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孩子
我們,七月裡出生的孩子,喜愛白茉莉花的清香,我們沿著繁茂的花園遊逛,靜靜地耽於沉重的夢裡。
大紅的罌粟花是我們的同胞,它在麥田裡,灼熱的牆上,閃爍著顫巍巍的紅光,然後,它的花瓣被風颳掉。
我們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著幻夢,把它的輪舞跳完熱衷於夢想和熱烈的收穫節,手拿著麥穗和紅罌粟的花環。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赫爾曼·黑塞的詩作《七月的孩子》,譯者是錢春綺。
赫爾曼·黑塞,是德裔瑞士詩人、小說家,雨果·巴爾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而具有心理的深度。「由於其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範例」黑塞獲得了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黑塞在瑞士家中去世。
就像剛剛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一樣,赫爾曼·黑塞也出生在七月,這個「七月的孩子」從純真出發,逐漸看到了生活的複雜,甚至殘酷,這也成為了他很多作品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赫爾曼·黑塞的故事。
1877年,黑塞出生於德國卡爾夫鎮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他的家人多有在印度傳教的經歷。受到家人的影響,黑塞考入莫爾布隆修道院,卻難以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最終輟學離校。
1892至1899年,黑塞遊歷了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曾在工廠當學徒,到書店當店員,而後者的經歷,讓他有幸大量閱讀各種書籍,並深入研究了18-19世紀的歐洲文學和哲學,這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99年,黑塞的處女作《浪漫之歌》問世,但並沒有引起什麼反響。1904年黑塞和瑪麗亞·貝諾裡結婚。他們在靠近瑞士邊境的康斯但湖畔的蓋霍芬定居下來,黑塞在那裡兼做編輯、評論家和作家。同年,他的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問世,受到廣泛好評,黑塞從此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生活看似穩定並充滿希望,但事實上,苦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1914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黑塞對於現代文明,產生不可逆轉的懷疑與絕望,一度精神失常。同時,他與自己的祖國也越來越疏遠,終於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此時的黑塞已經被中產階級的生活拋棄了。最窘迫的時候,他不得不借用朋友的住宅度日,並親手種植蔬菜而維生。戰爭與作家自身的生活悲劇交織在一起,黑塞精神的困境越來越嚴重,他不得不求助於榮格的心理療法。這一年,他的小說《德米安》出版。小說主人公埃米爾.申克萊的成長曆程中,有很多黑塞自己的影子。
1927年,黑塞的長篇小說《荒原狼》問世,小說極為深刻地剖析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成為了黑塞寫作的巔峰。作品成功了,但是黑塞的曲折生活還沒結束。三十年代希特勒上臺執政。黑塞強烈的反戰態度,使得他的作品在德國被禁。之後歐洲大地上戰火紛飛,黑塞隔著阿爾卑斯山,旁觀著這一切。1943的小說《玻璃球遊戲》算是黑塞寫作生涯的偉大總結,同時也到達了黑塞之前小說中懸而未決的精神終點。《玻璃球遊戲》,成為黑塞最後一部小說。
黑塞的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而他本人也在尋找自我的精神困境中。他把這些困惑、思考都融入了文字中。雖然黑塞的小說讓他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但是黑塞更偏愛的是詩歌創作。他曾在信中對一位編輯朋友說:「很高興您喜歡我的詩,這些詩也是我最喜愛的;就算讀者更喜歡我的小說,對我來說,一首好詩還是頂得上三部小說。」而現在,他的詩作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喜愛。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赫爾曼·黑塞的詩歌《七月的孩子》,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