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許多書法愛好者的心裏面,始終認為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種觀念的形成是有歷史原因的,不能說絕對的正確,也不能說絕對的錯誤。
這裡面的楷書乃是通常意義上的「唐楷」,基本指的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書體,而普通愛好者往往只取一家,從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但是從學術意義講,楷書自然不是書法的基礎,練習篆書、隸書的基礎乃是篆籀筆法,晉人行草書的基礎乃是「篆籀絞轉」和「一搨直下」,唐人楷書的基礎乃是以提按用筆為主的方折鋪好,當然,這些為大多人所不知。
無論書法的基礎是什麼,唐楷總是學書者繞不過去的一門書體,當代許多成名的書法家,楷書的基本功力不過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沒有在楷書上下過足夠的功夫,而有些人,在楷書方面下的功夫足夠多,其行草書卻難以寫到一定的境界,這就與古人相去遠甚。
自唐朝以來,楷書基本就作為了學習書法的入門書體,這種學書方式一致綿延至今,這是因為唐楷的實用性和他的歷史高度所決定的。
唐楷當中究竟是哪一種書體用途最廣、練習者最多歷來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是「歐體」楷書應用最廣,有人認為是「顏柳」楷書學的人最多。但是從今人的學習楷書的狀態來講,學習歐體楷書的人應該是最多的。
這基本是受到了田蘊章和田英章兩位先生的影響。
但是關於「田楷」能不能學的問題,在整個書法界有著廣泛的爭議,其實這種爭議還是對於書法的認知不夠,若是每一個人對於書法的基本認知和審美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個問題就不存在爭議了。
答案是當然不可學,古人對於學習書法的範本有著極高的要求,基本的一點認知就是學習他的字的人最後形成面目是怎樣的?
學習「田楷」的人,最終迷失了自己,變成了「千人一面」的模樣。
而學習「歐楷」或者學習「二王」一脈書體的人,最終的面目卻是「千人千面」的,這是因為高明的書法猶如汪洋大海,各人任取一瓢就能受用終身,而低層次的書法,卻能在短時間有奇效,對於終身的書法學習毫無益處。
很多人學習歐陽詢覺得他的字太過艱深,而歐陽詢所流傳下來的碑刻作品有不容易辨認,剝蝕很嚴重,所以上手很困難。
晚清民國以來,學習歐楷的人一般會從《姚孟起臨九成宮碑》楷書學起,姚孟起的臨本完全繼承了歐體楷書「以斜取正」的結字特徵,而且每一個用筆都能很好的繼承歐楷的特點,是公認的學習歐體楷書的最佳範本。
這本帖因為完全繼承了歐陽詢的楷書特點,學習這本帖不會出現「千人一面」的特點,是公認為學習歐體楷書的入門範本。
這本帖,自民國以後就基本散佚,我們經過多方搜集整理,終於將其編纂成冊,並且加上了米字格,成了一本最經典的楷書範本。
欲購此帖,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