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何論證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2020-12-04 國學新知堂

導讀:老子講,柔弱能勝剛強。我們需要問,這個說法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不能因為傳說老子是聖人,就斷定他的言論必然為真。一個論斷是否為真,需要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來作出判斷。說它對,就需要知道它對在哪裡,說它錯,就需要知道它錯在何處。

讀過《道德經》的人都應該知道,老子持一個很奇怪的觀點,認為柔弱可以勝過剛強。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這個道理似乎無法得到驗證。比如,老闆招工人,他一定不願意去找那些身體單薄,軟弱無力之人。而是要找那些體格強壯,結實有力之人。再比如,女孩子找對象,多數也不去找軟弱少力的青年,而是要找強壯有力,能給人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實踐表明剛強是勝過柔弱的。我們不禁要問,老子為什麼會堅持柔弱能勝剛強的觀點呢?

我們就來看下老子是如何來論證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01.

老子經文第七十六章這樣講: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的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就變得僵硬而堅強。活著的草木植株,軟弱而柔韌,死了之後便乾枯堅硬了。所有人都向生而惡死,表明生命要優越於死亡。生命以軟弱為特徵,死亡以堅強為特徵。這可以證明柔弱處上,堅強處下。人之生也柔弱,草木之生也柔脆,說明生命往往與柔弱為伴;(人)其死也堅強,(草木)其死也枯槁,說明死亡常與堅強為伍。生命優越於死亡,所以柔弱優越於剛強。

軍隊勇武,難逃被別人打敗或消滅的命運。樹木堅強,常有當風被折斷的風險。這說明愈逞強,離死亡就越近,人皆好生而惡死,所以可以得出結論說,強大處在劣勢,柔弱反處在優勢。這充分說明柔弱勝過了剛強,看來,老子所宣講的道理也是從經驗現象中歸納得出的。所以柔弱能勝剛強的道理並不空說,也有著堅實的經驗基礎。

02.

經文第七十八章中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但用於攻堅克強,卻難以找到比水更強大的事物。水雖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卻蘊含著天下最強大的力量,勝過了天下最堅強的事物。所以,水以其柔弱勝過萬物,成為柔弱勝過剛強的又一證據。

03.

經文第三十六章講: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堅強好動,卻離不開柔弱的河水。因為離開了水,魚即成死魚,其剛強好動便沒有了根據。柔弱的河水是魚得生命得堅強能動的原因,所以,也可以證明柔弱勝過剛強。所以,老子接著講,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所謂國之利器,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是剛強的代表。不可示於人,即隱藏起來,將象徵自己軍事力量強大的國之重器隱藏起來,就是以柔弱以示人,而不是以剛強示人。這是通過魚水不可脫於淵而得到的推論。

04.

經文第四十三章中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可來自由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事物之間。空虛無形之物,可以進入沒有間隙之處。正是通過了這些道理,我才了解無為的益處。天下再堅強的事物,也擊不破天下最柔弱的事物,這也是柔弱勝過剛強的例證。空虛無形卻不怕沒有間隙可以容身。

綜合上述四段經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老子講柔弱勝過堅強的道理有著充分的證據支持。所以說,任何道理都不是先驗的,都要經歷一個觀察經驗事實,分析經驗事實,並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我們讀老子書,就要分別哪些文句是直接陳述道理,哪些文句是證明道理。這樣才有助我們正確理解經文內容。老子書是一部旨在說理的著作,用於宣傳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治國策略。所謂的說理,就是指陳述道理並證明道理的過程。

老子講柔弱能勝剛強,同時也對該觀點做出證明。他先後列舉了一些實例,用作這一道理的證明。比如,人的身體或草木的植株,活著時柔韌而軟弱,死後卻變得僵硬而堅強。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用於攻克堅強時,卻沒有哪個更能勝過它。魚雖然剛強好動,卻無法離開水。這些經驗中常見的事例,支持著柔弱勝剛強的論斷。

相關焦點

  • 老子如何論證柔弱勝過剛強的道理?
    老子將這一觀點用於觀察社會,指導生活,形成了貴柔的思想。任老認為,老子的這一觀點有其深刻性,同時也有它的片面性。所以,不能認為絕對正確。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觀察事物的柔弱與堅強矛盾對立與轉化的現象,推論出:柔弱是生存的道路,堅強是死亡的道路,強大處在下面,柔弱處在上面。同時,高先生也認為,老子貴柔學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具有片面性。
  • 老子說「柔弱勝剛強」,為什麼柔弱可以勝剛強,你真的理解了嗎?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老子的《道德經》第36篇:生命的步驟。 老子說:「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 道德經:老子為什麼說」柔弱勝剛強「?
    老子的《道德經》以樸素辯證法展開論述,深刻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譬如論「道」、「上善若水」、「福禍」、「柔弱勝剛強」等。其中「柔弱勝剛強」是老子《道德經》的根本思想之一,用之於為人處世、修行悟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 論老子「柔弱勝剛強」是中國武術理論之基石
    而一旦老子將「柔弱剛強」觀用於認識和解釋天地自然和社會歷史的時候,便發現了三大自然規律:第一、「剛強勝柔弱」規律;第二、「柔弱勝剛強」規律;第三、「剛強與柔弱交合為和」規律。其中,「剛強勝柔弱」是公理和常識。而因「柔弱勝剛強」、「剛強與柔弱交合為和」是要證明或者說明的,故它們是特殊性的規律。
  • 對老子「柔弱勝剛強」的理解
    我國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中一個很鮮明的理論,叫做「柔弱勝剛強」。乍一看,似乎不合邏輯,也不容易理解。 筆者一方面在思考,另一方面,結合著一些生活中以及歷史上一些實際案例,簡要的分析一下這個理論。
  • 《老子》柔弱勝剛強、統帥為何往往都是文弱書生
    以上幾位都是偉大的領導者,他們看似身手柔弱,卻擁有強大的智慧。這對於現在的企業和單位管理者也是有借鑑意義的。所謂「柔弱勝剛強」,這裡的柔弱,並非真的柔弱,而只是表面的,或者一些非關鍵、非核心的方面,或者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和行動策略。這啟示我們,在某些時候,要懂得示弱,懂得忍讓,不能一味的剛強。
  • 柔弱勝剛強,揭開老子柔弱觀的本來面目
    老子便從暴風驟雨中感悟到,暴風驟雨儘管強烈,卻難以持久,以天地之威尚且如此,具有七情六慾的人就更加難以做到了。強烈的事物常常難以持久,柔弱的事物卻更加容易堅持到最後,所以說,柔弱勝剛強。這不知不覺間的柔弱之力,真是讓人防範不及。柔弱勝剛強,誠不我欺!
  • 老子:柔弱勝剛強,是宇宙的普遍真理
    老子的哲學思想,極富智慧,照耀千古,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道德經》一書,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內涵卻極為深邃,包羅萬象,在各個領域都有深刻的見解。在《道德經》之中,多次提到「柔弱勝剛強」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 上古道家都崇尚「柔弱」的原因,「柔弱勝剛強」
    道家老子是崇尚「柔弱」的,而儒家卻批評老子「有見於屈,無見於伸」(見《荀子天論》),其實儒家在辯證法思想上不夠深刻,在儒道相爭中故意歪曲老子本義。道家是非常注重辯證地看問題的,將自然之道引入社會之道,則具有普遍規律性與適用性。
  • 「柔弱勝剛強」難在何處?
    老子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說」柔弱勝剛強「這個道理,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但是難以實行。那麼難在何處?試分析如下,懇請大家各抒己見,共同探討《道德經》裡千古不朽的思想和見解。
  • 《道德經》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道德經》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柔弱與剛強哪種人更厲害?我們一般認為是剛強,但是也有人說是柔弱。 為什麼說是柔弱呢?因為我國傳統文化講「以柔克剛,上善若水」,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說「柔」的好話。
  • 老子曰:「柔弱勝剛強」
    老子曰:「柔弱勝剛強」,他要人含藏內斂,不可彰顯外溢、鋒芒太露,以免招致禍患。也就是說,即使我現在實力很強,地位很高,有財有勢,我仍然持守「柔弱」的狀態。我們要懂得韜晦,不斷積蓄力量,這樣會越來越強。相反,如果因此而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事事表現出剛強的一面,那麼更容易招來覬覦和非議,因此說「柔弱勝剛強」。
  • 初解道德經36——柔弱勝剛強,老子真的有教我們柔弱嗎?
    柔弱勝剛強?你們贊同這個話嗎?我之前一直不明白,到底何為柔弱勝剛強?有人說水滴石穿,有人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我終覺得這理解不太對,如果,老子真提倡柔弱,提倡處下,那請問這跟提倡剛強,提倡處上有什麼區別?怎麼推理,都覺得矛盾,因為,柔弱勝剛強,但剛強也可輕易摧毀柔弱。那怎麼就柔弱要比剛強更好呢?
  • 《道德經》講「柔弱勝剛強」對我們做人、做事的三大啟示
    「柔弱勝剛強」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對我們影響非常之深。而我們社會競爭中呈現的常常是叢林法則般的弱肉強食。這和老子的說法有什麼不同嗎?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深意究竟在哪裡呢?我分析提煉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三層含義。供大家學習參考。第一層含義,老子經文第七十六章這樣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見老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卻與他說了一些與他想法不合的話。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 大斌陪你品讀《老子傳奇》25- 柔弱勝剛強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2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肉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全民閱讀時:柔弱勝剛強
    與其老師常樅的故事: 「常樅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弟子者乎?』老子曰:『非謂其不忘故邪?』常樅曰:『嘻!是已。』常縱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非謂敬其老邪?』常樅曰:『嘻!是已。』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噫!天下之事已盡矣。無以復語子哉。』」 (翻譯)相傳常樅是老子的恩師。
  •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道家源於老子,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聃少年青年時期的事跡不詳。中年的時候在洛邑,擔任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相當於國立圖書館的館長,使他能接觸所有王室的藏書。老子博覽群書,又對社會的各種現象有深入的觀察和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魯迅曾說「中華文化的根底在道家」。
  • 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弱者道之用。又講:柔弱勝剛強。老子勸世人: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就是希望人們通過練氣,使氣息悠長柔如,似有似無,達到胎息。這樣身體才更健康,道才能藉助健康的身體發揮更好的做用。反之,人之將死,氣喘籲籲。
  • 柔弱為何勝剛強,成就他人能圓滿自己?道家貴柔思想告訴我們答案
    老子此舉一方面意在突出道家「貴柔不爭」思想;另一方面,則以「柔弱勝剛強」進一步論證「不爭之德」的深刻內涵,表明「不爭之德」並非提倡人在保守中懦弱退縮,相反,這是一種靈活且極具「彈性」的處世智慧。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所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實是道家「貴柔不爭」思想的一個體現,老子於此提倡「不爭之德」之餘,也一併掀開「柔弱勝剛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