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文藝報社、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共同承辦的《多瑙河的春天——「一帶一路」上的鋼鐵交響曲》作品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協會召開。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胡平,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傳會,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等20餘位知名作家、評論家圍繞該書的題材、主題、結構、語言、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解讀。大家一致認為,該書的出版恰逢其時,作家創作態度嚴謹,採訪深入,故事感人。作為第一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創作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以文學化的手法,藝術地展現了「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實際成績,也從側面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
●一部講述「一帶一路」的好作品
《多瑙河的春天——「一帶一路」上的鋼鐵交響曲》由河北報告文學作家王立新創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和花山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該書採用長篇報告文學的形式,以河鋼集團成功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並扭虧為盈的故事為主體,通過發生在「一帶一路」上的感人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美好前景。
「這是一部振奮人心、鏗鏘有力的交響曲。」李敬澤表示,王立新不僅是報告文學作家,還是一個「鋼鐵戰士」,十幾年來始終把根扎在鋼鐵工人中間,扎在鋼鐵行業中間,長期關注鋼鐵行業,寫過多部關於鋼鐵行業的報告文學,有力地體現了中國特別是河北鋼鐵行業十幾年來的發展歷程。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河北省鋼鐵行業進入新時代以後,在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為其他鋼鐵企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他同時認為,這也是為數不多的反映「一帶一路」成就的重要報告文學作品,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所以《多瑙河的春天——「一帶一路」上的鋼鐵交響曲》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的認同。他認為,該書的出版恰逢其時,在主題出版方面又多了一本好書。這部作品是在國際國內雙重背景下關注「一帶一路」和鋼鐵行業,不僅使讀者加深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而且河鋼塞鋼管理團隊採用人才本土化、文化本土化和利益本土化的本地化管理理念,使中國企業在海外又走出了一條道路,為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路徑。
李炳銀同樣表示,這部作品不但寫出了河鋼怎麼走出去,在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新的立足點,同時也寫出了「一帶一路」給沿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福祉。這部作品寫得很有激情、富有詩意,把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生產的局面結合得非常好,並且主題不斷深化,從河鋼走出去,到站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看河鋼塞鋼,用生動的故事寫出了「一帶一路」的影響,這是一部講中國故事的好作品,講「一帶一路」的好作品。
●為鋼鐵題材打上溫暖底色
為了創作好這部作品,作家王立新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深入基層進行採訪和寫作,並遠赴塞爾維亞,對河鋼塞鋼公司進行實地採訪。《多瑙河的春天——「一帶一路」上的鋼鐵交響曲》不僅闡述了河鋼塞鋼的成功,也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中國和塞爾維亞人民之間的感情,這也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可。
胡平表示,這部作品體現了報告文學題材走向國際的一種新發展。作品中不只寫了企業的併購成功,體現了河鋼的氣魄,而且寫出了中國和塞爾維亞兩國人民的友誼,寫出了經濟方面以外的人道主義精神,比如保證5000多個塞爾維亞工人不失業,並且不斷提高工資待遇。在寫河鋼塞鋼管理團隊的同時,也強調了塞爾維亞工人對工作的認真負責,體現了大國氣度,顯示了中國報告文學走向世界的一種趨勢。
「這是一部激情之作、求實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大情懷、大視野的報告文學。」葉梅表示,通過這部作品能感受到作家王立新始終充滿激情,他的激情來自於對河鋼的深情以及對他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並且把這種深情延伸到遙遠的異國他鄉塞爾維亞,延伸到當地的人民。這部作品中還有一種柔情,他寫人的命運、家庭,寫到個人的小故事和細節的時候充滿柔情,這也體現了他的情懷。這樣的基調使他在撰寫《多瑙河的春天》這部重大題材的報告文學時,有了強烈的、明亮的、溫暖的底色。這部書最大的成功正在於書寫了「一帶一路」上的新傳奇。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秘書長向雲駒也表示,把剛性的題材和柔性的抒情相結合,是寫作上的一大特色。
●譜寫新時代的輝煌樂章
與會專家對這部作品的謀篇布局以及寫作特色也進行了探討。中國作協辦公廳主任李一鳴認為這是一部大時代背景下中國融入全球的恢宏壯麗的著作,展示了河鋼立足鋼鐵、走出國門、走向全球的圖譜,同時寫出了一種氣象、一種精神,與時代大勢同頻共振。這是一部詩性昂然的、壯美的、激越的樂章,讀這部作品能夠體會到音樂感、鏗鏘的節奏。「整部作品以短章、短節、短段、短句為主,簡潔凝練,帶來一種激越的、鏗鏘的、前行的感覺,而且以多瑙河詩性的意象和鋼鐵交響曲命名,使這部作品充滿音樂感和詩性。」
李朝全認為,該書通過很多細節體現了河鋼塞鋼團隊通過紮實的工作,實現了扭虧為盈,為當地鋼鐵企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另外,作家用心謀篇,巧妙地運用交響曲的結構,與著名樂曲《藍色多瑙河》交相輝映,把河鋼塞鋼團隊比喻成鋼琴演奏者,他們彈的是一架一百多年的「老鋼琴」,在「老鋼琴」上通過起承轉合,彈出了十幾個樂章,有主旋律、有和聲,構成了一篇新時代的輝煌樂章。
(燕都融媒體記者康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