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藿香的香名,就似乎已經聞到了它的芬芳了。小時候,初夏的時候,父親會把煮開的沸水晾涼一會,然後抓一把藿香葉子放在一隻大口的缸子裡泡一大罐藿香茶,泡出來的茶湯碧綠青翠,柔柔的嫩綠中透著淡淡的植物芳香,安然又寧靜。
父親說如果用滾燙的水澆下去,藿香青翠的顏色就褪了,泡不出這麼好看的顏色。等茶涼了喝上一口,芬芳潤喉,沁人心脾。整個夏日,我家幾乎每天都泡藿香茶,父親說飲了這茶清涼解渴又祛溼,還能治療脘腹脹滿,肢體重困,噁心嘔吐。
除了愛飲藿香茶,父親的小藥箱裡面永遠都會藏著藿香正氣丸和藿香正氣水。只要家裡的小孩子有個頭疼腦熱中暑的話,父親馬上就會塞幾粒藿香正氣丸在小孩的嘴裡,夏日遊泳誰不小心被傳染上了腳癬,父親就用藿香正氣水每日塗腳上……
具有芳香之氣的藿香,得名與其形狀、氣味有關。三國張揖《廣雅》中說:「豆角謂之英,其葉謂之藿」。藿香葉形似豆葉,故名。南朝梁江淹曾寫有詩讚頌藿香:「詎及藿香,微馥微薰,攝靈百仞,養氣青雰。」
藿香有不少別稱。因植株有一種特殊的泥土香味,故又稱土藿香。因植物散發著淡淡的香氣,也叫排香草。因葉子的形狀似薄荷葉,所以又稱大葉薄荷。因產於亞洲的熱帶地區,古人認為藿香出自交趾(古代越南、廣西一帶的舊稱),故名「兜婁婆香」。「兜婁婆」為梵文音譯。《本草綱目》:「豆葉曰藿,其葉似之,故名。」佛教經典《楞嚴經》云:「壇前以兜婁婆香煎水洗浴。……兜婁二字梵言也。」
藿香全草含揮髮油,可用作強刺激藥與芳香料,是香水的常見成分。其中的藥用部分為藿香的莖葉,有芳香化溼、和胃止嘔、祛暑解表等功效。藿香的葉子還有殺菌功能,把洗淨的葉子含在嘴裡嚼咬可除口臭,預防傳染病。
作為香草的藿香也可作為烹飪佐料或食材,可取其嫩莖葉涼拌、炒食、炸食、蒸食,也可煮食。它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烹飪原料,在民間小吃中常常會利用藿香來提香,豐富口味、增加營養價值。
藿香的果實也可作香料,葉及莖均富含揮發性芳香油,有濃鬱的香味,為芳香油原料及製造多種中成藥的原料。此外,藿香還可用作園林或庭院栽植美化環境。
藿香花綻放在盛夏,翠綠的葉片油亮濃鬱,襯託著一簇族淡紫色的小花,還給人們一夏的清涼與美麗。
藿香的花語就是信任。傳說很久以前,深山裡有一戶姓霍的人家,只有哥妹兩人,妹妹名字叫霍香。不久,哥哥成家以後去外地參軍,家裡只剩下了姑嫂二人。姑嫂二人的關係很和諧,平日裡相互體貼,每天一塊兒勞作,一起操持家務,日子也過得很安穩。有一年夏天,天氣十分悶熱,加上連日的勞累,嫂子突然就病倒了,渾身無力,發熱惡寒、還伴隨著頭痛噁心。霍香趕緊將嫂子扶到床上,說:「您看來是中暑了,別擔心,咱家後山上就有一種帶香味的草藥可以治暑熱。我馬上上山去採藥,早日治癒你的病。」嫂子擔心霍香一個小姑娘家獨自出門不安全,勸她別去。霍香卻執意進入深山去採藥。
直到天黑以後,霍香才提著一筐草藥跌跌撞撞回到家裡。只見她兩眼發直,精神萎靡,一進門便撲倒在地,癱軟成一團。嫂子連忙起來扶起她並詢問緣由,才知她在採藥的時候,不慎被毒蛇在右腳上咬了一口,中了蛇毒。嫂子一下緊張起來,趕緊除去霍香右腳上的鞋襪,只見在霍香的腳面上留有兩排明顯的牙印,右腳已經變得非常紅腫了,甚至連整個小腿都變得腫脹了。嫂子驚叫一聲,馬上抬起霍香的右腳,準備用嘴幫她將毒汁吮吸出來。霍香害怕嫂子也中毒,死活阻止了她。嫂子的呼救聲引來了鄉親的注意,可是等他們將郎中找來的時候,卻已經晚了,霍香不幸離世了。
嫂子用藿香採回來的藥草治好了病,並和鄉親們一起埋葬了霍香。為紀念霍香的付出,嫂子就將這種帶有香味的藥草稱為「霍香」,並讓村民們將這種藥草種植於房屋附近、村邊路旁等處,這樣方便隨採隨用了。自此「霍香」草的名氣越傳越廣,許多中暑患者都用它來治病。由於是藥草,久而久之,人們就在「霍」字的頭上加了個「艹」字偏旁,「霍香」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