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一帶一路」促亞洲文明交流——訪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

2020-12-21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金邊5月12日電 專訪:「一帶一路」促亞洲文明交流——訪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列

新華社記者毛鵬飛

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列近日在金邊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一帶一路」倡議為柬埔寨和中國及其他亞洲文明之間的交流合作帶來很多新機會。

貢維列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他多次受邀前往中國參與文化交流活動。「我去了中國很多次,參加展覽、會議、論壇等多種文化交流活動。因為『一帶一路』,我們交到很多中國朋友,我們之間有很多交流。」

貢維列說,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柬埔寨和中國的博物館有了更多機會來加強文化交流,兩國的考古學家也因此能夠開展更密切的合作。「4月底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我們有15件精品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上展出。」

「為了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我們又精選了十件文物到中國展出。這是一次盛會,是柬埔寨展示文化和文明,與其他國家分享在文化保護方面經驗的好機會。」貢維列說。

本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旨在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共同發展的平臺,增強亞洲文化自信,促進亞洲協作互信,凝聚亞洲發展共識,激發亞洲創新活力,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

貢維列說,從柬埔寨國家博物館的遊客情況就能感受到柬中人文交流的活力。「近年來,中國遊客增長非常迅速。幾年前大部分是歐美遊客,但是現在來柬埔寨國家博物館參觀遊覽的各國遊客中,中國遊客最多。我們計劃出版中文版遊覽指南,並專門培養會講中文的講解員。」

談到柬中兩國未來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貢維列表示,希望能夠推動柬埔寨和中國的博物館之間更廣泛更深入地合作,並希望能夠看到兩國專家在柬中關係的歷史方面開展更多研究與合作。

相關焦點

  • 90秒 | 穿越時空的文明之約 亞洲文明展亮相孔子博物館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5日訊 4月24日,由孔子博物館主辦的亞洲文明展在曲阜開展,展覽通過敘利亞、柬埔寨、巴基斯坦、黎巴嫩等1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51件(套)文物,生動地再現了亞洲文明間的交流互鑑,展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古老商路上各民族交流互鑑的動人故事。
  • 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峰會在京召開 十國博物館館藏四海同心景泰藍瓶
    導讀  今日,「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交流(2017)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盛大召開,論壇聚焦文化領域學術研討和教育交流,近百位來自義大利、俄羅斯、伊朗、保加利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部門領導、博物館館長、專家學者及世界各國手工藝大師和非遺技藝傳承人共聚一堂。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願更多一帶一路文物藏品走出庫房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是保留和傳承人類文化基因的殿堂。博物館事業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認識世界博物館事業發展呈現的新特徵,準確把握博物館文化功能面臨的新挑戰,更加積極地聯合協作、開拓創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博物館的共同使命。
  • 博物館應成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文化通道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它是迄今所見古代阿拉伯地區與中國進行直接貿易的最早考古證據,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地位。與此同時,如何讓博物館發揮「國家客廳」的作用,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文化通道,通過文化聯動,共同保護和傳承人類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環境……這些話題成為業界專家熱議的焦點。
  • 加強廣播影視交流合作 助力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攝製組將分赴寮國、柬埔寨、緬甸的項目村莊,用三年時間與中國派出的工作隊員、當地村民「同吃同住」,記錄「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東協國家的減貧合作以及中國減貧經驗促進所在國、所在村莊減貧的實踐成果。廣西南寧臺聯合東協多國主流電視媒體共同舉辦「春天的旋律」跨國春晚,已連續舉辦12屆,成為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10億觀眾的文化交流品牌。
  • 大師小匠以國之名禮遇「一帶一路」全球外交官非遺文化交流論壇
    以文化搭建交流之橋,用文化將中國與世界聯繫在一起,進行無國界的碰撞,不僅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也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通過個人的影響力傳遞不同國家的文化聲音,增加了各國物質文明交流的空間,也為各國文化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渠道。
  • 吉美博物館館長:流落境外的中國文物是中國文明的大使
    位於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是歐洲最大的亞洲考古與藝術機構,其6萬多件藏品涵蓋亞洲大部分地區、縱貫5000多年歷史。館長馬卡列烏認為:「流落境外的中國文物是中國文明最好的大使」。吉美博物館外觀。2013年上任的蘇菲館長此前在羅浮宮供職了19年,她本人是伊斯蘭藝術的重要研究者,並在2003年創建了羅浮宮伊斯蘭藝術部。澎湃新聞記者與她同觀展覽,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她的「伊斯蘭趣味」。在專訪中,蘇菲館長談了吉美博物館的發展歷程,也就此前頗受大眾關注的法國歸還中國春秋時期文物一事提出了看法。
  • 專訪:期待韓中攜手推動亞洲文明共同發展——訪韓國亞洲文化院院長...
    新華社首爾5月17日電專訪:期待韓中攜手推動亞洲文明共同發展——訪韓國亞洲文化院院長李起杓新華社記者耿學鵬 陸睿韓國亞洲文化院院長李起杓近日在首爾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能夠促進亞洲各國交流互鑑
  • 專訪: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訪巴黎歷史博物館館長...
    新華社巴黎5月18日電專訪: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訪巴黎歷史博物館館長紀堯姆新華社記者張曼「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傳播著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大眾化的場所,供人們探討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 國博舉辦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
    來自五大洲24個國家的40餘位國際一流博物館館長或代表以及國內50餘位博物館館長或代表齊聚北京。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歐敏行等出席開幕式。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單威主持開幕式。「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 簡訊| 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出席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
    2019年4月11日至12日,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召開。來自五大洲24個國家的40餘位國際一流博物館館長或代表,以及國內50餘位博物館館長或代表齊聚國博。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受邀出席。
  • 首屆「一帶一路」非中藝術交流展暨非中文化論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10月24日,首屆「一帶一路」非中藝術交流展暨非中文化論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肯亞體育與文化遺產部文化理事齊普洛普·拉賈特,肯亞駐華大使館代辦奧迪波,辛巴威國家藝術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尼古拉斯·摩尤,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陶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港澳臺辦公室)非洲處調研員張慶華等出席藝術交流展開幕式,中非藝術家代表,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教授近百人參加活動。
  • 「開創亞洲美術的新紀元——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即將舉行
    儘管有些國家目前的國家美術館正在建設中,但得知本次論壇舉辦的消息後,也通過各種途徑與主辦方取得聯繫,希望可以參與到亞洲美術館長、專家的對話中來。作為亞洲首次美術館長的高級會晤,本次論壇也受到了日本和韓國的國家美術館的關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金潤洙先生,收到主辦方的邀請後,還向主辦方要求推薦韓國三星美術館以及全北道美術館參加此次論壇。
  • 專訪:「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建立國際關係新框架——訪埃及開羅...
    新華社開羅6月22日電 專訪:「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建立國際關係新框架——訪埃及開羅大學經濟與金融法教授賈巴拉新華社記者李碧念 瑪爾瓦·葉海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雙贏的夥伴關係基礎上,為國家間交往提供了一個更加公平的模式
  • 「從文明交流互鑑中汲取力量」(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nbsp&nbsp&nbsp&nbsp「從文明交流互鑑中汲取力量」(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nbsp&nbsp&nbsp&nbsp——訪法國當代中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皮埃爾·皮卡爾&nbsp&nbsp&nbsp
  • 大師小匠助力鈞瓷文化走向世界 以國之名禮遇「一帶一路」
    在此次論壇上,「一帶一路」沿線十三國駐華外交官、多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數位政要官員緣聚一堂對國際非遺保護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文化搭建交流之橋,用文化將中國與世界聯繫在一起,進行無國界的碰撞,不僅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也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通過個人的影響力傳遞不同國家的文化聲音,增加了各國物質文明交流的空間,也為各國文化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渠道。
  • 13個國家博物館攜手辦展,234件套古代文物展現絲路之美
    今天上午,「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在國家博物館亮相。來自13個國家的234件(套)精彩古代文物,共同展現絲綢之路沿線及世界範圍內各個歷史時期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資料圖 程功 攝據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一帶一路」沿線的柬埔寨、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蒙古、阿曼、波蘭、韓國、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維尼亞、塔吉克斯坦等12個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這次展覽
  • 第三屆「一帶一路與亞洲佛教文化論壇」在京召開
    、北京佛教居士林、雍和宮、中國民族報、中國文化報、中華英才,內蒙古師範大學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研究院,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佛教界等50餘名代表,共聚一堂,通過回顧闡釋亞洲佛教的歷史、分析其現狀與展望未來,力求以佛教文化為紐帶和媒介,進一步推動亞洲地區各種文化間的交流與相互理解,為促進亞洲地區的文化融合與文明互鑑起到積極作用。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王春法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文化是社會重要的「黏合劑」,是國際交流重要的「潤滑劑」。博物館通過文物展示,能夠直觀鮮活地促進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尊重,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中國國家博物館去年接待外國來訪團組183批次,其中國際政要16批次,國家文化客廳作用日益凸顯。同時,博物館的社會公眾形象是博物館的口碑,決定著博物館的公共話語權、文化解釋力和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積極採用新技術、融媒體塑造和提升公眾形象。
  • 「一帶一路」五年來 中外文化交流成果豐碩(「一帶一路」文化)
    近年來,文化與旅遊部著力建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夯實互聯互通基礎,建立健全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開展「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重點項目徵集活動,培育了一批重點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