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翠綠的株洲城區。
株洲沿江風光帶,一架動力滑翔機在上空飛翔。 唐俊 攝
柏 潤 崔 林 黃宇暉
「至11月22日,株洲城區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已達300天,提前39天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藍天300天』年度目標任務。」近日,一條發自株洲的消息迅速在媒體平臺傳播。
與此同時,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訊息也被迅即挖掘出來:今年1至10月,株洲市區空氣優良率91.5%,PM_2.5、PM_10濃度改善率雙雙排名全省第二;2013年至今,株洲空氣品質全國排名上升100餘位,成為全國空氣品質變化最大、變好最快的地區……
望著滿眼的「株洲藍」,株洲人的心裡充滿了欣慰和自豪。品味著閃亮的環保數據,外界人的臉上書寫著驚訝與佩服。今年4月,中國環境報社、中華環保基金會授予株洲市「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稱號。這是株洲繼獲得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榮譽後的又一張城市「金名片」。
從「汙染名城」到「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這一華麗嬗變,是株洲老工業城市轉型、新舊動能轉換「趕考」的漂亮「答卷」,更是株洲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弘揚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變觀念 ——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
湘水碧透,羅霄蒼翠。冬日的株洲,依然靈動而美麗。
儘管冬風送來寒意,但株洲湘江風光帶依舊景色宜人,一叢叢植物遲遲不肯褪去綠色的衣裝,一朵朵秋菊仍然頑強地綻放著金黃。遊步道上,遊人悠閒自在,跑步、散心、閒聊,盡享閒暇時光。
「現在這湘江水多清、空氣多好,待在家裡不出門是浪費,現在有事沒事就出來溜達,生活滋潤得很。」風光帶的涼亭裡,正同一幫老夥計吹拉彈唱的「老株洲」李春波說。
回想起過去的株洲,李春波說,像他這樣的老株洲人幾乎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覺。
「天上灰濛濛,地下滿地塵」曾經是株洲揮之不去的城市記憶。
彼時,處於市區的清水塘工業區,還是享譽全國的工業聚集區,全盛時期曾匯集了261家重化工企業,其中不乏株冶、中鹽株化這樣的大型央企。工業區年產值300多億元,累計上繳近500億元稅收,創造了160多項全國第一。
俯瞰清水塘。
然而,光鮮的數據背後,卻是清水塘地區長期不變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粗放型發展模式。在汙染最嚴重的年月,其「三廢」排放量曾佔到全市的三分之二。與此同時,在以清水塘地區這樣的重化工企業的共同「作用」下,株洲城區酸雨頻率也達到驚人的79%。2003年、2004年,株洲市為此連續兩年戴上「全國十大空氣汙染城市」的黑帽子。
因工業而興,又因工業而困。如何摘掉「汙染城市」的黑帽子,促進傳統工業城市實現華麗轉型,考驗著株洲市決策者們。
痛定思痛,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發展方式的問題。為徹底改變這一局面,該市始終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積極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堅決做好「加減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推動發展方式變綠、發展質量變優:
「減」——
以鐵的手腕,在全市域大力度關停汙染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冶煉、化工、煤炭、鋼鐵、建材等一大批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大幅退出,先後累計關停汙染企業1670家、畜禽養殖場1553家。在此過程中,奮力打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成為關鍵一役。壯士斷腕,背水一戰。在較短的時間內,株洲市便將包括株冶在內的261家企業全部關停退出。其直接效果是,2019年減少原直排湘江的化學需氧量1800噸、氨氮190噸。
與此同時,該市還堅守「三條紅線」,嚴把環評審批關,嚴禁「兩高一資」項目上馬。2018年以來,全市否決不符合城市發展定位、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項目90個,涉及投資70億元。
「增」——
以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為機遇,株洲秉持堅持優勢優先發展理念,開啟了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的新徵程,構建起了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軌道交通等三大優勢產業,新能源等五大新興產業,陶瓷等兩大傳統產業)現代產業體系,一大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持續湧現,新動能加速培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2019年,在近300家企業關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幅仍然達7.9%,分別高於全國、全省1.8和0.3個百分點。中國動力谷十大產業增長16%,佔全市工業比重達到75%,萬元GDP能耗下降11.58%,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1.6%。
黑煙散去,汙水斷流。脫下「黑外套」,穿上「生態裝」。灰天、黑地、汙水漸行漸遠,藍天、綠地、清水悄然歸來。
秀美的炎陵縣鄉村景色。
歷經汙染之苦,更能體會「綠水青山」的寶貴。實現綠色發展,更能享受「金山銀山」的美好。
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環境汙染指數不斷「走低」。今天的株洲,已經擺脫滿面汙垢的舊有形象,正以更加清新昂揚的姿態迎面走來:短短數年間,已將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等城市榮譽悉數收入囊中。
從傳統工業城市,到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徵的生態宜居城市,株洲市的華麗蝶變,已成為中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一個樣板。
攻頑疾 ——城鄉環境處處美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場關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體株洲人的共同期盼。
株洲神農谷,綠水悠悠。
「上世紀70、80年代,是汙染最嚴重期。那時候,醬油色的重金屬廢水混合著白色的石灰水,一年四季從排汙口滾滾流出,味道刺鼻。」直至今天,株洲市石峰區清霞社區黨支書馮玉霞仍然談「汙」色變:「這裡的霞灣港,一會變牛奶河,一會變黑水河。那時候,生活在這裡真是有一種絕望的感覺。」
霞灣港位於清水塘地區,周邊布滿重化工企業。數十年間,這些企業的生產廢水都是通過霞灣港直排湘江,以致形成近5公裡的重金屬汙染帶,大量鎘、鉛、汞、砷元素逐水而行,不僅讓周邊市民苦不堪言,也讓湘江下遊地區受害不淺。
頭頂一片天,腳下一方土,手中一捧水,這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資源,也是人民最期盼改善的生活條件。
作為湘江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地區,株洲市以馬上就辦的工作作風,自加壓力、主動作為,決心奮起千鈞之力、使出鐵的手腕,為老百姓創造一個全新的環境,為株洲城換上一身綠色的衣裝。
湘江株洲段風光帶,水、岸、城,渾然一體。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傳部提供
在此背景下,「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三大綠色戰役,在株洲全面打響:
聚焦藍天300天,打好「藍天保衛戰」——
通過對空氣指標一微克、一微克地摳,積極在控塵、控車、控排、控燒、控煤等「五控」方面下功夫、求實效,市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今年的300多天,空氣綜合指數連續六年實現「連年降」,株洲有望實現國家空氣環境質量二級達標城市。
藍天白雲成為了株洲人「朋友圈」裡的常態。
聚焦全域Ⅱ類水,打好「碧水攻堅戰」——
通過對河流水體一條、一條地清,全面落實「河長制」,圓滿完成了第一、第二個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並實施了第三個行動計劃。湘江株洲段水質由III類提升到II類,今年1—9月淥江水質由III類提升到II類,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質持續保持或優於國家Ⅱ類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一幅「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正在湘江株洲段呈現。
聚焦土淨地肥美,打好「淨土持久戰」——
通過對汙染場地一寸、一寸地治,全力加快土壤修復、嚴控新增汙染,修復治理土壤27.64萬平方米,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種植結構調整53.54萬畝,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0%以上。
一張地綠、土肥的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抬頭藍天白雲,低頭綠意盎然。經過一番刻骨銘心的傷筋動骨,作為老工業城市的株洲已然「脫胎換骨」。
如今,霞灣港入江口的堤岸已經整修一新,清水譁譁,綠草蔥蘢。指著煥然一新的水流,馮玉霞笑呵呵地說:「變美了的霞灣港,是留給子孫後代最美的禮物。」
煥新顏 ——幸福指數節節高
株洲人迎「藍」而上,齊唱「綠色協奏曲」,動人心魄。
「昔日萬豐水,臭氣滿湖揚。今觀萬豐湖,美景如畫廊。」株洲市民李朝光在萬豐湖遊玩後,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萬豐湖原本是株洲河西一條臭水河,經過治理、改造,今年初成功入選全省30條「美麗河湖」。
通過無人機俯瞰萬豐湖,仍可隱約看到它本來的模樣。它源起株洲市天元區太高水庫,在大地上寫下一個巨大的「7」後,匯入滾滾湘江。「有8公裡長,以前是臭水河,兩米多寬,每年到了稻穀成熟季節,江水倒灌,淹沒稻田,苦不堪言。」萬豐湖社區居民羅燕飛回憶。
萬豐湖治理,是湘江保護與治理省「一號重點工程」的關鍵步驟。株洲市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理念,唱出了「三部曲」:對原8公裡長的河流進行全面清淤疏浚;對沿河居民生活汙水直排、畜禽養殖、作坊企業排汙進行整治,將汙水連通汙水管網,做到所有畜禽退養;修建萬豐湖,依託河湖自然資源優勢,結合周邊地區規劃,將水利建設、生態修復、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與園林工程有機結合,打造萬豐湖生態景觀工程。
攸縣農村環境整治效果明顯。
改造之後,萬豐湖大變樣。這個佔地2000畝的生態景觀工程水體面積超過1000畝,擁有湖心小島、濱水碼頭、濱江步行道、青草廣場、陽光沙灘、運動廣場等景觀,形成了具有濱水特色的自然景觀。治理後的萬豐港,不僅僅成為市民觀光休閒之地,還承擔著生態環境壓力的緩解器作用。萬豐湖治理經驗已成為株洲市推行河長制的亮點工作及典型經驗。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健全的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更是為人民謀福祉的有力保障。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從集「株洲驕傲與株洲之痛」榮辱於一身,到走上以「中國動力谷」為主體的綠色發展之路,株洲全市上下迎「藍」而上,促成了一場生產與生活之矛盾的真正和解。
近年來,株洲積極實施節能技改,推行綠色製造。目前,全市環保企業已達143家,預計今年環保產業總產值可達330億元。這些企業主要由環境保護產品企業、環境友好產品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生態環境服務企業構成,所生產的主要產品為汙水處理產品、電動汽車、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並從事汙水處理運營。
與此同時,該市還大力推動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等實現綠色轉型,近年累計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322個,推動241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自主審核,獲批國家綠色製造專項11個,省級綠色企業(工廠)26家。
作為株洲市環境保護的主戰場,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進展喜人。按照「六年大見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標,通過實施新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老工業區廠外生態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進「一橋一塘二十二條路」建設,三一石油智能裝備園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也陸續開工。清水塘老工業區正在加速蛻變成一座生態文化科技新城。
以大力推進老工業區綠色轉型為契機,株洲市還在更大範圍內大力實施生態環境美化。
通過推進國土綠化行動,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新增人工造林90.33萬畝、無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13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11%。
整治後的萬豐湖一角。 李健 攝
通過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該市紮實推進以農村治垃圾、治廁所、治汙水、治村容村貌、改陋習為主要內容的「四治一改」工作,全市100%的行政村建立衛生長效保潔,建成農村小型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100餘個,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提前達到普及率85%的目標,82.3%的村建立起垃圾收費制度。
岸芷汀蘭不是夢,水色天光共蔚藍。
隨著一個個項目的推進,一件件工作的落實,株洲市上下綠色環保理念廣泛樹立,轄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土淨地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新株洲真切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繪就山水畫卷,做優生態文章。中國動力谷裡,迴蕩激昂的「綠色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