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老子講,柔弱能勝剛強。我們需要問,這個說法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不能因為傳說老子是聖人,就斷定他的言論必然為真。一個論斷是否為真,需要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來作出判斷。說它對,就需要知道它對在哪裡,說它錯,就需要知道它錯在何處。
讀過《道德經》的人都應該知道,老子持一個很奇怪的觀點,認為柔弱可以勝過剛強。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這個道理似乎無法得到驗證。比如,老闆招工人,他一定不願意去找那些身體單薄,軟弱無力之人。而是要找那些體格強壯,結實有力之人。再比如,女孩子找對象,多數也不去找軟弱少力的青年,而是要找強壯有力,能給人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實踐表明剛強是勝過柔弱的。我們不禁要問,老子為什麼會堅持柔弱能勝剛強的觀點呢?
我們就來看下老子是如何來論證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01.
老子經文第七十六章這樣講: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的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就變得僵硬而堅強。活著的草木植株,軟弱而柔韌,死了之後便乾枯堅硬了。所有人都向生而惡死,表明生命要優越於死亡。生命以軟弱為特徵,死亡以堅強為特徵。這可以證明柔弱處上,堅強處下。人之生也柔弱,草木之生也柔脆,說明生命往往與柔弱為伴;(人)其死也堅強,(草木)其死也枯槁,說明死亡常與堅強為伍。生命優越於死亡,所以柔弱優越於剛強。
軍隊勇武,難逃被別人打敗或消滅的命運。樹木堅強,常有當風被折斷的風險。這說明愈逞強,離死亡就越近,人皆好生而惡死,所以可以得出結論說,強大處在劣勢,柔弱反處在優勢。這充分說明柔弱勝過了剛強,看來,老子所宣講的道理也是從經驗現象中歸納得出的。所以柔弱能勝剛強的道理並不空說,也有著堅實的經驗基礎。
02.
經文第七十八章中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但用於攻堅克強,卻難以找到比水更強大的事物。水雖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卻蘊含著天下最強大的力量,勝過了天下最堅強的事物。所以,水以其柔弱勝過萬物,成為柔弱勝過剛強的又一證據。
03.
經文第三十六章講: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堅強好動,卻離不開柔弱的河水。因為離開了水,魚即成死魚,其剛強好動便沒有了根據。柔弱的河水是魚得生命得堅強能動的原因,所以,也可以證明柔弱勝過剛強。所以,老子接著講,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所謂國之利器,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是剛強的代表。不可示於人,即隱藏起來,將象徵自己軍事力量強大的國之重器隱藏起來,就是以柔弱以示人,而不是以剛強示人。這是通過魚水不可脫於淵而得到的推論。
04.
經文第四十三章中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可來自由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事物之間。空虛無形之物,可以進入沒有間隙之處。正是通過了這些道理,我才了解無為的益處。天下再堅強的事物,也擊不破天下最柔弱的事物,這也是柔弱勝過剛強的例證。空虛無形卻不怕沒有間隙可以容身。
綜合上述四段經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老子講柔弱勝過堅強的道理有著充分的證據支持。所以說,任何道理都不是先驗的,都要經歷一個觀察經驗事實,分析經驗事實,並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我們讀老子書,就要分別哪些文句是直接陳述道理,哪些文句是證明道理。這樣才有助我們正確理解經文內容。老子書是一部旨在說理的著作,用於宣傳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治國策略。所謂的說理,就是指陳述道理並證明道理的過程。
老子講柔弱能勝剛強,同時也對該觀點做出證明。他先後列舉了一些實例,用作這一道理的證明。比如,人的身體或草木的植株,活著時柔韌而軟弱,死後卻變得僵硬而堅強。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用於攻克堅強時,卻沒有哪個更能勝過它。魚雖然剛強好動,卻無法離開水。這些經驗中常見的事例,支持著柔弱勝剛強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