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一個人總是胡思亂想是非常痛苦的,胡思亂想會消耗你的能量,同時讓你會產生巨大的內心衝突。
心理學家進行過統計,對人體內耗因素進行調查,胡思亂想的習慣位居前三,另外兩項分別是拖延症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在被試者中,受胡思亂想內耗之苦的佔32.6%。
很多人在生活中總說自己心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胡思亂想導致,今天老K就和大家從心理學角度專業談談胡思亂想這件事兒。
胡思亂想與抑鬱症
作為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抑鬱症是最讓人崩潰的一種心理障礙,心理學研究發現:抑鬱時,我們很容易陷入具有消極情緒基調的反覆思維(又稱為思維)之中。
其實說的通俗一些就是胡思亂想,抑鬱症會導致人胡思亂想,反過來胡思亂想也會導致人產生抑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老人們常常教導我們對待事情要學會反思自己,可過度反思自己真的是好事嗎?
一項新研究發現,患有抑鬱症的年輕人大腦在認知和情感區域具有高度相關。芝加哥一所大學對30名年齡在18歲—23歲之間進行研究,這些被研究者曾經患有抑鬱症,但其他方面很健康,並且沒有服用過任何藥物。
他們的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同那些沒有患有嚴重抑鬱症的23名被試對比發現:患有抑鬱症的這些人在與反芻思維相關的大腦區域具有高度相關。
最終他們得出結論,反芻思維是人們在陷入抑鬱情緒後的常見思維形式,而反過來喜歡進行反芻思維的人也有更高的風險罹患抑鬱症。
那麼既然胡思亂想的危害這麼大,我們可以解決它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處理:
尊重現實,活在現實
大部分有反芻思維(胡思亂想)的人都會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是理想化的,一旦生活不能按照大腦思維理想型發展,他們就會十分焦慮,繼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反芻思維(胡思亂想)。
所以美國心理學家派克·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提出擺脫胡思亂想重新掌控生活的四個關鍵點: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在這四個關鍵點裡尊重事實與承擔責任就是告訴我們要想重新掌控生活,就必須做到尊重現實。
作者在書中指出:
逃避痛苦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逃避痛苦的傾向,但是有的人選擇讓自己直接面對,有的人卻如同鴕鳥一般,遇到問題便躲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欺欺人。
一個人如果只能靠思維來解決現實的生活,這無疑就是一種逃避現實與責任的做法。
長期胡思亂想非但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反而還會影響你的判斷,繼而嚴重影響你的正常行為能力。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對反芻思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反芻思考的人他們的情緒更加低落,完成任務的能力也更差。
更糟糕的是,他們雖然想的多,可行動力極其差,而且行動力也很差。典型的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解決問題,擺脫反芻思維,學會去「做事情,行動起來」,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才是擺脫胡思亂想的好方法。
學會活在當下,簡單思考
解決反芻思維(胡思亂想)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學會活在當下。佛教有個方法叫做內觀就是幫助人們活在當下的辦法。
它的核心點就是讓你無條件關注當下的一切不做判斷,我這裡加工一下,如果你長時間胡思亂想,我們根本不用理會這些念頭,此刻你該做什麼繼續做你當下的事情就好,長此以往你就會慢慢學會帶著胡思亂想做事情,這些胡思亂想也不會影響到你了。
通過聽從自己的本能,我們可以獲得一種「簡單的智慧」。心理學家Gerd Gigerenzer認為,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基於複雜的經驗法則。
Gigerenzer說,要在一個複雜的世界裡做出正確的決定,你必須善於忽略信息。
這就是正念認知、瑜伽冥想、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內觀很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後我想說,無論怎樣的幻想,我們都要面對現實,然而如果將大把的時間花費在幻想上,會導致我們一事無成。
如同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形容:「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希望大家可以按照我上述列舉的方法來調整自己,學會擺脫反芻思考(胡思亂想)吧!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