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描述了元宵佳節街市人們往來、燈火盈盈的熱鬧景象。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既是農曆的元月,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在這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點燈以示慶賀。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其樂融融。
鬧元宵是中國的傳統,也在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廣東潮汕地區傳承、發揚。潮汕地區舊俗的遊神賽會都集中在元宵前後進行。
一、月華下流光溢彩、魚龍漫衍--舞火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圖騰,豐順縣埔寨鎮有「火龍之鄉」的美譽,元宵節「燒火龍」更是一絕,有200多年的歷史。每年元宵,這裡都會有驚險刺激且原生態的舞火龍表演。
黑夜中,廣場上人聲嘈雜鼎沸,煙花爆竹聲震耳欲聾。燃燒的巨大火龍在夜色中遊動,身上竄起串串火苗,迸濺而出,仿若螢群。濃煙翻卷滾動,在黑暗中眼睛發光的龍顯得威嚴而神秘。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正如辛棄疾的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月華下,燈火輝煌,魚龍漫衍,禮花飄灑而下,人們頭上流光溢彩,通宵達旦地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裡。
二、躍過熊熊大火淨化、祈福--普寧跳火墩
普寧市佔隴鎮溪東村都要舉行一個特殊的辭舊迎新活動——「跳火墩」。「跳火墩」是該村傳統民俗,跳過火堆,喻去掉一身晦氣,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願望。對即將成年的青少年而言,"跳火墩"則是家鄉的成年禮,鍛鍊孩子們的勇氣膽略。
跳火堆儀式開始前,跳火者要穿上長褲長袖衫,頭戴毛巾,並用水弄溼面部、眉毛,做好保護措施。
在隆隆轟轟的鼓點聲下,稻草依次被點燃,遊行隊伍和青少年踩著鼓點為節奏,一鼓作氣猛躍過火堆......每有跳得高跳得遠的,圍觀的鄉親均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
三、中國民間最浩大的遊燈活動--大長隴村遊燈
大長隴村遊燈是中國規模最浩大的民間遊燈活動。
每年的遊燈盛會,村民們手提燈籠齊聚「老爺場」,人人手持T字型的架子,架子兩邊掛著的燈籠上書「陳」、「千子萬孫」、「五世同堂」、「囍」等吉祥的字眼。
賀燈之後,煙花盛放,密集的鑼鼓聲如雷振心,「老爺保號」的吼聲綿綿不絕,人們繞著圈子旋轉吶喊。遊神隊伍在村內街巷巡遊,數千盞紅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
更多行程亮點將在拍攝中體現
把守護神扔進水裡--水浸老爺;
「中國漢族男子漢典型舞蹈」--英歌舞;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賽大豬;
青青蔗枝掛燈籠--走蔗巷。
2020.2.7-2.11,灰度影像攝影團招募中,活動內容豐富,拍攝亮點多,攝影動態實操教學,不容錯過,搜索灰度影像官網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