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張福銘,筆名魯劍,沂蒙山人。1950年出生於山東省莒南縣西田莊,1968年參軍,歷任排、連、營、團等職。1982年畢業於石家莊軍事教育學院,並留校任校刊雜誌社美術編輯、攝影記者,1994年轉業到地方工作。曾就讀中國書協、中國美協高研班,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周彥生導師花鳥畫高研班,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課程班,中國美協第十六期花鳥畫高研班,中國書協李雙陽導師高研班,天津美術學院賈寶珉導師花鳥畫創作班,中國國家畫院詹庚西導師花鳥畫高研班,清華美術學院郭石夫導師花鳥畫高研班、王闊海導師新漢畫高研班、王奇寅導師新水墨花鳥畫高研班、李振東導師冰雪畫高研班。多年來,有幸得到恩師歐陽中石先生的親切教誨和著名書畫家趙久長、周彥生、方楚雄、賈寶珉、霍春陽、王培東、劉守安、李雙陽、詹庚西、郭石夫、王闊海、王奇寅、李振東等導師的精心指導。
▲張福銘·作品欣賞
先後在50多家報刊發表書畫作品1300餘幅;10幅書法作品被翰園碑林、黃河碑林、尚志碑林刻字制碑;出版《軍旅畫家十人作品集》、《大美中國》個人專輯、《張福銘畫集》、《魯劍書畫集》、《張福銘書畫集》、《張福銘扇面作品檯曆》等8冊書畫集;其傳略、作品入選60餘部辭書;廣東省電視臺拍攝了「四棲藝術家」專輯和《逐夢》欄目組拍攝了「翰墨鑄情寫心聲」專輯;並應邀參加中日韓書畫代表團首爾美術館書畫作品展,中國海峽兩岸書畫家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書畫作品展等30餘次大型書畫作品展;在廣州、東莞舉辦個展;《世界報》、《中國書畫報》、《羲之書畫報》出版專版;被授予慈善藝術家,21世紀世界華人書畫藝術500傑;榮獲2018年、2020年全國兩會「人民藝術家」稱號;榮獲第十八屆、第二十屆中國世紀大採風「中國當代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榮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設功勳人物」稱號;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人」稱號;榮獲「中國文化藝術貢獻人物」稱號;榮獲「中國首屆書畫藝術牡丹獎」。36幅書畫作品入編四部中國郵政個人珍藏版專集和美國郵政部門發行的郵票;部分作品被美國、日本、韓國、港澳臺博物館、美術館和友人收藏。
▲張福銘·作品欣賞
現為中華翰墨書畫院、廣東省荷韻藝術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禮特供藝術家、全國企業社會責任書畫傳承中心顧問、文化部高級書法家、文化部高級美術家、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考級註冊教師、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書畫院副院長、清華美術學院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名家聯合會理事、北京聚賢才書畫藝術中心顧問、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嶺南詩書畫會副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南方分院書畫家、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愛達眾家樂有限責任公司藝術顧問、廣州全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藝術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張福銘的書畫作品,清新明快,筆墨酣暢,風格獨特,意境深遠。是一位融書法、繪畫、篆刻、攝影於一體的實力派書畫家。
▲張福銘·作品欣賞
蝶鳥欲鳴無雙豔 爛漫丹青醉若春
——記著名書畫家張福銘
傳統書畫藝術,最忌俗氣,書畫雖不同類,但卻同理法,倘若若俗氣不除,則書畫皆失氣韻,正如山谷畫師所言,俗氣不可醫,作者稍落名利,則終生不達藝術彼岸,如今書畫藝家,不勝枚舉,數不勝數,難免會有落俗之人,但仍有眾輩不願隨世俗而流,不為其他,只為堅持書畫的清白之氣,當今著名書畫家張福銘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清高之士,張老曾師從歐陽中石先生,深得其教誨,五十餘年來,洗筆以滌俗塵,硯墨以積清商,復循循古道,作悠悠書畫,常引所知,以啟藝匙,所作丹青靜直香遠,出泥不染,所作書法更是筆墨嫻熟,質含古意,書畫兩者可謂皆是道法自然,了無俗氣,文人之貌,卓然藝觀!
▲張福銘·作品欣賞
▲張福銘·作品欣賞
在書畫的道路上,免不了有一段臨摹亂真的修養期,這段時期,修為之人常會心生煩躁,但這是正道使然,非一朝一夕能所度。當今藝界,很多聰慧之士不重視此道,認為自身天賦超人,從而選擇另闢蹊徑,然而最終大都無功而返,最後又以亂式歸終,追悔莫及。反觀張老的藝道,則是成功經過了這一修期,其丹青臨摹得於手,亂真得於心,最終神玄妙心,出師不二,得以入境。觀賞張老的花鳥作,其作品彰顯著極為正宗的中國畫風骨,通幅花卉筆法兼工帶寫,參於造化,實乃默契天然,冥周筆理,毫筆時作墨花,時作彩花,墨彩並飾,白粉點精,觀來妙趣橫生,回味無窮。畫中的寫意鳥,筆法則講求中鋒為主,側逆並用,行筆之時,有挫有頓,有輕有重,同時在墨色上極為注重墨色變化,以達傳神,通體墨法有濃有淡,有幹有溼,層次感和跳動感極其自然。通幅的花鳥筆法,張老並沒有機械的模仿原型,而是追求像與不像之間,力求表現出花鳥的精神與形質的雙重象徵,誠然此作,筆攜工寫,形神兼備,大家筆法,安能不妙也!
▲張福銘·作品欣賞
▲張福銘·作品欣賞
內容決定形式,構圖服從立意,此是丹青要訣,張老作畫不僅深遵此道,還以離形之神為空,以有形之神為生,作品構圖主賓自然,虛實有度,畫中之花有密有疏,若風中舞,若迎朝陽,畫中之鳥有飛有鳴,相依競生,若覓若嬉。宏觀看來,整幅作品,生機盎然,朱濃紫麗,作品花草片枝,禽鳥飛流,觀之既有隱士野逸之情,更有寬舒靜德之美,俯仰婉約,芳溢九畹,蔚為當今畫苑精作也!
▲張福銘·作品欣賞
▲張福銘·作品欣賞
書畫同理,兩者之間頗有相妙之處,翰墨欲極熟,可融丹青法。張老以此作翰書,其行書下筆,深得丹青之妙法,筆飽墨漲,血肉渾成,任其洇化,筆線由濃到枯,由淡到渴,變化無窮,宛如神助,其墨亦是如此,時而濃墨重力,時而淡雅清新,時而異峰突起,時而若隱若現,觀其行書,好似高山流水,奔轉於幽林深壑之間,又似引吭高歌,飛落於萬丈深淵,書畫雙納,高古亦然,筆精墨妙,造詣書巔!
▲張福銘·作品欣賞
蝶鳥欲鳴無雙豔,爛漫丹青醉若春。身為書畫藝術家,其唯有不入俗味,不流俗質,才可以繼承古典,瀚發藝樹,先生以古法為基礎,以意境為藝魂,在丹青與翰墨上深下苦功,作品無論翰墨還是丹青,均飄渺俊逸,不失法度,淳和之氣,文人花鳥,實為一般藝家所不具,展宣繪以情愫,落毫寫以蒼黃,書畫大家,惟以煌煌!
著名書畫評論家 史峰
▲張福銘·作品欣賞
▲張福銘·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