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第十一屆藝術節期間,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一批文藝作品進行了首演,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為進一步展示我省戲劇創作成果,擴大這些作品的社會影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2020年遼寧省優秀主題作品展演」活動,7臺劇目於12月11日至28日在瀋陽展演,每臺劇目演出兩場,共演出14場。
以一方曲種演繹一方故事,12月11日、12日,「2020年遼寧省優秀主題作品展演」的首個劇目、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在遼寧中華劇場連演兩場,備受矚目。在兩場展演現場,記者看到最多的情景是觀眾的掌聲交織著感動的淚水。
深入生活 人物充滿活力
原創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由鞍山市演藝集團創排,聚焦英模人物的事跡,用當地特有的非遺劇種來表現主旋律題材。該劇以黨的十九大代表,鞍山市立山區靈西社區黨委書記、社區主任劉娟為原型,以劉娟從一名普通群眾成長為優秀基層幹部的歷程為主線,選取了劉娟出資建創業一條街、照顧孤寡老人、救助患病兒童、開辦養老院、開辦社區便民服務「七個家」等事跡,塑造了一個新時代有血有肉的優秀黨員幹部形象。演出突出海城喇叭戲詼諧幽默的特點,極具觀賞性。該劇獲省第十一屆藝術節地方戲曲優秀劇目獎。
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取材真人真事,並努力擺脫真人真事的束縛,在挖掘人物個性特徵的同時,展現共性,既有原型劉娟的身影,又有像她一樣奔波在街頭巷尾的社區主任群體形象。在創新藝術表達上,該劇也進行了大膽嘗試,將音樂、舞蹈、情景劇、綜藝等元素融合在海城喇叭戲中,賦予傳統劇種以時代意蘊,豐富了創作維度。在省第十一屆藝術節首演及之後的巡演中,主創團隊採納了專家和觀眾的建議與意見,在劇情和音樂方面進行刪減,如第五場劉娟要為患病孩子小慧捐款,兒子高隆不同意,王主任和老丫頭趕來勸高隆。精心剪裁前,王主任和老丫頭分別有唱段,表達的意思有些雷同,精心剪裁後,只保留了王主任的唱段,劇情更加緊湊,主題表達更加直接,全劇時長由原來兩個小時變成現在一個半小時。
看過演出,觀眾劉奇峰說,雖然這部戲載歌載舞,但他還是幾度落淚。故事感人,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非常投入,把觀眾帶到戲裡。觀眾尹國富說,觀戲很少流淚了,但看這部戲,他和很多觀眾一樣感動、流淚了。
精雕細琢 讓好作品走向大眾
從9月至今,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已在鞍山各城區以及海城、臺安、岫巖滿族自治縣等地巡演44場,通過藝術形式宣傳劉娟的事跡,帶動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勇於奉獻,擔當作為。巡演在市民特別是黨員幹部中引起熱烈反響。巡演期間,演員王海巍的父親去世,他在料理完後事後馬上投入演出。他說,梨園行有句話叫「戲比天大」,跟集體的事情比起來,自己的事情都是小事。這部戲的巡演,也讓更多人了解了海城喇叭戲,進一步提升了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增強城市的文明風貌。
在英模輩出的遼寧,英模題材戲劇作品層出不窮。如何從相同主題作品中脫穎而出?曾創作話劇《天下第一樓》等作品的編劇何冀平說:「不論什麼題材,不論影視劇還是戲劇,首先要『好看』。只有觀眾願意走進來、看下去,作品的精神才能抵達觀眾。『好看』的關鍵在人物。」
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之所以受歡迎,編劇李明輝認為,樹立英模人物「高大」形象是首要任務,但如何讓人物真實可信,關鍵在於要寫出人性的深度。該劇在表現劉娟從一名普通群眾成長為優秀的基層黨員幹部過程中,無不展現她對自己「小家」的愛,但在「大家」有困難時,她也有猶豫,甚至掙扎,但強烈的責任感讓她選擇捨棄「小家」為「大家」,這正是劉娟的過人之處。尤其最後一場,丈夫彌留之際,劉娟唱出了對丈夫的愧疚與不舍,這也是整部戲的核心唱段,有效地升華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
據悉,明年1月,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將接續巡演。相信這個劇目會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為我們留下豐厚而鮮活的時代記憶。
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