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2020-12-06 腦洞趣味歷史

莊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們商量後,決心一人出點錢,好好厚葬自己的老師。

莊子制止了他們:別別別,我以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連璧,星辰做珠玉,萬物當作我的殉葬品,給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珍貴豐厚嗎?何必要再破費錢財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

弟子們回答說:我們擔心烏鴉、老鷹之類的東西啄食先生。

莊子:在天上被烏鴉、老鷹啄食,在地下被螞蟻吃,你們從烏鴉老鷹嘴裡搶食,然後交給螞蟻們,這是何其偏心啊。

原文: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雜篇·列禦寇》

評析:莊子所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們相互爭霸,百姓的生活始終處於動亂之中。

這種生命安全隨時面臨著威脅的時代,像老子、莊子和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們,都對生死這個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1、孔子

其中孔子認為,與其去擔心死後如何,不如專注眼下,盡心盡力過好自己當前的日子。

《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2、老子

老子認為,生與死是生命的兩個階段,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生,卻因為自己不愛惜身體,導致短命的人又佔十分之三。

《道德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3、莊子

莊子的生死觀與孔子、老子相比,又有所不同,他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莊子·外篇·至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 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在莊子心中,一開始世間並沒有生命和死亡的概念,只是後來,天地間產生了氣,氣又演變成了形骸、生命和死亡。

這種生命的演變關係,就如同春秋冬夏四時的運行規律一樣,是由一種生命形態到另一種生命形態的轉換關係。

所以,莊子的生死觀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開始。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這種生命安全隨時面臨著威脅的時代,像老子、莊子和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們,都對生死這個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孔子認為,與其去擔心死後如何,不如專注眼下,盡心盡力過好自己當前的日子。、老子相比,又有所不同,他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 莊子如何看待生死?
    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對於生死,莊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一如說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沒有覺得說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喜,他也不覺得死亡未臨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怕,他說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裡去,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莊子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對生死問題思考最深入、影響最大的一位。他以理性、自然、個體為出發點探討生死問題,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遙」的生命和超越、達觀的死亡觀。先秦時,儒、道、墨三家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生死的超越,而其中以道家功勞最為卓著。老子討論生死的言論較少,他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地保存自己。對生死問題討論最多、研究最深的是莊子。
  • 莊子的生死觀:辯證論生死,尊重生命,無懼死亡
    所謂生,即生命的獲得,那麼死,便是生命的失去。生與死是一切與生命有關價值的基礎。無論什麼時候,生與死都是人們一直談論和思考以及難以迴避的問題。儒家將生死看作生命的起始和終結,認為貴賤生死均由天決定,這是人道的體現,也是禮的目的;墨家推崇節葬,強調個體生命的價值表現為為天下的利益而犧牲自我的精神;道家中老子主張「重生」,以柔弱、被動的方式,通過「寡慾、去知」來保全生命……那麼莊子的生死觀又是什麼呢?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而是他看破生死變化
    在若有若無,恍恍惚惚之中,天地賦予了氣息,然後變化才形成了形體,順應四時的生長,才有了生命。如今又變化成死亡的狀態,即沒有生命。這種變化,不就和四時周而復始的變化一樣嗎?既然是這樣,那又有什麼值得傷心的呢?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氣的聚集,人的生命存在是氣息聚齊的現象,人的死亡是氣機消散的表現。
  • 孔子:有趣的靈魂如何看待生死?
    由於文化、宗教原因,很多人對死亡或多或少存在焦慮和恐慌,雖然理性上認為死後什麼都沒有,但是情感上放不下,以至於過於恐懼,忽視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事物。智慧的古人是如何面對「生死」這個繞不開的話題呢?莊子是一個早早就勘破生死的人。他認為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如同四季更替,日月更迭一樣,是自然現象,是一種自然的循環。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
  • 莊子深受孔子後學的影響,但莊子選擇了老子思想,對其發揚光大
    老子不帶學生,當然沒有弟子門人。一百多年後,出現了莊子。那莊子跟老子有什麼關係嗎?從《莊子》和同時期其他文獻看,莊子似乎也是孔子後學的學生,最起碼是深受孔子後學的影響。但莊子選擇老子思想,對其發揚光大。當時儒、墨是顯學,而莊子對於紛亂的社會採取積極逃避的辦法,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虛偽的道德說教進行尖銳的批判。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孔子的道文化就是教育我們如何做人的原則!格物致知也!②道是指宇宙萬物的發生、存在、發展、運動規律和法則,而且是總規律總法則。③道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準則和標準。老子說道有兩種表現模式,一個是無,一個是有,有生於無,無中生妙有。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由「無」生出來的。
  • 莊子:生死是自然過程,出生不必喜悅,死亡不必悲傷!
    老子和莊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道」生萬物且存在於萬物之中。老、莊之「道」側重點不同,老子之「道」更體現整體性和全局觀。莊子之「道」強調內化,通過「心齋」「坐忘」等方法體悟、探尋「道」,並最終實現「逍遙」狀態和「道」境界。
  • 老子和莊子哲學的精髓
    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又稱「東方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幾乎相同時代產生,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生命哲學和辯證法哲學。
  • 莊子論生死,無憂無慮,順其自然
    作家藝術家的意見多少都帶有情感色彩,如司馬遷、李清照、蒙田、史鐵生,陶淵明甚至未死亡之前就給自寫了輓歌,描述親人給自己送葬時的情形,但也只是藝術家的豁達而已。老子是冷靜理性的,也只是說了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只有莊子不厭其煩的闡述過生死問題,而且討論的非常仔細。莊子是怎樣理解生死的呢?
  • 莊子| 是如何珍惜生命,看淡生死的?
    生命的短暫和不可逆更顯示了生命的寶貴,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個春夏秋冬,冬去春不再來,我們應該如何珍愛生命,才不枉來到人間走一遭?在這裡,莊子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珍愛生命莊子在他的著作中寫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從生死問題思考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生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生命中最大的課題,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一般人壽命都比較長,可以活到八九十歲,甚至可以活到一百歲,但是如何有尊嚴地活著,離開這個世界時也沒有遺憾,平和地離去,這是現代人思考生死問題的最難的課題。
  • 莊子著名的齊生死思想,到底怎麼理解
    隱者的傳統問題,是如何在亂世自我保全。這問題發展到莊子,可以說發生了根本的逆轉。亂世中自我保全的問題,到莊子這兒被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解決了。隱者傳統的所有的回答與理論,都沒有懷疑在隱逸中找到個人自足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莊子面對著這個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卻是相反的。
  • 面對死亡話題,莊子輕鬆灑脫,孔子閉口不談
    莊子是屬於能夠讓每一個人的生活變得輕鬆的人,當你覺得壓力很大的時候,看看《莊子》就會放鬆很多。莊子讓人們對死亡都不甚恐懼,孔子從來不談論死,一天他的學生子貢跑來問孔子:「夫子,人死了以後到底是去哪裡了?」
  • 莊子妻子亡故,他卻鼓盆而歌,原來他是這樣看待生死!
    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所著《南華經》為道家經典著作,莊子也被後人奉為南華真人。關於莊子有很多小故事,代表了道家學派對待生死的看法,其中最為著名的為莊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莊子《大宗師》,是道家的墓志銘,正面論述了死亡這一人生問題
    但莊子卻以其《大宗師》,不僅為自己,也為道家學派,立下了一塊沒有刻在石上的墓志銘。在先秦諸子裡,只有莊子正面系統地論述了死亡這一人生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大宗師》裡講了一個故事,說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是三個心心相印的朋友。後來桑戶死了,孔子就派子貢前去幫助料理喪事。
  • 莊子哲學的根本問題——找到這樣一條道路
    有人甚至說,「遊」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雖然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遊世思想,但並不能掩蓋後者的存在。遊世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人生面臨那樣深廣的痛苦,如何找到個人解脫的道路,這在莊子哲學中是一個根本的問題。這其實也是隱者思想傳統之中的根本問題。莊子像他以前的隱者一樣希望在黑暗世道中找到個人出路。遊世就是莊子提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