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鈺
隴城是神秘的。隴城因人類始祖女媧而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隴城是博大的,隴城因眾多的歷史古蹟而彰顯出博大的胸懷。
隴城,如一顆明珠,閃亮在清水河畔,它那神秘的面紗在歷史的長河中,瀟灑飄逸,它那神聖的光澤在中華文明的史冊中熠熠生輝。我生長在這片土地,在這片熱土上,我度過了愉快的童年。但由於為了生活、諸事紛擾,一直不能如願的再訪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迎著升騰的暑氣,又回到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就出生在隴城,故隴城素稱「媧皇故裡」之稱。秦安縣地方志的王文杰研究員介紹,隴城鎮所在的天水一帶是秦人的發祥地。隴城鎮在歷史上有許多名字——古名龍城,漢晉時名街泉亭、略陽城,北魏、隋唐時期名隴城至今。史料記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涼洲刺史部冶在隴城(古名為龍城);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秦安的著名作家薛方晴認為漢代的飛將軍李廣是今天的隴城人。西晉時設置略陽郡、略陽縣,隋朝時設置隴城縣。以後歷代在隴城一直設置有道、縣、鎮的建制。幾千年來,隴城鎮歷經兵燹,屢毀屢建。古城的城牆高約20米,佔地200餘畝,有東西南北4個炮臺,城周有大小8個炮臺。古城呈八邊形,人稱八卦城。道光十年,古城一半被大水衝毀,僅保存一半,呈月牙形。
如今的隴城鎮鎮政府就在隴城古城內。城內有許多保存良好的明清建築,多為商鋪,分布在龍城鎮街道兩邊,是天水市保存比較完好的明清建築。隴城鎮雖小,但有女媧文化、三國文化、秦漢文化,和五營鎮的大地灣文化遙相呼應,在這裡還出土過國家一級文物秦權(砝碼)和秦燈等。隴城鎮在保護古城址的同時,劃定明清一條街為古鎮核心保護區,並保護古鎮周圍的自然風光,使人們一到隴城鎮就能感受到歷史的氣息。2008年,隴城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女媧祠與女媧洞
我今天特想去女媧祠。飛簷翹脊、風鈴清脆的媧皇宮,在烈日輝映下,更顯得金碧輝煌,肅穆莊嚴。殿內紅燭分列,供果滿案。香菸嫋嫋,磬聲悠悠。在「華夏先祖」的匾額下,女媧手捧五色石,目光閃爍,靈氣襲人,祥坐在鮮花簇擁的龕位之中,表露出無窮的智慧和遐思。三叩九拜的人流,扶老攜幼,心懷虔誠,瞻仰著這位功垂千秋的媧皇聖帝。媧皇宮,這座仿古建築為磚木結構,佔地160平方米,軒楹宏敞,飛簷獸脊,流丹飛碧,雕梁畫棟。大殿上頂四稜與主梁銜接,主梁正中一大「壽」字銀光閃閃,兩邊和其他四稜飛簷高翹,被栩栩如生的大象、獅子、麒麟等點綴。大殿正面六根明柱被楹梁連接,正中楹梁上雕刻著活靈活現的二龍戲珠圖案,兩側楹梁上均飾以花卉。楹梁懸有「華夏先祖」、「媧皇宮」、「開天闢地」、「鍊石補天」的匾額。明柱上掛有)「 毋輕摶土意造良師細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須重補天功任碩鼠明吞暗齧何來美政濟蒼生」的楹聯。在媧皇宮大殿正前方建起了高峻巍峨的「女媧祠門牌」,門牌上是清水河流域唯一的將軍---甘肅省軍區原副政委楊耀春少將題寫的「造化萬物」匾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女媧祠」、「聖母德」、「補天功」匾額神光閃閃。由天水籍文學泰鬥霍松林先生撰「煉彩石補蒼天日月星辰照千秋,造福澤裕後世炎黃子孫傳萬代」的楹聯分外有神,昭示出女媧的功德,千秋萬代,惠澤炎黃子孫。
凝視著這些對女媧的懷念與功德的讚美之辭,我陷入了遠久的懷思之中。據史料記載,胡纘宗在《秦安志》中記載,女媧祠「建於漢以前」。北魏時期,酈道元撰《水經注》,首次指出了女媧祠的具體位置。其《渭水篇》云:「略陽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後有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略陽川水,即今清水河,自東向西流入瓦亭水(今葫蘆河)。顯親峽在今秦安縣葉堡鄉和安伏鄉之間,相傳伏羲女媧在此結婚,繁衍人類。可以看出,女媧祠位於顯親峽之北。清道光《秦安縣誌》認為,《水經注》「所云『北山』,在今縣北三十裡陽極山。」陽極山在今安伏鄉境內,即北魏時女媧祠的具體位置在今安伏鎮境內。
自酈道元之後千餘年間,女媧祠所經歷的滄桑變遷,史料乏載。到了明嘉靖年間胡纘宗修《秦安志》時,隴城北山有女媧廟故址,廟宇存而祭祀廢。「隴城北山」,即清宣統《甘肅新通志》中所言的「龍泉山」:「女媧廟在(秦)州北四十裡秦安縣,在縣東北龍泉山。」可見,最遲在明代,女媧祠已移建於隴城龍泉山,並更名為女媧廟。清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媧廟被毀。道光後,廟移建於隴城鎮東門內。不久,大水逼城,廟又移建於東山坪。同治初年,廟又毀於戰亂,再徙隴城城南隍廟舊址。「文革」期間,女媧廟再度被拆毀。1989年和2000年,隴城民眾先後於原址重建女媧廟,建成一座佔地160平方米的「媧皇宮」,軒楹宏敞,飛簷獸脊,流丹飛碧,雕梁畫棟,內置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的女媧像。2005年,女媧廟被秦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於2007年成立天水女媧文化研究會,積極挖掘女媧文化,打造女媧故裡旅遊品牌。
在瞻仰過女媧祠後,頂著炎炎烈日,走向了一條小路,這是去女媧洞的路。我老家雖然是五營的,但由於我父親在隴城衛生院工作的緣故,我小學的全部時光是流竄與隴城的溝溝坎坎,所以不用問路,直奔女媧洞。沿路有些農民在用手扶拖拉機碾麥子。田野裡很靜,除了收割過麥子的閒地外,是一些玉米,在炎炎烈日下,也是婷婷玉立的。幾經周折,我們終於進入了去女媧洞的路,一條林陰小道是那麼的涼爽,有風吹過樹葉,尤如山瀑在放歌。間或有小鳥在鳴叫幾聲,更增添了小道的清幽。假如一個走在這條小道上是會膽怯的。林陰小道盡頭但現女媧洞懸在半崖之上。有臺階供人們拾級而上,管窺女媧的洞中天地。
風溝女媧洞所在的山坡又叫洞子崖,是伏羲、女媧出生和居住過的地方。傳說這個洞有一千幾百米深,從風溝直通風臺梁西側的鄭家溝,可是現在卻只有幾十米深了,又說有個膽大的人曾經鑽進去過;還說,把柴禾從洞這邊點著,煙就從那邊出來了。據村裡的老人講,直到清朝時候還能從鄭家溝後洞走進去十幾米,現在塌嚴了。攀上山坡來到女媧洞前,這奇異的窯洞門的形狀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一次來的同伴。女媧洞的外洞,與當地窯洞的形制基本相同,在外洞的底部,另開一個小門,洞門高1米左右,最寬處僅0.8米,一個人彎腰才能勉強通過,中間寬,上下窄,呈魚形。當我們走過女媧洞約1.7米的狹窄的洞門之後,洞內豁然變寬,洞最寬處大約2.8米,我伸手向上正好能夠到洞頂,大約2.3米左右,洞深將近4米,是個長圓形的窯洞,讓人想起新石器時期彩陶上的蛙形圖案。這蛙腹形洞穴的底部還有一道圓形洞門,連著第二個洞。此洞門比魚形洞門略大,最寬處約1.8米,呈圓形。第二個洞也是蛙腹狀,但是比第一個洞要大得多。最寬處和最深處雖然與第一個洞大致相當,但是通過這道洞門之後,洞向下深挖,因為有大量塌落的積土,所以無法準確量出第二個洞比第一個洞深多少。同時,也由於洞頂塌落,所以準確的高度也無法測量。不過通過目測,至少有將近3米高。當我們走到第二個洞的底部時,回頭一看,一大一小兩個洞穴經一個細腰徑般的洞門連成一體,呈現葫蘆形狀。
女媧洞高空凌拔,照亮一片風景。不要懷疑女媧曾在此處棲身,女媧的精神依然在華夏大地生生不息,與日月同在。感謝始祖為萬代子孫熔彩石以補齊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或許靈魂的修煉必須有一定的高度和境界,在紅塵難以浮及的高度,好讓靈魂在天國裡漫遊。
走向隴城,一定要涉足坐落於鳳尾村的風溝。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溝就是古鎮隴城一張名副其實的「招牌」。這裡的一切,仿佛依然遺留著女媧的足跡。蔥鬱的樹、碧綠的草、清澈的水、嶙峋的山、唧喳的鳥……一切的一切,讓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古蹟多了一些見證滄桑的靈動。有關鳳溝的訊息,與風臺、風塋的神秘是一脈相承的。傳說,女媧生在風溝、長在風臺,卒後葬在風塋。這個傳說,不僅凸顯了人們對生與死的幻想,也裸露了人們對靈與魂的徹悟。對女媧的祭祀「數典不忘先世祖,萬方裔子覓同宗」。中華兒女祭祀媧皇從古到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這是因為始祖媧皇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代表,更是因為女媧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利國利民的奉獻精神,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和勤儉節約的自律精神。從秦漢以來,秦安一直是女媧的祭祀地。歷經數千年的綿延發展,已形成富有獨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女媧祭祀典禮。2011年,蘊含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女媧祭祀典禮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安縣在「媧皇故裡」的隴城鎮於今年6月21日年舉行了這項盛大的祭祀活動,目的是要提升文化認同與社會和諧、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因此,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發揚光大。」
這天上午,晴空萬裡,秦安縣隴城鎮女媧廣場旗幡飄飄,鐘鼓巍巍,氣勢恢弘;女媧祠內翠柏掩映,雅樂悠揚,莊嚴肅穆。近十萬名民眾陸續來到這裡,以現代禮儀的方式向女媧聖像鞠躬致禮、敬獻鮮花。在祭祀典禮現場,前來參加女媧祭祀典禮的代表十分廣泛,不僅有黨政領導、普通市民,還有許多來自全球華人華僑社團組織代表、港澳臺賓客、海內外伏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代表、文化交流友好單位代表、知名專家學者代表、省內外媒體記者等,他們都想通過參加祭祀女媧這項活動,共同感念人文始祖女媧化育萬物的創造精神,表達了全體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女媧創世功績的崇高敬仰和無限尊崇。9時50分,寓意媧皇九五至尊、至高無上,中國•秦安2017(丁酉)年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女媧典禮開始。頓時,現場禮樂高奏,擊鼓鳴鐘。擊鼓34咚,象徵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中華兒女共祭女媧。鳴鐘9響,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最高禮數。
心懷虔誠崇敬之情,秦安縣有關領導人面朝女媧聖像方向,恭讀祭文,頌揚女媧功德,表達媧皇兒女繼往開來之志,祈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祭文如下:
惟公元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一日,歲次丁酉,時序夏至。炎黃子孫,聚首媧皇故裡,公祭人文始祖。謹以太牢清醴、雅樂之奠,恭祭媧皇曰:
隴山生瑞,清渭流芳。始祖媧皇,隴城發祥。茫茫曠古,世屬洪荒。天造草昧,地乏典章。維我媧皇,恩威八荒。智周萬物,肇啟炎黃。百族共進,虎騰龍驤。名高四海,勳齊三皇。功垂華夏,名揚萬邦。摶土補天施恩福,執規立典樹紀綱。聖皇創世兮,懿德與日月齊輝;生靈盈宇兮,福祚並江河共長。
泱泱大國,民族復興。共築國夢,同奔康弘。除貪去蠹,氣正風清。一帶一路,舉世歡騰。和諧世界,麟鳳來臻。俎豆常新,龍脈永承。西部鳳鳴,造福美之時代;東南鵬舉,引發展之新運。築夢復興兮,五千年史冊再譜新聲;立志創新兮,九萬裡江山重振雄風。
媧鄉古韻,流芳至今。秦隴溢美,月異日新。田疇織彩,阡陌流金。高鐵開通,經濟轉型。走教引領,教育創新。社會發展,百業熙興。遐邇詩頌,不忘祖恩。八千年生生不息,蒙我祖恩德福佑;十三億殷殷康泰,賴吾皇文明化成。
唯我媧皇,華夏共仰。寰內域外,心馳神往。千秋萬世,永祭我皇。肅禮大成,伏惟尚饗!
祭文恭讀畢,全體來賓面朝女媧塑像鞠躬敬祭,行三鞠躬禮。隨後樂舞告祭開始,祭祀樂舞的取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體現濃鬱的成紀文化元素,分為《媧皇風》《媧皇祭》《媧皇頌》三個篇章。
當雄渾莊嚴的音樂響起,一群穿著原始草木裙裝的舞者懷抱大地灣彩陶,趨步前行,尋覓原始部落首領,在刀耕火種、狩獵狂歡的音樂中,一位女性逐漸走進了族群,傳授耕作、定製章序,後來她被族人高高舉起,成為了部落首領,她就是人類始祖女媧。在一片安靜祥和的音樂聲中女媧帶著兩個孩童走下了舞臺,人類的文明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著名青年歌唱家雲飛的一曲《媧皇頌》,情思豪放,綿延悠長。充分表達了對人類始祖女媧的緬懷,讚美了女媧的非凡功績。將祭祀典禮推向了高潮。《媧皇頌》歌詞:
媧皇頌
【女聲合唱】
媧皇故裡大地灣,
女媧美名萬古傳。
尋祖根,到秦安,
我和你血脈相連。
【獨唱】
一方古老的黃土地上
流淌八千年文明長河
龍的傳人因你繁衍生息
這裡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一幅絢爛的多彩畫卷
演繹一部部傳奇浪漫
且把遠古歲月娓娓講述
把煌煌火種一代代相傳
生於風溝 長於風臺
黃泥起落 日月為你旋轉
女媧親手摶土造人
從此這個世界美輪美奐
天傾西北 地陷東南
洪水泛濫 烈火依然蔓延
女媧娘娘鍊石補天
你的美名至今都在流傳
隴城的神秘和女媧的偉大令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虔誠,在踏訪中不知暑氣的逼人而悠然自得。
我愛隴城的土地,更愛隴城的四季裡辛勤勞作的人們,是他們辛勤的汗水與執著的信念,延續了隴城璀璨的文化;書寫了隴城不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