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紅塵滾滾,物慾橫流佔據了生活,人心浮躁似乎成了主流,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勞碌,漂泊不定在某一個角落。
然而,生活的距離把我帶到了煤礦這個行業,一幹就是數十個春秋,由於自己對於文學愛好情有獨鍾,日常生活中的閒餘時間就是看看文章,讀讀佳作美文,搜索搜索關於唐詩宋詞的賞析與評價。
記得那是在2015年的冬天。煤礦工人日常要學習安全知識,於是我就添加了黑龍溝礦業資訊平臺。每次下班後最先看的就是關於本單位的生活狀況,模範事跡,公司內部文章,以及黑龍溝的發展歷程。
由於長期的關注,我常常在文末寫下留言甚至感慨。不知那一天,編輯在留言裡問我是哪兒人,幹啥的,開始我還好奇的問自己,我就是本單位的人,也沒有回覆,現在想起來自己咋有點不識抬舉。時間過去了一兩個月,編輯又問我是哪兒人,我就直言是黑龍溝人。
這下編輯向領導打聽了我的手機號,就打電話讓我去辦公室,到了辦公室,即是採訪又是照相,弄得我渾身不自在,不知所云,最終是因為我的留言得到了懂事長的認可,和編輯的認同,就用「黑龍贊」作為我留言的標題,發表在黑龍溝礦業資訊平臺。
就這樣,網際網路讓我感知到只要有文學夢,就能看到曙光。於是我就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活。
第一篇《我的父親》寫完後,不管瞎好,就有意識的搜索到《渭南文壇》。起先自己還不知道郵箱是如何註冊?更不知道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拙文投到郵箱裡。有時間就問年輕的工友,關於qq郵箱的技巧,最後經過反反覆覆的操作,終於搞會了郵箱與投稿郵箱的區別。
開始自己心裡還有點怯場,如果發出去了讓人笑話,豈不是自作多情。每到夜班回來,就躺在床上,不停的點開《渭南文壇》,看看大家的文採功夫,文章色彩以及靈魂所在,有時候甚至通宵的品味名人的佳作,不時的亢奮、流淚、惋惜、感慨。還有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的心聲。
一篇篇來自生命的動力的文字,一篇篇來自喜怒哀樂,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縮影,給了我前進的方向,給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一天晚上,自己就打開郵箱通訊錄,把自己的習作投稿到《渭南文壇》。
當《我的父親》在《渭南文壇》上發表後,我激動萬分,不知是感激還是慶幸,不知是「夢想成真」還是編輯看得起我,管他三七二十一,只要是生活的真愛、正義、積極向上的事情,我就深埋心底,繼續努力寫作。
自從遇上《渭南文壇》,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稚嫩,渺小。文化自信從來不缺耕耘者,只是生活的空間太小,還沒有體味到信息潮流的曼妙。網際網路拉近了距離,豐富了生活,給愛好文學的人們搭建了生活的舞臺。
《渭南文壇》,是故鄉的驕傲,是時代的豐碑,每每看到《渭南文壇》上的篇篇作品,就像父親佝僂的身影,母親親切的期盼,孩子歡樂的笑容,在我心底波瀾起伏,熠熠閃耀。
自從加了編輯閔盼龍老師的微信,才知道閔老師是個敬業心極強的人。他,中共黨員,年輕有為,先後創辦了《渭南文壇》《渭南長壽塬同鄉會》《渭南熱點》等網絡平臺。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就職《渭南日報社》,目前就職於《渭南青年網》,擔任內容總監兼首席攝影。閔盼龍老師夜以繼日,奔波忙碌與渭水之濱,詮釋著青春之火,朋友圈都能看到他,挑燈夜戰的身影,執著的理念、信仰,無不牽動漂泊他鄉的遊子的心。
記得,閔老師在文中寫到:「這種微傳播,能讓更多的好聲音走進人們的內心,喚起社會各階層積極向善的道德力量。」,「文學能為『地域新生』做什麼?文學對『地域經濟發展』如何添彩?」,多麼具有深遠的格局,多麼令人滿意的文風,從關愛出發,將真情傳遞,對每位投稿者,他都細緻入微的做到圖文並茂,合理編排,給讀者清新自然的付出。作為渭南人,他是傳播文化的排頭兵。
最近幾個月來,沒有投稿,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好似生活失去了什麼,關注文壇,看看文章,增強精神食糧。我覺得,遇上了《渭南文壇》是生活的必然,也是每個渭南人的福氣,既然遇上了就得搖旗吶喊,為家鄉寫上濃濃的一筆。
【作者簡介】王滿庫,渭南市臨渭區藺店鎮憑北村人,就職於陝西黑龍溝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愛好詩詞歌賦,練習書法,萬花叢中覓真知,《渭南文壇》是我家,《汗滴化雨伴筆耕》,吸金納玉壯我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