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勒·柯布西耶遇見王澍:結合中國山水畫,談談現代建築設計

2020-12-06 早安讀書

不管是山水畫還是建築設計,都是文明發展的符號,都是藝術的表現形式。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的審美提升,追求美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在這個物質需求逐漸被滿足的時代,精神需求成了新的追求,讓人們對建築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建築的功能的追求越來越高。

現代建築的格局,既滿足了大眾的審美,也完成了建築與外界環境的協調性,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體現。

這篇文章以法國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為切入點,結合我國山水畫,來說說王澍設計的現代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 -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

他是法國建築師,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他設計的17個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到世界遺產名錄中。勒·柯布西耶一生當中,在全世界的五大洲共建造了上百座建築。

不僅如此,他也是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他的一生創作出了400多幅油畫,50多件雕塑,還出版過許多書籍。

① 自學建築

1887 年他在瑞士出生,他的家鄉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鐘表生產中心之一。柯布西耶的父親是一名製作手錶的技師,有趣的是,柯布西耶卻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建築師。

他在十幾歲的時候遇到了他一生中的恩師:查爾斯·勒普拉特。他不僅教他如何繪畫,並建議他去學習建築。因為老師的一句話,柯布西耶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自學之路。

除了學習繪畫和建築設計技巧,他用了4年的時間遊歷歐洲各國,去學習各地不同的建築設計風格。從幾何結構到合理採光,他都記住並且為未來的建築設計所用。

② 多米諾屋

多米諾屋

這個設計師基於被戰火損耗的法蘭德斯的住宅需求,柯布西耶創造出了多米諾屋。

其名稱「Dom-Ino」具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拉丁語中的房屋「Domus」,而另一個則是法語中表革新「Innovation」的意思。

這種設計形式讓室內的布局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因為樓梯位於建築的邊緣所以便於隱藏而且不限制整體的結構。

這些想法都在他1926年提出著名的「新建築五點」(底層架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橫向長窗,自由立面)中得以發揮。

③ 他設計出300 萬人的城市 - 光輝城市

光輝城市

在他的設計裡,建築只是一個局部,他要設計的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城市。

城市中不僅有商業中心,有高速公路網,還有城市中的綠化帶,公園,公共設施等現代城市擁有的一切。不再局限於單個建築的設計,他把腦子裡的設計理念放在了他的光輝城市中。

這座城市承載著人們對井然有序的環境的嚮往,他主張建造出更多的高層建築作為基本住宅,容納更多的居民,而把騰出來的空間用作綠化帶優化環境,城市交通則以高速路為主。

光輝城市的設計師在他1930年設計的,不禁讓人驚嘆這樣的超前設計思維,只可惜最後這份偉大的設計卻沒能落成。

④ 奠定建築大師的創作 - 薩伏伊別墅(The Savoye House)

當時的柯布西耶經常給法國中產階級圈設計別墅,在參觀了選址周圍的環境後,他決定讓住在住宅裡的人四面都能看到周圍的樹木和草地。

不僅如此,因為其位於拱形地面,所以他還把起居室架起,用來避開地平線以下的視線。

柯布西耶對於地平線的認識和其他建築師不同,一般的建築師畫透視圖地平線則是基礎,而柯布西耶的地平線則不同,他畫出的地平線有真實存在的必要。就像設計這個公寓一樣,他在設計時考慮到了地平線對於設計的影響。

這和我國宋代的山水畫家的畫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意識到了建築和地理環境的密切關係,地平線不僅僅是一個標杆,更是存在延伸的真實性。

中國傳統山水畫對現代建築設計的影響

山水畫的萌芽期要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當時的水墨畫多以人物畫的形式出現,直到宋代以後,隨著山水畫的快速發展,畫家們開始通過山水畫來傳達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狀態。

藝術是相通的,不管是繪畫還是建築,都屬於藝術創作的範疇。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建築在山水畫中的位置不可或缺,延續到現代,親近大自然的建築設計則可以達到一種自然與建築的融合。

現代建築重返自然,這不僅僅是對建築設計觀念的改變,更是促進人與自然的結合。

王澍(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王澍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的院長,他認為傳統是活在工匠手中的,而不是呆在圖書館的東西。他希望可以通過建築設計將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只有這樣,我們國家的傳統和文化才能一直活下去。

他融合了我國宋代山水畫並創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他是第一個拿過普利茲克獎的中國籍得主,而這個獎被稱作是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下面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都是由我國著名建築設計師王澍設計的:

①寧波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
李唐《萬壑松風圖》

王澍的設計參考了一些宋代的畫作,比如董源的《夏景山口待度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等。

畫作變立體,建築的困難就在於將抽象變具體,又不能失去山水畫中的意境。

建築設計師可以通過對整體建築的設計加上對周圍環境的考察,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山水畫可以給建築設計師靈感,同時又能通過現代的技術和設計將二維平面的山水畫變得立體。

外表看這是一棟現代的建築,但是它卻是蘊含了山水畫理念的重生。當畫中的山水變成了現實中的建築,立體就此呈現。

②中國美術學院 - 象山校區

中國美術學院 - 象山校區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位於杭州,在中國美術學院的象山校區的設計中,王澍運用山水畫作: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來進行設計和創作,營造了一種人文理想主義的建築形象。

現代建築不見得要用前沿的設計來吸引眼球,自然營造出的建築形象更能深入人心。

東方建築的美,就像宋代的山水畫一樣,提筆間就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一個建築與自然相融合的世界。

總結

從勒·柯布西耶巧用地平線的建築設計到王澍結合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建築設計可以看出,設計不分國界,建築的統一追求一定是美與自然,美與人類文明的融合。

地平線就像一個延伸,打開設計師們的想法,讓他們意識到建築和地理環境的密切關係。

中國的山水畫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更是中國偉大文化的體現。我們通過山水,建築體現出了自然和人類的和諧共處。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審美的沉澱,它讓我們感悟時空,感悟歷史,感悟情境,感悟墨趣。

創作裡涵蓋的情感不僅可以通過繪畫傳遞和宣揚,在建築設計中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構成。從文化的角度,建築的設計讓山水畫中環境與建築的完美融合,體現出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需求。

參考資料

《東方遊記》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設計之維》重慶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現代設計殺死了中國傳統文化
    在蔓延城市鄉村的現代造城運動中,如果不大拆大建,城市建築應該如何發展?如果傳統已經被拆為平地,新的城市建築如何在廢墟中接受歷史和生活的記憶,重新建立文化身份的認同?建築學如何化解中國日漸加劇的城鄉衝突?  面對這些問題,他一直在切身實踐,並在設計與教育中尋找答案——「自然」與「生活」或許就是他的答案。
  • 普利茲克獎中國首位得主王澍:現代設計殺死了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像寫詩一樣在造房子。在寧波博物館,他用舊瓦片建成了山水畫般外牆;在富春山館,他用山形的屋頂呼應了周圍連綿的青山;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他用合院式的布局留出了自然;……王澍用自己的建築語言,向全世界的人重新詮釋了中國文化。
  • 王澍:首先是個文人,業餘才是建築
    建築·人物整合/羊城晚報記者 郝婧羽曾經只在建築或藝術界有些名氣的王澍,如今在中國赫赫有名,這股「王澍旋風」讓中國建築界找到了自信。「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築家」王澍說自己「首先是個文人,業餘才是建築。」
  • 王澍:中國慢建築風格的倡導者
    王澍通過自己的小規模建築風格來回擊這種不謹慎的破壞活動。他與同為建築師的妻子陸文宇一起在杭州開了一家名為「業務建築工作室」的10人小公司。這家公司僅僅修建過50座建築,似乎不可能完成改變中國盲目的發展進程的任務。然而,王澍試圖通過他所設計的建築來說服人們。這些建築風格獨特,充滿現代氣息,但會讓人想起中國熙熙攘攘的舊城市。藝術家歐寧說:「他前衛的設計風格來自中國的傳統。」
  • 王澍:踐行中國本土設計理念
    王澍設計的象山校區拋棄了現代建築經典規劃手法,去除了沒有現場意義的軸線關係,對稱關係等手法,而是將周圍環境作為建築規劃的最大依據,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桃花源般美麗的、具有傳統田園特質的新型校區。整體呈現江南古老建築與現代網絡相融共生的和美場景,也和整個烏鎮形成富有生機的時代對話。
  • 王澍:建築的黑白灰
    海上藝號教育,讓設計考研更精準!王澍,作為活躍在中國建築第一線的建築大師,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即使是對那些建築司空見慣的人而言。憑著對項目場地的獨特見解,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高超表達,以及對不同建築材料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著一種獨特的象徵性和延續性。
  • 王澍獲普利茲克建築獎中國建築不再迷失?
    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  王澍與杭州淵源匪淺。而在王澍的建築設計中,我們看見了本土與傳統的「神」與「意」,而在形式上卻又充滿現代與創新的表現,這才是本土建築的未來之道。  2月29日13:02    @劉海韻o_O(武漢市江岸區寅晟創意室內設計中心團隊經理):王澍獲獎作品中的建築材料,來源於拆除的舊磚舊瓦,窗欞構件也都是傳統構件。
  • 王澍設計的寧波滕頭館已被拆除
    寧波滕頭案例館 寧波滕頭案例館由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著名建築設計師王澍教授設計,外觀古色古香,門、窗、牆體、屋頂等運用體現了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築元素,以空間、園林和生態化的有機結合,表現了城市與鄉村的互動
  • 中國教授獲「建築界最高獎」 跟隨王澍看建築
    就像王澍在表達他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的設計時,他提到通過中國古人在自然環境中隨著時間推移而表現的不同活動方式來表達建築設計中「人本」的設計概念,以及凸顯其中人與環境,建築與環境相輔相成的關係,這一點也與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陳洪綬在他的名畫《五洩山圖》所表達的意境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憑著對陳洪綬作品的獨到理解,王澍在設計中採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設計方法,及通過多個空間切面來反映在不同空間狀態下建築形態和人活動方式的變化
  • 王澍:學建築先要學會做椅子
    的確,可以說,建築學科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復興之路,從一開始就是一條探索之路。  究竟什麼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最突出的學術特徵?  王澍說,歸根結底,是思想的獨立性。  「中國現代的建築學完全是西方的,我們的傳統建築學是作為歷史放在那裡的。」而重建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有若干路徑。
  • 王澍:在建築教育的「正規軍」外培養「遊擊隊」
    每學期開學前,王澍會給老師們開一個「比武大會」,每人都要拿出有特色的教案,否則就得走人。比如講園林時,有的老師會摸索中國傳統民居的浮雕,有的研究中國園林裡的器皿器物,還有人將西方現代建築與中國園林結合。王澍,建築師,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普利茲克獎獲得者。
  • 王澍:用中國的方式建房子
    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他喜歡簫管,擅長書法和山水畫,執著踐行中國本土建築學理念,享有「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築家 」美譽。代表作品有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等。    一位老奶奶4次來到他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尋找曾經的「家」    王澍為什麼能獲獎?
  • 白林:王澍建築(教育)批判(四)
    關鍵詞:實驗、實驗、實驗、以實驗之名、「不務正業」的課程、「業餘建築」概要:本文通過中國美院畢業生們的陳述,呈現王澍的以「實驗、探索、本土文化、當代藝術、原創設計、跨學科、手藝、營造」等概念為手段,以「不務正業」「業餘建築」為一種「戲謔」藉口,以中國美院「三不管」的教育舞臺,演繹了自己隨心所欲「玩」設計,為所欲為「戲」教育的 實驗主義理想 。
  •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他只接了一些改造老建築的小活,和妻子生活在20平方的小屋。偶爾去西湖邊喝喝茶。他曾說,這些甲方們都頤指氣使,手裡拿大把錢,指揮你這樣做那樣做,那他們要我幹啥。「我設計不下去了,我沒有找到中國現代建築的表達方式。」
  • 業餘的建築師王澍
    當他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同時為三個不同的地方設計博物館的時候,他描述了另外一種工作狀態:「我的妻子陸文宇是我工作室唯一的合作夥伴,其他都是我的學生。我給他們放了一個月的假讓他們回家,這樣我能關注於三個博物館的工作。但是他們不是在度假。」他們都有家庭作業:關於法國哲學的書籍、中國山水畫、電影、去鄉村旅行以及任何會有所幫助的東西。
  •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群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只是個造房子的
    「我設計不下去了,我沒有找到中國現代建築的表達方式。」 王澍也正是基於此去做設計,比如他的代表作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他說,這個建築建成時,杭州建築界的反映是:如果要找杭州最醜的建築,就去象山看一看。
  • 王澍獲「建築界諾貝爾獎」
    2月27日,中國建築師王澍獲得了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王澍是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公民。此前,美籍華人貝聿銘在1983年獲得這項大獎。這一獎項是目前全球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也因此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 王澍實驗建築引爭議 窗子小光線暗廊道像迷宮
    2月29日,2012年度「普利茲克獎」獎章刻上了中國建築師王澍的名字,在最短時間裡,他的作品被傳媒一一搜尋出來,許多人因好奇而前往一探究竟。幾天來,來自普通人的評議分為兩種,一種說感受到了匠心獨具和中國傳統建築風韻的魅力;另一種卻糾結於房子的「怪」和「偏」,以及使用上的種種背離常規。  堅固、實用、美觀,是建築的三個基本條件。
  • 美院教授的設計被群嘲太醜?王澍:我只是個造房子的
    他只接了一些改造老建築的小活,和妻子生活在20平方的小屋。偶爾去西湖邊喝喝茶。他曾說,這些甲方們都頤指氣使,手裡拿大把錢,指揮你這樣做那樣做,那他們要我幹啥。「我設計不下去了,我沒有找到中國現代建築的表達方式。」
  • 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我是個文人 建築是種情趣
    王澍(以下簡稱王):這個獎是發給中國的,首先是對中國現代建築的一種承認。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曾說,中國沒有現代建築,沒有建築師,沒有建築學。現在終於有了。但不止如此。我們對現代和傳統的衝突、對材料和地方工藝的繼承和消化、對生態和可持續性發展等等問題的探討,是超越國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