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圍繞人類的一個最主要的難題就是喧囂……如果想讓自己感受舒適一些,人需要一種幾何秩序來滿足自己身體的愛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提煉並得以發展。」
如今,極簡主義已經不再局限於藝術與設計,已經演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back to basis「是他們的生活理念。基於它簡約到極致的外在特徵,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當然,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由鑲嵌的物品所構成,是一種「超級產品」,可以提供一種組織產品和理想的辦法。這也是大量極簡主義品牌如MUJI在市場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原因。不過可以明顯看到,人類物慾的極度膨脹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危險,蕾切爾·卡遜用僅剩的生命寫出《寂靜的春天》,維克多·帕帕納克通過《為真實世界設計》以尖銳的語言呼籲設計師重新審視一切,萬斯·帕卡德《潛在的說服者》則揭示了廣告業所描繪的幻想都來自於麥迪遜大道上煙霧繚繞的辦公室。我們必須感謝一切聲音,是他/她們讓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價值觀被日益認同,這一切均構成了極簡主義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極簡主義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於嚴重物質化社會的反感和逃離,也進一步突顯了簡約風格的社會價值,它不僅把現代設計的審美情趣融於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更以簡單、純粹、舒適、深邃的思想內涵豐富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是在複雜社會生活裡的一次休克療法,給予人們重新審視當前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寶貴機會。
由於翻譯的問題,藝術史作常將「Minimalism」翻譯為「極少主義」,因此在某些時候會對極簡主義和極少主義產生某種誤解,認為它們不是同一個東西,其實大部分是翻譯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們還是稱其為極簡主義藝術。藝術家受到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的影響,主張杜尚的「減少、減少、再減少「的藝術思想,開創了極簡主義藝術,因此極簡主義即具有馬列維奇將畫面削減至極少的特徵,又具有杜尚的直接「拿來主義」的特點。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1878——1935極簡主義主張摒棄一切幹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在視覺形象處理上,沒有個人主觀的詮釋——最終,藝術的境界達到本質的極少。斯塔拉是極簡主義藝術的先驅,1958 年來到紐約後創作的黑色系列 , 是他第一批重要作品 。純淨簡潔均勻 , 摒棄以透視製造空間幻覺的傳統藝術手段 , 對稱的構圖進一步取消了形象和畫面的區別 ,1959年他的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十六個美國人」(Sixteen Americans)中展出。|「十六個美國人」展覽現場
|極簡主義繪畫 1958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1936 -
Dan Flavin是一位美國極簡主義藝術家,以用螢光燈具創作雕塑品和裝置而聞名。他以現成的螢光燈管構築各種雕塑 , 30 年間在十分狹窄的領域中做系列化的探索 。60 年代初期還有木框架襯託和支撐 , 後來發展為無框架無基礎的純螢光燈管構圖 , 色彩純 、亮度高 , 是傳統油畫顏料無法企及的。但因螢光燈管構成和在展覽空間中位置的變化 , 作品在相當程度上仍存在視幻覺藝術效果。
|「Lights」系列創作
Dan Flavin 1933 -1996賈德的作品大多是雕塑形式,多採用非天然材料,如鋁合金、不鏽鋼、有機玻璃等,並以裝置在牆壁上的矩形盒子的形式呈現。他的作品完全是工業的結果,甚至製作都是經由製造商完成的,無機的材料、精密的工藝讓觀者無法產生與歷史文化有關的聯想,它所展現的就是純粹的客觀物體,由於這些雕塑並不反映具體內容或對象,《無題》便成為賈德絕大多數雕塑作品唯一的標題。
|「Untitled」系列創作
Donald judd 1928-1994伊娃·海瑟Eva Hesse,1936~1970伊娃·海瑟是一位女性藝術家,在藝術領域仍有性別歧視的背景下,通過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展現出極簡藝術的美學。她的老師是約瑟夫·阿爾伯斯,曾是包浩斯的一名學生而後因為出色的表現得以在包浩斯任教,阿爾伯斯早在二三十年代便奠定了簡單幾何機構與硬邊所構成的藝術形式,被認為是極簡主義的先驅,同時在他理性幾何結構下又隱然有著感性的意圖,對於海瑟有著很大的影響。海瑟的作品常常展現出一種荒謬感,突破了極簡主義的無內容表現,具有感性的特質。儘管極簡主義藝術品看起來幾乎就是機械化成品,但仍舊有許多人被它所吸引,為它駐足,這也證實了藝術的力量,它將周遭無形的心理需求反映出來,變成有形的藝術形態,即使不要求聯想,其本身也成為一種理念的象徵,與在場的你我形成一種交互的氛圍,心靈的溝通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