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封葑、樊華實習記者黃玥琪採寫廉勇攝影
「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向觀眾展現了盛唐風貌,而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就是唐代的建築。在瀋陽的東北大學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系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就曾經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找到了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第二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大殿。」
8月9日,瀋陽日報暑假特別策劃——走進「藏身」大學的特色博物館正式啟動,第一站來到瀋陽建築大學建築博物館,邀請建築博物館副館長劉萬裡副教授當「大導遊」,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中外建築史的穿越之旅。劉萬裡副教授旁徵博引的講解,讓孩子們大呼過癮,不僅拿筆記錄,還有許多孩子現場畫起了小素描。
序曲 孩子們提前「集合」開啟一場發現之旅
上午9時正式集合,很多孩子和家長提前半個多小時就趕到了活動現場,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在孩子們的臉上一覽無餘。
「藝術有著穿越時空的生命力,讓我們用一雙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開啟這次難忘的旅程。」啟動儀式上,瀋陽日報編委、科教事業部主任賈詠對前來參加活動的同學們提出了冀望,希望孩子們都能在活動中看有所感,學有所用。帶學生「組團」參加活動的和平一校大隊輔導員金帥老師表示:對小學生來說大學是一個特別令人憧憬的地方,是孩子們的一大興趣點。這次活動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參觀機會。
第一章 從西方到東方用心體會建築之美
「這是巴黎聖母院的模型,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這是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殿,距今已999年,這個遼代建築,是當時的大遼皇帝送給媽媽蕭太后的……」劉萬裡副教授從歐洲古建築講到西方現代建築,從故宮講到中國各地的特色建築,吸引孩子們圍著精美的建築模型仔細端詳,很多細心的同學拿著小本子記錄相關的知識。
南京一校的王崬潤,不僅自己聽得認真,還當起「小導遊」,給身邊的同學們講起剛剛聽到的建築小故事。蓮花小學的牟晗相,拿著一個小本子,一邊走,一邊聽,一邊畫,她開心地說:「建築太漂亮啦,我要畫下來給朋友們看。」
南昌中學的張理哲聽得格外認真,他說:「歐洲的旅遊經歷讓我對哥德式的建築有了一些了解,這次活動豐富了我的知識面,不僅僅是哥德式,我也喜歡其他類型的建築了。」和平一校的韓曉冉說:「劉教授的講解非常生動、詳細,感覺到教授是個滿腹經綸的人。」
珠江五校郭其然的奶奶一直跟在教授和孩子們身邊:「活動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家長也受益匪淺,感謝瀋陽日報把這麼好的資源帶給孩子們。」
第二章
「變身」小小建築師親手感受建築之精
結束了充滿驚喜的穿越之旅,孩子們來到了期待已久的互動環節。瀋陽建築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講解蒙古包和垂花門的設計理念,手把手地教大家搭建建築模型,助力孩子們成功「變身」小小建築師。每個孩子都自己動手,用膠水銜接起一個個部件,很多家長也一旁學習觀看……
活動志願者、瀋陽建築大學大三學生吳子靜表示:「非常開心這次能來教孩子們做模型,這個動手的過程能讓孩子們了解建築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來的。」
「我有點喜歡上建築學了呢!」文化路小學楊子默同學告訴記者,「大哥哥告訴我說,建築學很有意思,一道數學題只有一個唯一的答案,而在做建築設計的時候,不追求『唯一』,而是越有創造力越好,有多種可能等著你去想像和創造。」
尾聲
來自瀋陽日報的驚喜獲得「社會實踐證明」
愉快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在孩子們遺憾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本次活動又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大大的驚喜——發放此次活動的專屬禮物:「社會實踐證明」,並邀請劉萬裡副教授和本報記者一一發放。
站在建築博物館大門前,舉著寫著自己名字的專屬「社會實踐證明」,相機快門的「咔嚓」聲,完美記錄下這幸福滿滿的一刻。和平一校學生韓曉冉的媽媽說:「之前也帶孩子參加過博物館的活動,可是費用高昂,這次瀋陽日報組織的是公益活動,特別難得。」
瀋河區教育局德育科科長王丙利表示:「走進大學裡的博物館和走進社會上的博物館不一樣,在這裡知識性和實踐性能更好地融為一體,對孩子們未來學習的規劃有很大啟發。」
劉萬裡副教授也表示:「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建築,與其他生活中的藝術相輔相成,能很好地提高孩子們的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