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祭奠先人,綠色先行,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文明祭掃的倡導者、生態殯葬的先行者,推動清明更「清明」。
春風重拂地,鮮花寄哀思
3月下旬起,全省各地迎來祭掃高峰。在沭陽縣天府園公墓,門口設置了鮮花兌換點,並擺放寫有「文明祭祀、綠色清明」字樣的提示牌。工作人員不時勸導前來祭祀的市民,摒棄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等陳規陋習。沭陽縣民政局社會事務科負責人金愛平介紹,通過開展「鮮花換紙錢」活動,引導廣大市民逐步了解並接受文明低碳的祭祀方式。
「與去年同期相比,這兩天焚燒紙錢產生的祭祀垃圾比往年減少約三成。」南京市殯葬管理處陵園中心主任、普覺寺墓園經理張明躍告訴記者,市民的文明祭掃意識逐年增強。南京市雨花功德園統計顯示,去年清明期間來功德園祭掃的市民,超過八成攜帶鮮花,今年預計這一比例會更高。雨花功德園常務副總經理阮鋒說,今年他們將文明祭掃升級到2.0版,規定客戶購墓先籤文明祭掃公約,承諾在園區內不燃放煙花爆竹和燃燒錫箔、冥幣、紙錢、紙紮等,力爭2至3年在園區全面推行零碳祭掃。
思念如花,在清明的春風裡一瓣瓣飄落。在睢寧縣岠山公墓,記者看到,不少墓前都擺放著花束。市民許大偉帶著鮮花和點心來祭拜父親,他說,用鮮花寄託哀思,這份情感不變,而且更加低碳環保。在連雲港市海州區,城管工作人員呼籲市民,儘量選擇網上祭祀、鮮花祭祀等文明綠色的方式緬懷先人。
「網絡墓園」「雲祭掃」開始流行。今年,泰州墓園與江蘇三千微塵軟體科技公司獨家籤約「墓掃掃」物聯網祭掃平臺,將親人的墓園「搬」到物聯網上。親友們可自行上傳逝者的生平簡介、歷史照片、紀念文章、個人作品、聲像資料等,打造完整的數位化生命檔案,並可通過「墓掃掃」生成此紀念館專屬的二維碼,永久粘貼於墓碑上。泰州市寄思園建成的懷念網——「泰有銘」網站上,「祭掃」點擊量3年來累計近10萬次。
集中生態葬,入土歸自然
4月3日上午,「清明詩歌匯暨2019年海葬公祭活動」在常州市龍城古園海葬紀念廣場舉行。「追先人之思無窮,若茫茫積流,分河漢之浩渺,溪泉之細瑣,唯其大海,盡包容而身得……」主持人在臺上深情莊嚴地宣讀海葬祭文,讓人動容落淚。
廣場上,10座獨立的紀念碑組成連綿的海浪,取名「海之戀」。主題雕塑採用「錨」的造型,寓意「生命遠航、心靈歸港」。骨灰撒海的先人,名字刻上紀念碑,為家屬提供了悼念場所。常州市殯葬管理所所長狄國芬告訴記者,常州市大力倡導綠色殯葬、人文殯葬、生態殯葬,2018年,全市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80%以上,「我們至今已舉辦了14屆集體海葬活動,從第一年9具骨灰撒海,到現在共有569位逝者長眠大海。」
芳草萋萋,哀樂低回。3月28日,南通在市生態故園舉行生態葬集體落葬儀式,12位逝者在鮮花綠草間永久棲息。「我愛人生前就希望以綠色、生態的方式落葬,這次終於可以在大自然中長眠了!」李坤女士將丈夫的骨灰罈放入花壇,含淚灑下了花瓣,「之前一直將丈夫的骨灰寄存在公墓,今年聽說可以生態落葬,我立刻報了名。」
南通市公墓管理處主任蔣敏健介紹,近年來,南通重點支持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對新建的經營性公墓提出明確要求——按照不低於規劃總容量60%的比例建設節地生態葬。當地市民對生態落葬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自去年首次舉行節地生態葬集體落葬儀式以來,先後有45位逝者以草坪葬、樹葬、花壇葬等方式在生態故園安息。
3月29日,揚州墓園舉行生態葬集中安葬儀式。繼去年有20戶家庭選擇生態葬後,今年揚州又有33戶家庭選擇以花葬的方式讓逝者入土為安。在專業下葬工的協助下,家屬緩緩將骨灰放置於葬穴內,覆蓋上花草。揚州墓園主任張峰表示,他們今年還推出生態葬AR祭掃服務,逝者親人通過手機APP登錄揚州墓園授權的帳號,就可通過手機看到葬區實景展示,並呈現逝者的墓碑,從而完成實時祭掃、遠程祭掃。今後,墓園還可將逝者生前的視頻、語音、照片等資料融入到AR祭掃中,親人在祭掃的同時通過點擊就可以播放,寄託思念之情。
鼓勵生態葬,全社會在發力。今年,南京市殯葬部門加大生態葬獎補力度。凡南京市戶籍人員或駐寧部隊現役軍人逝世後,在南京市經營性公墓內選擇不留灰、不立碑「兩不留」的生態安葬,免除落葬所需的服務費用,同時給予一次性獎勵。其中,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一次性獎勵2000元;不使用骨灰盒的,一次性獎勵3000元。鎮江市提出,在進一步完善以減免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為主要內容的惠民殯葬政策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
文明除陋習,祭祀樹新風
3月31日上午,射陽縣臨海鎮同勝公墓廣場,臨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牽頭舉辦集體文明祭祀活動,通過講述身邊的典型故事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幹群破除陋習,樹立文明祭祀新風。
活動現場,「鹽城好人」張同祥和「最美射陽人」王開高、於廣平宣讀《移風易俗倡議書》: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破舊立新,倡樹新風;農民陳德忠、丁愛英用快板說心聲,談感悟:「老人過世要節哀,一擲千金不應該;祭奠先人燒紙錢,引發火災不安全;緬懷先輩永不忘,一束鮮花訴衷腸。」現場受表彰的臨海鎮「孝敬之星」房劉娣領著女兒,將剛剛獲得的榮譽證書敬放在公婆墓前,村民都說這是「最好的祭奠」。
南京市在清明前後,組織多場文明新風進社區活動。其中,僅溧水區就有100多場社區公祭。在棲霞區,八卦洲洲頭廣場、八卦洲和燕子磯將舉辦三場清明長江公祭活動,推進移風易俗。
3月30日,蘇州木瀆山陵文化綠色殯葬示範基地,一場綠色殯葬追思會正悄然進行。當天,設立於木瀆山陵文化產業管理委員會的「藏晶苑」正式啟用,「生命晶石葬」這種新型骨灰存放模式首次在江蘇落地。將傳統骨灰「升級」為類似佛教中舍利子狀晶體的「生命晶石葬」,其體積也比傳統骨灰存放載體縮小了80%,具有節地、環保、美觀等優點。
4月2日,鎮江市民政局殯管處首次舉辦「殯葬公眾開放日」活動,近50名市民參觀了鎮江市殯儀館、慄子山公墓。活動以「殯葬匠心、感恩生命」為主題,工作人員身穿藍、白色服裝,告別廳中放置彩色的名標牌,讓人們對殯葬行業有了全新感受。鎮江市殯管處辦公室主任馬勇介紹,他們創新推出「多彩殯葬」服務,打破殯葬行業「黑白兩色」傳統思維,從色彩運用多樣化,到服務質量優質化,進而實現管理模式的科學化。
在連雲港市石橋鎮,總投資500萬元的新韓口村永安公墓最近投用。村裡1200多座老祖墳全部遷入新公墓,不用村民交一分錢。石橋鎮黨委書記張來濤介紹,近年來,全鎮著力倡導「惠民、綠色、文明、和諧」的殯葬理念,各村推選產生紅白理事會,全權負責本村的紅白事宜。鎮黨委政府撥付15萬元,為每個村統一配發音響設備,用於播放哀樂等。村委會對村民辦白事不用鼓樂、不用棺材、不大擺酒席的,給於2000元獎勵……一系列措施推動下,石橋鎮厚養薄葬蔚然成風。(新華日報記者集體採訪 王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