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揚 穆慕
「維也納」作為音樂會演出中的高頻詞彙,似乎每個新年音樂會只要冠以「維也納」的頭銜就得到了票房的保障。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目前北京在「跨年周」就將上演10場「維也納」交響樂演出。在2018年演出市場的最後一搏中,愈演愈烈的新年大戰未曾停歇,但若主辦方以此作為噱頭刻意模糊樂團信息,並給觀眾開出與樂團水平不符的票價,那麼將會讓本就魚龍混雜的市場更加泥沙俱下。
01
「維也納們」扎堆跨年
年末演出收官季再次到來,各大演出商帶著特有的「覬覦」目光,亮出了「新年音樂會」這張底牌。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2018年12月21日至2019年1月6日間,僅北京一個地區就充斥了50場以新年音樂會為由的活動,而其中80%演出均集中在一周內。
對比2015年末共計十餘場新年音樂會的事實,近三年來,歲末演出市場的不斷「膨脹」使逐步發力的精品演出市場形象再次「崩塌」。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1月3日短短一周內,各大演出場所中竟出現了10個以「維也納」為關鍵詞的交響樂演出。但事實上,享譽世界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每年僅會在跨年時於金色大廳舉辦以演奏施特勞斯家族音樂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新年音樂會。
另外,在被冠以「維也納」名號的這10場演出中票價更是參差不齊,最低檔位票價從100元到380元不等,而最高檔位票價從880元飆升到了2019元。演出商王女士表示,「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對於現在的市場結構來說屬於正常,不同票價的演出對應了不同需求的觀眾,高端演出自然有捧場者,但接地氣的演出也會有市場」。
「但在這背後也不免充斥著『水團』、『假團』的身影,影響著交響樂演出市場的正常生態」,王女士強調,隨著國內觀眾對高雅文化興趣的不斷提升,交響樂已經成為了各類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是近年來大力度的普及工作為交響樂的演出市場做了鋪墊,在越來越多的觀眾更願意走入場館欣賞演出的同時,也給予了「水團」、「假團」一線生機。
02
何為「假團」「水團」
北京商報記者經多方調查了解到,「假團」主要是稱呼那些沒有經過正規編制和專業機構註冊的演出團隊,更多時候可能連固定的名字都沒有,這種樂團多是在演出前臨時組建,東拼西湊的情況下甚至排練都非常倉促,演奏者間根本毫無默契、配合可言。
但「假團」的演出成本比較低廉,所以大多會在票價中體現出來。而另一種名為「水團」的演出團體,其註冊信息卻是真實存在的,演出行業分析人士黎新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種樂團在行業內有一個別稱叫作『電話樂團』,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無樂團地址、無排練場地,隨著幾個電話間的互相傳遞,就能組成一場演出。而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團體更多會將自己的經歷包裝後變為世界級『名團』,在票價上也是魚目混珠」。
此前有報導稱,一不知名的奧地利「交響維也納管弦樂團」以「維也納交響樂團」為幌子進行演出,許多聽眾在看完演出後大呼上當,而在德國,演出票價最高只達到20歐元的「萊比錫室內樂團」進入國內演出後改稱為「德國萊比錫國家愛樂樂團」,票價翻了數倍。
「現階段,『假團』在一線演出城市中出現的頻率已經越來越少,但注水的行為還是存在。而在二三線演出市場中,『假團』的身影還是不斷擾亂著市場秩序。」黎新宇如是說。
針對「水團」、「假團」的泛濫,黎新宇也給出了另一番解釋,「交響樂演出相比前幾年肯定是更為普及了,但與演唱會、音樂節這種更時尚的演出形式相比依然是小眾的,這也從根本上導致了除國際大團演出一票難求外,其餘交響樂演出難以盈利的事實」。
03
「水團」防「坑」指南
但百密終有一疏,「水團」、「假團」終究無法完全複製世界名團的歷史和水平,所以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鑑別的方法。目前,「偷換概念」是這些團體最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在樂團的名稱上,「維也納」、「愛樂樂團」、「皇家」、「施特勞斯」,這些與歷史團名、音樂勝地掛鈎的關鍵詞,組合排序造就了無數看似「高大上」的樂團。
「對付」這種真假難辨的樂團,業內人士指出,首先可以搜索該樂團的官方網站,一般來講,正規樂團對於自身樂團的樂手名單、常任指揮名單、演出歷史以及演出季的巡演安排有較為詳細的介紹,並且樂團首席的輪換都會進行說明,如果可以在網站上查詢到不斷更新的樂團消息,那麼則不用太過擔心。
如果希望進一步辨別樂團真偽,那麼可以去演出所在地的文化部門查詢其申請審批時的公告,正規的樂團演出團體在批文中會明確寫出樂團全稱,如果在批文中只是列出了表演者的名字,並未對樂團作出明確標註,那麼就要謹慎了。
而追溯「水團」、「假團」的產生,更多是緣於成本的壓制,現階段國內頗有名氣的交響樂團僅能呈現出收支平衡或微薄盈利的情況,並且是在門票之外輔以贊助、商務合作的多種形式進行盈利。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演出商,因為交響樂團人員眾多,路費、器材運輸、排練場地以及場館租金較高,所以更多會選擇「水團」、「假團」進行「撈金」。
在黎新宇看來,未來在監管上,國外樂團進駐國內市場演出的監管流程仍亟待加強,以避免出現「漏網之魚」。而從長遠角度來說,國內的樂團素質雖然在不斷提升,但相較西方自古流傳的文化歷史來說,交響樂人才的培養還是比較落後的,現階段應該以培養年輕演奏家為重點,再輔以創新的曲目與觀眾相連接,「從演出團隊和觀眾兩方面下手才能根治交響樂演出市場中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