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商場,碰到這樣一件事:
一位媽媽帶著三四歲左右的寶寶,拎著一個塑膠袋從超市裡走出來,可能袋子裡有尖銳的物品把購物袋扎破了,東西撒落了一地,我剛好走到她的旁邊,就順手幫她撿起來一些東西。
這位媽媽讓孩子對我說:「謝謝阿姨」,我笑著回應孩子說:「不客氣。」
這位媽媽又指著剛剛走過去的兩個人說:「寶寶,你看那兩人就特別不善良,路過都不幫我們撿一下東西,太過分了!如果我看到別人東西撒落一地,一定會去幫忙的。寶寶你也要記住,出門在外,能幫助別人就幫一把,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樣當你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會幫助你。」
我看著那兩個路人的背影,有點凌亂,這位媽媽是在教孩子善良麼?我怎麼聽出是教孩子如何用善良的道德去綁架別人。
你遇到困難,別人必須得幫助你,否則別人就不是個好人;你是弱者,別人必須讓著你,否則別人就是沒有同情心;你窮,別人就得把財富分給你,否則別人就是為富不仁。
為什麼?因為做人要「善良」。
如果善良是如此定義,那我寧願做一個「不善良」的人,因為這種「善良」太讓人窒息。
在熱播劇《二十而已》中,姜小果借給了同學王薇三百塊錢,因為小果換手機錢不夠,就去找王薇要,王薇答應小果拿到助學獎學金就還。可是助學獎學金到了,王薇去買了新衣服和鞋子,就是不肯還小果錢,理由是自己找工作要面試必須得有得體的衣服,不僅不還錢,還要求小果讓著她,就連旁邊的同學都讓小果善良點。
其實姜小果家庭經濟條件也不好,平時自己的生活特別節儉,她能拿出300塊錢去幫助同學,足以證明了她的善良,可這種善良卻被賣慘的同學綁架了。
不過姜小果的霸氣回懟,我也服氣的。姜小果說:「你示弱你就有理了,我是有能力支持你三百塊錢,但不代表我有義務啊。」
確實如此,我是很善良,也可以對你善良,但不代表我有義務必須對你作出你認為善良的事,比如借錢不還。
其實現實中,這種農夫與蛇的故事非常多。
我上高三的時候,宿舍裡來了一位轉學生,看起來家境不錯,又被爸媽嬌生慣養,每天跟個公主似的。宿舍總共六個人,我們輪流排值日,打掃衛生。每次到這位轉學生時,她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值日,我們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總覺得都是同學,可以包容點,誰有時間就替她值日。
到了高三下學期,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大家學習都緊張起來,誰也沒有功夫幫她了,就和她商量必須要值日了,沒想到她竟然和班裡的同學們說我們宿舍五個人合夥欺負她一個,聲稱她成績不好,每天的時間都用來學習還覺得不夠用,宿舍裡那些成績好的同學都不願意幫她一下。
想想我們五個幫她做了近一年的值日,那種感覺就像被人塞了一嘴雞毛,吐都吐不乾淨。
道德的標準,不應該是自己約束自己的嗎?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現在細細想來還是很對的。
善良的定義是: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內心,更是一項需要從小練習的技術。
我們要教會孩子善良,但是也要教他不要用善良去綁架別人,更要教會他如何防止別人用善良綁架自己。
善良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是對自我保護的界限,也是不能傷害別人的界限。
前兩年東京留學生江歌被殺案讓我們很難過,逝者是位很善良很單純的女孩子,而所謂的好朋友把她的善良當成了一個擋箭牌,以至於她被喪心病狂的人殺害。
我聽過對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最好的回答是:善良像鴿子,靈巧像蛇。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善良一定要配合上聰明智慧。
我們教孩子善良,一定要有彈性,要有底線,否則無彈性的善良會被人利用,就是所謂的「吃虧」。無底線的善良會讓人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甚至是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
靈巧的意思是要彈性地處理問題,懂得分辨一件事情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不是根據一個規矩、一條原則、一個道理,去做讓我們不高興、甚至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事情。
有了靈巧,懂得分辨,就能在收穫快樂的前提下,一直做善良的事。
我們還要告訴孩子:做真正善良的事情時,我們應該是快樂的。
這份快樂就是對善良最大的回報,不應該再去祈求別的回報。否則的話,它可能不叫善良,而是軟弱、討好、遷就、忍受,或者「綁架」。
當然這話不能倒推,不能說我們只去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更不能違背社會道德倫理,去做讓自己快樂而傷害別人的事。
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決定做一件善良的事情之前,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 1. 這件事會不會帶來危險?
● 2.這件事會不會讓自己開心?
如果心理感到委屈,或者會有一定的危險,那這件事就不用做了,因為做善良的事情收穫的一定是快樂,如果收穫不到快樂,這個善良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教孩子善良就變成了很容易的一件事,教孩子問自己:快樂嗎?如果不快樂,即使別人講一大堆道理,你都可以拒絕。
這樣就不會被別人以「善良」為藉口來綁架自己了。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具有善良的品質而又開心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