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中,李煜特別有才華。或許他的政治頭腦不強,但是多才多藝。精通繪畫、書法、音律以及詩詞,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最高。讀過李煜的詩詞,會發現的他的語言很明快生動,用真正的情感去寫作,樹立了風格鮮明的作品。有人是千古明帝,他卻是千古詞帝!
作為亡國之君,肯定會有一些傷感與悲情。他會將這些情感都寫在詩詞中,比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每一句詩詞都那麼美,美的窒息。當大家心情不好時,也會輕吟一番,稍作發洩。
除了這幾句之外,李煜還寫過一首隻有四句的短詩,句句都是經典,句句都特別美。後來,這首悽美的作品被鄧麗君用甜美的歌聲唱出來,一曲成名。當時,李煜被趙匡胤囚禁在汴京,通過詩詞來抒發內心的想法。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李煜默默地登上西樓,抬頭望望天,只有一輪彎月作伴。低頭看看,只有一棵梧桐樹立在院中,顯得那麼孤單寂寥。整座院子都被一種悽冷悽涼的感覺所圍繞著,心中的那一種亡國的痛苦,想剪斷,卻越來越心煩。
一千多年之後,這首詩依然很流行。不僅因為李煜賦予了真摯的感情,更因為他用了白話文。整首詩讀起來很順暢很唯美,並不像文言文那麼乾澀難懂。讀過一邊便會銘記於心,朗朗上口。
這首詩的感情真摯,有著濃濃的離愁。詩人營造的意境也特別沒,有西樓,有月如鉤,還有梧桐和清秋,再加上巧妙的修飾詞,真的特別美。要知道,景色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在李煜的表達下,多了一份愁苦和煩惱。
到了今天,大家對於這首詩都有很高的評價。更有音樂人將其編成歌曲,配上優美的音樂,真的可以將那種意境展現出來。很多人都說李煜並不是做皇帝的料子,沒有遠大的抱負,甚至有點"婦人心",所以國家在他的手裡走向滅亡。
沒錯,李煜就應該是風流的才子,過著瀟灑自由的生活。如果沒有耽誤國家的重擔,不知道他會不會留下更多風格的佳作呢?也有人認為,正因為他經歷了國破家亡,才有如此深刻的體會與感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佳作。