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5日,「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遜因急性丙泊酚和苯二氮平類藥物中毒導致心臟驟停逝世,享年50歲。
噩耗傳來,不計其數的歌迷瞬間湧上網絡搜索相關消息,導致全球網際網路幾乎陷入癱瘓:娛樂網站TMZ是第一時間報導的,理所當然地成了第一個犧牲品,在很長時間內都處於不可訪問狀態;搜尋引擎Google也被大量訪問造成伺服器承載過量,要等好久才能得到反饋;於是,心急火燎的歌迷轉向其他的網站,傑克遜的官方或非官方網站、Facebook、各新聞網站,都成了搜索對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處於癱瘓或者半癱瘓狀態;問世才一年的Twitter也沒經住考驗,瞬間被擠垮,儘管網站方面努力恢復了幾次,但每次恢復都很快垮掉——正如CNN報導:「傑克遜去世,幾乎將網際網路隨身帶走」。
隨後舉行的葬禮,直播視頻點擊量達到了30億次(幾乎相當於一半的地球人口)。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流行音樂之王的影響力不僅在網絡流量。他去世的當天晚上,中國的《新聞聯播》也播送了這一消息。
放在比較語境下,這一事件的內涵更顯得意味深長——也是在2009年,2月份舉行的第81屆奧斯卡頒獎禮( 8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上,印度作曲家A. R. 拉曼(A. R. Rahman)憑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最佳原創歌曲獎(Original Song)。
至此,許多觀眾才注意到這位音樂家。
是他低調、隱形、不夠商業化嗎?非也,A. R. 拉曼的CD銷售量超過一億,等於麥當娜與布蘭妮的唱片銷量之和,與麥可的紀錄持平。
事情顯然不止幾個數字這麼簡單,也不僅僅是音樂這麼單純。音樂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漫長,而「美國流行音樂」這一術語,卻意味著一個龐大的體系,其中蘊含了藝術、娛樂、精英、大眾、資本、市場等等要素,也不乏政治、外交、意識形態鬥爭、話語權爭奪等等內涵,它是娛樂方式,是創意產業,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它在世界各地盛行,受到全世界歌迷的喜愛,也就自然而然地影響了全世界。
回看20世紀,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其中也包括文化工業體系。而世界上其它地方,文化生產還處於手工業模式。
文化戰場不見炮火硝煙,文化戰場也不見機器轟鳴,然而,文化產業依然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美國流行音樂」影響全世界的能力與效應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紮實的現實基礎。
基礎資源
文化工業需要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提供動力的文化資源,美國作為一個與殖民主義關聯密切的移民國家,擁有大量黑人居民,其中絕大部分是黑奴後裔,這一群體為美國流行音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
黑人音樂與西方傳統音樂模式不同,既沒有十二平均律,也沒有管風琴,最明顯的特徵,是那先天的、融化在血脈骨骼裡的節奏——節奏是音樂的靈魂。譬如「Rap」,通常譯作「說唱」,其實就是「說」,但因為節奏感太強,就不只是「說話」,而成了「音樂」。在沒有樂器的條件下,人體能發出的聲音,被他們發揮到極致:歌唱、念白、拍手、跺腳、吶喊、尖叫、嘆息、哭泣、呻吟、呢喃……由此創造出獨具魅力的音樂,後來,這種音樂也有了自己的名稱:Rhythm and Blues,簡寫為R & B,又演化出Soul(靈魂音樂)、爵士等等類別。
爵士樂的出現與南北戰爭有關。當時到處都是軍隊,也到處都有軍樂隊,黑人「撿」到了軍樂隊的樂器,揉入自己創造性的發揮,就有了爵士樂。所以爵士樂最典型的樂器是小號、軍鼓等等,後來又加入鍵盤、吉它、貝斯等樂器,鋼琴那是更往後的事了。
由此可見黑人音樂的一大特色:以人性本能的旋律節奏感覺為基礎,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成本低廉,包容性強,有良好的受眾基礎,是不可多得的優質文化資源。
資源既有,下一步就是構建文化產品的工業流水線。
在每個歷史節點,都會出現典型人物,這次是貝裡·戈迪(Berry Gordy)。他原是個在底特律討生活的黑人拳擊手,酷愛音樂,能寫會唱,在工作之餘,先是寫歌賣給唱片公司,稍有積蓄之後,於1959年1月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轉年正式定名「Motown」,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城唱片」。
摩城的總體原則是娛樂產業,推出的產品就是流行音樂,公司也為流行音樂確定了標準:要有動聽易記的主旋律,在幾分鐘的固定模式裡,用現在時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抒發愛情的甜蜜或苦澀,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之情。用貝裡·戈迪的話說,就是:「一旦聽眾被歌曲吸引,你要用接下來3分鐘的時間講一段有始有終的故事,副歌要概括故事主題情節,要有強勁的力度,結尾要提及歌名,才能被人記住」。
摩城公司展現出工業流水線的高效率生產與嚴格的質量掌控,對歌手唱功有嚴格的標準,要求演唱時必須氣息平穩,咬字清晰,並且藝人還必須接受禮儀、形體等一系列訓練,務必舉止得體,優雅大方,不能說髒話,不能吊兒郎當,要有紳士淑女範兒。
這樣的產品與藝人形象,當然廣受歡迎。但工業流水也有另一面,就是束縛。因為產品標準已經確定,不允許藝人自由發揮,更不給自由創作的機會,如果明星過氣黯淡了,就開發新人遞補,後浪推前浪,和自來水筆一樣。
媒體資本
20世紀以來,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從報紙期刊,到廣播電影電視,又到網際網路新媒體,可以順利地將信息傳播到全世界。當資本加入之後,技術與資本的結合,最終形成幾大傳媒寡頭,對傳播的信息進行嚴格掌控,流行音樂也被打上意識形態烙印。
美國流行音樂的歌詞內涵,是值得認真探究的。摩城唱片之所以在那個年代脫穎而出,和他們的「泡泡糖音樂」直接關聯:情歌為主的小敘事,甜美無害,沒有歷史風雲的大敘事,只有兒女情長的小故事,不會衝擊任何社會規則,易於被各大廣播電視平臺接受並播出。
也有的歌曲是刻意的「帶節奏」,例如老鷹樂隊的名曲《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就成了加州的金牌廣告,隨著音樂的傳播,加利福尼亞也名揚世界。
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從群體競爭發展到寡頭制是常見業態,小公司憑藉天時地利,可以在群雄逐鹿之際搶得一席之地,但時間一久,往往落到破產或被兼併的下場。唱片業也不例外。從摩城唱片的歷程可見一斑:1966年,摩城出品的專輯幾乎佔據了排行榜的四分之三;1983年,成為由黑人創立的最賺錢的美國公司,年銷售額達1.04億美元;1998年被MCA公司收購,後來併入環球音樂集團,摩城公司原址現已成為「摩城博物館」,「摩城音樂」則已成為傳說。
被收購,不是因為摩城江郎才盡不思進取。看它的發展史就知道,即使在最風光的時候,摩城也一直都是「受制於人」的狀態。譬如流行音樂不得不重視的「排行榜」,就完全被操控在媒體寡頭手中,也因此出現許多怪象:將白人與黑人的歌曲分別打榜(現在這一規則已廢除);為基督教音樂特設表單,單獨打榜;對基督教歌曲的歌詞內容嚴格把關,務必嚴格遵循《聖經》規矩,不準越雷池一步;其他音樂很少,如印度、阿拉伯、俄羅斯、拉美等等,都是音樂資源極其豐富的區域,卻都被美國榜單置若罔聞,至於中國音樂,就更沒有存在感。
赤裸裸的歧視更是俯拾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黑人形象甚至不能出現在黑人音樂的唱片封面上,直至今日,儘管黑人明星不乏其人,但他們遭受的莫須有的攻擊與謠言構陷,卻比白人明星多得多。
流行音樂的獎項評選也是有力的推廣模式,例如格萊美,精心營造的頒獎榮譽感與聲色並茂的表演,藉助電視直播送到廣大觀眾面前,製造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但是決定獎項歸屬的控制權,在且只在掌握話語權的傳媒寡頭手裡。
甚至市場數據,也是被行業寡頭掌控的。如唱片銷量統計的權威機構——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直接在66個國家運作,並在45個國家有從屬的產業聯合會(中國的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浙江音像出版社、上海聲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公司等,都是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會員)。在能夠掌握一定話語權的國家,唱片銷量認證頒發主體並不是IFPI的附屬,譬如中國的唱片銷量認證機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一定不會唯IFPI馬首是瞻;但是在許多音樂產業欠發達、話語權嚴重不足的國家,IFPI就可以獨自擔當其為該國或該地區音樂產業頒發認證的職責。
在美國,唱片銷量認證的頒發主體是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也就是說,無論實際銷量多少,都以該協會統計數字為準,「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以至於出現了如此荒誕的現象:上世紀九十年代,麥可·傑克遜風靡全球,唱片銷量數字卻一趴十幾年沒有變化,到他去世多年之後,新的銷量認證又紛至沓來。
全產業鏈
流行音樂本身之外,還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產業與產值。這些產業形式靈活,豐富多樣,不乏創意創新,試舉幾例如下。
1.直接開發。在愛屋及烏的心理驅使之下,會將對明星的喜愛之情投射到與其有關的一切周邊產品或活動,明星形象的玩偶玩具、T恤圖案、產品廣告等等,也因此有了廣大市場。明星自用或代言的服飾品牌是許多人追捧的對象,太陽鏡、帽子、圍巾、耳機、手錶、首飾等體量小、價格高、產量大的單品尤其受歡迎,「XX明星同款」是屢試不爽長盛不衰的廣告詞——毫無疑問,這種模式需要強大的製造業體系為基礎,特別是輕工業。
2.歌迷組織發展為商業運營的會員俱樂部,這種模式需要協調有效的管理體系,同時需要良好的投資市場環境,而這些也恰是美國的強項。
3.與其它藝術或學術形式呼應,形成協調共生的生態系統,這需要堅實的理論體系與學術構建能力,才能打造話語權權威。流行音樂與繪畫、當代藝術、音樂劇、電影、藝術理論等等領域交叉融合,流行音樂或大眾文化以「藝術」名義登入大雅之堂,獲得「社會精英」身份,便擁有居高臨下的氣魄,不再是賣唱式的下裡巴人。
一個典型案例是貓王,這個唱著黑人歌曲的白人歌星自有其魅力,然而「貓王之前,世界一無所有」這樣的誇大其辭能夠風行全球,顯然是美國宣傳體系與話語權的功勞。
先發優勢
美國的文化產業與對外擴張,還有國家力量的鼎力支持。
常見的方式是以外交手段為文化擴張鋪路,例如美國同意其他國家享受最惠國待遇,經常把「不幹涉美國在受惠國的文化宣傳活動」作為前提條件;在經濟援助他國的過程中,也會把美國文化擴張的條款加入其中;在中美智慧財產權談判中,美國談判代表強硬要求中國開放國內文化市場,接納美國各類影音製品。
這種開放的要求,與百年前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要求「門戶開放」如出一轍,即使對方不答應,仍然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滲透:對蘇聯等國,就採用短波廣播等方式,硬性宣傳;在中國,先對盜版唱片睜一眼閉一眼,搶城掠地,等到培養出龐大的歌迷群體之後,又打出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名義,收取巨額版權費。
既有工業優勢,又有資本加持,還有國家背書,美國文化組合拳的戰鬥力自是不俗。打進毫無話語權的小國弱國市場,自然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而那些年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基本都被衝撞得踉踉蹌蹌,幾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1988年6月,麥可·傑克遜在西德開演唱會,5萬人到場,儘管東德警察嚴防太空步成為一枚政治炸彈,仍有無數東德年輕人在演唱會舉行期間聚集在柏林圍牆邊,遙聽牆那邊傳來的音樂。
震撼也罷,遺憾也罷,卻不得不承認:對於蘇聯或東歐諸國而言,意識形態的鬥爭發展到如此境地,已經是無可挽回的大勢已去,社會劇變也已經箭在弦上,只欠扣動扳機。
時至今日,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也切身體會到:沿途國家,儘管經濟落後、社會多樣、風俗各異,卻都早被西方勢力尤其是美國打上了或深或淺、或正面或負面的烙印,對中國理念的推進造成許多障礙——對此只能直面現實,才能有效應對。
霸業難繼
為了利潤,資本可以賣出吊死自己的那根繩子。
美國文化工業體系固然極為發達,而其中觸目殘酷冷血、驚心的案例也是數不勝數:為了利益,不惜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對本國的藝人明星極盡盤剝與人性戕害,對藝人本身的人性弱點極盡利用或放大,甚至處心積慮的布局設計,從造謠中傷到人身毀滅。
在資本碾壓之下,個人才華舉步維艱。買版權很便宜,詞曲作者報酬,基本價格約為唱片利潤的5%左右。當年還是業餘寫歌的貝裡·戈迪,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大唱片公司賣,賺取的版權費就是5%,但那些大唱片公司不把他放在眼裡,也不願幫他的作品作宣傳,歌曲賣得不好,他能掙到的報酬少得可憐;至於歌手表演者,就是放到現在,也大約只能拿到10-15%;製作發行等人員,更是些打醬油的——粗粗一算,一張唱片的利潤,至少70%都被資方拿走。
這就是唱片工業的利益鏈條——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絕不只是對製造產業的概括,放在文化產業也一樣適用。
對於資方而言,當然樂意做成產業流水線,每個人只負責眼前的一小段,就像製造業流水線上的工人,只管擰螺絲或者只管砸釘子,從而獲取一點報酬,至於剩餘價值,那是資方的囊中物。關鍵是,流水線上的工人,離了這個鏈條就啥都不是,擰螺絲擰得再好,沒有上遊加工,單飛出去就是廢廢一個,連那點兒報酬都沒了。
所以,在資方看來,個人才華倒是累贅,他們情願歡迎不會寫歌的歌手,強過會寫歌的,因為更好操控,也就更能保證穩定利潤。至於人品人格,至於藝術價值……「去你的,那是什麼鬼?」
但是,追求靈魂自由、多樣審美,是人的天性。本心本性是不可能硬性鎮壓的,即使個人面對資本巨頭無能為力,但美國之外依然有廣闊的天地,世界各地的音樂資源、各族群的個性風格,決定了世界藝術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絕不會只拘泥於某種套路。
網際網路的興起,也為多種多樣的音樂傳播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結果就是,美國流水線上的明星還在不斷產出,但是再難出現另一個橫掃世界的「流行音樂之王」。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也逐漸蠶食到文化工業的大量市場,例如流行音樂的周邊產品,出現了越來越多的「Made In China」,大大削薄了美國的利潤。
凡此種種,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定會從量變到質變,美國式的文化霸權主義一定不會永遠持續。
不是結束的結尾,未完成的問題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國際博弈也越發激烈與複雜,話語權的東移與下移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任何產業發展,這句俗話都不失為真知灼見:「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資金積累、雄厚的經濟實力是文化工業的必備基礎,然而在此基礎之上,推動文化工業全產業鏈發展,更是行業成熟度的考驗。
回看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金積累是有基礎的,對於文化重要性,政府也已經給予堅決肯定,但是,以此為基礎,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再到中國文化走出去,仍是漫長的道路。
你知道嗎,我們在等你——
首先,謝謝你已經讀到這裡。
在這個處處標滿「浮躁」、「快節奏」、「碎片化」的社會,能讀完長長一篇文章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是個有足夠閱讀力與理解力,同時又心繫家國情懷,關心天下大事,對思想文化有興趣的人。
否則,早就單擊右上角,早早退出了是不是。
那麼我們一定有的談,不妨就約在此時此刻,多談幾句。
不要小看閒談,回溯以往,多少歷史風雲變遷,就發生在貌似閒談的笑語晏晏之間……
譬如渭水釣魚的姜太公;
譬如鴻門智鬥的張子房;
譬如茅廬劃策的隆中對;
譬如延安油燈下的《論持久戰》;
……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
英雄不問出處,識時務者為俊傑。
什麼是時務?
譬如現在,就是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新的文化使命擺在眼前——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文化戰略的目標也擺在眼前——對內樹立文化自信,對外構建民心相通、文化融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理想高遠,如何落地?
時代把目標拋給了每一個人,但是卻沒給地圖。
於是,我們來了——
家國情懷,赤子之心,是為紅;
集智成庫,兼善天下,是為德。
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腳踏實地,心向天空。
傾力打造媒體型民間智庫,中國夢的助推者,新時代的弄潮兒。
這份工作的意義,顯而易見。
這份工作的辛苦,希望你了解。
這份工作需要的敬業與才華,更希望你懂得~
那麼,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什麼呢~
施展才華的空間;
建設工作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感與超越感;
也有商業模式的開創;
也有盈利分紅的「錢途」;
以及,親密無間的團隊——容納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也容納得每顆心的甜蜜與憂傷。
我們關心人類,我們更關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