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產業扶貧拔「窮根」走出特色路

2020-12-21 法制網

法制網訊(記者 周文馨 李雙紅)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大溝村貧困戶馬引第給孩子做完早飯後,就早早趕到村子附近的產業園下地幹活了,在這裡幹活不但能照顧孩子,還能掙錢補貼家用。

這一既能照顧孩子,又能在家門口掙錢的好事,得益於天水市特色農業產業扶貧項目。

4月2日,「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媒體採訪團」記者來到馬跑泉鎮扶貧產業園時,馬引第正在和其他村民在產業園插枝培育玫瑰花苗木。

麥積區馬跑泉花卉種植示範苗圃

據介紹,扶貧產業園裡幹活的均為附近村子裡的貧困戶,產業園擴大苗木種植示範圃規模,千方百計吸納周邊村子的貧困戶務工增收。

精準扶貧戶被吸納進花卉種植示範苗圃務工掙錢

馬跑泉扶貧產業園負責人霍偉東告訴記者,產業園種植常綠樹、落葉樹、小喬木、花卉等綠化常用及熱銷苗木53個品種,並建造了紫藤花架、心形花廊等特色拍照景點,通過營造花海特色景點、苗木花卉繁育,採取「旅遊觀光+苗木銷售」經營模式,縮短投資回收周期。

據介紹,產業園用工形式靈活,吸納貧困戶41人務工,同時,定期組織貧困戶開展苗木日常管護、病蟲害防治、苗木嫁接及苗木修剪等技術培訓,既做到了「授之以魚」,也做到了「授之以漁」。

記者團採訪張家川縣龍山鎮現代農業示範園

馬跑泉扶貧產業園項目,只是天水市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記者採訪了解到,2019年,天水市麥積區為解決貧困戶陪讀家長就近就地就業增收的難題,採取「扶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扶貧公司+產業基地+貧困戶」「扶貧公司+三變+貧困戶」等模式,在全區各鎮中心學校附近,通過土地流轉,因地制宜創辦扶貧產業園,積極吸納貧困戶陪讀家長務工,有效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村民在張家川縣龍山鎮現代農業示範園幹活

充分考慮陪讀家長的實際,按照「來了有活幹、有事就能走」的原則,在用工時間上靈活管理,在學生放學前半小時提前放工,確保陪讀家長照顧子女生活學習不受影響;在工資報酬上,採取「計件+計時」相結合的方式彈性管理,每名陪讀家長在產業園務工月收入可達到2000元以上,實現了務工創收和照顧學生兩不誤;在農產品銷售上,通過政府扶持、幫扶單位支持、自主經營等方式,多渠道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在後續產業培育上,通過建設示範園、引進新品種、設置對比試驗、定期或不定期對貧困戶陪讀家長進行技術培訓,增強貧困戶產業發展「造血」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基礎。

張家川縣龍山鎮肉牛產業扶貧項目

截至目前,麥積區已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流轉土地1200畝,先後建成果樹、苗木、花卉、蔬菜種植等特色農業產業園21個,建成果蔬保鮮庫6座,吸納貧困人口1300餘人在扶貧產業園就業,其中在產業園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陪讀家長達1000餘人。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天水市在扶貧助農增收方面,走出一條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農業特色產業化發展之路。

天水市張家川縣龍山鎮馬河現代農業示範園,打造馬河現代農業示範園,種植蘋果,反季節大棚櫻桃,育苗基地等,吸納村民645戶3225人,貧困戶364戶163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289戶1340人下降到12戶52人,貧困發生率從41.7%降至1.6%。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張家川縣龍山鎮肉牛產業扶貧項目,帶動周邊貧困戶5000餘戶、貧困村88個、聯動村集體經濟140個受益,鞏固脫貧成果,推動全縣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生態化發展。

據天水市提供的資料顯示:天水市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531家、農民合作社8846家(其中貧困村農民合作社3968家),創建扶貧車間340家,貧困村電商服務點實現全覆蓋。貧困村累計建果園15.14萬畝,種植蔬菜14.26萬畝、中藥材13.96萬畝、馬鈴薯44.26萬畝、構樹5000畝,貧困村畜禽飼養總量達31萬頭只,累計建成併網光伏扶貧電站126.142兆瓦,實現了主導產業貧困村全覆蓋。



相關焦點

  • 甘肅天水:產業扶貧拔「窮根」 七年累計減貧110萬人
    央廣網天水4月3日消息(記者張磊) 「自2013年建檔立卡以來,全市的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92萬多人減少到2019年的2.1萬人,貧困發生率也由29.92%降至0.68%。」甘肅省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軍3日表示,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天水市已在2019年底順利實現全市兩區五縣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的背後,與當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密不可分。天水市武山縣的中藥材已經成為深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央廣網記者 張磊 攝)天水市是甘肅省的人口大市,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 山西:交城縣產業扶貧助群眾拔「窮根」
    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近年來,山西省交城縣產業扶貧工作聚焦群眾穩定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抓龍頭、帶產業、建基地,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據介紹,交城縣大力實施「6133」產業工程,重點發展「畜、遊、果、蔬、菌、藥」6大產業。
  • 大慶市高臺子鎮做大產業助力扶貧 拔「窮根」確保不反彈
    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扶貧工作也是如此。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瞄準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和貧困群眾轉移就業需要,按照「扶貧先扶智」「授人以漁」「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思路,堅持市場導向,緊緊圍繞經濟作物種植和特色養殖等富民產業做文章,壯大產業這個「根」,讓幫扶見實效,貧困戶得實惠。
  • ...為民拔「窮根」——記伽師縣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李長青
    原標題:一心為民拔「窮根」 夏日炎炎,伽師縣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李長青奔波在伽師縣各鄉村。上任近兩年,由於他一心為民拔「窮根」,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李扶貧」。 立誓改變貧困縣面貌 伽師縣是深度貧困縣,多年以來,這裡的很多農民收入一直在貧困線下,脫貧的心情極為迫切。
  • 決勝脫貧攻堅丨湘鄉市文星村:「黨建+產業」精準拔「窮根」
    (記者 陳旭東 攝)從省級貧困村到「全國文明村鎮」,文星村蛻變的背後——「黨建+產業」精準拔「窮根」湘潭在線10月2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珊)10月初,湘鄉市金石鎮文星村弘康蔬菜種植扶貧產業基地迎來了大豐收,早上6點不到,基地的大棚裡,工人們已經開始採摘蔬菜
  • 甘肅天水:駐村第一書記拔「窮根」
    高校教師扶貧又有哪些不同?當年11月,一到崗,李萌就為小寨村這個西川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定下一條「黨建引領、產業鋪路、教育先行、文化鑄魂、制度護航」的工作思路。通過入戶走訪,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法律法規,講解扶貧的相關政策,與群眾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心聲與需求。
  • 產業扶貧,讓群眾的幸福感更「可持續」
    要使貧困地區真脫貧、脫真貧,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和引領。只有扶出「產業」,扶貧才算扶到了家,才能更好地幫助貧困群眾拔「窮根」、掘富源。河北省把培育脫貧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實施了一批「造血式」扶貧項目,紮實推進產業扶貧。2020年全省產業扶貧項目貧困戶覆蓋率達100%,二重覆蓋率達89%,越來越多的「駱駝灣村」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路子。
  • 科技扶貧為甘肅貧困鄉村「拔窮根」
    這些種植領域的新技術將幫助他們壯大種植產業,進而拔掉「窮根」。大山村地處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這裡氣候溫潤,景色秀麗。儘管如此,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大山村被群山環繞,村民被貧困束縛。「山溝裡沒脫貧的抓手,只能看天吃飯。」大山村黨支部書記嚴斌說,村裡青山綠水,但老百姓守著「聚寶盆」卻發展不起來。
  • 產銷對接奮力進軍大市場 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銜接鄉村...
    甘肅,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全面提升特色產業市場競爭力,一年四季,將滿滿收穫的農產品運銷全國,彌補了東南沿海城市「伏缺」季節蔬菜的缺口,調劑了南方沒有廣袤草原放養牛羊的不足,豐富了全國各地的「菜籃子」「肉盤子」。
  • 方大九鋼:紮根東鄉拔「窮根」
    這意味著,曾經「苦甲天下」的甘肅,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  得知這一消息,方大九鋼駐甘肅東鄉扶貧人員房甲榮、鍾軻等人不禁感慨萬千。為了這一天,方大九鋼人付出了太多。2019年以來,方大九鋼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號召,趕赴「三區三州」的甘肅省東鄉縣開展產業扶貧工作,一批一批的公司員工趕赴甘肅,紮根扶貧一線,不畏艱險、克服困難,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擔當,助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幫助東鄉人民拔除「窮根」、走向小康。
  • 甘肅天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凝聚鄉村振興動能
    人民網蘭州12月11日電(黃帆)12月11日上午,由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天水專場)在蘭州舉行,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軍介紹了天水市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 樹立「甘味」品牌 擦亮「特產」名片 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
    依託獨特的自然稟賦優勢,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甘肅拉開架勢構建起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主導、眾多地域品種為補充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培育出「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特色優質農產品。2020年,全省特色種植業面積達到3510萬畝。  農產品再好,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也只能在周邊城市的「馬路市場」低價賤賣。
  • 泗縣長溝鎮:增就業 「拔」窮根
    一直以來,泗縣長溝鎮馬王村在就業扶貧上頻出實招、多措並舉為貧困戶的就業注入「穩定劑」,確保其收入只增不減,實現穩步脫貧。介紹務工,確保貧困勞動力有序流出。馬王村外出到張家港、南通、蘇州、杭州的務工能人很多,他們長期在外有一定的人脈資源。通過召開座談會,動員他們幫助把貧困戶介紹到外地的企業、工地、店鋪等地務工,解決了貧困戶想外出卻無就業門路的問題。
  • 餘慶縣構皮灘鎮扶貧扶到群眾心坎上:精準「澆灌」拔「窮根」
    扶貧不給力,措施不精準,「窮根」難拔除……  如何把扶貧措施精準「澆灌」在
  • 河南如何走出產業扶貧特色之路?發展五大特色產業帶動469萬貧困...
    大河網訊(政務記者 申華)如何走出河南產業扶貧特色之路?如何確保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中期能致富、長期可持續?11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產業扶貧專場,介紹河南省產業扶貧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河南如何走出產業扶貧特色之路?
  • 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幫扶貧困村紀實 扶貧先拔腦中「窮根」
    原標題:扶貧攻堅,先拔腦中「窮根」   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曾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土地面積不到一平方公裡。改革開放以來,蓉中村堅持工業興村,借力城鄉統籌共建政策,引入電力公司、農業銀行等多家共建單位的財力和技術,並自主創辦萊克石化、蓉中工藝廠等10多家村級企業。
  • 「3+1」,漣源走出特色脫貧路
    楓坪鎮黨委政府反覆研究,決定變廢為寶,在楓樹二礦所在地因地制宜建設扶貧產業園。建設產業園,產業從哪裡來?企業又從哪裡招呢?「以誠招商!」楓坪鎮抓住了漣源市支持扶貧車間建設和長沙市高橋大市場中小企業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主動對接,鼓勵和引導漣商返鄉創業。
  • 天水日報社公益廣告扶貧 | 秦安千戶鎮:椒鄉菊花開 拓寬致富路
    今年,千戶引入發展菊花產業,成為該鎮除花椒產業之外助農增收的又一特色產業。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千戶鎮依託退耕還林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種植達到適宜栽植區域全覆蓋。近年來,千戶鎮通過「基地+農戶+公司+市場」、「基地+協會+黨建」的聯動機制,統籌全鎮花椒產業發展資源,將小花椒發展成為脫貧致富的大產業,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此次土默特左旗脫貧攻堅項目是伊利又一次落地「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助力地方脫貧攻堅的創新實踐。黨建引領促發展 扶貧興農惠民生從2019年開始,伊利集團黨委組織了10個黨支部與土默特左旗10個村黨支部籤署黨建共建協議,圍繞產業扶貧興農、技術扶貧興農、文化扶貧興農開展了幫扶與共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結對黨支部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產業興農氛圍。
  • 甘肅天水富集資源引文旅項目 冀保護傳承「祖宗遺產 」
    圖為天水市委書記王銳致辭。 杜萍 攝中新網蘭州7月6日電 (杜萍)甘肅天水市副市長宮輝6日表示,今年,天水將文化旅遊作為首位產業,重點推薦包括投資200億元的麥積區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遊產業園等12個項目,「引進大文化、大旅遊、大健康產業等項目,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