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讀詩|故事:赫爾曼·黑塞《七月的孩子》

2020-12-06 封面新聞

七月的孩子

我們,七月裡出生的孩子,喜愛白茉莉花的清香,我們沿著繁茂的花園遊逛,靜靜地耽於沉重的夢裡。

大紅的罌粟花是我們的同胞,它在麥田裡,灼熱的牆上,閃爍著顫巍巍的紅光,然後,它的花瓣被風颳掉。

我們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著幻夢,把它的輪舞跳完熱衷於夢想和熱烈的收穫節,手拿著麥穗和紅罌粟的花環。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赫爾曼·黑塞的詩作《七月的孩子》,譯者是錢春綺。

赫爾曼·黑塞,是德裔瑞士詩人、小說家,雨果·巴爾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而具有心理的深度。「由於其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範例」黑塞獲得了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黑塞在瑞士家中去世。

就像剛剛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一樣,赫爾曼·黑塞也出生在七月,這個「七月的孩子」從純真出發,逐漸看到了生活的複雜,甚至殘酷,這也成為了他很多作品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赫爾曼·黑塞的故事。

1877年,黑塞出生於德國卡爾夫鎮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他的家人多有在印度傳教的經歷。受到家人的影響,黑塞考入莫爾布隆修道院,卻難以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最終輟學離校。

1892至1899年,黑塞遊歷了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曾在工廠當學徒,到書店當店員,而後者的經歷,讓他有幸大量閱讀各種書籍,並深入研究了18-19世紀的歐洲文學和哲學,這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99年,黑塞的處女作《浪漫之歌》問世,但並沒有引起什麼反響。1904年黑塞和瑪麗亞·貝諾裡結婚。他們在靠近瑞士邊境的康斯但湖畔的蓋霍芬定居下來,黑塞在那裡兼做編輯、評論家和作家。同年,他的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問世,受到廣泛好評,黑塞從此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生活看似穩定並充滿希望,但事實上,苦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1914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黑塞對於現代文明,產生不可逆轉的懷疑與絕望,一度精神失常。同時,他與自己的祖國也越來越疏遠,終於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此時的黑塞已經被中產階級的生活拋棄了。最窘迫的時候,他不得不借用朋友的住宅度日,並親手種植蔬菜而維生。戰爭與作家自身的生活悲劇交織在一起,黑塞精神的困境越來越嚴重,他不得不求助於榮格的心理療法。這一年,他的小說《德米安》出版。小說主人公埃米爾.申克萊的成長曆程中,有很多黑塞自己的影子。

1927年,黑塞的長篇小說《荒原狼》問世,小說極為深刻地剖析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成為了黑塞寫作的巔峰。作品成功了,但是黑塞的曲折生活還沒結束。三十年代希特勒上臺執政。黑塞強烈的反戰態度,使得他的作品在德國被禁。之後歐洲大地上戰火紛飛,黑塞隔著阿爾卑斯山,旁觀著這一切。1943的小說《玻璃球遊戲》算是黑塞寫作生涯的偉大總結,同時也到達了黑塞之前小說中懸而未決的精神終點。《玻璃球遊戲》,成為黑塞最後一部小說。

黑塞的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而他本人也在尋找自我的精神困境中。他把這些困惑、思考都融入了文字中。雖然黑塞的小說讓他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但是黑塞更偏愛的是詩歌創作。他曾在信中對一位編輯朋友說:「很高興您喜歡我的詩,這些詩也是我最喜愛的;就算讀者更喜歡我的小說,對我來說,一首好詩還是頂得上三部小說。」而現在,他的詩作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喜愛。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赫爾曼·黑塞的詩歌《七月的孩子》,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韓昕餘薦讀|諾貝爾文學獎黑塞《七月的孩子》
    赫爾曼·黑塞(1877—1962)是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被譽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他出生於德國黑森林邊緣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俄裔德國人,母親是法裔瑞士人,黑塞在宗教氣氛濃重的家庭背景和田園牧歌般的自然環境中長大。1923年黑塞入瑞士籍,此後長期隱居在瑞士鄉間。
  • 赫爾曼·黑塞|有一朵盛開的生命
    ,另一種類似黑塞充滿了浪漫氣息的詩,還有那本有點自傳魔幻的《荒原狼》,不知道給了我多少心靈的如釋重負。 詩歌對黑塞而言,「是靈魂對經歷的反應,詩最先只對詩人說話,是他的呼吸、他的吶喊、他的夢、他的微笑、他的掙扎...詩可能因為它的美而令他人欣悅或痛苦,但這不是詩人最初的目的。」
  •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2020-06-23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德國]赫爾曼·黑塞詩34首
    (1944.8.14)題解:布萊姆加藤宮位於瑞士伯爾尼附近的一個半島上,這座古堡建於16世紀,此時古堡的主人是黑塞的藝術家朋友馬克斯·瓦斯默(Max Wassmer)。黑塞常被邀請參加各種藝術家慶宴。這裡也是《東方之旅》部分故事的發生地。1947年,黑塞在這裡過70歲生日時,他的三個兒子和姐姐阿黛勒都專程趕來祝賀。
  • 最冷門的小說家,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當提到赫爾曼·黑塞這個名字時,相信知道的人絕不很多。但如果只用知名度來衡量一個人的作品價值的話,未免過於狹隘。赫爾曼·黑塞,一個被時代洪流所忽視的傑出的作家。任何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物,黑塞也不例外。
  • 「書架」赫爾曼·黑塞的童話世界
    1887年赫爾曼·黑塞寫出童話《兩兄弟》,時年10歲。故事中矮小羸弱的弟弟見到風水輪流轉的頹然哥哥,選擇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納粹上臺的1933年,黑塞臨近無所違礙於心的年歲,這一年完成影射背叛和褻瀆的《鳥兒》,童話就暫時說到這裡了,直至1962年去世。
  • 名家談閱讀特輯——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 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 德國作家,詩人 赫爾曼·黑塞,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壽85歲。 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 赫爾曼·黑塞 越過精神荒原
    一百年前的秋天,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已到不惑之年,與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榮格初遇。1921年夏,他找榮格做心理分析治療。早在這一年前,黑塞就在榮格的學生約瑟夫·朗博士那裡接受了72次心理分析,以此逐漸度過了精神危機。  此後,黑塞陸續寫出他文學創作生涯中最好的作品。
  • 赫爾曼·黑塞——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自由騎士
    父親是傳教士,母親為著名印度學家赫爾曼·貢德特的長女,他自小便就讀於教會的男童學校,後來遷居瑞士,也履試於教會學校。這在他後續的作品中多有折射照映,那些隱晦的宗教暗寓,穿插在故事中,比東方絲綢的絲線還要精密。
  • 又一個夏天離去——說說黑塞的「悲秋」詩|黃雪媛
    克林索爾的寓所露臺(鋼筆水彩,黑塞作於1930年)在剛剛離去的夏天裡,我讀了不少黑塞的詩歌。黑塞活了85歲,寫有一千四百多首詩,有很大一部分是時令詩、園圃詩,可稱之為自然之詩。沿著它們的音跡,我試圖學習黑塞觀察和聆聽自然的方式,體會他的自然觀和生命觀,尤其是他對待變遷和動蕩的態度。如果說,讀黑塞的小說如同穿過他的人生鏡廳,有很多掙扎、懷疑和危機時刻;那麼讀黑塞的詩,就像步入一個過濾了苦難的,更為接近東方美學和詩學觀念的澄明世界。每一朵鮮花都願結出果實,每一個清晨都將走入黃昏。
  • 又一個夏天離去——說說黑塞的「悲秋」詩 | 黃雪媛
    黑塞活了85歲,寫有一千四百多首詩,有很大一部分是時令詩、園圃詩,可稱之為自然之詩。沿著它們的音跡,我試圖學習黑塞觀察和聆聽自然的方式,體會他的自然觀和生命觀,尤其是他對待變遷和動蕩的態度。如果說,讀黑塞的小說如同穿過他的人生鏡廳,有很多掙扎、懷疑和危機時刻;那麼讀黑塞的詩,就像步入一個過濾了苦難的,更為接近東方美學和詩學觀念的澄明世界。
  • 喜歡權力、錢、作樂的人,讀完赫爾曼黑塞的語錄,就不喜歡了!
    朋友家有孩子讀書剛畢業,要找工作,你可以行使權力不用面試直接錄用朋友家的孩子,這就是權力。有權力,真的是一件好事,因為不管什麼樣的權力,他都會有自己的綠色通道,可以幫助家人得到更多好處。在古代有句話說得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指的就是這個道理,自己在朝廷中當官了,可以扶持自己親戚在地方當官。當然這些在現代是行不通的,也不要多想。
  •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 一日一話 | 赫爾曼·黑塞:傳說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
  •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1952年信件新譯,談禮物與中國詩歌
    1877年7月2日,赫爾曼·黑塞誕生。今天,是這位德國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143周年誕辰紀念日。黑塞是一位與東方、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精神聯繫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東西方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他在世之時,他還收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諸多來信。而他也在百忙之中寫了回復。
  • 赫爾曼·黑塞的中國情結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藏書室裡,有一個專門存放中國書籍的角落。我曾經在一本書裡見過黑塞藏書室的照片,滿牆到頂的書架,書籍豎立,光線柔和,書房連著餐廳,連著窗外的風景。
  • 感到自己很墮落的人,讀完赫爾曼黑塞的語錄,或許會改變你一生!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如果你是也感到自己很墮落的人,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赫爾曼黑塞的一段語錄,讀完後或許會改變你一生!文字如下: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慾,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噁心,陷於絕望的深淵。
  • 夜讀 | 人人都很孤獨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愛黑塞?
    如果你讀詩,你愛詩一定也會對他欲罷不能因為這樣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最符合年輕人嚮往的「詩和遠方」的氣質上個世紀,黑塞就成為日本和美國的年輕人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他的作品總印數超過1.4億冊他的文字總是在努力追尋生命的真相他說:人生就是孑然獨處。
  • 赫爾曼黑塞的語錄,將「命運」拆開,一語道破了強者和弱者的區別
    如果不讓大家去讀赫爾曼黑塞的語錄,大家會從命運兩字中怎麼看強者和弱者呢?命運拆開,那就是「命」字,和「運」字了。對於很多人而言,弱者很相信自己的命,很多弱者,窮人,他們就從小相信自己的命,認為自己窮是天生的,你看出生在了農村,就要註定為一個房子奮鬥半生,奮鬥半生還不一定買得起房子,買不起房子就無法結婚,弱者會感嘆,這也都是命。
  • 赫爾曼·黑塞:人的使命就是回到自我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德國人赫爾曼·黑塞漫長的85年人生中,可謂見證了滄海桑田:出生時德國才統一,逝世時德國已經分裂。他目睹了幾代強權政治,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旁觀了資本主義的危機和復興。他和我們一樣,擺渡過彷徨的青春河流,攀爬過孤獨的精神荒原。他和我們又不一樣——他終於學會和這種危機感和平相處,在生活和創作上,不懈地堅守一條通往內在心靈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