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淋欽 本報記者 陳鈺鈴/文 王加喜/圖
中樂村位於涪陵區珍溪鎮北部,距離涪陵城區50公裡,就連前往珍溪場鎮都有10餘公裡的路程。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裡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沒有規模化的產業,基礎設施也十分落後,常常守著枯井沒水喝、夜裡行路靠月亮、下雨了只能踩著泥水出門,村裡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中樂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空殼村和貧困村。如何才能擺脫貧困的泥沼?這成了每個中樂村民心裡的期盼。
「不過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自從他們來了,我們村變得越來越好了,就連村民臉上的笑容都多了。」中樂村黨支部書記嚴國才笑著說道。
嚴國才口中的「他們」正是涪陵區政協機關派到中樂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從2015年區政協機關對口幫扶中樂村以來,這支工作隊便在這裡紮下根,用智慧和努力帶領全村人民,結出了脫貧奔小康的甜蜜果實。
吃住在村 把脫貧幫扶當事業
為了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扎紮實實地做好扶貧工作,涪陵區政協機關選派了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作風過硬、責任心強的幹部,明確要求工作隊每月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吃住在村裡,真正把心沉下去,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你們去了,必須發揚好作風,把脫貧幫扶當做一份事業來做。」涪陵區政協主席徐志紅多次對工作隊囑咐。
但要真正紮根在村裡還有不少難題,離家遠、時間長都能克服,吃住在哪裡才最讓人頭疼。住在村民家會給老鄉們帶去麻煩,肯定不行,但住在村辦公室,沒有廚房、沒有廁所,就連最簡單的洗漱都成問題。「我們中樂村條件確實差,你們不用天天在村上,時不時下來指導指導就行了。」嚴國才的一番話讓隊員們聽得心酸,也堅定了他們幫助中樂村改變貧困落後現狀的決心。
要想長期給村民服好務,也有個根據地,駐村工作隊首先牽頭修繕了村民服務中心,新建了廣場排水設施,添置了會議室桌椅、印表機、複印機等辦公用品。隨後,工作隊又扛起鋤頭開墾了半畝荒地,辦起了菜園子,種上了蘿蔔、洋芋、白菜、南瓜等作物以滿足生活所需——這既是示範帶動,也是堅定在這裡幹下去、一幹到底的決心。同時,為了儘快掌握村裡貧困戶的情況,隊員們用腳步實地丈量了村裡的每一塊土地,走訪了每一家貧困戶,製作了一份《中樂村貧困戶分布彩色地形圖》,將建卡貧困戶82戶、低保戶52戶、五保戶5戶全部標註在圖上,以便更快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做到脫貧全覆蓋、一個都不能少。
看到工作隊員們修繕了村民服務中心、開墾了荒地、辦起了菜園子,常常到貧困戶家裡了解情況、逐戶研究制定脫貧增收計劃,隔三差五地還組織全體村民開會、宣講扶貧政策、開展種養殖技術普及,村民們漸漸相信這支駐村扶貧工作隊是真的「來了就不會走了」。
「是黨和政府派他們來的,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貧窮的生活一定會改變。」這個念頭成為全體中樂村村民共同的期盼。
逐戶上門 協調修路美鄉村
「要想富先修路」,雖然無論村社幹部還是普通村民,都迫切地想要改變村裡落後的環境設施,但落實起來卻有許多困難。「我們村沒有項目、沒有資金,就算有政府支持,只要提到讓受益村民分攤部分資金,大家又都不出聲了。」回想起曾經的情況,中樂村二社村民嚴長錫忍不住嘆氣。因為缺少資金,二社一條僅1.5公裡長的道路長期沒有硬化,破爛不堪的路況,不僅給出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也阻礙了產業發展。
知道這些情況後,工作隊迎難而上,一邊準備材料申請政府投資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邊組織村社幹部和受益群眾代表開會,解釋修路的長遠效應。在初步達成意向後,隊員們「各個擊破」,逐戶上門做思想工作,有時講到大半夜才把道理說通。就這樣說利弊、講道理,工作隊員們終於說服了所有受益村民,成功籌集款項,二社的村民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出門總是踩著一路爛泥。
而以上僅僅是工作隊努力改變村居落後環境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根據中樂村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迫切需要,結合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反覆走訪調研,擬定了中樂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大家一條心,先易後難,誓要讓這裡變成美麗中樂幸福中樂。
幾年下來,工作隊積極對接、多方協調,特別是在區政協及機關的協調幫助下,在區級有關部門的眾籌眾力下,中樂村共改造CD級危房44戶,改造衛生廁所43所,建設便民路24公裡,整治山坪塘13口,硬化社道公路6.9公裡,安裝天然氣203戶,新設居民點太陽能路燈23盞,實現了貧困戶便民路全覆蓋、農村人蓄飲水全覆蓋,大幅提升了村民生產生活質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改善中樂村唯一出村道路的路況條件,徐志紅多次現場辦公,親自協調區交通局投資1460餘萬元實施了「珍崇路」油化改造工程;協調川東電力公司對片區電網實施二次改造工程;協調區水利局投資1800餘萬元實施「中樂村銅鑼溝河道整治工程」防災減災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落地建成,中樂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百姓更是喜上眉梢。
謀劃產業 沃柑榨菜齊上陣
在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工作隊也通過長期的實地摸排,清楚地認識到中樂村貧困的根源是缺乏產業支撐。「一直以來,村民收入主要靠種植水稻、玉米、養豬和外出務工,發展產業我們沒有頭緒更沒有經驗。」嚴國才的一番話說出了村民的心聲,發展什麼產業、怎樣發展產業,這對於種了一輩子莊稼的村裡人而言,是個未知的挑戰。
而這正是工作隊的用武之地!為幫助村民們謀劃出一條合適的產業發展之路,駐村工作隊員們積極徵詢專家、學者多方意見,並主動與農委、科委、科協、果品辦等有關職能部門聯繫,通過對中樂村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條件、市場情況和村民意願的考察,綜合意見後決定發展優質水果「晚熟沃柑」。
於是,工作隊多方爭取,在區政協機關的協調下為村裡及時「送」上了1千畝晚熟沃柑項目,並協調組織區果品辦、渝東南農科院對貧困群眾開展水果栽植技術管理培訓,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幫助掌握種植技術,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增產增收。
「我們家種下的5畝柑橘全都掛果了!今年就能有收入。」建卡貧困戶趙大權看著自己果園裡黃澄澄的柑橘喜笑顏開。2017年向貧困戶推廣柑橘項目時,在扶貧隊員和村幹部的動員下,趙大權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種植了5畝。「本來還擔心自己沒得技術種不好,賠本了怎麼辦。好在他們整了個合作社,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幫助,還經常請專家下來指導我們。」在沃柑專業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栽植、統一施肥、統一施藥的管理模式下,全村1000畝、4.4萬株沃柑掛果良好,今年全面進入試產期。
在發展沃柑的同時,工作隊還帶領村民們種植榨菜這一具有涪陵特色的經濟作物,推動成立了「公司+榨菜加工戶+農戶」模式的榨菜加工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戶與榨菜專業合作社籤訂種植銷售合同,榨菜專業合作社與生產廠家籤訂半成品加工銷售合同的形式,帶動全村種植榨菜2300畝,實現年產量90萬斤、收入280萬元。
在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和區政協的支持幫助下,2019年好消息傳來,中樂村全村82戶245人全部實現脫貧。「脫貧不是終點,振興鄉村更需努力。今後我們會繼續幫扶中樂村,幫助群眾持續增產增收。」扶貧工作隊隊長楊遠輝說道。
眼前的中樂村,硬化過的道路四通八達,改造後的屋舍乾淨整潔,新安裝的路燈明亮溫暖,家家戶戶喝上了自來水,田間地頭再也見不到隨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只有一片片碧綠的菜畦和金黃的柑橘。中樂村發生的變化讓人欣喜,更讓人感動,在這變化的背後是扶貧幹部堅定的決心和揮灑的汗水,以及他們那一句「來了就不走」的承諾。
沃柑和榨菜共同種植
初獲沃柑豐收的喜悅
共商扶貧工作
駐村扶貧工作隊走訪村民
整治中的中樂村銅鑼溝河道
油化改造後的珍崇路平坦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