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詩寓志:風華正茂指點江山
早在學生時代,葉劍英就以詩為劍,同舊勢力進行鬥爭。1915年,葉劍英在中學讀書時就曾題下了氣度非凡的著名詩章《油巖題壁》:
放眼高歌氣吐虹,
也曾拔劍角群雄。
我來無限興亡感,
慰祝蒼生樂大同。
油巖,是廣東梅州名勝古蹟之一,位於梅縣東山中學附近約兩公裡之地。1915年,18歲的葉劍英就讀於梅縣東山中學,在畢業前夕約伴同遊油巖。當時辛亥革命未久,袁世凱陰謀稱帝,局勢混亂,全國討袁聲勢浩大,革命浪潮洶湧,愛國志士無不欲以身報國。葉劍英登上油巖,眼看祖國壯麗山河有感而發,乃欣然題詩留於油巖壁上,這就是著名的《油巖題壁》詩。全詩語氣雄偉,句句相聯,內涵高遠,步步展現作者愛國、救國之摯誠。中學畢業的時候,擔任學生會會長的葉劍英在東山中學發起舉辦學生成績展覽,遭到校長葉菊年的無理反對與責難。於是,葉劍英憤慨不平之下,寫下了「大好園林堪種菊,風流花卉獨稱王」的諷刺詩句,憤然離校以示抗議。後來,校長要他檢查反省才準發畢業證書,葉劍英回信拒絕說:「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無文憑。」
1917年,葉劍英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他常與學友切磋詩文。其後,昆明出版《劍餘詩集》,收入葉劍英寫的古詩10餘首,其中有許多清新俊逸、讀之耳目一新的絕佳詩句。譬如《夜宴》一詩,娓娓道來,清麗之風迎面撲來,令人心曠神怡:
興爽春衣沾露顯,
情高秋思落詩魂。
更憐良夜嫌更促,
把劍長歌所有軒。
◆1924年葉劍英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兼教官。
在北伐革命中,葉劍英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並參加了統一廣東根據地的戰爭。1925年4月,發生了香洲兵變。葉劍英果斷處置了叛亂分子,寫出了動人心魄的詞章《滿江紅·香洲烈士》。他滿懷深摯的情感抒發道:
鎮海獅山,
突兀處、英雄埋骨。
曾記得,
談兵虎帳,
三春眉月。
夜半槍聲連角起,
繁英飄盡風流歇。
到而今、墮淚忍成碑,肝腸裂。
革命史,
人湮沒;
革命黨,
當流血。
看攙槍滿地,
剪除軍閥!
革命功成階級滅,
犧牲堂上悲白髮。
更方期孤育老能養,
酬忠烈。
1927年,葉劍英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人生旅程的光榮轉折。
從此以後,在葉劍英的詩章中,更有「血染東南半壁紅」的雨血腥風的蘇區鬥爭,也有「夜渡雩都濺濺鳴」的紅軍艱難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還有「穿溝破壘標奇蹟」的抗日戰爭烽煙瀰漫,直至豪情萬丈的「吾放眼到平西」的人民解放戰爭……
詩詞唱和:真摯友情傾訴衷腸
葉劍英與毛澤東、朱德、董必武、陳毅、李富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既是親密戰友,又是互相唱和的詩友。
1941年9月,葉劍英寫了《寄續範亭司令並呈懷安諸老(二首)》,表達了對革命同志的尊敬、讚賞和互勉之情。
一
孫陵碧血長青苔,
阿鬥昏庸事可哀。
剩有殘軀效李牧,
雁門關外殺敵回。
二
投身革命將何事,
老者安之少者懷。
君獨傷時導工部,
小戎離黍託詼諧。
葉劍英這首詩中提及的續範亭,1893年生,山西崞縣(今原平)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5年因不滿國民黨政府的投降政策,在南京中山陵自殺未果,遇救後,繼續奔走各地,呼籲抗日。1939年後,曾在抗日根據地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9月12日病逝於山西臨縣。中共中央追認他為正式黨員。
◆1941年2月,葉劍英從重慶回到延安擔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十八集團軍參謀長。
懷安諸老,是指1941年9月5日在延安成立懷安詩社一事。諸老指參加詩社的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等革命前輩和延安的社會賢達等老人。
戰火烽飛的非常歲月中,葉劍英還寫有一首《和朱德同志詩》,欣然唱和:
將軍莫唱大刀頭,
淪陷山河寸寸收。
勒馬太行煙霧外,
伊誰與我賦同仇。
1957年夏,葉劍英心懷崇敬和喜悅之情,為吳玉章慶賀壽辰笑吟一首《壽吳玉章同志》詩:
八十吳翁心尚孩,
華筵祝壽我銜杯。
算公多少勞動日,
不少七千二百四。
葉劍英這首詩中的主人翁吳玉章(1878—1966),四川榮縣人。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詩人、一代偉人毛澤東,生前就十分欣賞葉劍英的詩詞。1965年,他在給陳毅的信中寫道:「劍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學律詩,要向他們請教。」
毛澤東72歲壽辰之際,毛岸青和邵華前去看望父親,毛澤東當即一字不差地親筆背錄書寫了葉劍英寫的《遠望》詩,送給兒子與兒媳,表示了對該詩的高度讚賞。
憂患元元憶逝翁,
紅旗縹緲沒遙空。
昏鴉三匝迷枯樹,
回雁兼程溯舊蹤。
赤道雕弓能射虎,
椰林匕首敢屠龍。
景升父子皆豚犬,
旋轉還憑革命功。
這首詩是1965年秋,黨中央在大連棒棰島召開會議期間,葉劍英有所感而吟成的。
◆1965年葉劍英在大連同海軍某部文工團員一起演奏。
聶榮臻在《葉劍英詩詞選集》序中,也由衷地稱葉劍英是「當代中國詩壇泰鬥之一」。
葉劍英的深邃的藝術造詣和了不起的詩詞成就,首先來源於他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同時也是他幾十年來勤學敏思、口吟筆耕、孜孜不倦地活到老學到老的結果。他一生都能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他的古典文學素養很高,舊體詩詞的功底十分深厚。幾十年來,他口不停吟,手不釋卷,從中國古典詩詞中不斷汲取源源不盡的豐富營養,直到晚年他對許多名篇佳句還能倒背如流。
1975年5月,毛澤東與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員談話時,談到「長沙水」、「武昌魚」和「孫權搬家南京」的典故,突然要葉劍英給大家背誦辛棄疾的《南鄉子》。葉劍英毫不遲疑,當場流利地全文背出:「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在場的領導同志無不對他嘆服。毛澤東也非常滿意地微笑頷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葉劍英和陳毅同為文武兼備的「儒將」,兩人都擅長寫詩。葉劍英寫給陳毅的數首詩均寓意深刻,格調高昂,反映了兩位元帥之間的親密交往和深厚情誼。
建國頭幾年,葉劍英在華南和中南主持工作,陳毅在上海、華東主持工作,均是肩負重任、為政一方的地方大員。1954年,葉劍英離開華南和中南的領導崗位,調入中央,開始投身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陳毅也於這一年從上海、華東調入中央,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協助周恩來主持外交工作。這年12月,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他們相聚在一起。陳毅以鯊魚皮包贈葉劍英,葉劍英即席戲作詩一首:
故人贈我以皮包,
何以報之芒果好。
芒果迢迢在遠方,
何以致之將鐵鳥。
1966年「文革」開始後,葉劍英和陳毅的牴觸情緒越來越大。10月,在林彪、江青一夥煽動下,全國掀起了「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浪潮,各省市、中央各部委的主要負責人都受到了衝擊。11月8日,軍隊院校某些「造反派」頭頭,又糾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衝擊國防部。11月1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召開了軍隊院校和文體單位來京人員的10萬人大會。葉劍英和陳毅在會上針對學生衝中南海、國防部的舉動,提出嚴厲的批評,旗幟鮮明地反對逐步升級、無限上綱、口號越「左」越好的做法。11月29日,葉劍英和陳毅又出席了在北京工人體育場召開的軍隊院校師生大會。葉劍英在講話中,針對一些錯誤行為提出了嚴肅批評。他說:「把國防部當成敵人的堡壘來衝,把解放軍戰士當成敵人來打,還有哪一種錯誤比這更錯誤的啊!」陳毅在會上說:「不要把工作有錯誤、缺點的也當成黑幫,當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去鬥,要區別對待,不要把路線鬥爭擴大化、簡單化。」林彪、江青一夥,對葉劍英和陳毅的上述兩次講話十分惱怒。葉劍英針對林彪、江青等人挑動某些群眾組織批判他和陳毅的兩次講話這件事,特意贈陳毅《虞美人》詞一首:
串連炮打何時了,
官罷知多少?
赫赫沙場舊威風,
頂住青年小將幾回衝!
嚴關過盡艱難在,
思想幡然改。
全心全意一為公,
共產宏圖大道正朝東。
這首詞是投向林彪、江青一夥的匕首,是獻給陳毅的友誼花環。陳毅默讀著,被這首大膽針砭時弊、坦蕩直抒胸懷的詞章打動了。他提筆在葉劍英詞旁邊批了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絕妙好詞!」
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和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林彪、江青一夥又多次對所謂「二月逆流」橫加罪名。1969年10月,他們以戰備為名,把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趕出北京。葉劍英輾轉於長沙、嶽陽、湘潭、廣州等地,陳毅和張茜一起去了石家莊。
從1970年7月開始,陳毅在石家莊經常感到腹部隱痛並伴有腹瀉。但直到1970年10月下旬,他才回到北京住進301醫院。但在「醫療為政治服務」的背景下,陳毅住院56天,竟無一次會診。1971年1月16日,陳毅做切除闌尾手術,才發現患的是腸癌,並已有局部轉移。
在陳毅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葉劍英幾乎每天都來探望。他看著陳毅十分虛弱的身體,不忍讓陳毅勞神,經常只在病房裡稍坐一會兒便告辭出來。然而,走出病房又不願馬上離去,他雙手背在身後,垂頭無語、步履沉重地長久徘徊在陳毅病房門口。這沉重的腳步,凝結了老戰友多少真摯的友情和惦念啊!
◆葉劍英與陳毅。
1971年12月19日,葉劍英滿懷深情地寫下《慰陳毅同志》詩一首。詩前有「毅公臥病,詩以慰之」八字。詩曰:
君子坦蕩蕩,於人曰浩然。
贛南危不屈,福建錯能悛。
斯人有斯疾,聞道可聞禪。
信回天有力,前路共巨艱。
使陳毅在彌留之際感到寬慰的是,葉劍英帶來了毛澤東為「二月逆流」平反的話。
那天,陳毅問出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句話:「葉帥來了沒有?」葉劍英聞訊趕到病房,望著生命垂危的老戰友,淚流滿面,講不出話來。他顫抖著雙手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上面抄著毛澤東為「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話。
毛澤東說:「現在再也不要講二月逆流了。當時是『五·一六』,王關戚,還有陳伯達,打擊一大片,包括你(指周恩來)在內。當時那個情況,有些同志要講一些話,是應該的,是公開講的。在黨的會議上為什麼不可以講?有些事情看來過了幾年就清楚了。」
聽到這裡,陳毅黯淡的雙眼眨動了一下,他聽到了他想聽到的話,儘管來得太晚。
1972年1月6日深夜11時55分,陳毅永遠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葉劍英多次去向陳毅遺體告別,每次都痛哭失聲,淚如雨下。痛徹的思念,滿腔的義憤,他構思了一首五言絕句《悼陳毅同志》:
鬼域含沙射,元良息仔肩。
兒曹當鶴立,接力競無前。
1976年,在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去世後,葉劍英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在粉碎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陰謀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偉大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兒曹當鶴立,接力競無前。」葉劍英是按照他在《悼陳毅同志》詩中所表達的志向去書寫歷史的。「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粉碎「四人幫」的勝利喜訊,是葉劍英對九泉之下的老戰友陳毅的最好紀念。
直抒胸臆:盛讚祖國全新面貌
新中國成立之後,葉劍英的大量詩作描繪了新生的東方大國日新月異、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他以絢麗的彩筆,盡情地歌贊祖國層出不窮、欣欣向榮的建設新面貌:大慶油田、長江大橋、海南膠園、十三陵水庫等等,著意刻畫出「欣逢盛世超堯舜」、「萬眾揮鋤鐫大地」的勞動人民朝氣蓬勃、幹勁沖天的美好形象。
葉劍英對於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也傾注了極大的心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海軍領導關係的決定》,此《決定》的出臺是我國建軍史上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標誌,它明確規定實行各大軍區和軍委海軍司令部的雙重領導體制。葉劍英為此還寫出一篇妙趣橫生、寓意深遠的詩詞加以抒懷:
母雞孵鴨蛋,母子亦相親。
一日凌波去,滄波無限情。
葉劍英的許多詩詞還表現了他對科學的關注。1962年,他揮筆寫出了《攻關》這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以後更有「神州九億爭飛躍,衛星電逝吳剛愕」這樣令人拍案叫絕的詩句。
葉劍英還熱情謳歌「持槍南島最南方,苦練勤操固國防」的女民兵,經常惦著「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鉤看不休」,要人們始終牢記保衛祖國的重任。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葉劍英同樣身遭厄運,困惑、磨難、為國擔憂而心急如焚、痛恨禍國殃民的反黨集團,為此,他將自己的一腔情感幾多憂憤訴諸詩中。期間,葉劍英在一幅畫著竹子的扇面上題了一首耐人尋味的詩章:
彩筆凌去畫溢思,
虛心勁節是吾師。
人生貴有胸中竹,
經得艱難考驗時。
葉劍英的詩詞主要反映時代的重大主題,但也不乏充滿生活氣息的詼諧之作。《調笑令·會場素描》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首,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頭重,頭重,四個小時聽眾。
腰斜眼倦腸飢,左手頻看計時。
時計,時計,有點猿心馬意。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這是葉劍英晚年於1977年5月14日抒懷的名句,全詩《八十書懷》如下:
八十毋勞論廢興,
長徵接力有來人。
導師創業垂千古,
儕輩跟隨愧望塵。
億萬愚公齊破立,
五洲權霸共沉淪。
老夫喜作黃昏頌,
滿目青山夕照明。
總之,葉劍英一生戎馬,戰南徵北,倥傯間吟詩作賦,言志抒情,詩詞多豪邁之氣,卻也不乏婉麗之筆。葉劍英一生共作詩詞170餘首,都以獨特的音調唱出了獨特的時代色彩,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同時也唱出了葉劍英自己不同凡響的一生。葉劍英用眾多的詩篇記錄了自己一生獻身國家的身影和足跡,展現了如畫般瑰麗、如詩樣濃鬱的人生,也用眾多的詩篇記錄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是壯闊的詩史,也是壯麗的史詩,讀他的詩詞也是讀中華民族的歷史。葉劍英把詩詞的社會功能發揮到極致,對中華民族是一種解讀,對傳統文化是一種倡揚和豐富。葉劍英的詩詞造詣與成就,已經毫無疑問地奠定了他傑出詩人的地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