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業——美國流行音樂如何影響世界

2021-01-20 網易

  

  2009年6月25日,「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遜因急性丙泊酚和苯二氮平類藥物中毒導致心臟驟停逝世,享年50歲。

  噩耗傳來,不計其數的歌迷瞬間湧上網絡搜索相關消息,導致全球網際網路幾乎陷入癱瘓:娛樂網站TMZ是第一時間報導的,理所當然地成了第一個犧牲品,在很長時間內都處於不可訪問狀態;搜尋引擎Google也被大量訪問造成伺服器承載過量,要等好久才能得到反饋;於是,心急火燎的歌迷轉向其他的網站,傑克遜的官方或非官方網站、Facebook、各新聞網站,都成了搜索對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處於癱瘓或者半癱瘓狀態;問世才一年的Twitter也沒經住考驗,瞬間被擠垮,儘管網站方面努力恢復了幾次,但每次恢復都很快垮掉——正如CNN報導:「傑克遜去世,幾乎將網際網路隨身帶走」。

  隨後舉行的葬禮,直播視頻點擊量達到了30億次(幾乎相當於一半的地球人口)。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流行音樂之王的影響力不僅在網絡流量。他去世的當天晚上,中國的《新聞聯播》也播送了這一消息。

  放在比較語境下,這一事件的內涵更顯得意味深長——也是在2009年,2月份舉行的第81屆奧斯卡頒獎禮( 8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上,印度作曲家A. R. 拉曼(A. R. Rahman)憑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最佳原創歌曲獎(Original Song)。

  至此,許多觀眾才注意到這位音樂家。

  是他低調、隱形、不夠商業化嗎?非也,A. R. 拉曼的CD銷售量超過一億,等於麥當娜與布蘭妮的唱片銷量之和,與麥可的紀錄持平。

  事情顯然不止幾個數字這麼簡單,也不僅僅是音樂這麼單純。音樂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漫長,而「美國流行音樂」這一術語,卻意味著一個龐大的體系,其中蘊含了藝術、娛樂、精英、大眾、資本、市場等等要素,也不乏政治、外交、意識形態鬥爭、話語權爭奪等等內涵,它是娛樂方式,是創意產業,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它在世界各地盛行,受到全世界歌迷的喜愛,也就自然而然地影響了全世界。

  回看20世紀,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其中也包括文化工業體系。而世界上其它地方,文化生產還處於手工業模式。

  文化戰場不見炮火硝煙,文化戰場也不見機器轟鳴,然而,文化產業依然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美國流行音樂」影響全世界的能力與效應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紮實的現實基礎。

  基礎資源

  文化工業需要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提供動力的文化資源,美國作為一個與殖民主義關聯密切的移民國家,擁有大量黑人居民,其中絕大部分是黑奴後裔,這一群體為美國流行音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

  黑人音樂與西方傳統音樂模式不同,既沒有十二平均律,也沒有管風琴,最明顯的特徵,是那先天的、融化在血脈骨骼裡的節奏——節奏是音樂的靈魂。譬如「Rap」,通常譯作「說唱」,其實就是「說」,但因為節奏感太強,就不只是「說話」,而成了「音樂」。在沒有樂器的條件下,人體能發出的聲音,被他們發揮到極致:歌唱、念白、拍手、跺腳、吶喊、尖叫、嘆息、哭泣、呻吟、呢喃……由此創造出獨具魅力的音樂,後來,這種音樂也有了自己的名稱:Rhythm and Blues,簡寫為R & B,又演化出Soul(靈魂音樂)、爵士等等類別。

  爵士樂的出現與南北戰爭有關。當時到處都是軍隊,也到處都有軍樂隊,黑人「撿」到了軍樂隊的樂器,揉入自己創造性的發揮,就有了爵士樂。所以爵士樂最典型的樂器是小號、軍鼓等等,後來又加入鍵盤、吉它、貝斯等樂器,鋼琴那是更往後的事了。

  由此可見黑人音樂的一大特色:以人性本能的旋律節奏感覺為基礎,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成本低廉,包容性強,有良好的受眾基礎,是不可多得的優質文化資源。

  資源既有,下一步就是構建文化產品的工業流水線。

  在每個歷史節點,都會出現典型人物,這次是貝裡·戈迪(Berry Gordy)。他原是個在底特律討生活的黑人拳擊手,酷愛音樂,能寫會唱,在工作之餘,先是寫歌賣給唱片公司,稍有積蓄之後,於1959年1月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轉年正式定名「Motown」,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城唱片」。

  摩城的總體原則是娛樂產業,推出的產品就是流行音樂,公司也為流行音樂確定了標準:要有動聽易記的主旋律,在幾分鐘的固定模式裡,用現在時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抒發愛情的甜蜜或苦澀,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之情。用貝裡·戈迪的話說,就是:「一旦聽眾被歌曲吸引,你要用接下來3分鐘的時間講一段有始有終的故事,副歌要概括故事主題情節,要有強勁的力度,結尾要提及歌名,才能被人記住」。

  摩城公司展現出工業流水線的高效率生產與嚴格的質量掌控,對歌手唱功有嚴格的標準,要求演唱時必須氣息平穩,咬字清晰,並且藝人還必須接受禮儀、形體等一系列訓練,務必舉止得體,優雅大方,不能說髒話,不能吊兒郎當,要有紳士淑女範兒。

  這樣的產品與藝人形象,當然廣受歡迎。但工業流水也有另一面,就是束縛。因為產品標準已經確定,不允許藝人自由發揮,更不給自由創作的機會,如果明星過氣黯淡了,就開發新人遞補,後浪推前浪,和自來水筆一樣。

  媒體資本

  20世紀以來,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從報紙期刊,到廣播電影電視,又到網際網路新媒體,可以順利地將信息傳播到全世界。當資本加入之後,技術與資本的結合,最終形成幾大傳媒寡頭,對傳播的信息進行嚴格掌控,流行音樂也被打上意識形態烙印。

  美國流行音樂的歌詞內涵,是值得認真探究的。摩城唱片之所以在那個年代脫穎而出,和他們的「泡泡糖音樂」直接關聯:情歌為主的小敘事,甜美無害,沒有歷史風雲的大敘事,只有兒女情長的小故事,不會衝擊任何社會規則,易於被各大廣播電視平臺接受並播出。

  也有的歌曲是刻意的「帶節奏」,例如老鷹樂隊的名曲《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就成了加州的金牌廣告,隨著音樂的傳播,加利福尼亞也名揚世界。

  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從群體競爭發展到寡頭制是常見業態,小公司憑藉天時地利,可以在群雄逐鹿之際搶得一席之地,但時間一久,往往落到破產或被兼併的下場。唱片業也不例外。從摩城唱片的歷程可見一斑:1966年,摩城出品的專輯幾乎佔據了排行榜的四分之三;1983年,成為由黑人創立的最賺錢的美國公司,年銷售額達1.04億美元;1998年被MCA公司收購,後來併入環球音樂集團,摩城公司原址現已成為「摩城博物館」,「摩城音樂」則已成為傳說。

  被收購,不是因為摩城江郎才盡不思進取。看它的發展史就知道,即使在最風光的時候,摩城也一直都是「受制於人」的狀態。譬如流行音樂不得不重視的「排行榜」,就完全被操控在媒體寡頭手中,也因此出現許多怪象:將白人與黑人的歌曲分別打榜(現在這一規則已廢除);為基督教音樂特設表單,單獨打榜;對基督教歌曲的歌詞內容嚴格把關,務必嚴格遵循《聖經》規矩,不準越雷池一步;其他音樂很少,如印度、阿拉伯、俄羅斯、拉美等等,都是音樂資源極其豐富的區域,卻都被美國榜單置若罔聞,至於中國音樂,就更沒有存在感。

  赤裸裸的歧視更是俯拾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黑人形象甚至不能出現在黑人音樂的唱片封面上,直至今日,儘管黑人明星不乏其人,但他們遭受的莫須有的攻擊與謠言構陷,卻比白人明星多得多。

  流行音樂的獎項評選也是有力的推廣模式,例如格萊美,精心營造的頒獎榮譽感與聲色並茂的表演,藉助電視直播送到廣大觀眾面前,製造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但是決定獎項歸屬的控制權,在且只在掌握話語權的傳媒寡頭手裡。

  甚至市場數據,也是被行業寡頭掌控的。如唱片銷量統計的權威機構——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直接在66個國家運作,並在45個國家有從屬的產業聯合會(中國的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浙江音像出版社、上海聲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公司等,都是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會員)。在能夠掌握一定話語權的國家,唱片銷量認證頒發主體並不是IFPI的附屬,譬如中國的唱片銷量認證機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一定不會唯IFPI馬首是瞻;但是在許多音樂產業欠發達、話語權嚴重不足的國家,IFPI就可以獨自擔當其為該國或該地區音樂產業頒發認證的職責。

  在美國,唱片銷量認證的頒發主體是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也就是說,無論實際銷量多少,都以該協會統計數字為準,「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以至於出現了如此荒誕的現象:上世紀九十年代,麥可·傑克遜風靡全球,唱片銷量數字卻一趴十幾年沒有變化,到他去世多年之後,新的銷量認證又紛至沓來。

  全產業鏈

  流行音樂本身之外,還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產業與產值。這些產業形式靈活,豐富多樣,不乏創意創新,試舉幾例如下。

  1.直接開發。在愛屋及烏的心理驅使之下,會將對明星的喜愛之情投射到與其有關的一切周邊產品或活動,明星形象的玩偶玩具、T恤圖案、產品廣告等等,也因此有了廣大市場。明星自用或代言的服飾品牌是許多人追捧的對象,太陽鏡、帽子、圍巾、耳機、手錶、首飾等體量小、價格高、產量大的單品尤其受歡迎,「XX明星同款」是屢試不爽長盛不衰的廣告詞——毫無疑問,這種模式需要強大的製造業體系為基礎,特別是輕工業。

  2.歌迷組織發展為商業運營的會員俱樂部,這種模式需要協調有效的管理體系,同時需要良好的投資市場環境,而這些也恰是美國的強項。

  3.與其它藝術或學術形式呼應,形成協調共生的生態系統,這需要堅實的理論體系與學術構建能力,才能打造話語權權威。流行音樂與繪畫、當代藝術、音樂劇、電影、藝術理論等等領域交叉融合,流行音樂或大眾文化以「藝術」名義登入大雅之堂,獲得「社會精英」身份,便擁有居高臨下的氣魄,不再是賣唱式的下裡巴人。

  一個典型案例是貓王,這個唱著黑人歌曲的白人歌星自有其魅力,然而「貓王之前,世界一無所有」這樣的誇大其辭能夠風行全球,顯然是美國宣傳體系與話語權的功勞。

  先發優勢

  美國的文化產業與對外擴張,還有國家力量的鼎力支持。

  常見的方式是以外交手段為文化擴張鋪路,例如美國同意其他國家享受最惠國待遇,經常把「不幹涉美國在受惠國的文化宣傳活動」作為前提條件;在經濟援助他國的過程中,也會把美國文化擴張的條款加入其中;在中美智慧財產權談判中,美國談判代表強硬要求中國開放國內文化市場,接納美國各類影音製品。

  這種開放的要求,與百年前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要求「門戶開放」如出一轍,即使對方不答應,仍然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滲透:對蘇聯等國,就採用短波廣播等方式,硬性宣傳;在中國,先對盜版唱片睜一眼閉一眼,搶城掠地,等到培養出龐大的歌迷群體之後,又打出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名義,收取巨額版權費。

  既有工業優勢,又有資本加持,還有國家背書,美國文化組合拳的戰鬥力自是不俗。打進毫無話語權的小國弱國市場,自然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而那些年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基本都被衝撞得踉踉蹌蹌,幾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1988年6月,麥可·傑克遜在西德開演唱會,5萬人到場,儘管東德警察嚴防太空步成為一枚政治炸彈,仍有無數東德年輕人在演唱會舉行期間聚集在柏林圍牆邊,遙聽牆那邊傳來的音樂。

  震撼也罷,遺憾也罷,卻不得不承認:對於蘇聯或東歐諸國而言,意識形態的鬥爭發展到如此境地,已經是無可挽回的大勢已去,社會劇變也已經箭在弦上,只欠扣動扳機。

  時至今日,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也切身體會到:沿途國家,儘管經濟落後、社會多樣、風俗各異,卻都早被西方勢力尤其是美國打上了或深或淺、或正面或負面的烙印,對中國理念的推進造成許多障礙——對此只能直面現實,才能有效應對。

  霸業難繼

  為了利潤,資本可以賣出吊死自己的那根繩子。

  美國文化工業體系固然極為發達,而其中觸目殘酷冷血、驚心的案例也是數不勝數:為了利益,不惜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對本國的藝人明星極盡盤剝與人性戕害,對藝人本身的人性弱點極盡利用或放大,甚至處心積慮的布局設計,從造謠中傷到人身毀滅。

  在資本碾壓之下,個人才華舉步維艱。買版權很便宜,詞曲作者報酬,基本價格約為唱片利潤的5%左右。當年還是業餘寫歌的貝裡·戈迪,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大唱片公司賣,賺取的版權費就是5%,但那些大唱片公司不把他放在眼裡,也不願幫他的作品作宣傳,歌曲賣得不好,他能掙到的報酬少得可憐;至於歌手表演者,就是放到現在,也大約只能拿到10-15%;製作發行等人員,更是些打醬油的——粗粗一算,一張唱片的利潤,至少70%都被資方拿走。

  這就是唱片工業的利益鏈條——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絕不只是對製造產業的概括,放在文化產業也一樣適用。

  對於資方而言,當然樂意做成產業流水線,每個人只負責眼前的一小段,就像製造業流水線上的工人,只管擰螺絲或者只管砸釘子,從而獲取一點報酬,至於剩餘價值,那是資方的囊中物。關鍵是,流水線上的工人,離了這個鏈條就啥都不是,擰螺絲擰得再好,沒有上遊加工,單飛出去就是廢廢一個,連那點兒報酬都沒了。

  所以,在資方看來,個人才華倒是累贅,他們情願歡迎不會寫歌的歌手,強過會寫歌的,因為更好操控,也就更能保證穩定利潤。至於人品人格,至於藝術價值……「去你的,那是什麼鬼?」

  但是,追求靈魂自由、多樣審美,是人的天性。本心本性是不可能硬性鎮壓的,即使個人面對資本巨頭無能為力,但美國之外依然有廣闊的天地,世界各地的音樂資源、各族群的個性風格,決定了世界藝術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絕不會只拘泥於某種套路。

  網際網路的興起,也為多種多樣的音樂傳播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結果就是,美國流水線上的明星還在不斷產出,但是再難出現另一個橫掃世界的「流行音樂之王」。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也逐漸蠶食到文化工業的大量市場,例如流行音樂的周邊產品,出現了越來越多的「Made In China」,大大削薄了美國的利潤。

  凡此種種,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定會從量變到質變,美國式的文化霸權主義一定不會永遠持續。

  不是結束的結尾,未完成的問題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國際博弈也越發激烈與複雜,話語權的東移與下移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任何產業發展,這句俗話都不失為真知灼見:「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資金積累、雄厚的經濟實力是文化工業的必備基礎,然而在此基礎之上,推動文化工業全產業鏈發展,更是行業成熟度的考驗。

  回看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金積累是有基礎的,對於文化重要性,政府也已經給予堅決肯定,但是,以此為基礎,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再到中國文化走出去,仍是漫長的道路。

  你知道嗎,我們在等你——

  首先,謝謝你已經讀到這裡。

  在這個處處標滿「浮躁」、「快節奏」、「碎片化」的社會,能讀完長長一篇文章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是個有足夠閱讀力與理解力,同時又心繫家國情懷,關心天下大事,對思想文化有興趣的人。

  否則,早就單擊右上角,早早退出了是不是。

  那麼我們一定有的談,不妨就約在此時此刻,多談幾句。

  不要小看閒談,回溯以往,多少歷史風雲變遷,就發生在貌似閒談的笑語晏晏之間……

  譬如渭水釣魚的姜太公;

  譬如鴻門智鬥的張子房;

  譬如茅廬劃策的隆中對;

  譬如延安油燈下的《論持久戰》;

  ……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

  英雄不問出處,識時務者為俊傑。

  什麼是時務?

  譬如現在,就是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新的文化使命擺在眼前——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文化戰略的目標也擺在眼前——對內樹立文化自信,對外構建民心相通、文化融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理想高遠,如何落地?

  時代把目標拋給了每一個人,但是卻沒給地圖。

  於是,我們來了——

  家國情懷,赤子之心,是為紅;

  集智成庫,兼善天下,是為德。

  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腳踏實地,心向天空。

  傾力打造媒體型民間智庫,中國夢的助推者,新時代的弄潮兒。

  這份工作的意義,顯而易見。

  這份工作的辛苦,希望你了解。

  這份工作需要的敬業與才華,更希望你懂得~

  那麼,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什麼呢~

  施展才華的空間;

  建設工作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感與超越感;

  也有商業模式的開創;

  也有盈利分紅的「錢途」;

  以及,親密無間的團隊——容納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也容納得每顆心的甜蜜與憂傷。

  我們關心人類,我們更關心你。

相關焦點

  • 陸曄:美國商業音樂電臺對流行文化的控制
    儘管,JOSEPH TUROW認為,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媒介產業從社會環境中取得達到自身目標的資源支持,而各種社會力量也從不同層面和向度對媒介產業施加影響,但通過對美國商業音樂類型電臺的下述研究,我們還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媒介產業作為社會動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又是如何作用於社會其他部分的。  一位資深電臺主管認為,在美國,有兩個絕對賺錢的行業,一是玩具,二是音樂。
  • 漫談西方文化:流行音樂
    在英國和說英語的美國之間,總存在著一根緊密的文化鏈或說是文化紐帶,它不僅表現在文學方面,還表現在大眾藝術方面,特別在音樂方面。二戰前,美國人輸出了爵士樂(jazz)和布魯斯(blues)。貓王接著,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聽到了一種全新的聲音,它完全不同於來自遙遠的大洋彼岸的美國音樂。它帶有利物浦或默西塞德郡的「節奏」。
  • 評論:音樂秀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音樂秀對當今流行音樂發展的影響和對廣大觀眾的審美趣味有什麼影響呢?  音樂秀,秀的是什麼?  中國的音樂選秀節目模式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比如,最初的《中國好聲音》是模仿荷蘭的音樂選秀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中國夢之聲》是源自美國的一檔「美國偶像」節目等。
  • 【文化美國】社會萬花筒:從流行音樂窺見美國——2018-2020年美國流行音樂聚焦(上)
    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是19世紀美國工業文明的產物,其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為美國人民所喜愛,並作為大眾文化領域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美國文化的強勢輸出迅速傳遍整個世界。當今的流行音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日益繁榮,其傳播對象不受地域性和群體性的限制,具有「大眾性」的特徵,最能體現美國社會中普通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
  • 韓國流行音樂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影響的思考
    摘 要:醞釀自20世紀90年代的韓國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已經憑藉其與眾不同的魅力開闢出了一片市場,在中國國內甚至世界範圍內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 第一個特點,歌曲曲風方面,韓國流行音樂有不同於其他國家流行音樂的部分,例如美國,美國流行音樂呈現多文化的特徵,主流曲風大都來源於黑人音樂,以搖滾、鄉村、爵士等為主;日本流行音樂則在傳統歌曲基礎上,受西方流行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影響而形成;韓國雖然也是存在這樣一個過程,但由於語言、地理等文化的不同使得它的曲風以舞曲為主,節奏鮮明,語言直白。 第二,歌手選拔方面。
  • 王嘉爾登頂美國iTunes流行音樂排行榜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外媒6月12日報導稱,中國香港流行樂男歌手、主持人,男子演唱團體GOT7成員王嘉爾登頂美國iTunes流行音樂排行榜。王嘉爾,創作型男歌手,1994年3月28日出生於中國香港。2011年,王嘉爾通過JYP公司在香港舉辦的選秀來到首爾,開始了流行音樂的生涯。王嘉爾受義大利奢侈品時尚品牌芬迪邀請,創作了一首能與其千禧一代產生共鳴的歌曲,並給該品牌帶來一種年輕的氛圍。這首名為《FendiMan》的歌曲於上周五在上海FF Reloaded 時尚音樂派對推出,並迅速位居美國iTunes流行音樂排行榜榜首。
  • 【文化美國】社會萬花筒:從流行音樂窺見美國——2018-2020年美國流行音樂聚焦(下)
    「I got the horses in the back」意味著Lil Nas X是如何在他的成功之路上旅行的,以及他對自己的天賦給世界帶來趣味的認可。歌詞「Ridin』 on a horse, ha / You can whip your Porsche」表明他知道自己有嘻哈音樂的天賦,不需要花費任何力氣,只需要一匹馬就可以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 《紐約電影院》以及那些影響美國大眾流行文化的畫作
    但是電影和影院,正代表了具有美國獨特民族性的大眾文化根基,它與音樂、戲劇、繪畫、舞蹈、雕塑、文學各類藝術形式互相滲透,茁壯成長,為日後紐約成長為現代藝術中心提供了獨具特色,亦必不可少的土壤。   在電影被發明之前,19世紀歐洲中產階級的主流夜生活當屬戲院。
  • 「流行組合」——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發展的時代標籤
    俊美靚麗的外表、時尚動聽的音樂、激情洋溢的青春……這些標誌性的元素,都屬於西方流行音樂表演的一種重要形式——流行組合。「流行組合」是西方流行音樂文化傳播最具張力和影響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在經過Grunge(搖滾)、Rap(說唱)、Hip-hop(嘻哈)流行之後,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新一輪偶像演唱團體風潮復甦並逐漸風靡全球,「青春偶像流行樂」成為當時樂壇的商業支柱。在10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男子組合、女子組合,還是男女組合,都有難以計數的演唱組合成功過失敗過。論整體影響,還是當屬以俊美的外型與甜美聲線見長的演唱組合最為成功。
  • 呼喚流行音樂的學術研究
    它和我們這個社會關係如此密切,那麼它的來龍去脈文化淵源、它與社會政治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關係何在?它與人心的波瀾起伏、個體命運的悲歡跌宕、生命信仰的心靈探尋,又有著怎樣幽微曲折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為什麼不把這個如影隨形的音樂品種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呢?而且,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化現代化問題、中國電影音樂的歷史與發展、中國新世紀音樂、中國的世界音樂的現狀,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 YouGov:79%的非裔美國人了解非裔美國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根據YouGov Omnibus的最新數據,黑人傾向於認為非洲裔美國文化影響了幾乎所有現代流行音樂類型。他們也傾向於喜歡受黑人文化影響很大的音樂類型。美國黑人最歡迎的音樂類型是R&B,62%的受訪者將其作為最喜歡的三大流派之一,其次是嘻哈(39%)和福音/合唱團(26%)。其他流行類型包括說唱(21%)、靈歌(19%)和爵士樂(18%)。
  • 中國文化應該流行全球!國風如何成為「世界風」?
    然而,相比起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力來說,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並不相稱。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足夠的,發自內心的尊重與喜愛,才可能讓外國人也欣賞乃至崇拜我們的文化。那麼,究竟該如何宣揚我們的文化,我們又需要為此做些什麼呢?
  • 世界音樂新視野:什麼是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我們都聽,可到底什麼是流行音樂呢?流行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流行,易為大眾讀懂、接受、跟唱,對詞曲沒有過多藝術性的要求,但是(此處敲黑板)這裡就要區分「優秀通俗歌曲」與「流行音樂」了,舉個慄子,像《我和我的祖國》、《南泥灣》、《好大一棵樹》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雖然符合流行樂的特點,但不屬於流行樂,而是優秀通俗歌曲,而相對應的K-POP音樂大部分都是流行音樂,總之就一句話,流行音樂不一定流行,流行的音樂不一定是流行音樂。
  • Robyn如何改變流行音樂
    「這張專輯的原始流行音樂時刻依舊是探索性的舞蹈音樂,反映了無望和狂喜,讓她遠離聚光燈。她覺得沒有壓力重複她最大的熱門歌曲或體現告訴他們的騙子角色。「我沒有那種殺手本能,」她說。她知道粉絲是多麼絕望地想要她回來。雖然沒有宏偉的計劃,但如果有的話,她希望她的缺席可能會在一個持續不斷的文化滴灌的永恆時代中起到指導作用。
  • 音樂知識入門 流行音樂的不同類型簡介
    所有的這些影響加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簡單的以一種簡單的和聲配合為基礎的歌曲結構,它是快速的、適於跳舞的、而且容易讓人記住的。搖滾音樂下屬種類豐富,包括重金屬、工業金屬、朋克、凱爾特搖滾等。但搖滾音樂都主要是由電吉他、電貝司等電子樂器演奏,使用效果器營造出豐富的表現效果。搖滾音樂的代表人物有披頭四樂隊、貓王、林肯公園等。
  • 美國文化工業主流:無孔不入的享樂主義文化
    儘管資本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企圖佔有文化,但是它真正得手,則是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事。到了這一階段,雖然文化還在進行頑強的反抗,例如現代主義,但是資本畢竟憑藉自己的強大實力控制了文化的生產與消費,這就是相當規模的文化工業的出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資本主義世界就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文化工業體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了文化工業這一概念,並且揭示出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某些本質方面。
  • 音樂文化中的"瘋小子"——搖滾音樂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這支樂隊的影響不僅僅是在音樂界,對於整個世界的文化都有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到了20世紀60年代,雖然披頭四樂隊解散了,但是它已經深深的改變了流行音樂的世界,&34;了流行音樂,許多樂隊開始模仿他們的音樂風格,當然在披頭四樂隊的基礎上,相繼出現了如滾石樂隊、奶油樂等等傑出的樂隊以及像吉米.亨德裡克斯、穆迪.沃特斯等等傑出的歌手。
  • 從「樂隊賑災」到「一個世界」:流行音樂的世界想像及其斷裂
    而在於,如何在社會歷史語境中重新去把握「流行音樂」、「我們」與「世界」達成耦合的方式。既然演出本身明確指向上個世紀的盛舉,且不懼其中暗含著的續貂風險,那麼,要想見證歷史,簡單的歷史回顧和梳理必不可少。更何況,只有對傳說中的集體記憶加以批判性的檢視,才有可能尋找到重新出發的道路和契機。
  • 評論:流行文化的希望在於寬鬆自由
    原標題:評論:流行文化的希望在於寬鬆自由  2月20日,央視「新聞1+1」欄目主持人白巖松和嘉賓劉歡暢談了「披頭四徵服美國50年的啟示」。他們的觀點是創作要有個性,內容上要關注人類共通的喜怒哀樂;大國「製造」的不僅僅是鋼鐵和汽車,還要有文化產品。   的確,50年前披頭四在華盛頓的那次演出不乏文化上的啟示。
  • 中國流行音樂百年史(中)
    中國流行音樂走過近百年的歲月,一代代音樂人的默默付出,造就了今日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繁榮。在中西藝術文化的碰撞中、在傳統歷史文化藝術的薰陶下,不斷的交流融合發展。流行音樂在不斷地探索、不斷的創新,東方與西方、歌劇與戲曲、世界與民族,我們走在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