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代性解釋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代性解釋

2018年01月23日 15:33 來源:《學術研究》 作者:高兆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本文在現代性背景中,從社會哲學的維度,理解現代性過程中的信任危機。本文認為:日常生活世界根本性變革所造成的傳統斷裂、存在的孤獨以及制度性承諾的乏力,是現代化過程中信任危機的基本成因。

  關鍵詞:信任危機/現代性/現代性解釋

  

  信任危機是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經驗事實。本文所說「信任危機」指社會成員相互交往過程中由於缺失有效性承諾而導致的缺乏基本信賴之不確定乃至不安全關係狀況;所謂「現代性理解」,則指現代性過程背景中理解這種信任危機的形成、內容及其演變。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對傳統交往方式、人格類型、社會價值體系與規範內容形成根本性衝擊。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的信任危機現象,從根蒂上說,首先是緣於現代性進程中對傳統批判揚棄所帶來的傳統斷裂的無根狀態。

  一、現代性進程中的傳統斷裂

  現代性是一個內容龐雜且極富歧義的概念。然而,就其內容所指乃相對於傳統而言,它標識的是人類進入近代以來在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知識理念體系、個體—群體文化心理結構及其文化制度方面所發生的全面轉型這一歷史過程,其所表達的既是以經濟生活方式現代化為基礎的經濟—政治結構、社會制度的現代轉型,亦是人類知識理念體系重新勘定與建構的價值體系的現代轉換,還是個體—群體文化心理結構及其文化制度的現代變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代性與現代化、現代主義又是內在相通、意旨相同的概念。(註: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第3頁。)在一種統攝性理解中,現代性作為一個價值概念,它所標識的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斷裂,它所指示的是不同於傳統社會的日常生活關係及其知識體系與文化—心理結構價值精神類型,這種新的日常生活交往、知識體系與價值類型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我們帶離傳統的秩序軌道。因而,雖然現代性含有時間的因素,但它在實質上卻不是一個時間範疇,而是一種歷史—價值範疇,它隱含著對於傳統的價值越超性。(註:根據吉登斯的說法,現代性具有斷裂的特質,它「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在外延方面,它們確立了跨越全球的社會聯繫方式;在內涵方面,它們正在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帶個人色彩的領域。」見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田禾中譯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4頁。)現代性過程,不僅僅是一場社會物質生活方式與日常交往方式的變更,亦「不僅是一種事物、環境、制度的轉化或一種基本觀念和藝術形態的轉化,而幾乎是所有規範準則的轉化——這是一種人自身的轉化,一種發生在其身體、內驅、靈魂和精神中的內在結構的本質性轉化;它不僅是一種在其實際的存在中的轉化,而且是一種在其判斷標準中發生的轉化。」(註:馬克斯·舍勒:《資本主義的未來》,羅悌倫等中譯本,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第207頁。)即,現代性過程不僅僅是人的實際生存的轉變,更為根本的是人的價值坐標體系、存在意義標尺的轉變。

  馬克斯·克勒(M.Scheler)曾極為深刻地揭示現代性的「價值顛覆」性質。(註:參見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羅悌倫等中譯本,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現代性的特質之一就是懷疑、批判、否定,就是反傳統。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無一不是以挑戰既有偶像、權威,破除那曾不容置疑的神聖為使命。尼採(F.Nietzsche)當年宣稱上帝死了、偶像幻滅,魯迅吶喊要推翻已存在了數千年的吃人筵席,他們所表達的正是這種懷疑、批判、否定性精神。懷疑、批判、否定,既是思想解放的標識,亦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正是在這種思想解放的懷疑批判否定性中,傳統的價值觀念、意義系統崩塌。反傳統的懷疑、批判、否定,為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及其價值坐標尺度的重新勘定,提供了一個可能世界。沒有這種懷疑批判否定,就不可能有現代性本身。現代性社會是對傳統的否定性產物。

  現代性在懷疑批判否定傳統的同時,卻面臨著兩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其一,人不能沒有傳統,以及由此所引出的;其二,在對傳統懷疑、批判、否定的同時,如何使傳統在斷裂中獲得新生。

  傳統既是一種歷史、文化、價值,亦是一種存在的家園與依賴,它給人存在依託、精神安頓與生命之根。在既往反覆進行的日常生活過程中,傳統所提供的那些交往價值規則與行為規範,使人感到是那麼熟悉親近、有效可信。傳統的價值法則與規範要求在傳統生活中既充滿神秘性,又富有神聖性,令人們情感上敬畏仰慕,並轉化為內心信念與信仰。正是在這傳統中,人們獲得了某種存在的安全感。現在,傳統本身被懷疑、批判、否定,人們原先賴以安身立命的生命地質層突然發生了斷裂、塌陷,生命存在處於無根基懸浮空虛狀態,岌岌可危。靈魂無所安頓,精神無所慰藉,行動無所標準,未來無可預期,人們陷於形上學的絕望。上帝死了,神聖不再存在,原先作為正義與善之化身並承負主持正義、伸張公理的超驗消失了,既有的社會公正秩序、善之美德,在被祛魅的同時,連同公正、善本身一起消解。正義、善不再富有魅力。人們在形上學的意義上成了流浪兒,處於純粹外在偶然性支配控制之下。對生命存在的流浪無根、無所依賴、無可預期、無可奈何的形上學的絕望中,孕生出信仰危機,並演化為舍勒所說的「怨恨」情緒: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成了自己的異物,在冷漠無動於衷之下不自覺地懷有某種敵意。既然生命的地質層斷裂塌陷,既然偶像已經破滅,既然一切表現為由偶然性所支配,還有什麼可以信任的?而日常生活世界的轉型及其不成熟,又從經驗層面加劇了這種形上學的絕望。隨著日常生活世界變革進程的深入,人們在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時——有時甚至以不得不自由的方式面對新的日常生活世界,突然感覺到過去所熟悉的那一套生活交往方式規範法則不再有效,不再可以憑藉並作出合理預期,過去可以依賴的那一切正在迅速隱退乃至消失;突然發現個人必須獨立地面對新的正在變化了的日常生活世界,必須對自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命運負起全部責任。自由與責任、獨立與孤獨,矛盾地交織在一起。既有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交往方式與行為規範已失卻其現實有效性,人們在一種苦惱與痛楚的情感之下,逐漸對既有的日常生活失卻其信心與信任。這就如同吉登斯(A.Giddens)所努力揭示的,現代性社會是一個生活範型發生根本變遷的社會,傳統與習慣在劇烈蕩滌中被衝刷消蝕,原有作為信任基礎的安全感賴以存在的基礎已經改變,個人所面對的社會風險性突然增大,人們在這突然變化之下反思自己的存在及其交往方式,反思既有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範系統的合理性,(註:參見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此時,社會日常生活中就會升騰瀰漫起一股信任危機之霧瘴。除非一個社會在日常生活世界建立起一種穩固的交往方式與行為規範,並在實踐中證明這種交往方式與行為規範可以給人們的行為及其結果帶來可預期性,可以給人們帶來安全感,否則,這個社會中總是會瀰漫著某種不信任情緒的。

相關焦點

  • 走出現代性危機
    (原標題:走出現代性危機) 「過去」對「現在」和「未來」的支配和統治是現代性的根本特徵
  • 古希臘的「現代性危機」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所處的時代,是希臘文明的「現代性危機」的時候,這個危機的政治來源是在雅典三十僭主時代結束後重建了民主制度,但是民主制度剛重建,就以毒害青年的罪名殺死了蘇格拉底。 大母神和父神的矛盾就成了當時的「現代性危機」,是選擇理性還是選擇愛,是選擇個體的人還是集體的人,歷史已經給我們答案。 父神勝利了,一個叫以色列的民族的戰神雅威成為了基督教的上帝,父權社會最終得以成功建立。
  • 《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人類能否避免下一次全球化危機
    在文化人類學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葉舒憲看來,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勢必面臨巨大的社會危機。早在17年前,非典「瘟疫」流行後,葉舒憲就意識到全球化社會存在的風險,並將「瘟疫」確認為全球化社會的最大風險,在《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一書中有所體現。葉舒憲以伊拉克戰爭與SARS風暴為個案,詳細闡述了現代性風險的必然性、頻繁性與不可預測性。
  • 文化尋根能否解決現代性危機?
    作者:林頤  《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一書,最初出版於2009年2月,作者解讀的切入點是以2003年暴發的SARS疫情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為個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在相似的語境下,該書重新出版,是有意義的。
  • 對話高兆明 好的道德,離不開制度正義
    然而,在二十年前,學者高兆明選擇了不同的路徑,更願意觸及那些隱藏在道德背後的制度和環境狀況。他現在執教於南京師範大學,所撰的《道德失範研究》是最早從制度及其正義的角度切入道德研究的作品,今年6月,在商務印書館「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文庫下重版。
  • 現代性的塗層危機
    形式主義、塗層策略的生成同人類文明、城市社會的不盡成熟、啟蒙精神的異化,同現代性以來經濟邏輯的片面推進、社會共同體的虛幻化、主體性的單子化等內在相關。全面建設質樸性社會,營建更為質樸、真實、規範、透明的社會價值體系、社會運行規則、社會互動行為,對減弱、克服塗層策略、形式主義有重要作用。
  • 公共危機事件後的社會信任修復研究
    2.測量模型及結果針對C市市民對國產疫苗的信任程度,為了顯著區分公眾態度,本研究把市民的信任程度分為四個定序等級,即「非常不信任」「比較不信任」「比較信任」「非常信任」,分別賦值為1、2、3、4,把可能影響C市市民對國產疫苗信任程度的解釋變量(自變量及控制變量)設為X1、X2、X3……Xn,其中n為解釋變量個數,證明該研究有n個解釋變量類別。
  • 信仰的缺失與人類的危機:在「現代性」視域中儒學是如何拯救?
    毋庸置疑,現代性的產生帶了科學精神、理性主義、人性自由。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科技不斷進步、經濟更加繁榮,然而對傳統價值也構成了極為嚴峻的挑戰。從一定程度上看,現代性的出現解構了傳統社會的價值觀,人類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信仰缺失、文明衝突、生態惡化、爭端頻繁。為此,反思現代性,重構價值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心。
  • 神話學研究院舉行「全球抗疫的預警:《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的...
    2020年10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召開「全球抗疫的預警:《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的寫作經驗」新書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王寧,陝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劉景巍出席此次活動。此次新書分享會也通過新浪微博平臺同步進行網絡直播。
  •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是西方社會近現代以來發展起來的具有標誌意義的思想潮流,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和變化趨勢。科學認識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內涵及其特徵,可以更好地批判吸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合理因素,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與中國的現代性建構
    在現代性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造就了先進的物質文明成果,也帶來了許多難以迴避的社會現實問題,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現代危機,這種現代危機是一種價值理性的趨弱,工具化理性增強的危機形態。對於現代性的危機問題,19世紀以來就一直有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形成諸多不同的觀點,雖然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沒有更多直接提及現代性的概念,但是不能不說馬克思對於現代性的問題是有自己鮮明的認知的。
  • 多元現代性OR現代性的普世主義
    《多元現代性的反思》這本論文集收錄了包括艾森斯塔特、魏斐德、杜維明、金耀基等世界知名學者的作品,強調存在不同文化形式的現代性,以及這些由不同文化傳統、社會政治狀況形塑的現代性存在著諸多差異。它反對那種認為現代性等於西方化的觀點,並試圖與一種關於現代性的普世主義的觀點進行對話。
  • 恩格斯對現代性批判思想研究,以及哈貝馬斯等人對現代性的看法
    在哈貝馬斯看來,作為一項「未完成的事業」,現代性對近代以來人類的發展曾發揮了積板作用,只是在發展過程中,其被工具理性所利用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發生了異化,陷入危機的「泥潭」。面對現代性所帶來的種種困境,人們不應該選擇逃避,而是要正視問題。
  • 夫妻之間出現信任危機怎麼辦?
    其實,信任是婚姻當中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根基,信任問題一直是感情中最不容易修復的問題之一,兩個人一旦出現了信任危機,那麼再深厚的感情也岌岌可危,夫妻間缺乏信任,彼此之間就會產生隔閡,長此以往婚姻的幸福感就會越來越低,其實,在婚姻和愛情當中,信任是一種比愛更可貴的能力。
  • 夫妻之間出現信任危機,應當如何重建信任
    一、信任是感情的基礎,是自己對另一半的愛情付出和保證,這是必須的。每一位已婚的男女,在談及家庭及夫妻關係的時候,總會說出「信任」一詞。婚姻中的男女往往把「信任」作為對另一半的基本要求。看來,維持和諧穩定的夫妻關係「信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家庭夫妻關係穩定的天平。
  • 《現代性的終結:虛無主義與後現代文化詮釋學》
    「為虛無主義辯護」、2.人道主義的危機);第二部分「藝術的真理」(3.藝術的死亡或衰退、4.詩語的破碎5.裝飾/紀念碑、6.藝術革命的結構);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終結」(7.詮釋學與虛無主義、 8.真理與詮釋學本體論修辭學、9.詮釋學與人類學、10.虛無主義與哲學後現代)構成。《現代性的終結》主要是一部理論性的哲學著作,相對來說作者很少對主要觀點做出詳盡的解釋。為此,該書的英譯者撰寫了長篇導論。
  • 杜贊奇 | 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
    來源:本文節選自杜贊奇《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引論部分,黃彥傑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這部歷史社會學研究探討的是亞洲對全球現代性的不可持續已知的各種社會與文化回應,無論這種回應是現有的,還是潛在的。
  • 一根激活思想的馬刺|《現代性的後果》
    這本應該算是解釋現代性的入門書,作者態度嚴謹,在各種概念定義上都字斟句酌,絕不潦草敷衍。從前現代到後現代的脈絡順理得很順暢。在清理這個世界來路的同時,還隱隱指出了一條未來的發展方向。----劉東】【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並且在後來的歲月裡,程度不同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著影響】【我要提出的論點有具有自己的出發點,我在其他地方將其稱為關於現代社會發展的「斷裂論的」(discontinuist)解釋。
  • 現代性在中國:建構與反思
    無論是哈貝馬斯的「重建現代性」、吉登斯的「反思性現代性」,還是貝克的「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乃至齊格蒙特・鮑曼對後現代性的預言,都振聾發聵地對現代性加以解釋、批判和建構。然而,「現代性」是一個內涵豐富、歧義叢生的概念,不同學科、不同學者往往從不同角度對其加以解釋和釐定,使得這一概念既充滿張力又富有彈性,進而為人們展示了現代性可供探討的廣闊空間。那麼,究竟何為「現代性」?
  • 夫妻間出現信任危機?若不想讓婚姻破碎,可以試試這五種方法挽救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礎,尤其是夫妻之間。只有相互信任,婚姻才會圓滿,家庭也能更加和諧。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卻因為信任問題而出現危機甚至離婚,給雙方以及孩子造成莫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