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文牒,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出國護照,在古代各個時期,都有類似出國護國的東西,只要兩個政權處於非敵對關係,有時是可以互相派遣人員的。
這種護照不但要有本國的蓋章,還要取得對方政府的蓋章,這樣的話,就可以合法的通行於兩地了。
古代頻繁來往於各地的商人或者商隊,都是需要一定的憑證的,比如去年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劇中開頭曹破延混入長安就是憑藉「過所」一類的文牒才得以通過,按照原著中的描寫,長安西市署的官吏一手持簿,一手持筆,站在西市的入口查驗來往客商的文牒和貨物。
當時的長安是整個世界的貿易中心,尤其是中亞和南亞的商隊都希望把貨物拉到長安進行售賣,唐朝應該是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通關文牒制度的。
但是歷史上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其實是背著唐玄宗偷偷跑到天竺去的,從玉門關出關後,一路走走停停,前後十幾年,經常與各地的學者展開佛學討論,在天竺各地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一直到公元645年,玄奘帶著657部經書返回中原,於貞觀十九年到達長安,對整個中原地區的佛學產生重大的影響。
當時唐太宗還在洛陽,召見了玄奘,兩個人進行了促膝長談,最後唐太宗還意味深長的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麼不報導朝廷得知?」
玄奘回答說「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簡單來說,太宗問玄奘:你幹嘛偷渡去取經?玄奘回答:因為上面不批!
由此可見,即使是開放的唐朝,對出國一事還是十分謹慎的,尤其是這種學術交流活動,壓根就不給通關度牒。
玄奘在未西行前已經是唐朝較為有名望的僧人,尚且無法獲得通關度牒,更何況是一般人了。
既然玄奘是偷渡去的國外,自然是沒有什麼通關文牒了,即使是有也是假的。
按照玄奘後來口授辯機整理的《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一共遊歷了128個國家,全靠偷渡也著實不容易,同時也說明,在其他各國行走,不一定要用通關文牒一類的東西。
其實,如果單從歷史的角度來考量,玄奘帶通關文牒還不如不帶,貞觀時期,唐太宗積極開拓西域,發動多次戰爭,先後打垮西突厥等西域政權,如果玄奘拿著唐朝的通關文牒,一旦遇到一個敵對政權,真搞不好小命就沒了。
當然,《西遊記》是明朝時期的小說,雖然以《大唐西域記》為藍本進行的再創作,但是總體來說已經跟歷史不挨邊了。
為了渲染唐僧取經的隆重性,吳承恩將玄奘偷渡取經的故事,更改為受唐太宗委託,前往西方取經的,不但與玄奘拜了把子,還將「通關文牒、紫金缽盂」等物品送與玄奘。
在《西遊記》中,通關文牒的戲份可不少,幾乎是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要「交換文牒」讓對方的國王把大印印上,合著各國的國王整天沒事幹,專門給來往的行人蓋章了。
很多同學肯定要問了,唐僧的通關文牒到底寫了啥,能夠讓這些國王屁顛屁顛的給他蓋章?
你別說,吳承恩老先生還算夠意思,真的在《西遊記》原著中給編了出來,內容如下:
南贍部洲大唐國奉天承運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涼德,嗣續丕基,事神治民,臨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涇河老龍,獲譴於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陰司,已作無常之客。因有陽壽未絕,感冥君放送回生,廣陳善會,修建度亡道場。
感蒙救苦觀世音菩薩,金身出現,指示西方有佛有經,可度幽亡,超脫孤魂。特著法師玄奘,遠歷千山,詢求經偈。倘到西邦諸國,不滅善緣,照牒放行。須至牒者。
大唐貞觀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想必大家的文言文水平不高,我妄為歷史作者,其實也不咋地,也就弄明白一個大概的意思。
前面主要講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是大唐天子,先鎮一下場子,然後再打一套苦情牌,講述自己登基以來為國為民,殫精竭慮,晚上睡不著覺。
然後又講斬涇河龍王的事,自己被弄到地府請客吃飯,並且被閻王要挾做一場法事,以告慰亡靈。
後面講在修法事的時候,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金身出現,指示他西方有佛經可以更好的超度亡靈,因此才有了玄奘法師到西天取經的緣由,希望途徑各國能給點面子,放我兄弟過關。
在這個通關文牒中,前面是靠大唐的實力做背書,估計在前半程,受唐朝影響深遠的國家好使,而後面是拿觀音菩薩做背書,估計在後半程接近天竺國的時候好使一點。
由此可見,這個通關文牒還是挺符合《西遊記》邏輯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唐僧出發的時候文牒上只有他自己的名字,而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並沒有出現在唐僧的通關文牒上,理論上來說,也屬於偷渡。
到了女兒國的時候,女兒國國王發現這三個徒弟並沒有在通關文牒上,想讓唐僧留在身邊,而讓三個徒弟代為取經,因此把這三個徒弟的名字也加到通關文牒中來了。
至於可行性與否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西遊記》是一本魔幻題材的小說,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我們頂多能找到創作原型,解讀一下。如果真較起真來,那才是閒著沒事,淨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