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庫作品:我遇上了《渭南文壇》

2021-01-09 渭南文壇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物慾橫流佔據了生活,人心浮躁似乎成了主流,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勞碌,漂泊不定在某一個角落。

然而,生活的距離把我帶到了煤礦這個行業,一幹就是數十個春秋,由於自己對於文學愛好情有獨鍾,日常生活中的閒餘時間就是看看文章,讀讀佳作美文,搜索搜索關於唐詩宋詞的賞析與評價。

記得那是在2015年的冬天。煤礦工人日常要學習安全知識,於是我就添加了黑龍溝礦業資訊平臺。每次下班後最先看的就是關於本單位的生活狀況,模範事跡,公司內部文章,以及黑龍溝的發展歷程。

由於長期的關注,我常常在文末寫下留言甚至感慨。不知那一天,編輯在留言裡問我是哪兒人,幹啥的,開始我還好奇的問自己,我就是本單位的人,也沒有回覆,現在想起來自己咋有點不識抬舉。時間過去了一兩個月,編輯又問我是哪兒人,我就直言是黑龍溝人。

這下編輯向領導打聽了我的手機號,就打電話讓我去辦公室,到了辦公室,即是採訪又是照相,弄得我渾身不自在,不知所云,最終是因為我的留言得到了懂事長的認可,和編輯的認同,就用「黑龍贊」作為我留言的標題,發表在黑龍溝礦業資訊平臺。

就這樣,網際網路讓我感知到只要有文學夢,就能看到曙光。於是我就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活。

第一篇《我的父親》寫完後,不管瞎好,就有意識的搜索到《渭南文壇》。起先自己還不知道郵箱是如何註冊?更不知道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拙文投到郵箱裡。有時間就問年輕的工友,關於qq郵箱的技巧,最後經過反反覆覆的操作,終於搞會了郵箱與投稿郵箱的區別。

開始自己心裡還有點怯場,如果發出去了讓人笑話,豈不是自作多情。每到夜班回來,就躺在床上,不停的點開《渭南文壇》,看看大家的文採功夫,文章色彩以及靈魂所在,有時候甚至通宵的品味名人的佳作,不時的亢奮、流淚、惋惜、感慨。還有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的心聲。

一篇篇來自生命的動力的文字,一篇篇來自喜怒哀樂,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縮影,給了我前進的方向,給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一天晚上,自己就打開郵箱通訊錄,把自己的習作投稿到《渭南文壇》。

當《我的父親》在《渭南文壇》上發表後,我激動萬分,不知是感激還是慶幸,不知是「夢想成真」還是編輯看得起我,管他三七二十一,只要是生活的真愛、正義、積極向上的事情,我就深埋心底,繼續努力寫作。

自從遇上《渭南文壇》,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稚嫩,渺小。文化自信從來不缺耕耘者,只是生活的空間太小,還沒有體味到信息潮流的曼妙。網際網路拉近了距離,豐富了生活,給愛好文學的人們搭建了生活的舞臺。

《渭南文壇》,是故鄉的驕傲,是時代的豐碑,每每看到《渭南文壇》上的篇篇作品,就像父親佝僂的身影,母親親切的期盼,孩子歡樂的笑容,在我心底波瀾起伏,熠熠閃耀。

自從加了編輯閔盼龍老師的微信,才知道閔老師是個敬業心極強的人。他,中共黨員,年輕有為,先後創辦了《渭南文壇》《渭南長壽塬同鄉會》《渭南熱點》等網絡平臺。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就職《渭南日報社》,目前就職於《渭南青年網》,擔任內容總監兼首席攝影。閔盼龍老師夜以繼日,奔波忙碌與渭水之濱,詮釋著青春之火,朋友圈都能看到他,挑燈夜戰的身影,執著的理念、信仰,無不牽動漂泊他鄉的遊子的心。

記得,閔老師在文中寫到:「這種微傳播,能讓更多的好聲音走進人們的內心,喚起社會各階層積極向善的道德力量。」,「文學能為『地域新生』做什麼?文學對『地域經濟發展』如何添彩?」,多麼具有深遠的格局,多麼令人滿意的文風,從關愛出發,將真情傳遞,對每位投稿者,他都細緻入微的做到圖文並茂,合理編排,給讀者清新自然的付出。作為渭南人,他是傳播文化的排頭兵。

最近幾個月來,沒有投稿,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好似生活失去了什麼,關注文壇,看看文章,增強精神食糧。我覺得,遇上了《渭南文壇》是生活的必然,也是每個渭南人的福氣,既然遇上了就得搖旗吶喊,為家鄉寫上濃濃的一筆。

【作者簡介】王滿庫,渭南市臨渭區藺店鎮憑北村人,就職於陝西黑龍溝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愛好詩詞歌賦,練習書法,萬花叢中覓真知,《渭南文壇》是我家,《汗滴化雨伴筆耕》,吸金納玉壯我懷。

相關焦點

  • 渭南文壇|王璽軫:難忘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王璽軫,渭南華州區人,四年級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平時喜歡玩魔方並熱衷於摺紙,在家活潑可愛。《渭南文壇》特約小作者。到了學校,當我走進教室取出本子,準備去交作業本時,剛從座位上站起來,就被一位女同學用什麼東西打傷了眼睛,當時疼的我直流眼淚,經過長時間的檢查治療,醫生說要給我眼睛兩側太陽穴附近打針,當然大家都知道打針是非常疼的,更別說是每天給太陽穴兩側打針了,每次打針時,我都疼得直發抖(有時姐姐和爸爸摁著我的腿和手,媽媽護著我的頭,怕我動彈影響護士阿姨打針;有時我怕自己疼得受不了,就躺在醫院的床中央
  • 渭南文壇|爺爺,我又夢見了您 作者/賀金花 主播/語汐
    渭南文壇直到爺爺查出病因到去世,我都不敢相信爺爺已離我而去。爺爺封棺的那晚,因為時間太晚,我要照顧打瞌睡的兒子,只好先行離去,可是晚上爺爺卻來到我的夢中跟我告別,說他走了,我猛然轉醒,蒙頭痛哭。第二天一到家就跪在爺爺棺前大哭了一場,所有的親戚家人都來勸我,可是沒人能明白我心中到底有多恨自己,恨自己不能時刻陪在爺爺身邊,恨自己對爺爺能做的太少。
  • 渭南文壇|價殤(詩歌)作者/史仙亞 主播/陳東
    笛也悠悠,酒正烈唯有青竹傲梅寒風笑【作者簡介】史仙亞,女,1969年出生,渭南市臨渭區陽郭鎮坡史村人,陝西省大秦嶺文化藝術聯合會文學創作專業委員會委員,渭南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渭南市詩詞學會會員,渭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渭南南氏文化研究第一人
  • 渭南文壇 | 馬詠:筆記一則
    酷愛寫作,並有多篇作品在官方媒體發表。著有短詩《生鏽的時鐘》、《凋零》等。《渭南文壇》特約作者。筆記一則孩子問我將來幹什麼職業好?我告訴他,你看現在什麼職業.反正,如真有耒世,我一定不會選擇做生意、從事個體經營。當所謂的這個小「老闆」。我早已厭倦了這種生活---我並沒有因金錢的獲得而給自己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感…
  • 渭南文壇|爺爺,我又夢見了您 作者/賀金花
    直到爺爺查出病因到去世,我都不敢相信爺爺已離我而去。爺爺封棺的那晚,因為時間太晚,我要照顧打瞌睡的兒子,只好先行離去,可是晚上爺爺卻來到我的夢中跟我告別,說他走了,我猛然轉醒,蒙頭痛哭。第二天一到家就跪在爺爺棺前大哭了一場,所有的親戚家人都來勸我,可是沒人能明白我心中到底有多恨自己,恨自己不能時刻陪在爺爺身邊,恨自己對爺爺能做的太少。
  • 渭南文壇|2020年的第一場雪 作者/楊敬臣
    透過那場濃濃的化不開的霧,我想看清那背後的真相,放下微微發熱的筆,合上略顯臃腫的書,穿過長長的走廊,走過一戶又一戶的家門。一縷清風拂面,帶著一股不知名的清香。一片小小的雪花忽然映入眼帘,雪白而晶瑩,在燈光下反射著迷人的光芒,時而旋轉向前,時而垂直落下,眼看著就要落下時,又被一絲清風託起,重回舞臺。
  • 渭南文壇|渭南最後一位進士 謝新發作品
    2018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西安拜訪了渭南最後一位進士雷多壽的嫡孫雷知勤。拜訪過後還不到一年,2019年冬,92歲高齡的雷知勤老人就在西安家中去世。2018年的那次採訪,竟成了進士嫡孫談進士最後的絕唱。
  • 渭南文壇|書香墨韻的味道 作者/楊敬臣
    一抹書香將我從「以遊無窮中」喚醒。以古人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勤學好問,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以古人為楷模,學習他們的樂觀向上,至人乘天正而高興,遊無窮於放浪。以古人為模範,學習他們的幽默風趣,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剌貪剌虐入骨三分。以古人為典範,學習他們的寧折不彎,也許只有這樣才會體會到書香墨韻的真正味道。
  • 渭南文壇|渭南最後一位進士 謝新發作品
    我拜訪他時,他已退休三十多年,但仍住著單位分配的一套非常簡陋的小房子。見他時他已臥床兩年多了,但頭腦清醒,精神矍鑠。拜訪雷知勤之前,我曾提前打電話告知雷知勤的兒子雷少敏,讓他向其父轉達我登門拜訪之意,以便老人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記得那天見到雷老時,他正躺在床上閉目養神,見我進門,他迅速抬起頭先給我打了個招呼,然後客氣地說了句:"謝謝你來看我,我很高興"。
  • 渭南文壇|早餐憶事 作者/一杯清茶
    比如東府渭南的時辰包子、豆腐泡、水盆羊肉等等。參加工作二十多年,吃了很多早餐,唯獨對學生時代的早餐特別留戀,一直刻印在記憶深處。八十年初我上小學,經常六點左右在煤油燈的照亮下起床,鼻子都是黑。村道沒有路燈,娃娃們都是摸黑上學,每遇到愛搗蛋的娃調皮地喊一聲「狼來了」,嚇得同學們撒腿就跑,有時還把書包裡裝的饃都跑丟了。
  • 渭南文壇 | ​秋分 作者/朱修平
    《渭南文壇》特約作者。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2016年至今就職《渭南青年網》,擔任內容總監、首席攝影。曾被共青團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辦、渭南市青年聯合會評為渭南好青年。臨渭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黃河文化傳承志願者。
  • 渭南文壇|山雪 · 懷感 作者/康穎第 主播/鶯子
    《渭南文壇》特約作者。【作者簡介】鶯子:山西晉中人,善良知性,喜歡誦讀,唱歌,古箏。喜歡徜徉在聲音的世界裡傳播真善美。《渭南文壇》特約主播。【主編簡介】閔盼龍,中共黨員,從事媒體行業9年。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2016年至今就職《渭南青年網》,擔任內容總監、首席攝影。曾被共青團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辦、渭南市青年聯合會評為渭南好青年。臨渭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黃河文化傳承志願者、渭南市雷鋒車隊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
  • 渭南文壇 | 韓榮國:沒有星星的夜晚
    《渭南文壇》特約作者。夜深了,我依然一個人坐在院了裡,傍晚開始吹起的微風,此刻有些猛烈了。窗戶上的玻璃開始響起來,廚房窗臺上的草帽向我飛來,我順手抓住放在身邊。天空那顆最亮的星星也看不到了。在這寧靜的夜晚,對於這突然的強烈氣流,我並不介意,這絲毫不影響我享受這美好的夜晚
  • 渭南文壇|生活的感悟 作者/簡桂 主播/寧靜致遠
    【逃 避】飛馳的高鐵將窗外的風景一把推開,似乎推開了一地雞毛,推開了焦慮煩惱,推開了人言可畏要千萬珍惜羽毛的牢籠與壓抑……這一刻,我才明白,為何我們總想出去走走當車輛漸行漸遠時,我才突然醒悟,那個我曾厭倦的城市裡,有關愛有陪伴有幫助有支持……我的整個大家庭含蓄且嚴厲,表達愛的方式只有一種:批評。教育的方式也只有一種:打壓。待人的方式也是一種:能有熱心不能有好臉。所以自己日趨迂腐又渴望放肆,墨守成規又內心不平,外表冷峻又內心柔軟…簡直是中國傳統家庭牢籠裡的樣本。
  • 渭南文壇|歲月有暖可追憶 作者/謝新發
    可能是我固執的過了頭,大家都圍在我身邊不停地勸說,愛人則用兩條溼毛巾輪換著在我額頭上冷敷降溫;坐在我旁邊的董老師,一個愛唱戲的樂天派老大姐,不停地用衛生紙給我擦拭口鼻中流出的鮮血。她還緊緊拉住我的手,不停地說些安慰的話,見我出血不止,她心急如焚的樣子令人動容。還有那位熱心腸的陳姨,自進了門一直就坐立不安,堅持要給我去叫大夫,她說我的鄰居兩口子都是醫生。我怕麻煩人家,不讓她去叫。
  • 渭南文壇 | ​漸行漸遠的竹籠 作者/王磊
    《渭南文壇》特約作者。嶽父家在長壽原橋南鎮,靠近箭峪水庫,泉水從村中小渠穿流而下,房前屋後都是綠色的水竹。婚後到嶽父家拜訪,突然發現了新竹籠,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驚奇,想到門口的竹林,前面上房屋頂的一捆捆幹竹竿,不由的驚了一下,嶽父還有編織竹籠的手藝,嶽父好似看出我的心思了,送我了一個竹籠。
  • 渭南文壇 | 牒庚文:西安的秋
    >作者簡介 牒庚文,筆名星期三,陝西渭南人,渭南市臨渭區作協會員,畢業於陝西學前師範學院文學院,擅長鄉土文學,主攻微小說,代表作品有《虎娃》、《一張假幣》等。
  • 渭南文壇|牒庚文:西安的秋
    作者簡介牒庚文,筆名星期三,陝西渭南人,渭南市臨渭區作協會員,畢業於陝西學前師範學院文學院,擅長鄉土文學,主攻微小說,代表作品有《虎娃》、《一張假幣》等。
  • 渭南文壇 | ​人到中年,會變得圓滑 文/史曉紅 誦/谷之家
    【作者簡介】財神,本名史曉紅,男,45歲,陝西渭南人《渭南文壇》特約作者。《為你文壇》特約主播。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2016年至今就職《渭南青年網》,擔任內容總監、首席攝影。曾被共青團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辦、渭南市青年聯合會評為渭南好青年。臨渭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黃河文化傳承志願者。
  • 渭南名勝焦墨百幅作品展啟幕
    國慶前夕,經過半年多的精心籌備,渭南名勝焦墨百幅作品展在渭南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畫展由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渭南市美術館承辦,渭南市墨寶花鳥畫院、陝西省君旅書畫家協會渭南分會和渭南市公安局臨渭分局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