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個時代裡,人們對於文化的追求都不曾止步。哪怕秦始皇荒唐得焚書坑儒,依然有人一心向著聖賢書,不肯拋棄書本中的知識。封建朝代基本以武力打天下,但倘若沒有一點謀略,也只有靠蠻力的武士而已,有文化的軍師才是治將之才。
來到隋唐時期,朝廷漸漸意識到選拔文化人才的重要性,歷經千年的科舉考試便應運而生。歷經各朝各代,科舉的內容也稍微變動,但用意都在於選拔優秀文官。古人曾云:「百無一用是書生」,在科舉考試出現之後,便無人再敢羞辱書生。
來到現代,高考也如同古代的科舉一樣重要。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時,有大量考生報名,當時出現了高考第1位女狀元,語文差1分到100,43年過去了她怎麼樣了?
下鄉插隊陷入迷茫,高考恢復後努力備考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還曾走過不少的彎路。十年文革時期,文化知識被錯誤地批判了,學校教育也很難再繼續下去。
許多人便到了鄉間插隊,按靠勞動去賺取工分。在那樣的年代裡,埋頭苦幹似乎是最保險的方法,但同樣令很多知青陷入迷茫。劉學紅便是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迷茫了,在讀完中學之後,她跟著別人一起插隊勞動,覺得自己的生活似乎失去了方向。
她的經歷,也是無數知青的縮影。
1955年,毛主席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自此之後,許多讀完中學的知青被安排上山下鄉,每年的人數高達百萬。劉學紅下鄉時已是1976年,面對的依然是高強度的勞動。
在勞動過程中,許多人已經接受了生活,而劉學紅則渴望有一個去往別處的機會。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時隔一年之後,國家宣布恢復高考制度,她也成了參加高考的第一批考生。在當時,無數知青寄希望於高考,難度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每一個人都十分認真地備考。
劉學紅本身文化底子好,再加上下足功夫在備考。1977年高考後,她順利被北大錄取,也是高考的第一個女狀元。
高考作文登上報紙,差一點滿分的文科女狀元
在古人的筆下,考中科舉的歡喜也溢於紙上,最極端莫過於《儒林外史》中的範進。「範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同樣是千辛萬苦考上了,劉學紅對於自己的「狀元」身份卻是後來才知道的。由於當時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屆,高考放榜時並不會直接公布分數,以至於到現在劉學紅都不知道自己具體考了多少分。
但當時,她的高考作文直接被放到了報紙上。原來是因為她的作為寫得非常好,差一分就是滿分了,她也成了當年的文科狀元。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高考考上了便意味著後續的「開掛」。她入讀北大文學系之後,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在劉學紅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強大力量。在那樣貧瘠辛苦的年代裡,知青在勞動之餘還抓緊時間複習,只為能夠把握住高考的機會。1977年,憑藉高考,劉學紅開啟了她人生的逆襲,也走向了光明大道。
在從北大畢業之後,她順利進入中國青年報工作。對於文學專業的她而言,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工作。在當時,這份工作是難得的鐵飯碗,她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一番成績。隨後她憑著業績逐步晉升,還成了青年在線的總經理,一步步走向了不一樣的人生。
時隔43年,每一年的高考都承載著許多人的故事。在如今高校擴招的情況下,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遠不比七十年代。在第一屆高考就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劉學紅的文化功底不可小覷。這樣的一個人,在走出學校之後,更是有一番天地可供奮鬥。
由於年代久遠,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第一個高考女狀元的故事。但在恢復高考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她始終是一個標杆,也是高考史上的一個傳奇。當年意氣風發的考生如今已年歲高了,她留下的也是七十年代的印記。時隔43年,她的位置依然是受大多數人仰望的。
小結
一切苦難,都不可能打敗真正的勇士。下鄉插隊的知青,也用他們的努力,驗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1977年臘月的高考,讓她在寒冬中爆發出新生的力量。時隔四十多年,也依然是眾多人們的榜樣。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