇鹽城人,人文學者、評論和隨筆寫作者。寫作領域有:電影批評和文學批評、社會批評與政治批評,並從事當代東歐思想的譯介。出版的著作有:《帶傷的黎明》(1998)、《積極生活》(2003)、《正義之前》(2005)、《我們時代的敘事》(2008)、《思想與鄉愁》(2010)等。
  • 讀《正義論》
    葉老師還指出,《正義論》作為一本理論巨著,是人文社科類專業學子必讀的書目。書中存在大量對功利主義的批判,是因為羅爾斯著書的背景就是當時功利主義在西方社會十分興盛,導致了社會不公的普遍。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取得的生產力進步可能已經超過了在此之前人類文明所取得成果的總和,在二十世紀之前,人們享受著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同時幾乎毫無節制地對自然環境和資源進行索取。然而自然的有限性從來沒有缺位,自然通過生態平衡與失衡的種種現象證明了這一點。上世紀開始,全球各地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已經不堪重負,連人們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權也無法得到保障。
  • 匡扶正義 正義永元
    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匡扶正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常在說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傳統美德。在今天,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社會大變革時代,我們追求自由、平等、公正與法治,但我以為更迫切的是公正,公正蘊含正義。
  • 您有正義之心嗎?——良知主義致正論之正義
    「義」字的「ㄨ」形如雙腳、雙手叉開、站穩並託舉狀,上面的「丶」象徵太陽,寓意為行得正、站得穩、追求光明,也寓含「一點不差」之意;「義」字繁體成「羲」,由「羊」和「我」構成。羊象徵善良、柔美;羊上我下,象徵自我當遵從人本善良之道,彰顯人之高級。從「正義」拆開來說,「正」本義為不偏不邪、直而不歪,釋義為正當的、正確的;「義」本義為道義、道理,釋義合乎道義、合情合理。
  • 講堂預告 孫立平VS崔衛平 社會重建如何可能?
    崔衛平孫立平燕山大講堂144期預告 孫立平對話崔衛平 社會重建如何可能?嘉賓:孫立平(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主辦: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承辦:騰訊評論時間:嘉賓簡介: 崔衛平,江蘇鹽城人,1984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文藝學碩士,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基礎部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政治論文、文學理論和批評、當代東歐思想文化。著有《積極人生》 、《帶傷的黎明》、《看不見的聲音》、《正義之前》等,譯著有《布拉格精神》、《哈維爾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